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画中诗意滚滚来

2012-02-27 11:09 作者:崆峒居士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画中诗意滚滚来

——简析张涛写意山水画的文人情结

张旭升 笔名:张评

张涛出生于西北无数山峦连绵的陇东黄土高原——平凉,这块苍茫古地曾孕育出灿烂夺目的历史文化,涌现出名垂青史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诗人,深厚的文化积淀让赋有传奇色彩的崆峒山、泾河被司马迁写入《史记》,“泾渭分明”的典故更是家喻户晓,成为人们辩明真伪,分清是非曲直的“标准”。还是这块黄土地,在历经千年腥风血的洗礼后,逐渐地趋于平和,呈现出繁荣的景象。黄土堆积的山脉,泾河冲击的川塬,既是原始的,又是崭新的,岁月的更替似神来之笔,不断地描绘出异彩纷呈、惊喜万分的画面。历史是无情的,它淘汰着无知、平庸、丑陋,保存着代代相传的足以让人不能割舍的渊源,这种渊源是血脉的传承、继承乃至发展,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并无时无刻地影响、渗透着当今文化的发展血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乃至灵魂,而一个地区的文化自然也有着自身的特点和内涵;有着既融汇于“大文化”的必然,也明显地存在着“个性”的差异。故而,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挖掘发展地域文化是每个文化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反过来说,“越是地域的,越是有着鲜明生命力的”。

张涛生于一个画家世家,其曾祖父张观、祖父张少观、叔父张纬中均为陇东乃至中国西部有影响的画家,其母郭兰芳也是当地影响较大的诗人,在三代文化名人的熏陶下,张涛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他们的艺术形式、艺术思想、艺术造诣,加之其对文化艺术有极高的悟性,故而无论是在文学方面,还是在绘画方面都有很好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绘画作品频频参展于国家、省、市区联展,发表于各类报刊,多次荣获奖项并被收入画集;诗歌散文、论文也频频亮相于报刊,有着“画家中的诗人,诗人中的画家”的美称。

艺术的创新与发展离不开吸收前人的成果、离不开“古为今用”、“他为我用”、“洋为中用”在当今艺术创作中的借鉴作用,更离不开现代文化的影响以及适时变迁发生的巨大变化带来的新的艺术思潮、艺术形式、艺术意识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乃至融合。面对文化艺术欣欣向荣的景象,许多艺术家各有侧重地吸收消化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地域文化的特点、形式,打破“固有”的文化模式,开创了“新型”的迎合时代特征和精神风貌的艺术形式。张涛顺应时代的要求,在借鉴吸收前人艺术的前提下,注重综合文化素质的提高,参详学习并注重融合宗教、文学、绘画、书法、篆刻等多门类艺术于一体,相互汇通、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形式,呈现出了“诗情画意”的艺术风格。(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观张涛作品,其点、线、面、色、块、皴、擦、染的技法扎实娴熟,笔落之处虚实有度,干湿分明,注重光影明暗的变化,善于营造空灵、幽静、飘逸、深邃的意境。同时,他善于将山的挺拔、苍茫、俊秀、逶迤,以及奇峰、怪石、悬崖、峭壁、飞瀑、流泉、古洞、幽壑融入其中,构成了气象万千的山水胜境,其间点缀苍松翠柏、奇花异卉、石桥古道、茅屋炊烟、牛羊山禽、风月云烟,雨雪霜雾等,幻化烘托出绚丽迷人的自然景观。张涛深知“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精髓,自觉地将感性的视觉意识上升到理性的“精神”层面,多视觉、多角度地诠释山水原始的美、质朴的美、雄浑的美、俊秀的美、幻化的美……致力于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风格体系。笔墨发挥缘于性灵,意境培养缘于学问,两者是一内一外修养的功夫。很多画者只讲技法,忽略了意境的培养、学问的培养,画无内涵、思想,空洞乏味。张涛在创作意境上学沈石田、文征明;在诗意性灵上学八大、石涛,造就了他很高的艺术精神世界。《且看笔下起云烟》、《千崖气高》、《烟云笼翠》、《数峰清廋出云来》等均表现出山的伟岸、俊俏、逶迤,近中远山层次清晰饱满,由近及远,错落有致。用色上,多墨色勾线,水破墨、墨破水,赋予变化;块与面、点与线,相互映照,从整体的布局上营造出山的不凡气度。宾虹老人在总结前辈的得失时,也在总结自己:“千变万化,先由写实”。张涛遵循写实,弃绝粗疏,锐意创新,在当代思潮迭起的画坛上,紧紧把握住了走向成功的原点。同时,还完成不少兴味盎然的诗意画、词意画。在“写实性的写意,写意性的写实”新图式基础上,其搏击面之广,触及心理层面之深,意笔情致之放浪形骸,于当代画坛可谓佼佼者。水墨画创新的重要领军人物之一卢沉教授生前曾说:“赶上振兴中华、改革开放的时代是幸运、值得自豪的。我很羡慕那些思路敏捷、善于吸收新理念、敢想敢干、脑子里旧框框少的青年画家,他们是中国画现代化的当然主力。”纵观张涛的写意山水画,清晰地呈现出先由写实而后创新的演变过程。作为一个诗人,张涛注重诗词与画的内在关系,在凸显画作内容的同时,极力调动诗意在画作中的主导作用,使其达到情景交融、诗意飘逸、意境深远的视觉美感。

