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动以养形静以养神

2013-08-07 06:27 作者:儒汉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人类的智慧,足以制造并驾驭诸多的精密仪器,上天入地,探测宇宙奥密。

人类也早已意思到,人体自身就是大自然恩赐的最为精密科学的仪器,也是一个复杂而深邃的微小宇宙,驾驭这样一台高精端仪器是每个人必须要具备的基本技能,扪心自问,我们掌握了多少这方面的知识呢?

生命,就从学习掌握驾驭自身的形与神开始吧!

奉上点滴学习体会,以鉴真伪。

~~~~~~~~~~~~~~~~~~~

1、从运动猝死引起的话题(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知道“马拉松运动”的由来吗?

公元前490年,希腊军队在雅典附近的军事重镇——马拉松与入侵的波斯军队展开了一场决定希腊命运的激战。希腊军队大获全胜后,青年士兵菲迪皮德斯奉命跑回雅典报告胜利的喜讯。但是,当他跑到雅典时,他只喊了一声“我们胜利了”,便倒地死去。为纪念菲迪皮德斯,“马拉松”长跑运动诞生。

马拉松运动纪念民族英雄,体现民族和人类的精神意志,无可非议,但是它追求人体运动的生理极限,作为健身养生的运动项目,实不足取。世界各地,古往今来,运动猝死的例子屡见不鲜:美国著名女排运动员海曼是积极锻炼的典型,最后但她因患心脏病死在球场上;再有,美国《长跑》一书作者詹姆斯菲克斯,积极鼓吹长跑锻炼并著书立说,成为美国的畅销书,遗憾的是最终他自己死在长跑途中。中国近代上海杨氏太极拳的掌门人杨澄甫,自幼受祖传熏陶,因炼得一身好功夫而闻名海内外,五十多岁就患脑溢血过早死亡......

记得在高中学习的时候,课外活动最吸引眼球的就数球赛了,特别是某村的刘老师组织参与的球赛,准会把球场围个水泄不通,他那抢、带、传、投、灌球动作以及潇洒优美的裁判手势总会引起全场此起彼伏的掌声。他是全公社最有声望的蓝球爱好者,从学生时代就小有名气,在村里组织的蓝球队名振全公社,经常代表全社外出比赛。是他的精彩表演引领了我对运动的爱好和坚持。

若干年后的一天,已在本乡工作的我猛然间听到了一条恶耗:50多岁的他, 突发心肌梗死倒在了蓝球场上,全乡的一颗球星就这样殒灭了。当时很是愕然,百思不得其解:这样一位蓝球运动爱好者,“生命在于运动”虔诚的信徒,怎么可能会是这种结局?

深刻反思不难得出如下结论:(1)选择爱好活动剧烈的蓝球运动长期坚持,他不可能患有先天性的心脏病;(2)心脏病是在他长期的运动生涯中得出来的,蓝球运动使他体格健壮但心脏不堪重负;(3)外在健壮的筋骨肌肉掩盖了他内在的疾病隐患,处险境而不自知;(4)如果有觉察,但运动的乐趣、习惯、表现欲望、侥幸心理的作用,让他难以自制,挺而走险;(5)他爱好的蓝球运动没有让他防患于未然,也没有给他带来健康与长寿。

由此,我们不得不产生的困惑是:他选择了蓝球运动,为蓝球而献身,到底是人生价值的体现?还是盲目运动的愚昧?

生活中,运动与健身适得其反的案例比比皆是,如:坚持了一天的长跑,最后不得不以一次重型的感冒而尴尬的结束;脑梗病人架着胳膊拖着腿艰难地行走锻炼,苦练几年,最后还是无可奈何地不得不坐到轮椅上;常年坚持跑步受人羡慕的退休教师,最后还是以大腿骨折结束了他的跑步运动......

我无意质疑“生命在于运动”这一名言,但是,究竟怎样运动才有利于健身养生,却是每一位运动爱好者必须要认真思考的话题。

2、应该怎样理解“生命在于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是十八世纪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作家、哲学家伏尔泰的一句名言,全世界被奉为经典,在我国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

“生命在于运动”是正确的,这是因为:生命的产生在于运动,运动是生命诞生的前提条件,没有物质运动就不会有生命的产生;生命的存在在于运动,运动也是生命存在的基础,要维持生命体存在,也离不开物质运动;生命的发展在于运动,运动又是生命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可以说,没有了运动,人就活不下去。对人体生命来说,不仅指机械运动,还包括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社会运动和思维运动;不仅包括宏观的躯体运动,还包括微观的细胞运动、分子运动等诸多运动形式。所以说生命在于运动。

然而,“坐地日行八万里”、人体内血液循环、大脑以继日的思维活动,人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如此再说“生命在于运动”有什么意义呢?

作为一句传世格言,它对人生的实际指导意义是作为一种保持和增强生理功能的养生理论来实现的。“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适度运动,适量提高代谢率,是保持和增进人体键康,延年益寿的重要途径。

“生命在于运动”,并不能说明“运动等于健康长寿 ”,运动要讲究科学,在生活实践中,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和理解“运动”,才能收到强身键体、延年益寿的功效。否则就会步入盲目运动的误区。

(1)、因人而异的个性化。 因为每个人体质、胖瘦、年龄与健康状况不同,运动量的大小、运动次数的多少、运动时间的长短,一定要根据自己当时的体质来决定,不可千篇一律。

(2)、张弛有度,“过犹不及”。古代医圣华佗指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身” 。强调适度、科学合理的运动才能有效提高人体的新陈代谢,使各器官充满活力,从而推迟各器官的衰老。片面追求人体生理极限,往往是适得其反。 北京市身心智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营养专家张金波说:“个性化科学运动应该是经过科学营养技术检查身体营养食物缺乏还是过剩来决定每个人运动量的多少,营养过剩则说明缺乏运动,而营养缺乏则绝对不能剧烈或长时间运动,体质差的人过量运动是非常有害的,头晕、摔倒甚至会猝死”。

(3)、持之以恒。强调要长期坚持,不可一曝十寒。

(4)、练养结合。强调顺应时令变化,和谐于自然。“三分调七分养”,违背自然规律,纵使冬练三九,练三伏,运动也不会让你与感冒脱离关系。

