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食堂兴衰记

2010-12-25 11:32 作者:龙鼎山人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1958年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乘风破浪》的社论,提出了超英赶美的战略任务。为了超英赶美,快步跑进共产主义,在实现“公社化”的同时,农村大食堂如笋般出现在中国大地上。

那么,办大食堂有哪些优越性呢?10月25日《人民日

报》的《办好公共食堂》一文作了如下概括:“是进一步解放劳动力,特别是解放妇女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最有效的措施;也正是实现生活集体化,培养社员集体生活习惯和集体主义、共产主义思想觉悟,(成为)(此二字为笔者所加)巩固人民公社的基本关键。”在我们生产小队食堂的墙壁上,赫然写着《大食堂十大优越性》:

1、解放妇女劳动力;

2、培养广大社员集体主义、共产主义觉悟;

3、节约粮食;(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4、节约煤炭;

5、节约用水;

6、节约开支;

7、讲究卫生,平衡营养,增进群众健康;

8、便于调动劳动力;

9、增进社员团结;

10、有利于逐步过渡到“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

刚成立大食堂时,我们村按四个生产小队设四个大食堂。我们第一小队的食堂设在旧社会富农家的四合院,土改时分给了四户贫农,生产队便动员这四户贫农搬到别处。五间正房把间壁墙扒掉,作为餐厅;东厢房是仓库;西厢房是伙房。伙房里的大锅可大了,扣过来象馒头山。全队八十多户,四百多口人,餐厅挤不下,就坐在院子里。开饭时敲道铁,道铁敲响时,各家各户便蜂拥进餐厅。每家都由大人背一张饭桌,孩子们拎着小板凳,碗筷自备。遇到下雨天,来晚的便找地方避雨,等上拨吃完再吃下拨。早晚是粥饭,咸菜;中午是干饭,汤菜,多为白菜汤或萝卜汤。开张头几天,饭菜管够造,叫“按需分配”;过一段时间就管饭不管菜了,菜按劳动力分,叫“按劳分配”;再过一段时间就饭菜全定量了,叫“按人分配”。其实,大食堂的浪费是惊人的,人们连吃带拿,好吃的使劲儿吃,不好吃的就扔就倒。煮夹生米了就喂猪,大饼子锅巴二寸厚,馒头一掀锅便一抢而光。不到半月,就吃掉了两个月的粮食。有个叫傻福祥的,见白面馒头随便吃,就对伙食长说他能吃二十个,伙食长说那就管你够吃,谁料傻福祥吃到第十八个馒头时,便撑得直勾眼一命呜乎了。

一个月以后,我们小学校也成立了大食堂。炊事员是从各小队抽上来的壮劳动力,共八人。我们每天早晨起床就到学校,吃完晚饭再回家。开饭时,每个班级分一大盆饭,四小盆菜。饭随便盛,菜由小组长分,分不均匀就打架,轻则动手,重则飞饭碗。我至今清楚记得,那大号苞米饼子比洗脸盆还大,吃饭时,由老师用豆饼刀切,分给大家吃。这时候,有关共产主义的美景就越传越神了。什么小孩子一生下来就交给国家,先上托儿所,然后上幼儿园,再上小学、中学、大学,全由国家包了。将来的孩子就不认识父母和兄弟姐妹了。什么家里再也用不着锅碗瓢盆和油盐酱醋了,也用不着养猪、养鸡、养鸭和种菜了。到那时,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按需分配,要啥有啥。可是,随着时日的增加,饭菜却越来越少,最后干脆就没有菜了,让孩子们回家用罐头瓶装咸菜就饭吃。有的孩子咸菜也拿不来,就干脆空吃饭。没有菜吃,胆大的孩子便去场院拱花生秧子垛,找秕花生炒熟当菜吃。这一发现不啻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引得更多的孩子去场院找花生、大豆。

我至今还记得,那是腊八的前一天,有三个孩子被压在花生秧子下边出不来,当大人赶到时,有两个孩子被活活压死了。

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小学生一个个黄皮蜡瘦的,有的孩子病饿交加,昏倒在学校,送到家不久便死去了。那时候,死个孩子象死头猪崽差不多。到放寒假时,学生回家了,学校食堂也就解散了。这时候,上面又下令:食堂规模太小,不足以节省劳动力,必须合并食堂。这一命令使原来建起来

的食堂还得扒掉重建,五个食堂(加上学校食堂)必须拆掉三个,另外两个也得改灶换大锅,如此三拆两改两扩建,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群众看了心疼地说,照这么折腾,有多少家底也得折腾穷啊!改建后的食堂只做饭不设餐厅,社员不在食堂吃,打饭回家吃。有的群众说,打饭回家吃,是脱裤子放屁,白费二遍事,干脆把粮食分家去算了。——这时候已是1959年春天了。

大食堂究竟办了多少,谁也说不清。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止1959年年底,全国农村已办公共食堂三百九十一万九千个,参加食堂吃饭的约四亿人,占人民公社总人数的百分之七十二点六。从1959年天起,粮食定量越来越少了,我们村最少每天三两粮食,俗称“三两粮”,有的地方叫“二两半”。粮食严重缺乏,就出现了“走后门”,打饭时,当官的、沾亲挂拐的就能打回稠一些的,其余的打回的粥能照出人。

粮食不够吃,上级就号召“瓜菜代”、“增量法”、磨“淀粉”。我们家把打回的稀粥重新回锅,加上半锅水,再加上野菜树叶,囫囵填饱全家人肚子。这时候,开始饿死人了。我们村一天最多死四口人,最多一家死五口,绝户两家。先死老人小孩,后死壮劳动力。那时,最抢手的东西是粮食和棺材。1959、1960这两年,我们村死掉二百多人,只生了四个小孩,而且,这四个小孩的父母基本有一个是在能搞到食物的部门工作。即使如此,食堂还得办下去,谁敢顶着不办,就是倒退。1959年9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公共食堂前途无量》的文章,文中指出:“帝国主义者和一切反动分子借我国的公共食堂为题而发出的种种谩骂,这是完全不足为奇的。……至于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如果他们坚持他们的脱离人民群众的观点,也学着帝国主义者的腔调,把人民公社、公共食堂这些新生事物看作眼中钉,那么,他们迟早会发现,被人民抛弃的将不是人民公社和公共食堂,将是他们自己。”

饿死人的消息还是传进了中南海,毛主席立即组织了三个调查组,下农村调查。毛主席的秘书田家英亲自带一个调查组,把在农村看到、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写出调查报告,面交毛主席。1961年3月,在毛泽东主持下,中共中央制定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简称《农业六十条》),决定粮食分配到户,停办公共食堂,并扩大社员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自留地分到农民手里以后,农民在自留地里大显身手,创造了用百分之五的土地解决一半口粮的奇迹。从此,农村

大食堂寿终正寝。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91046/

大食堂兴衰记的评论 (共 5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