绘画通常是以描写客观形象,以“写形”为基础的,艺术价值在于传达客体之“神”。文人画的出现,在绘画艺术上达到了诗境和画境的相互交融。从美学角度看,把真挚的个人情感与自然万物的联系落实在人生态度与艺术创作上,相互交融,形成风格。通常应该具备两个方面的准备:一是艺术思想之成熟;二是物质材料之完备与技巧之纯熟。画作对客观事物的感悟以及情感的抒发,最终是通过他所驾驭的物质材料与技巧的纯熟来实现的。所谓情景交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之追求与营造来源于画作的自觉感悟与技巧成熟。那么,张涛的写意山水画究竟是描写客观形象,还是诗境和画境相互交融呢?张涛在他的诗歌《黄帝问道》中写道:道,从足下生出祥云/虔诚是一种状态/成有为和无为/这个,秋空明净如洗/风停静/一轮新月辉映山中/崆峒便心恬气定、神清气爽/参悟中,道开始自然,开始合谐/乘浩荡长风,举身高飞/生命的哲思就伫立在崆峒的扉页。他的另一首诗《圆通寺》中写道:世尊法眼凝视世间/谁为圆通/芸芸众生叩拜祈福/天人合一/于圆通中自在/阖目吟颂佛经/有袅袅轻烟飞过南山/不再迷恋缘外/尘色、尘声、尘香……/三千世界里/妙法自生/娑婆若海/走在绿荫的甬道间/心便和着鼓磬/同入佛道。崆峒山包容了道、释、儒,同时也包容了它们的文化,而这些文化既有本土的,也有外来的,经过千年的演变、发展、吸收、融合,形成了新型的具有独特色彩的文化。陈讲、李白、杜甫、谭嗣同、左宗棠等众多文人墨客均有大量美文存留于世,丰富了以崆峒山为代表的“山水文化”。圆通寺在平凉属于禅宗寺院,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善男信女之多,香火之盛毫不逊色于名山之中的禅宗寺院。张涛对“山水文化”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自有人类历史以来,这山水就和人类血肉相连,人类世世代代的情感、思想、希望和劳动都在这山水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而山水对于我们思想感情的启发是非常广泛而深厚的。人类所接触的山水环境本是人类加工的结果,是“人化”的自然。人类又在自己辛勤的劳动里体会到大自然山水给予他的慈惠和精神的养育。这和崆峒山道教文化的宗旨“道法自然”是那么的合谐与统一,因而其山水就有了特殊意味和境界。”

