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风雨桥上,那些老人,那些歌

2016-01-11 11:16 作者:活在镜中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这一生,生在杉乡林海,沟壑纵横之地,免不了爬山涉水。

生在嗜歌如酒的侗乡里,天生缺乏音乐细胞的我,活久了,听多了,也记得一些歌。如这样一首侗歌,至今仍会哼这么几句:山岭高高山有坳,走是难走跳难跳。妹若有情哥有意,你我同心来架桥。

杉乡林海山水之间,那些跨不过的河谷沟岭,一座座桥,就这样,用歌声架起来。最简单易为的,是一根独木桥;最普通实用的是一些木桥和石桥;而最精美的,则是风廊桥了。

在长江支流清水江最抒情的河段,横卧一座小城,乃锦绣画屏之地,名曰锦屏。

锦屏是一座秀美的袖珍县城。小城很小,小到人们都感觉不到它也算一座城。但这却是上苍赐予我等不善远游之人的蜗居宝地。历经千山万水跋涉久了的人们,一生寻找的,能留住脚步的,恐怕正是这样一个地方。说是一座城,不如说是一个镇。说是镇也许更为恰当些,何况小城所在之地,即名为三江镇也。三江镇之名,有人说得名于曾经在一江木材向东流的时代,镇内三个轮流“当江”即轮流坐庄的村寨:茅坪,王寨,卦治。但我不太相信这种说法,我宁愿相信孩子们的判断,因为他们的直觉往往是对的。我宁愿相信,三江之名源于三条江河在此相会,一为清水江,一为小江,一为亮江。这种简单的想法,更符合我对这个世界一惯的想象和思维逻辑。于是我就想,很久很久以前,也许是冰河时代,也许是寒武纪,在一个叫赤溪坪犁头嘴的地方,一个与嘴有关的地方,一个诗意的浪漫之地,清水江与小江,翻越无数大山后,终于走在了一起,牵手了,相了。他们日不停的歌声,感动了大地。于是,江之两岸,原本不毛之地,因歌声的滋养,长满了花草,还有高大的树木;树木老了,就变成了房子,房子的上空,云走云飞,日子飘香,炊烟袅袅,把江水的歌声,飘送到更远的远方。后来,又有人用歌声,在此处,架起了两座虹桥,一曰赤溪坪风雨桥,一曰清水江风雨桥。

云收雨散风清月朗的日子,最好是中秋月圆之夜,穿游柳岸河堤,漫步三江之地,走过长长的风雨廊桥,停泊于桥上的美人靠休闲廊凳,俯首听水,抬头望月,那时光,自然很爽。(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但最爽的恐怕还是那种垂钓江心凭栏听歌的感觉。廊桥上,到处是小城里,那些拥有大把时光唯恐挥霍不尽的悠闲一族。有年青人,有中年人,但更多的是老年人。对于老年人来说,其实属于他们的时光已不是很多,但,他们似乎不管这些,老有所养,老有所爱,老有所乐,正是他们一生中爬沟过坎需要寻找的,也是他们寻找了一生的东西。在这种似乎离他们越来越远的大时代里,你也许会说,他们已经落伍了。其实不然,他们的人生已经走在了我们的前面,怎么能说他们落伍了呢?他们只管在这风雨桥上,乐人之乐,乐己之乐,同乐其乐,大把挥霍所剩不多年轻时候节省下来的时光,完全不知老之将至老为何物。

老人们就这样,在这桥上,把他们所剩不多的时光,尽量用快乐拉长。被拉长的时光,确实走得很慢。也许,之前,走得太快了,老人们总是来不及,也没有时间,停下他们的脚步,歇一歇,坐一坐,回头望望。现在,是应该慢下来了,慢下来,回头望望,眺望曾经的生活,才发现,原来的生活,虽风风火火,却是那么粗糙。是该停下匆匆的脚步,打磨打磨了。玉石经打磨而变得光滑,生活因打磨而变得精致。老人们,终于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

老人们把现在这种快乐的活法,叫做慢生活。这座小城,就是这样一个,让人觉得,时光走得,特别慢的地方。

在当今这种追名逐利一路奔跑的快节奏的时代,这样的慢生活是值得向往的。这样的老人也是值得尊敬的。这样的老人就像一枚核桃,或一枚葡萄干,经得咀嚼,值得回味。

由这些老人,我想到了另一些年轻人,当然不是现在的年轻人。他们是早已走出我们视线好多年,渐行渐远的另类人群。

好多好多年前,风雨桥上坐着一些,声音甜美的年轻人。

当然,那时的风雨桥,也不是现在的风雨桥,那时的风雨桥,早已被一场洪水冲走,或早已朽烂在现代人的,记忆之河。

但我依然看见这样一群年轻人,看见他们就在那早已转移时空的,风雨桥上。

他们就这样,在桥上,传情达意,彻夜对歌,害得月亮,常常忘记回家的路。还有桥下的鱼儿,也夜夜失眠。他们就这样,一排排坐着,或者,一个挨靠着一个,把心里的话掏出来,把兜里的歌倒出来,对着月光和江水,诉说,歌唱。唱着唱着,不知不觉,风就停了,雨也过了。这些年轻人的嗓音,也被吹干了。头发和胡子,也被月光洗白了。

被月光洗白了头发和胡子的年轻人,被他们的孩子,以及孩子的孩子,称为老人。老人的孩子,以及孩子的孩子,如今,都不到桥上唱歌了。要唱,也是到歌厅去唱。要唱,也是唱一些,老人完全听不懂的,另类歌曲。

只有这些老人,依然三五成群,在桥上唱歌。比起年轻时候,不同的是,歌声里的成分,多了一些盐,也多了一些糖。

这年代,除了唱歌,老人们还有不少玩法。不说钓鱼,也不说下棋,吹笛子拉二胡也不说 了,我是说电子琴,广场舞,还有手机拍照,如今,成了老人们的最爱。

桥中心,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用一支和拐棍差不多高的水笔,在青石桥面上,写下一行行,长长的水书。有谚语歌谣,有诗词楹联,有格言警句。

没多久,水干了,字不见了。

老人重头又写。

我在想,经过月光的漂白和江水的淘洗后,老人脑子里,真正能留下来的东西,或许已经不多,或许就只剩,在桥上书写的,那一行行水书吧。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10155/

风雨桥上,那些老人,那些歌的评论 (共 6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