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古战场祭

2014-10-20 08:11 作者:山中老兵  | 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题记)海龙屯,草木悲凄,暮霭沉沉;极目四望,枕骸遍野,阴气逼人。此非久留之地,在赶马人催促之下,我骑上黄膘马,打马下山。

海龙屯老了,老得全是老人眼中的风烟。

我不得不走,而海龙屯却走不了。

回首望雄关,不知明日夕阳再度,海龙屯又会是怎样的寂寞与凄凉?

......

——————————————————————————————————————————(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提到贵州遵义,多数国人只知国共内战中毛泽东曾领数万红军在此与蒋氏政权周旋,四渡赤水巧用奇兵力挽狂澜彪炳史册。而不太知晓距遵义60余里的高坪镇太平乡龙岩山山中,有一处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军事古堡,同时也是全世界现存最完整的中世纪军事城堡之一,它的名字叫海龙屯。

“海龙”囤居群山之巅,四面陵绝,左右环溪,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仅后山有一线窄道可以攀登。史载: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播州(今遵义)土司杨应龙的祖先巧用地形,在宽约5千米的山顶动工围筑石砌城垣,外建卫城三重,并建楼房、仓库、水牢于其间;屯前设铜柱、铁柱、飞龙、飞凤、朝天、万安等九关。各关之间有护墙相连,随山势绵延十余里,气势磅礴,令人惊叹。明万历28年(公元1600年)的平播之役,明廷自三月十二日起,发川、桂、湘、滇数省之兵24万分兵八路围剿,五月中旬收缩包围圈把杨应龙围于海龙屯,用“悬羊击鼓”日骚扰屯军,并设云梯轮番进攻。六月初六破囤,杨应龙自缢死。整个古堡鸡犬不留屠杀殆尽,海龙屯成了一个死城,从此结束杨家自唐末以来七百余年的世袭统治。海龙屯的木结构建筑在当年围屯战火中虽全被焚毁,但城墙、关隘、敌楼、卡门和其他石砌建筑仍保持400年前的形制规模。屯上有杨应龙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立的示禁碑,内容丰富,叙述详尽,是研究西南土司制度和关隘设施的重要实物见证。

“龙岩屯”焚毁后被易名曰“海龙囤”,意为“龙困于海,不能再兴云复”。

五年前,我在遵义友人处品茅台吃月饼共度中秋佳节,席间始闻海龙屯血雨腥风惊悚历史,激动之余竟按捺不住,于次日酒醒之后,独自一人匆忙乘车去高坪镇,下车后方知并无可供车辆通行的进山公路。见天色尚早,在当地居民指引下,去古镇街口寻一专为游客出租马匹的农家。于是乎,晃晃悠悠,骑上一匹肥壮黄膘马,在赶马人陪同下,纵缰驰马,向着曾经硝烟滚滚的古战场海龙屯古堡进发。

龙岩山,大娄山东支余脉,群峰耸峙,峡谷幽深。两条河流环抱的陡峭巨岭之巅,曾经抗击过蒙古军的古堡、“平播之役”的古战场,已被凛冽秋风染黄的层林裹卷而不见其真实面目。黄膘马驮着我这个体格健硕的“酒囊饭袋”爬坡上坎,已是大汗淋漓身如水洗。其间一次马失前蹄将我掀翻在地,好在并无大碍。舍马步行穿过幽深箐林后,视野豁然开朗。猛抬头,但见气势巍峨的天梯磴道直插海龙屯飞虎关门楼!好个海龙屯,朋友称它气势恢弘、关隘险峻并非言过其实。明代万历年间惨绝人寰的“平播之役”主战场、贵州历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多的战役就发生在这里。我惊异,我骇然:杨氏祖先是如何将万千巨石一步步抬上险峻雄关?这要耗费多少人力财力?一位世传土司为何要在荒山旷野建立固若金汤城池雄关?是何原因促使杨应龙起兵谋反?层层迷团有待抽丝剥茧一一打开。

