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注又一种老房子

2012-02-26 09:29 作者:久而思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上海的特色住宅是哪种?各位一定会说是石库门。不错,石库门是一种,但不是最古老的,它也仅分布在市内部分地区。上海还有一种更古老、更有特色的传统民居,比石库门出现要早得多,从形制到结构也更具特色,且分布范围比石库门广得多。这种砖木结构、特色多多的住宅建筑就是绞(方言读音gāo告)圈房子。

我们现在对石库门宠有加(应该的),对绞圈房子却视而不见,至今未被重视。上海住宅建筑书籍中有老洋房、石库门,甚至连贫民窟中的滚地龙也作为一种类型收入其中,唯独没有绞圈房子的点滴记载,好像上海从未有过这种特色建筑,或者说上海的建筑物中是不包括这种特色房子的。在关于上海的其他出版物中倒有若干条记载,只是由于写作者对其缺少感性认识,熟悉程度不高,并直接影响到这些记载都过于简单,甚至连名称写法也因记音而不统一,但表述内容全很清楚,所指都是绞圈房子。

想不到的是,两年多前我参加上海方言学术研讨会时,意外得到120多年前有记载材料的《松江方言教程》。此书里两处写到绞圈房子,其中一段对话是:“五开间四厢房个一绞圈房子,自备料作,包工包饭,规几好银子末,肯造个者。”这是指一幢两进的五开间绞圈房子,正屋前后两进各5间,再加东西各2间厢房。对话意思是,如要造这样一幢绞圈房子,东家自备材料,匠人包工包饭,那么需要多少钱,匠人肯做这个生活了。这是笔者目前看到最早记录有绞圈房子的公开出版物。此书出版于清光绪九年(1883),是一本传教士为其同伴编写的学习上海方言(当时称松江方言)教材。

上海城区有没有过绞圈房子?我生也晚,没有看到,不好随便发表意见。但此书记载明白无误告诉我们,在今朝的上海城区范围里,是有过绞圈房子,清光绪年间还在建造,不然,外国传教士是不会把建造这种房子的内容作为方言练习材料的。郊区的绞圈房子,我看到过很多,本县的、外县的,乡下的、城镇的。在当年上海农村,凡自然村落,其间也必有绞圈房子,只是数量和破旧程度不同而已。自己村上的绞圈房子全部拆毁于1980年代初期,周围的绞圈房子(包括其他类型老房子)也基本在此前后拆毁,原因是当年掀起了学大寨、搞规划、大造农民新村的热潮。老宅的绞圈房子拆除时我没有把它们拍摄记录下来,当年没有相机是主要原因。但我也很快意识到是失误,以及这种房子的重要性,不久,我赶在拆迁前豪燥把其他村的一幢绞圈房子拍摄了下来,这可能是上海唯一存世的绞圈房子照片了,它可作证(见下图)。

有趣的是,最近几年出版的非建筑专业著作里,提到绞圈房子的多了起来,名称写法也统一为“绞圈”了,如闵行区的《浦江村宅》(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版)全套共三册书,仅“陈行篇”一书明确“绞圈”名称的就有19次之多。再如浦东新区的《南汇老地名》(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7月版),全书两册中,既有不少绞圈房子中的仪门及仪门头老照片,还有绞圈房子的记载。从我已掌握的文本材料看,绞圈房子的分布,地域上已涉及浦东、浦西,市区、郊区和江苏、上海,时间上涉及清代、民国时期到20世纪60年代。这些材料足以证明,绞圈房子不仅在上海地区,在吴地也一直存在着,想要不承认它也还不行。这是老祖宗对我国住宅建筑作出重大贡献的证据。

有些建筑物拆除时成了珍品,从地面上搬到了胶卷里,搬到了书本里,有的还整体迁移,予以保留。同为上海民居的石库门还上了邮票,绞圈房子什么也不是,连名字也没有多少人能记得它。我们在把本地老房子拆除后,拆除得干干净净后,再千里迢迢、万里迢迢到徽州、到丽江去看老房子,欣赏它、赞美它,这自然没错。殊不知,可以同那些老房子相媲美的绞圈房子却实实在在是用我们自己双手拆除的。我想,我们村庄及周围那么多绞圈房子如不拆除、哪怕只留一两个村落的话,完全有条件、有资格像广东开平雕楼、福建南靖土楼一样去“申遗”的,更主要的是表明我们对祖先的敬重,也可为上海留下一笔丰厚遗产的。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讲,不仅是实体的绞圈房子消失了,连其营造工艺也一并消失了,想重新恢复都已不可能。现在还有几个人能知道这种特色住宅建筑各部件所有名称,以及繁复的建造工艺要求的?我们处事往往是在某项工艺要失传了,才匆匆忙忙想起它的珍贵,想到挖掘保存,想着寻找传人。只是众多事实表明,绞圈房子在上海(还包括吴地)想立身都困难,遑论对它的研究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照片无法上传)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51776/

关注又一种老房子的评论 (共 5 条)

  • 可人
  • 淡了红颜
  • 锦瑟柠檬
  • 赛飞
  • 碧海青云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