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张说《论语》·连载163

2018-06-09 06:39 作者:张关林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张说《论语》·连载163

7.14,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注释——韶(sháo):传说虞舜时创制的乐曲。三月:约数,不是确切地指三个月,而是指好几个月,很长时间。)

(白话)孔子在齐国宴会上听《韶》乐,听得入迷,一连好几个月,听音乐时居然吃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没想到音乐的美妙到了这等境地的。”

(张说)这段话说明孔子对音乐有很强的感受力,而且十分强调音乐的指导、感化作用。我们要知道,孔子在听韶乐时,连放进嘴里是豆腐还是牛肉也不知道,我们却未必如此。人的情感感受力是不同的。

孔子为什么如此陶醉于韶乐呢?这是因为奏韶乐时,“堂上堂下八音竞奏,琴瑟萧管共谐,鼗鼓频击,钟磬齐鸣,金声玉振。排萧喤喤,习翟摇摇,百兽欢跃,百朝凤,形成了一个感天人、动万物、神话一般的壮丽场景。”其演奏场面比现代交响乐不知要壮观多少倍。孔子在庄严华美的韶乐声中体会到一种秩序井然的和谐,体会到各个局部既不同又配合的协调,体会到上下一致、相互尊重而各自其道的和美,我们的社会不也应该如此吗?所以孔子把音乐提升到国家兴亡的高度来看,原因就在于其中的机理是相通的。(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有令孔子陶醉的音乐,必有叫孔子鄙视的音乐。孔子说,“郑声淫”,“恶郑声之乱雅乐也”。他认为郑国和卫国一带的音乐恣肆、放纵、过度、无节制(“淫”),容易产生情色联想,令人情绪冲动、行为放荡、想入非非。

孔子对之采取截然不同态度的两种艺术风格,其实贯穿了中国整个文学艺术史,一直延伸到现代。中国诗歌史上豪放派与婉约派就是这两种风格演化而来。韶乐是豪放派的鼻祖,而郑卫之声就是婉约派的滥觞。豪放派的主题是国家大义,诉诸于家国情怀、集体意识,而婉约派的主题是个人恩怨,诉诸于卿卿我我、别恨离愁。主导延安时代乐坛的是壮阔的《黄河大合唱》,而充斥国统区舞厅的则是缠绵的《何日君再来》:不同政治集团的艺术好恶果然与其社会理想高度一致,可见孔子的取舍标准客观而睿智。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ibi/vqtxrkqf.html

张说《论语》·连载163的评论 (共 9 条)

  • 程汝明
  • 听雨轩儿
  • 倪(蔡美军)
  • 淡了红颜
  • 涧底一松
  • 心静如水
  • 浪子狐
  • 襄阳游子
  • 雪儿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