播州(今遵义)地近四川,土地肥沃,气候温凉,号称“黔北粮仓”,是贵州开发较早的地方。杨氏土司拥有大批庄园,(事后查阅史籍,杨氏土司有庄田145处、茶园28处、蜡崖28处、猎场11处、鱼潭13处。还有菜园、养猪场和牧马场,海龙屯就是这些庄园中典型的一处。)又据遵义高坪镇鸣庄村出土的《杨文神道碑》记载:杨文是播州杨氏第十三代土司,其任安抚使时,正值蒙古军攻入四川合川钓鱼台,宋庭急令思、播两州联合罗氏鬼国(今黔之西北)布防抗敌,时间是明宝祐五年(公元1257年)。碑文载:“置一城以为播州根本,……于是筑龙岩新城。”这龙岩新城便是海龙屯,它是抵御蒙古军南侵防线上的一个重要军事城堡。杨文以此为据点,率“杨家军”三千入川作战,三战三捷,被敕封为“御前雄威军”,在杨氏土司家史上留下光辉一页,同时,也为后代子孙留下灭门祸根。

海龙屯高踞龙岩山、用平整青石浆砌而成的厚实城堡就能抵御朝廷官军而万无一失?不可一世的老土司,世人佩服其雄图大略敢作敢为,抗击蒙古军胜了,那是抗击外族入侵,且是以逸待劳,并以山川之险对抗草原游牧骑兵,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不愧为民族英雄。然而,身为朝廷命官(播州宣慰史)借势座大而利令智昏挺而走险,要与中央政权分庭抗礼另立朝廷,不义之战决定其必死无葬身之地!城破之日子孙骨肉六十九人满门抄斩抛尸京都午门,上万士卒血溅城楼宫墙,数百年苦心经营亭台楼阁毁于一旦,熊熊烈火,焰舌燎天!功也?罪也?

雾里观花海龙屯 驴友中不乏贵州美女(图)

沿天梯磴道往上爬,石阶越来越陡,我气喘如牛腿脚酸软,待气定神闲之后方才步入古堡内宫游览。纵观“土、月”三重城防关隘,确实称得上雄关如铁,固若金汤。蜿蜒山脊的城墙从铁柱关一直延伸到铜柱关,站在铜柱关上可以俯瞰山下沟谷和层层关隘,易守而难攻。拾级而上还有歇马台,并建有房屋供人歇息,构成海龙屯第一道防线。

飞虎关,关在巨崖之上。下临深渊,巍然屹立,构成海龙屯第二道防线。关顶有三座大拱券城门和两道月亮门,前后两道城门构成双重防御。俯瞰关下百丈深渊的“杀人沟”,我不禁倒抽一口冷气,但见暮霭沉沉、冥冥暮色之中似有冤魂野鬼游荡。“飞龙关”的门额出自杨应龙手笔,上款题“唐太师守播州三十代孙钦赐飞鱼服敕封骠骑大将军杨应龙书”,下款为“皇明万历丙申(万历二十四年,即公元1596年)央钟月己未日王世芬立”。最壮观的一组石构建筑酷似万里长城。下面的城门曰“朝天门”,上面的城门曰“飞凤门”。朝天门石墙高14米,用千斤巨石砌成平座、立颊和双层拱券,坚实牢固。飞凤关屹立在石屯制高点上,规模宏大,并设有两道大门。前有照壁,内有两重天井,立有“骠骑将军示龙岩屯严禁碑”一通,是一座阶梯式布局的石头城堡。

步入飞虎关,是屯内的主体建筑“老王宫”和“新王宫”遗址。“老王宫”在屯顶一道山梁上,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房屋虽毁而屋基尚存,它以石踏跥为中轴线,房屋分立两侧。正厅屋基坐北朝南,依山势逐级建造。近城墙处有兵营、住宅区和练兵场。西南角为采石场,可通达后山的万安关。“新王宫”位于屯顶的另一道山梁上,占地面积1.26万平方米,它以正厅为中心,厅前两侧房屋对称排列,厅后亦有房屋、屋基台阶及柱础,见证历史沧桑。距海龙屯6公里的养马村,是当年“养马城”的遗址,占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城墙周长6公里。设有东门、小东门、西门、张家湾门、月儿门和田家湾门。而今残垣断壁的养马城仍可看出当年之宏伟,史传其“可容马数万匹”并非夸大之词。养马城西南有养鹅池和养鸭池,是当年杨氏土司庄园的重要水源和消防池。