晚唐诗人王维被供认为写意文人画的鼻祖,文人画最主要的特征便是诗境和画境的交融,其中受道和释影响最深,且从古至今,写意山水、花鸟、人物都受其影响。张涛受其道、释、禅宗的美学思想影响,故而对“悟”有刻骨铭心的理解。他钟情于水墨,清淡素朴,线条柔和、灵动、劲爽,水墨渲染出的山、树、桥、屋、人都是那样的恬静、随和;近景笔墨干净、清润,远处群山淡逸,随意祥和,画面间若隐若现地呈现出寂静而不喧闹、荒寒而不凄苦、空灵而不空虚、无声却似有声、无意却似有意的禅意。在他的画中,我们寻找到了心灵的沟通、寻找到了心灵的共鸣、寻找到了心灵的倾诉。我们理解了 “心印”是那么可贵、那么高尚、那么无私,也读懂了张涛的心境情感,懂得了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一种超远的诗意。禅宗思想对张涛审美及其人生态度都有着深刻之影响,自然也受到王维审美倾向的影响,他在创作上,追求的是淡泊的意味和高逸的心境。抒情在此作为绘画的特性,被单独提了出来。对自然的描写,最终落实在对自己心灵的表达上,这正是禅宗对心性的追求表现,同时也是他转向内心的探求。水墨的兴盛,与禅宗思想的影响有相当大的关系。陈传席认为:“墨色是道家所崇尚的‘朴素’之色,又可以代替五色,同时以道家‘玄远’的眼光眺望远处之色,亦浑同玄色,所以,以水墨代五彩画山水,正是力主清净朴素、虚淡玄无的道家思想的体现”。文人写意画“性多疏野,好酒。凡欲画图幛,先饮。酒酣之后,即以墨泼。或笑或吟,脚蹙手抹。或挥或扫,或淡或浓,随其形状,为山为石,为云为水,应手随意,倏若造化。”他们追求笔墨意趣,强调自己心境情感的表达,这都体现了“怡悦性情”直抒胸臆的文人画的审美倾向。

张涛的写意山水画除较好地把握住了其基本特征外,尤为突出了艺术性、思想性、创新性的融汇与贯通,诗意和画意比翼双飞,视觉的美与“心印”的美超乎人的想象,给人的享受是既有大气磅礴之美,又有恬淡宁静之美;既有生趣盎然之美,又有琴韵幽然之美。他的崆峒山系列组画《皈心》、《崆峒积雪入层林》、《疑是武陵源》、《崆峒烟岚》、《清凉世界》等数十幅画作以诗的视觉入题,或抒情、或哲理、或叙述、或乡土、或情,为我们描绘出了崆峒山的神、情、气、形以及、秋、四季的变化,每季的孟、仲、季直至每天的四时朝暮,阴晴雨露各有区别。他笔下的崆峒山有自身的性格,每幅都有主从,或山颠为主,或山脊为主,或山脚为主,但不零碎,有整体感。对山之性格把握充分、准确,如山石的质地、植物的种类、建筑的特征等,都构成了此山性格的必然因素。以山拟人,写自我胸中崆峒,同时拟他人、古人,纯自然之美以我为主宰,既有山的特点,也有自己的特点。张涛对山付出了深厚的感情,洞察幽微,体味山之情、山之韵,常看山于静中,在静中萌发生慧,潜慧心得自然之美。山虽不能动,但山上的苔、石头、建筑、树木、石桥等是“活的”,茂然勃起,无不生机。发现美是至关重要的,须用脑用心,还须有生活基础,张涛长期地了解、熟悉崆峒山以及周围的环境、风俗,丰富阅历,有所比较,发现了种种不同,故而每次都有创新。

登崆峒而览五岳,写心中之山水。以诗人的思想、笔触为魂,构筑山之精神,大哉、美哉。

2011年5月23日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人民检察院

邮编:

邮箱:ktzhangping888@163.com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52408/

画中诗意滚滚来的评论 (共 6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