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张说《论语》·连载296

2018-10-09 15:01 作者:张关林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张说《论语》·连载296

14.12,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注释——成人:完人,人格、才德各方面完美的人。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hé)。因为不容于鲁国权臣而逃到齐国,他很明智,预见到齐庄公被杀而拒绝了齐庄公给他的田。知:同“智”。卞(biàn)庄子:鲁国大夫,以勇敢著称,传说他曾经一个人去打虎。要:同“约(yāo)”,穷困。平生:平日。)

(白话)子路问什么是完美的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明智、像孟公绰那样不贪心,像卞庄子那样勇敢,像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来成就他的文采,就可以成为完人了。”过了一会儿,又说:“现今的完人哪里一定要这样?只要他看见利益想到道义,遇到国家有危难便愿意付出生命,长期过穷困的日子也不忘记平日的诺言,也可以说是完人了。”

(张说)对于完美的人,孔子的看法是要具备两条件:1,某一方面的能力出众;2,知书达理,懂得仁道。孔子列举了智慧、不贪、勇武、多才多艺作为能力的代表,具有这些能力之一的人还必须根据道义规范行事,才称得上完美之人。所谓的“成”,是指人格“完备”,即在德与知上都要有所建树,德,就是指以礼乐行事;知,是指掌握某一种技艺。

但有的注家认为,孔子的意思是必须具有“知、不欲、勇、艺”加上“礼乐”,五项全能,才可称“成人”(完美之人)。如此解读者,恕我直言,根本不配解释《论语》!因为这些注家缺乏起码的常识。为什么?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是常识。世上从未出现过一个什么技艺都精通、又有德行的人。孔子难道会有幼稚到要求人们去做一个不可能的人吗?(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孔子又说,其实有德有才的标准还是太高,现在有各种才能的人倒是很多,但在德行方面普遍欠缺,所以根据目前的具体情况看,“成人”的要求应该偏重于德行。孔子接着提出具体要求:1,见利思义;2,见危授命;3,不管境遇如何,时间多久,也要勉力兑现承诺

这三点都涉及德行,对技能知识没有要求。见利思义,就是指君子财,取之有道。像“范爷”等的那类财不可觊觎;见危授命,是指所在群体遇到危难情况,别当缩头乌龟,要勇于任事;最后,你曾经许下的承诺,后来由于情况变化,无法兑现,这也是无奈的,但不可忘记,要始终记得承诺尚未兑现,已有条件就要立刻兑现!

孔子为何把对“成人”的标准浓缩到德行上,不再考量技艺才能呢?我认为这是针对社会现状而言的。就像目前的中国,有一技之长的人比比皆是,但他们不能都算“成人”,因为他们的德行普遍很差,比如霸座的博士男,比如著名戏子的逃税。可见,掌握一技之长很简单,养成好的德行却非常难,因为德行好,是抑制私欲的结果,可惜,注重抑制自己私欲的人实在太少。

14.13,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注释——公叔文子:名拔,卫国大夫,卫献公的孙子,“文”是死后的谥号。公明贾(ɡǔ):卫国人,姓公明,名贾。)

(白话)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他老人家不说话,不笑,不取财,这是真的吗?”公明贾回答说:“这是传话的人说得过分了。他老人家到该说话的时候才说,别人不会厌烦他的话;他先高兴了才笑,别人不会厌烦他的笑;合于道义的才拿取,别人不会厌烦他的取。”孔子说:“是这样吗?难道真的是这样的吗?”

(张说)公叔文子名气很响,有人说他很少说话,很少笑,也不贪财,孔子就询问公明贾是不是真的。公明贾说,虽然传说有点过分,但基本是对的。老先生到了该说的时候就会说,这是说出来的话能击中要害;他真正高兴了就会笑,他觉得拿钱财符合道义,就会取。所以老先生说的话,他的高兴和他的取财,使人们觉得都是理所当然的。孔子听了,似乎不怎么相信,就说“真的吗?真是这样的吗?”

孔子的不相信,表明老先生的言、笑、取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无论是不是真的,公明贾所说的公叔文子老先生的行为,在孔子看来是完全符合仁道的。

说话要少而精;快乐要发自内心,不要敷衍他人;钱财要取之有道。——孔子在想:连我都还没有做到这些,公叔文子居然已经做到了?能信吗?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ibi/vuppskqf.html

张说《论语》·连载296的评论 (共 6 条)

  • 雪儿
  • 听雨轩儿
  • 淡了红颜
  • 潋滟相思
  • 紫色的云
  • 心静如水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