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张说《论语》·连载238

2018-08-12 06:37 作者:张关林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张说《论语》·连载238

10.2,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注释——朝:上朝,君主还没有到来时。下大夫:周代诸侯以下是大夫。大夫的最高一级是上大夫,即卿,地位次于上大夫的是下大夫。孔子当时地位相当于下大夫。侃侃:说话和乐从容。訚訚(yín):中正有诤。和颜悦色,尽言相诤。踧踖(cùjí):恭敬而不安的样子。与与:徐徐的样子,威仪而适中。)

(白话)上朝时,君主还没到时,孔子与下大夫说话和乐从容;与上大夫谈话和悦而有所争辩。君主到来,孔子表现出恭敬而又有点不安的样子,但神态和缓适中。

(张说)本节描述了孔子对三种不同等级的人(下大夫,上大夫。国君)的不同态度,等级越高,孔子的态度越恭敬。这是等级制社会的规定,无可厚非,孔子只不过严格执行了规定而已。《论语》描述这件事,显然在表彰孔子的知礼。

对地位不同的人采取不同态度,即便现在来看,也是必需的好事,因为这是维持正常关系不可缺少的。但就像所有事情一样,这既可以是好事,也可以是坏事。多走一步,就成了坏事。(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没有必要去考证“侃侃”,“誾誾”,“踧踖”,“与与”的具体含义,只需要知道描述不同的态度就行了。这些词语主要表明,孔子是对地位越高的人,态度越尊敬。

对地位不同的人,的确应该采取不同的态度,这是有效沟通的需要。人与人相交,人们首先注意的是对方的态度和语气,而不是话语的字面意思。你的态度如果符合对方的预期,交流就比较顺畅。比如学生跟老师说话,跟同学之间说话的态度就不同。学生走进办公室,朝老师头上拍一下,说,“你出的什么鬼题目?难死了!说说看怎么做?”老师肯定不会教你怎么解题,而会教教你怎么跟老师说话!但这句话用在同学之间,谁也不会奇怪。

就拿路上问路来说,对方的预期是一种客气的请求,如果符合这个预期,他就很乐于帮你。如果问路者语气生硬,言辞带有命令意味,对方多半会朝你白眼,因为这个态度不符合他的预期。

有一对夫妻吵架,吵架原因就是态度不合预期。老婆从外面进门,对坐在沙发上看书的老公说:“你怎么不开窗?家里闷死了也不知道。”老公火冒三丈。大吼:“老子为什么要开窗!”——老婆想开窗,本来是一种要求,变成了指责和命令,不符合老公的预期,触动了自尊,于是发生无事生非的闹剧。

等级制不仅体现在社会地位上,还体现在资质禀赋和能力上。每个人都会下意识认定自己所处的等级,而对其它等级的人采取相应合理的态度,这是群体正常运行的必需。比如比较笨的人,对比较聪明的人总是比较恭敬的。年少者对年长者也基本上不会颐指气使。如果不这样,两者关系就处不好。一个群体中,我们经常拿甲开玩笑,但不敢拿乙开玩笑,因为性格禀赋的差异使我们自然而然采取了不同的态度。从这个意义看,对不同人用不同态度,是自然形成的,也是必要的。

但是,任何事都会“过犹不及”,如果因人而异的态度再进一步,超过了“满足对方自尊预期”的目的,变成取悦对方,那就从尊重变成阿谀,就不是好事。“见人说人话,见鬼说过话”,就是因人而异太过分,令人讨厌了。

世上的事就是如此微妙:恰到好处,才是最佳。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这样来描写美女:“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就是中庸之道的恰到好处的观点。比如,对有些人需要拍拍马屁,关系才会好,但马屁拍得过分,拍到了马脚,跟不拍马一样会得罪人。不同态度的分寸把握似乎更为重要。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ibi/vypzskqf.html

张说《论语》·连载238的评论 (共 8 条)

  • 夕阳芦花
  • 听雨轩儿
  • 淡了红颜
  • 程汝明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江南风
  • 王东强
  • 襄阳游子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