四百多年,弹指一挥间。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历史永远记得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持续两年之久的“平播之役”。播州宣慰使杨应龙寡不敌众,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四月退守海龙屯。经49天激战,明军付出惨重代价,于六月初六破屯,杨应龙与其子相拥而泣后和两妾同室自缢而死。次年正月神宗在京都午门城楼座观刀斧手斩六十九名杨氏“匪属”以“平播功诏天下”。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播州“改土归流”,将其地分设遵义、平越二府。遵义属四川,平越属贵州。沿袭700余年的播州杨氏,从此灰飞烟灭。

面对屯内云凤楼、金库、银库、绣花楼等遗址,我不禁感慨万端。特别是只剩下台阶柱础的绣花楼,在当年破屯之日,杀红双眼的官军冲入绣楼,一时之间,妻妾丫环或自隘坠楼,或以剪夹喉,哭声震天,惨绝人寰;刀起之处,香消玉殒,血雾喷天如虹!火光闪处,雕梁画栋劈啪作响,倾刻轰然倒塌。无数香魂丽鬼披发甩袖,随火鸦浓烟腾飞而起,飘向远山,飘向苍穹。

据屯堡饭店一杨姓老叟介绍,那场持续两年多的惨烈战争终结后,敌对双方伤亡达5万余人。尸填沟壑之底,血溢石城之窟。由于屯顶战死的士兵尸体无人掩埋,引群鸦遮天,招兀鹰蔽日,尸臭随风飘荡十里。鸷弃巢,牛马踟蹰;尸骨暴露,惨白如。加上通往屯堡道路艰险曲折,人们都望而生畏而无人敢上屯顶。浩浩乎荒丘无垠,风悲悲蓬断草枯;野横旄旗,地插剑戟;群山静穆,黯兮惨悴。或许是尸骨腐熟红土,山顶上漫山遍野的杜鹃却岁岁迎绽放。而当残阳如血山风凄厉,坡上杜鹃鸟啼血哀鸣,它是在呼唤那些枉死的将士?亦或是为无辜被杀的杨氏家眷悲泣?

杨氏为何反明?仅仅是因为座大而目无朝廷?一向穷兵黩武的明神宗究竟有无责任

史载,明神宗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公元1620年),树大招风的土司杨应龙与明王朝的矛盾日渐激化缘于先是有人夸大其词奏报杨应龙“残害多命,纵欲欺罔”、“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之后又是贵州巡抚叶熊添油加醋历数杨应龙24条大罪,并“赴阙上书,请讨应龙”。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明王朝听信谗言“檄杨应龙至重庆听勘,拘留之”,并言“坐法当斩”。后杨应龙表示“愿将五千兵征倭自赎”而获释,本来形势业已趋缓柳暗花明,杨氏可逃过一劫,然事隔不久,朝庭食言又将杨应龙处以革职,并将其子杨可栋押至重庆追赎,致其子囚虐死于重庆。至此,因丧子之痛致杨应龙极度仇恨大明王朝,终于在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冲冠一怒起兵反明。

杨应龙与明王朝的战争前后打了十几年。声势最大时,他的军队曾袭掠余庆、都坝。焚劫草塘二司及兴隆、都匀各卫;围黄平,戮重安长官,还劫掠四川江津南川诸邑;袭击贵州洪头、高坪、新村诸屯,侵扰湖广48屯,搞得明朝廷上下震动,迫使明朝廷不顾国库空虚,从陕西、甘肃、浙江等八省调军队到贵州增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这场叛乱镇压下去。

在与明军对抗的过程中,杨应龙为作长久计,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开始,调集役夫工匠大规模扩建海龙屯。先将原有的城堡、宫室加以扩充加固,又筑前后9关作为抵御明军的防线,再于城堡外围5公里处修建土城和三重月城,延伸防守范围。城堡内则修建楼房、家庙、仓库、兵营和水牢。经过他的苦心营造,海龙屯成了一个设施齐备,粮草充足的军事堡垒。在杨应龙的心目中,播州即使为明军完全控制,凭借海龙屯固若金汤的防御工事,他也能与明军展开消耗对峙,企图把明军拖到兵疲将怠,不得不畏难而退。