(5) 、运动要配合以综合而科学的生活方式.。养生是一个系统而科学的命题,运动只是其中一个分支,运动只有配合以综合科学的生活方式,才能真正收到养生的实效。以偏概全,以为只要运动就可以健身,长命百岁,那就大错特错了。譬如,你营养不良,运动只会加剧你的衰弱;你偏食,运动也运动不出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来;“百病起于情”,情志妄纵,虽运动也不可能有健康的身体。

魏征说的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运动是把双刃剑,科学而适宜的运动可以延长生命,反之,盲目有悖科学的运动也能摧残甚至夭折生命。

3、动以养形,静以养神。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其主流思想就是“动以养形,静以养神”。

《黄帝内经》曰:“形与神俱,则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南朝陶弘景所著《养生延命录》中, “列子曰:少不勤行,壮不竞时,长而安贫,老而寡欲,闲心劳形,养生之方也。”

中国养生文化中的动静观,“动”与“静”是对立统一地辨证关系,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动与静互为因果和前提。二是相互包容和蕴涵。没有绝对的动与静,而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或外动内静,外静内动。三是动静相互消长转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养生方法体现了中国古代养生文化的科学性。

中国传统的气功养生术就是这种动与静养生观的具体体现。

传统气功学中所说的“元神”,是指人的大脑皮层的调节功能。元神是人的“先天”的本能,是天赋, 天赋决定了人的“天年”、“定数”,是决定人的生命活动的主宰。《素问 上古天真论篇》指出:“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传统气功学中所说的“识神”,是指人的大脑的精神、意识的思维活动。识神是人的“后天”的学习得来的功能,是人的外在行为的主宰。识神受后天环境条件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干扰破坏元神的主宰作用,使人的先天本能过早的夭折。

古代养生家、气功家认为,元神是识神之本,只有停止识神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减少识神对元神的干扰,才能充分发挥元神的作用,最充分的发挥元神的作用,就是生命的最理想状态。养生的根本任务就是减少、停止识神的活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减少心理对生理的干扰。所谓练功、修道,就是学习、掌握减少和停止识神活动的方法。传统气功学的基本理论就是从“后天”返回“先天”。老子《道德经》中:“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说的就是这种本能的理想状态。

减少、停止识神活动,气功学中称为入静。气功的入静,是通过“意守”来完成的。练功,实质上就是一种意守锻炼——在不提高大脑皮层兴奋强度的情况下对单一目标的连续注意,来减少、停止意识活动。因此,可以说练功的直接目的是增强大脑皮层的意守功能,使大脑皮层能随意地保持注意某一单调目标所需要最低兴奋强度。这就是丹书上所“以一念代万念”。

气功的动功,仅仅是为了帮助气血流通,以减少元神的负担,而不是为了在力量、速度、技巧等方面追求自身生理极限,也不是为了娱乐、抒情或供人欣赏。所以气功的动功也和静功一样,要求调身、调息、调心。除了要求意识集中、安静,呼吸均匀、缓慢,肌肉放松外,还要求动作轻盈、均匀、缓慢。气功的动功的特点就是动中求静。从这个意义上说,气功的主流是静功,动功是静功的继续和补充。

气功的修练过程就是人的精、气、神的转化过程,气功修练境界分为三个不同层次:一是练精化气,二是练气化神,三是练神还虚。练功是一个不断加深入静程度,降低新陈代谢率的过程,因此是一个从有为向无为前进的过程。有为程度越低,功夫就越深。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入静时意守刺激的单调程度逐渐提高,二是意守强度逐渐降低。练功到了最高阶段,意守程度降到最低点,几近于零,意识活动已可随时自动停止,从而进入彻底的“无为”阶段,这时新陈代谢几乎停止,耗氧量接近于零,达到人的生命中枢的高度抑制状态,类似动物的休眠和冬眠,这就是气功的“入定”状态。

动以养形,静以养神,气功的动与静都力求尽量减少元神的消耗,减少消耗就是降低新陈代谢率。这与“生命在于运动”通过适量提高新陈代谢率来增进健康的观点是对立的。这就是中国传统养生术的以静养生的观点。

~.~.~.~.~.~.~.~.~.~.~.~.~.~.~.~.~.~.~

不论“生命在于运动”还是“生命在于静止”,都不是绝对的“运动”和“静止”。动中求静,静中有动,过量的运动会折寿,真正的“入定”古往今来也无一人。存在就有其合理性,二者都是人类历史明智的选择为我们传承的文化瑰宝,我们无需纠缠于谁对谁错,运用自己的智慧,择其精华为我所用,方为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中国养生宝典——汪茂和编著;

2、生命在于静止(中国传统气功养生原理真谛)—— 张文江 常近;

3、动以养形,静以养神——中国日报网食品中国;

4、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要讲科学——衡水体育局;

5、百度百科——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养生

6、走出“生命在于运动”的认识误区;

7、搜搜百科——运动猝死;

8、百度文库——生命在于静止;

9、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百度文库。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561825/

动以养形静以养神的评论 (共 7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