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欧阳修批评包拯政治上不成熟

2011-04-20 21:36 作者:远山鸟语  | 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读书札记几则

读金性尧选注《宋诗三百首》,有一首包拯的诗。据说包拯平生只留下这么一首诗。选注者说,其诗“艺术性较差”,但是考虑到包拯在历史上的正直名臣的名气,“这里以人存诗,姑予留下”。金性尧老先生,说话也是不留情面的。

包拯的诗如下:

书端州郡斋壁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做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端州,就是现在的广东省肇庆市,以出产端砚著名。包拯曾任端州知州,所以写了这首题在端州郡守府第墙上的五言律诗。这首诗很容易理解,也可以认为是包拯做人从政的政治纲领,或者说基本原则。考虑到读者水准参差不一,我不厌其烦,稍微解释一下。

首二句,自然是要求清正廉洁,要走正道。“秀干”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而精钢(好钢)一定是直的,宁折勿弯,不能“做钩”,即弯曲成钩子。仓充鼠雀喜,是说财宝货物多了,贪婪的“鼠雀”就会高兴、进一步引起贪欲。接下来说,史书上早已有了在这方面的教训,不要让自己变成狐兔一类的城狐社鼠,使自己的后人感到羞耻。

这首诗翻译过来,说实话有点像纪委的廉政教材。所以选注者认为从诗的角度看,缺乏含而不露的含蓄意境,属于“较差”;但是也承认“却与他的性格相吻合”。

端州出端砚,要向宫中进贡。包拯以前的郡守,就趁着进贡的机会,额外索取数十倍的端砚,以赠权贵。包拯到任后,命令工匠只限于制造进贡的数额,自己却不取一个砚台。传说至今端州江上还有包拯投砚处。想来是老包把人家巴结他的砚台扔到江里去了。我去年12月份,还去了端州(肇庆),可惜基本没停留,只在一家小巴巴馆吃了顿饭就走了,没机会去江边走走。不然按我的水性,江里有多少砚台都能捞出来。

包拯虽然“直道事人”,名气很大,但也不是没犯过错误。知道包拯“包青天”的人多,了解包拯犯错误的人少。因此在这里也写上一笔。

宋代的诗人兼政治家,与包拯同时期的,还有张方平和宋祁。其实说政治家兼诗人更合适,那时的朝廷官员,一定要会作诗,这个事你懂的。张方平时任三司使。再解释一下,宋代的三司使为正二品文职官员,执掌全国钱谷出纳,均衡财政收支。也就是说,这是朝廷的财政部长,职务很重要。但是张方平在任上,因为“坐买豪民产”,而为包拯所劾奏罢官。《宋史》包拯列传关于这一段写的很简单,不容易明白。我查《续资治通鉴》,方才知道此事的来龙去脉。

先是京城(宋京汴梁,今开封)富民刘保衡开酒场,负官曲钱百余万。这里的“曲钱”是什么意思?简单地说,曲钱就是酒税,是酒户(酒类生产商)应该缴纳的税款。刘保衡欠了官府百万税款,于是三司使派人来催缴。刘保衡看来资金周转不灵了,只好卖了自己的房子抵账。张方平趁机低价买下了刘保衡的房产。刘保衡用卖房子的钱缴纳了税款,回不了家了。包拯这时候担任御史中丞。查我收藏的《中国古代法学辞典》,御史中丞的职责是纠察百官,专门管干部的(藏书多点还是好啊)。于是包拯弹劾张方平趁机贱买所管辖的富户的宅邸,属于贪渎行为了(虽然不是很重),不能处于三司使这样的重要位置上。奏章上,张方平免,大概是受了处分以后去担任地方官了。

好了,这一段事算是弄明白了。不能不说,宋朝的御史(纪委)还真的起作用呢。张方平罢免以后,任命了端明殿学士宋祁担任三司使。但是问题又出来了。有人举报,宋祁担任地方职务(定州官员)时没有政绩,而且放纵家人贷公款不还。另外在蜀地任职时过分奢侈。包拯也奏了一本,内容是宋祁的兄长宋庠(音xiang祥)这时正担任朝廷的执政大臣,宋祁不宜再担任三司使的职务。争论的结果是,宋庠主动请求分配弟弟宋祁去做地方官。

宋祁外放做知州去了。但是三司使的重要职位不能空着啊,谁来为朝廷收税呢?任命很快下来了,这回是命令包拯担任了三司使,财政部长。包拯没有推辞,很爽快地上任了。估计包拯是有决心、有信心在新的岗位上大干一场。可是,欧阳修说话了。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此时是翰林学士。欧阳修上书宋仁宗,大致意思是(我不引用原话了,还得翻译),朝廷过分使用包拯的才能,而包拯自己亦不知道珍惜名节。张方平、宋祁都是因为包拯弹劾而易职,但是包拯自己却担任了三司使的职务,这难道不让人怀疑,包拯是为了自己谋取官职吗?即使包拯自己并无私心,也应该避免嫌疑。否则瓜田李下,如何取信于人?欧阳修进一步批评包拯,说这是因为包拯学问不够、思想不成熟,才做出(接任三司使)的举动。

欧阳修说话是很有分量的。这个奏折递上去以后,包拯立即回家,回避任命。但是朝廷与宋仁宗考虑了许久,坚持不收回成命,于是包拯才上任。

坦率地说,欧阳修的批评是有道理的。包拯接受三司使的任命,的确有其轻率之处,也就是欧阳修指出的“政治不成熟”了。当然,这里更鲜明地反映了古人对于大臣名节的要求何等严正。欧阳修、包拯,包括宋祁、张方平,都是通过科举考试取得的功名。从这个角度看,谁又能说科举考试对于选拔人才一无是处呢?

清末民初世家子弟张伯驹,继承家传盐业银行,家财万贯,以风流名士著称于世。收藏之类文人玩意不必说了,但是做到《古文观止》倒背如流,脱口而出唐诗宋词两千多首;少年时期就将《二十四史》通读二遍,这才是中国传统文化人的真面目。我写下这一段话,是不是有羡慕之意?差不多吧。按说草根阶层与“世家子弟”确实没法比较,生存环境、所受教育、可以支配的财富等等,都是云泥之别。我只是羡慕这等人对于古代文化典籍的把握与了解。尽管文人读书,几乎完全是为了吟诗作文而取典之用,于世俗生活其实没有多大意义。“刘项原来不读书”,说明阳不过是一种生活的点缀。但是一个人的一生,能把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通读一遍而且记住,实在是了不起的事情。如果单从这个角度上说,像我这样的“吟诗者”,确实不必作诗了。如果非要附庸风雅写几首“类古诗”,则尽可能发真性情、写一点质朴的本色诗可矣(如5463兄长这样)。

马上又要出差,外出一段时间。本来以为今年外出的机会很少了,但大概还会有几次。我明白古人为什么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因为除此之外没有比这个更快乐的事情了。

好吧,回来再见。

2011年4月19日六必居灯下漫笔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110776/

欧阳修批评包拯政治上不成熟的评论 (共 4 条)

  • 若雨非尘
  • 小胡
  • 乐之云墨
  • 忆尘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