不可否认,杨应龙的确是一个习文讲武、通谋略、知战阵的军事人才。他自己也很自鸣得意。海龙屯上的一副石刻对联,很能证明他的勃勃野心。其联云:“养马城中,百万雄师擎日月;海龙屯上,半朝天子镇乾坤。”可见其豪横跋扈,不可一世。

养马城始建于唐末,在海龙屯东,距遵义县城约30里。清人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载:“海龙屯东之山顶,建养马城,周五里,墙高丈余,可容马数万。”但这一次杨应龙的如意算盘却落了空,即使如养马城、海龙屯之坚固,岂能抵御天朝数十万军马日以继夜猛烈进攻?

杨应龙的修建海龙屯的目的,在他亲撰的《骠骑将军示谕龙岩屯严禁碑》中说得十分明白。自古“王公设险,以守其国”,所以他要修建海龙屯,“以为子孙万代之基,保固之根本”

依据历史记载杨氏谋反史实,身为“骠骑大将军”的杨应龙举兵试法缘于固执认为天高皇帝远,朝廷拿自己无可奈何。自认祖祖辈辈抗击蒙古军有功,且屡战屡胜,观天下大小仅此而已,何必继续俯首称臣?这正中现代一句俗语:“上帝要人灭亡,必先令其疯狂。”纵观历史,凡华官民谋反者,如若不是借助当权者腐败无能大厦将倾之势,岂有一人得以功成名就以座天下?

叹往昔,“养马城中,百万雄师旌日月;海龙屯上,半朝天子镇乾坤”的宏伟气象一去不再复返,只留下“断壁残垣瓦如丘、柱础荒阶对冷月。”

平播大战16年后,努尔哈赤入关建立了清政权,莫不与晚明连年征战权倾天下财殚力痛有关。如果当初没有杨氏骄横一方,如果朝廷未曾食言将杨应龙逼上绝路,怎会发生惨绝人寰之平播之役?怎会发生清军趁虚而入?但是,历史永无“如果”二字,世间亦无后悔灵丹。

站在飞虎关门楼之顶极目远眺,但见苍山如海,如波似浪;红日西坠,云卷云舒。似乎自己也幻化成一名身披铁甲、手执金戈、头戴朱缨金盔、站立在威武雄关之上的一名武士。昔日毛泽东在遵义娄山关之巅,不也是身同此景、壮怀激烈而一气书就“娄山关”一词而震撼世人么?

海龙屯,草木悲凄,暮霭沉沉;极目四望,枕骸遍野,阴气逼人。此非久留之地,在赶马人催促之下,我骑上黄膘马,打马下山。

海龙屯老了,老得全是老人眼中的风烟。

我不得不走,而海龙屯却走不了。

回首望雄关,不知明日夕阳再度,海龙屯又会是怎样的寂寞与凄凉?

再回首,不竟思潮起伏,心绪不宁;悲今古无义之战,叹夺权好斗之雄,无贵无贱,同为枯骨,可言胜哉?

想今古兵丁士卒,谁无父母兄弟?思荒郊野地枯骨,谁无儿女妻室?生得何恩?死又得何恤?其生其死,家无音信;人或传言,似信将疑;妻思夫,儿想父,梦寐以求;及至实得死讯,布尊倾觞,怅望天涯;儿悲女哭,天地为愁。余曾于一九六五年秋亲自运送军队从老挝班师回营之时,军官妻室儿女向我哭问亡人下落,其情之惨,铁石心肠也难免眼圈发涩。

平播之役距今已四百余年,而今我过海龙屯,会不会象以色列人过哭墙、匈奴人过祁连山、中国人过怒江松山那样的心境?我不知道他们再回首时,会不会如我一样怆然欲泣?会不会如我一样,望落日余辉中的海龙屯在青苍群山衬托下,金灿灿,光闪闪,其壮丽之色随日沉而遂渐淡化,最终溶于冥冥青岚乃至湮灭而心生悲凉?

我无语......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01462/

古战场祭的评论 (共 3 条)

  • 心静如水
  • 醉成记忆
  • 我本豺狼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