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通则不痛

2011-11-06 14:33 作者:久而思  | 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通则不痛

如同自然界中有生物链、食物链一样,自然界还有一条生活链,其存在的作用和意义一点也不亚于生物链和食物链。生物、食物两链中任何一个环节断了,哪怕只有一节,就会引起生态不平衡,引出环境问题来了。生活链断了呢?

近年来倍受关注的水葫芦问题,既是生物链问题,也是生活链问题。据我看到的材料,早在八九十年前,水葫芦就来到上海了,不过那时却叫它“革命花”。当时上海一位资深的园艺专家将其当作花卉种植过它,并把有关情况写进了他的专著里。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上海农村开始大量引进水葫芦,还有水浮莲,作为喂猪用的青饲料。在以后二十多年的日子里,上海农村年年放养水葫芦,每年产出的数量远远超过现在到处漂游的散兵游勇。在那么长的时间里,水葫芦们是农民的好朋友,也是猪们的好饲料,它们默默地为解决人的吃猪肉问题作着贡献,从未有过哪个地方因水葫芦产量太多而造成环境或其他什么问题的。其中道理非常简单,每年那么多的产量,全部被猪八戒们吃光了。那时的口号是猪多肥多,肥多粮多,大量放养水葫芦(还有水浮莲)是满足猪多的首要条件,是“猪多”的前一环节。当年的情况至今还深深印在我脑子里,有的队或有的年份,放养的水葫芦水浮莲不够吃,就用水花生代替。现在,成千上万个饲养场消失了,成千上万个家庭饲养户消失了,就是新办的养猪场,也改变了传统的饲养方法,不喂青饲料了,猪们所需的各种养料都由工厂生产的配方饲料代替了。就是说,原先被猪吃这一环已彻底消失,一环扣一环的链条由此断了极其重要的一环,而水葫芦又是速生型的水生植物,每天仍以几何级数的速度生长,长期无所事事又成群结队,终于闹出了环境问题。

生活链断了还有一例。上海郊区原是秋种麦子种稻。谷粒、麦粒成了人的食物。柴草呢?这些农作物产生的大量柴草,一个生产队都是以万斤几万斤来计算的。至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这些柴草都是宝贝,除了一部分用于集体养猪、喂牛外,余下的全部由农民各家每天用来烧饭煮菜,一年下来,这些柴草也被消耗光了。我在老宅上的时候,好象没有看到过哪家的柴草有多余的,宝贵的柴草都是生产队按人头或劳力分配的,数量各家绝对平均。到时候,有的家庭还会出现不够烧的情况,只能去割些草柴来将就。暑来寒往,年复一年,自己生产,自己消耗,经年保持大致平衡。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一以贯之的事情终于在上世纪慢慢发生变化。农民烧饭开始用上了煤,先是煤球,后是煤饼,再后来用上了液化气,甚至煤气,原先的灶头都拆除了,还要那些土生土长的柴草干什么。这不,生活链到这里又断了一环。然而,田每年仍在种,柴草每年还在大量产出,现在的农民只需要作物果实而不需要柴草了,农村里也不需要它们了。据说这是造纸用的好原料,可惜也没有人来收购。其实,老宅上哪一家不在为这着急呢?收割机屁股后面吐出来的柴草七长八短、横七竖八摊满了整块地,不把它们处理掉拖拉机还不能下去耕地,下一熟怎么种呀,这农忙怎么忙?为了下一熟,烧吧,一把火就地解决。而且只能是烧,一烧了之,简单快捷,烧下的灰还可作肥料呢,这样一到初夏深秋,地里烧麦柴烧稻柴成了每户必做的功课。谁知就地焚烧在有些地方不能代替原来的生活链环节,这一把火又惹出了祸,熏天的烟雾影响到飞机起降,影响到空气质量了。于是,有关部门就呼吁了,就要制止了。这条生活链至今仍断开着。

又要说到养猪,养猪事小,却实在还是生活链上极重要的另一环。在农村,过去是没有垃圾的。或者说,农村垃圾都被转化成了肥料,没有现在意义上的这种垃圾。从道理上讲,农村是产出“垃圾”最多的地方。可以我几十年农村生活经历看,垃圾从未在农村成为过问题。每年三夏、三秋大忙时,应该是“垃圾”产出最多的季节,打谷场上天天都有大量的乱柴、瘪谷等,这些东西最后的主要出路是垫猪圈,不要队长交待,饲养员早就把乱柴收起来堆得好好的,以后好让八戒们去加工成庄稼需要的土射肥。等到大忙结束,脱粒机一停,打谷场上场光地净,哪里有什么垃圾!每到逢年过节大扫除,锄下来的各种杂草,扫拢来的各种垃圾,也都到了猪棚里。自产农家肥历来是种田人的传统,这在我国几部著名的古农书中都可找到例证。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里还有农家于秋收场上将秸杆收贮一处,每日让牛“蹂践便溺成粪”的记载。再看家庭里,家里养了头猪,洗碗后的碗脚水,拣菜后菜叶子,就连树上掉下来的树叶,也都进到了猪棚里,要吃要踩由它便。还不够,农民们就去割青草掼到猪棚里,猪们吃不完的草,不用主人吩咐,它们每天在上面便溺踩踏。一头猪出栏,猪棚里顺便就积了好几千斤土射肥,用专家们的话说,这是正宗的有机肥料。以至最高领袖在狠抓阶级斗争的同时,忙里偷闲想着农村养猪,发出过一头猪就是一座小型化肥工厂之类的指示。对农民来说,这几千斤土射肥还是一笔收入。这些肥料进到田里,很快成为新一茬农作物的养分而被吸收,作物收割后一部分柴草又回到了猪圈,环节畅通循环。现在,农村不养猪了,农民种田也不用有机肥而用无机肥——碳氨飘飘氨水浇浇,现代得很。即使养猪的也改用硬棚——不垫柴草,每天用水冲棚。于是乎,那些原来可作为土射肥原料的东西全部失去了岗位,只好倒到东倒到西,河边有,沟里有,村口有,地头有,真的变成了垃圾。

而新出现的东西在生活链上好像找不到合适的位置,成为多余的、游离于生活链外的东西,终于变成了垃圾。最典型的就是塑料及其塑料制品。几十年中不断成长,它们队伍庞大,品种齐全,占据了人们生活的各个岗位,成了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单位每天不可或缺的东西了。它们的出现,很快就被上家接纳了,在生活链上占了一环。可那么多年了,它们仍然老样子,还是没有找到下家。它们太与众不同了,与众不同得成废物了却不能像柴草那样转化成腐殖质。它们的上家还在每日每时各处各地接纳它们,使用它们,离不开它们,而它们却永远(?)成不了上家,这条生活链至今还没有接通。不通则痛,这些东西终因其不可降解、一二百年都腐烂不了的特点,成为垃圾问题中最棘手的难题。(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大凡某些问题成堆的,一时无法解决的事,细看一下,几乎都是因链条断了引出的,不管它是生物链、食物链,还是生活链。通则不痛,不通则痛。生活链断了,意味着旧的平衡被打破了,需要接通链条,建立新的平衡。自然,重新接通不是要完全恢复原有的做法或者不改变原有的措施。如是,社会不能进步和发展了,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又恰恰依仗建立新的生活链。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226319/

通则不痛的评论 (共 2 条)

  • 疯狂侠客88
  • 寒烟冷月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