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创新尤可贵

2014-08-01 14:18 作者:深圳往南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创新尤可贵

——为孟昭旭先生出书而作

孟昭旭是我的小学同学。50年前的小学样子和学习情景,到现在依然记得。三年级时,中国爆发“文化大革命”,在“造反有理,造反冲击一切”的大风暴中,我们也参加文化大革命。经历了停课、批斗学校的修正主义分子和“走资派”、“地富反坏右”分子,甚至革命大串联等活动;学校整天喧嚣着“拿起笔做刀枪,集中火力批黑帮”的歌曲,和反复广播“最高指示”;校长、教导主任和出身有问题的老师先后被各年级巡回批斗。以后又复课闹革命,但只上半天课,课程断断续续。革命第一,敢斗敢批敢发起运动的学生老师吃香,越来越红……。

这些情景成为我们小学生涯的特殊记忆

因为停课闹革命,没有了学习。后来、也有一半时间不上课,不用读书大家很高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学间就划片玩。印象中、何家庆会讲打仗的故事,对各种武器声音可以惟妙惟肖地模仿;宋光华研习打架,在与同学斗殴时一招一式地演绎出来;孟昭旭善于“执子”,技法娴熟、竞争中屡屡致胜——都在那个时候表现出来。

执子是个游戏。子可以是石块、瓦片或者布袋缝制而成。规则是单手握住五个子,一子抛空中的同时,下面一关一关地闯过。记得有什么“拾子、二妹、小山、大山、马砍、背石”等关卡,一个比一个复杂刁难,主要是考验竞技者手脑的组合能力。因为每关会把子丢向空中,同时得把地上四子,按照上述各关规则去完成,客观上就有眼睛与手短时分离,也就是说,眼睛看住天空的子时、需要手以瞬时记忆完成分拣、集合、跳子等动作。手没有眼睛,只能靠你记忆的图状、准确地操作。如果动了不该动的子,即为犯规。所以这个是有很强技巧的游戏。我们那时小,在竞技时还有因落后产生心里不平衡、怕太落后别人嘲笑,而影响竞技水平正常发挥的心理问题。(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孟昭旭对此似乎心领神会,技巧娴熟。每次执子都是佼佼者。经常见他玩这个游戏是又快又准地、一关一关顺利通过。眼睛特别有神,抛向空中的子是又直又高,每一次为下一关抛洒的“群子”似乎总是石子认得路、就准位子,感觉他每次都“恰到好处”是天人感应的再现,所以一起执子,我似乎从来是输的份儿。现在回想,他的取胜,手巧是表面,内心比较会安排布局,手的盲动与天空上面的子落下的时间掌握得好,同时心理应对复杂环境的素质强。所以,孟昭旭特能执子、从小给我的印象是聪明、心灵手巧。

长大后,大家天各一方,各忙各的。虽然没有来往,但是彼此记得对方的音容笑貌和儿时印象。后来我回贵阳看望同学宋光华时,他问我是否记得孟昭旭,我肯定地点点头。于是我们一起去他家。寒暄后,才知道他一直在探索工艺美术新路,并且在瓷刻道上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界的广泛赞誉。看过他许多作品后,我感到这是一个没被世界发现的璞玉,是一个可以做成一个行业,美化心灵、博大精深弘扬中华文化的巨大发展机会。于是鼓励他把经历写成书,把半生的创作经验与苦乐,瓷刻技巧和欣赏要点公诸于众,做一个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的践行者。他开始犹豫,后在我的坚持与鼓励下,完成了这部书稿。

仔细看他的众多瓷刻作品和这部书稿,可以发现他的认真,一丝不苟和那种常人不能忍受的、一丝一毫加工、乐在其中的细腻,这大概是工艺美术的一个“亮门”、即中国工艺美术家长期训练的特点。凡是大师级的作品,定有“深谋远略”的布局,但更有工于心计更工于作品的技巧与耐心。比如他创作的《仕女图》,画面两个仕女配合默契、笛鼓相伴、姿态秀美,神采飞扬。裙面的阳刻与佩带的阴刻红白相间,烘托出人物的鲜活:吹笛的仕女,笑眸顾盼、袖管随风飘逸;点鼓的仕女、静心相迎、裙摆随半蹲姿态展秀弯曲。二女之裙子配带、以阴刻的手法鲜明地区别于阳刻的裙身,无论是花结还是袖边、都让你感到阴阳互衬产生的对比线条美;再看击鼓者臀下的钩花饰带,打了花结却不失舒缓,整片取法阴刻,不仅线条婉转细腻,而且块状呈现立体,仿佛真是“阴情圆缺”,反射出孟昭旭考究的取舍和全神贯注下的细工。常人看了可能觉得不过如此,但是业者或收藏者可问自己:我可以这样瓷刻吗?一刀下去没有停顿,一气呵成地做成一块待垫的装饰物,却偏又不是装饰物,而是群摆的一部分,这个就有篆刻经验,走刀的细致与耐力深蕴其间,足见其功力不比一般。

