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张说《论语》·连载344

2018-12-01 13:58 作者:张关林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张说《论语》·连载344

17.21,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于其父母乎?”

(注释——女:同“汝”,你。)

(白话)宰我问:“三年的守,期限太久了。君子三年不行礼,礼一定会败坏;三年不演奏礼乐,乐必然从此消失。旧谷子已经吃完,新谷子收成,钻燧接火的木头用一年也就可以了。”孔子说:“父母去世一年就吃稻米、穿锦衣,你心安吗?”宰我说:“心安。”孔子说:“你心安就这样做吧!君子守孝,吃美味不觉得甜,听了音乐也不觉得快乐,在日常宫室中生活总觉得不安心,所以才不这么做。现在你觉得心安就这样去做吧!”宰我出去了。孔子说:“宰予不仁啊!儿女生下来三年才离开父母的怀抱。替父母守孝三年,天下都是这样的丧期。宰予有三年的爱心来报答他的父母吗?”

(张说)宰我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论语》中赫赫有名的骂人话“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骂的就是他!但宰我在孔门十哲中排“言语”科第一,排名还在子贡前,可见他并非“朽木”,而是具有独立精神、不喜欢跟在老师屁股后面亦步亦趋的人。你看,宰我又来找老师的麻烦了。

找什么麻烦呢?是守孝的问题。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把孝看得很重,原因有二:第一,子女对生我养我的父母有感恩之心,这是自然产生的血缘亲和心理;第二,提倡孝顺有利于社会治理。子女孝顺父母,百姓孝顺官长,全国孝顺皇帝,这个社会自然就容易管理。可见,“以孝治国”的古代社会,重点在治国。这个问题要清楚。(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宰我认为孔子说的三年守孝,时间太长。古代的守孝,是需要完全改变生活方式的,不是现在带带黑纱就行了。守孝期间不能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的,不能娱乐,不能上班,不能有性生活,还不能大笑。宰我反对时间太长了。

宰我的理由是:停了三年不做的事情,三年之后就做不来了,这岂不是一种倒退?——这个理由是成立的!活人做任何事情的目的,是为了活得更好,而不是相反。守孝,是为了强化继承传统之心,不是为了用清苦节欲来表现自己多么悲伤。宰我认为守孝三年打乱了正常生活,是不对的。

孔子不得不承认宰我的理由成立,所以他没有反驳,而开始从悲情角度做文章。孔子的意思是,父母死了,后辈的悲伤起码会延续三年,在这三年里,由于悲痛,你会自然而然地胃口不好,吃不下东西,你会没心情娱乐,悲伤还会压制你的性激素,使你还能坐怀不乱。孔子说,“父母死了不久你就吃好的穿好的,你难道心安吗?”他打出了亲情牌。

可宰我毫不迟疑地回答:“心里很安!”——孔子没料到宰我会这么回答,一时语塞。接着只好说,“既然你一年后吃香喝辣能心安,那你就守孝一年吧。”——就是说,这个问题的争辩,孔子认输了。但宰我一转身,孔子却像个小人似的诋毁起来:“宰我不仁呀!你小孩子的时候你妈起码抱了你三年,父母死了,你用三年守孝来回报三年的怀抱,不行吗?”

伟大的孔子在这里不仅犯了严重的思维错误,还暴露出不尊重异己的狭隘心态!他与宰我的守孝期之争,本质上是哪种做法比较合理的问题,不是仁与不仁的矛盾。宰我说了理由,孔子没反驳,而从悲情角度找突破,但结果没突破。至此,孔子应该求同存异。有的人需要三年来缓解悲情,那就守孝三年,如果一年就够了,那就守孝一年,各行其道,皆大欢喜。但孔子表面上认可宰我的做法,一转身就把宰我上纲上线,说他“不仁”,比“朽木”还坏。孔子的行为应该叫做表里不一,阳一套阴一套。而且上纲的理由居然是婴儿期有三年,所以守孝期也应该三年,这个说法混淆了一个根本区别:婴儿如果没有三年的抱养,是活不下去的;但如果守孝不到三年,父母会有什么损失?显然,孔子在这里用到商业交换的等价原则,说明他不讲道理了。

顺便说一句,儒家学说后来占了上风,全国开始推行守孝27个月的规定。从权力的角度看,人民尽孝守孝,是培养政治良民的极好学校,所以权力层肯定会大力提倡。由于权力层的推崇,社会上就产生了特意表现“孝”的病态倾向。就是说,不管是不是悲伤,一定要让周围人觉得自己悲伤得不行,否则对自己不利。科举制之前,提拔官员是“举孝廉”(有孝顺和清廉的名声者方能做官)。科举制之后,在讲究高分的同时,也没有忽视孝,如果谁有不孝的名声,即便考了全国第一,还是不能做官。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人们开始一味追求孝的名声,而不是孝的实际,甚至出现“卧冰求鲤”的反人道做法。这种对“孝名”的病态追求,至今尚有余毒。

孔子是矛盾的。他说过许多关于孝的话,比如,“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的人,基本上不会反对上级的)——这句话说明,推崇孝,是权力统治的需要。孔子又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古代的远游是以年计算的,所以父母活着的时候,儿子不要常年不在家,因为老人是需要照顾的。但孔子又说“游必有方”,就是说,如果有正经的事情(比如做生意,比如留学)而远游,还是可以的,不算不孝。可见,孔子的“孝”的着眼点,主要还是在国家的治理上,其次还认为孝不能影响人的正常生活。这才是正确的孝论。而本节则反映了孔子在孝问题上的愚蠢和狭隘!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ibi/vugxskqf.html

张说《论语》·连载344的评论 (共 5 条)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傲雪红梅
  • 雪
  • 王东强
  • 雪儿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