再看《八十七神仙图》。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创作的《八十七神仙图》是以线条描述八十七个神仙出行的景象,乃中国古代白描艺术的最高成就。它描绘一个道教传说,画中所描述的是东华帝君、南极帝君在侍者、仪杖、乐队众拥下,率领真人、神仙、金童、玉女、神将朝谒道教三位天尊的情景。原作是一幅长卷,上面神将开道、压队,帝君居中;其他男女神仙或持幡旗、伞盖、贡品、或奏乐器等,簇拥帝君从右至左浩荡行进。画面上帝君、神仙形象端庄,神将威风凛凛,众多仙女轻盈秀丽。吴道子单用线条,刚中有柔、遒劲潇洒的描绘了一幅风动云飘的神仙丽境。孟昭旭对此并不单纯模仿,重点把握人物神态,将浩大长卷按叙事竖轴细分为六部,浓缩于六个瓷盘之内,把吴道子笔下神韵和人物场景再现于瓷盘的有机分合中。六个瓷盘上面,可以看到他在釉彩与胎白之间广泛地展现了金石般线条:天上的云,地下的水,陆地与桥梁,各仙道人物特征,都通过阴阳线条技法描述,保持了吴道子图画全景的白描气场。观察那八十七个神仙,无论吹箫的仙女,还是拥戴中的帝君,个个神态自如,活灵活现,仿佛跳出瓷盘,行进在朝拜的行列中。如此众多人物以及背景,手持器物均用线条手法来叙述,是金石工艺传承中的升华。孟昭旭始终如一坚持这个特征,是对他能力的挑战。把这幅长卷分割、浓缩于六个瓷盘,称得上是工程浩大,系统繁复。任何一点瑕疵都可能造成前功尽弃,九九归一。所以为此细心,专心、耐心以及旷日持久后面的全神贯注、持之以恒,都是工艺美术家全面技能、体能的挑战。可以这样说,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第二个以瓷盘为载体,完全准确再现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图》的作品问世。

我对孟昭旭美术创作的肃然起敬,除了他的作品画面生动而心生感慨外,更多的是他创作之原创性和瓷刻艺术的开创性,让我心生佩服。尽管他从事艺术已经超过40年,书法、篆刻、美术工艺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其书法与篆刻作品多得无法统计,但是从中国工艺美术现状的洪流审视,仅有这些在国家省市一级的名家地位恐难见其端倪。然而,瓷刻艺术不同。瓷刻艺术的问世和一整套工艺,能够在中国开始“流芳”,孟昭旭三个大字以及所作所为乃功不可没!

从他20多年前在昆明闯荡、开始以瓷盘为载体,尝试作画开始,他就在尝试、造就一个新的事业。因为只有他,最早有意识、主动地把瓷盘赋予新的天地——工艺美术内容之载体。行走国外国内、我虽见过许多装饰用的瓷盘挂在墙壁上面,可这些无一不是事先构思、然后烧制,最后以釉彩封盘的归宿。孟昭旭可贵之处是他另辟蹊径,把瓷盘做载体,以自己的图案作为创新元素和待加工材料,有意识地用金石手法破坏瓷盘上面的釉,露出胎白,从而显现色彩对比下的新创作。人们欣赏瓷盘的主题内容,他则探索金石篆刻般古老线条的弘扬再现,把中国白描艺术技法透过金石篆刻技法“推陈出新”,引领一番天地。所以,他的瓷盘作品个个原创,但是瓷刻技艺则是开创性的!

贵州省有没有那位工艺美术大师为此尝试过?尤其是以金石篆刻传统技法在釉彩上面耕耘?我没有在全国工艺美术大展见到过。所以、眼见为实。目前惟有他开了瓷盘作画之先河!

全国而言,估计能够用瓷盘做载体,一刀一凿地在瓷盘上面刚性作画者,只是凤毛麟角。真正多次成功,大面积熟练掌握瓷刻技艺的,可以在丝线般细密的空间内下刀又不损害釉彩者,非孟昭旭莫属!

孟昭旭先生是国内少见“如此做作”的几个吃螃蟹者之一,他的作品原创性不言而喻,他开创了瓷盘上凿击釉彩,雕饰胎白的工艺美术新领域,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工艺美术创新史上,写下了宝贵又果敢的一笔。

这本书里,孟昭旭先生不厌其烦地介绍了他求学的辛劳和对工艺美术的挚,分享了他创作《千手观音》《八十七神仙图》《永乐宫》等作品的甘苦,也直言不讳述说了他创作过程中,失败的经历和刻骨铭心的心理挣扎,更对后来者寄语,提醒他们成名成家的道路充满兴趣与荆棘,并教导年轻人怎么样去欣赏瓷刻艺术,怎么样去实践瓷刻创作的基本要领,其提携后者的拳拳之心、爱惜期待之情耀然纸上。

我也有同感,瓷刻艺术事业需要大量的后生参与。孟昭旭开了一个最为艰难的头,引领了一片天地。更多地瓷刻事业,还需要贵州的年青人去主动传承,把她发扬光大,做成贵州文化崛起的又一块品牌。这使我想起小时候,我家宿舍楼有一位全国工艺美术大师,叫李树森,是一个白胡须穿长大褂的老人,他擅长于绘画、书法,但尤其专攻桃子核雕刻,他微雕下之猴子,花,人物栩栩如生。他那时也是贵州罕有的一块品牌,可惜他的卓越技能,在文化大革命政治冲击一切的运动中,被空耗、荒废了。历史可鉴,所以我们要呵护文化之花的珍贵成长,更要鼓励年轻人加入创新成就贵州的瓷刻事业。

其实,以瓷盘作画为特征的瓷刻工艺是一块全新领地,可以创作许多最新最美的图画。比如,无神论者可以把许多科学故事,不信神的故事形象艺术地瓷刻在盘上,供人铭记。

有神论者也可以通过家里悬挂瓷盘,去表达一些宗教团结友善的故事,甚至顶礼膜拜的人物,达到引导信徒走向和睦,产生正能量潜移默化的浸润效果,这个市场如果需求展开,将是巨大的市场,可以吸引多少人就业?可以产生多少孟昭旭式的专家?

又如、瓷盘长期的保护考虑,胎白在空气中难免不受氧化物的侵袭,结果可能会变色或变黑,怎么样使它年年常新、永不变色?也有一个工艺再创造和微观环境保护的挑战。

现在老孟创作的均为圆盘,未来其他形状的盘子是否可为特定的题材而生?或者专门为特定的墙壁而设?

这些、都是未来围绕瓷刻艺术发展要遇到的问题,需要众多的年青专家,工艺美术爱好者共同来研发,探索创新。“一花独放不是,百花齐放春满园!”纵深创新中国工艺美术在瓷刻艺术上的辉煌,相信孟昭旭先生的心情和我一样,是衷心期待大家都来集中探讨瓷刻技艺的发展、众志成城,形成贵州为主、全国响应、风起云卷、万花盛开的局面。只不过,大家要看到那个标杆,知道最重要的破土,把瓷刻像小苗那样呵护成长的“始作俑者”,在中国、在贵阳,有孟昭旭先生的开创。

祝愿孟昭旭先生在瓷刻艺术道路上不断开拓,创造更多美好的作品回馈社会!

本书在审阅中,编辑者对一些词句做了订正,个别字词与惯用法做了必要的修改。

注:《瓷刻艺术——从金石篆刻走来》 即将由香港紫荆花出版社出版。

深圳往南

2014年7月31日写于深圳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74209/

创新尤可贵的评论 (共 8 条)

  • 雪儿
  • 秋叶秋枫泪
  • 梦里花落
  • 孤帆鸢影
  • baixue
  • 心静如水
  • 芭蕉正绿
  • 雪灵
    雪灵 推荐阅读并说 他的作品原创性不言而喻,他开创了瓷盘上凿击釉彩,雕饰胎白的工艺美术新领域,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工艺美术......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