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张说《论语》·连载318

2018-11-04 10:13 作者:张关林  | 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张说《论语》·连载318

15.1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注释——孙:同“逊”。之:这里三个“之”,都是代指“义”。)

(白话)孔子说:“君子认为最根本的是义,礼法用来落实义,谦逊的态度用来表达义,对人诚信用来完成义。做到这些才是君子啊!”

(张说)义,是指公正、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孔子说,“义”是君子言行和思维的轴心。但“义”是抽象的内涵,不会直接显露,要通过人的行为来体现。孔子认为体现“义”的行为是三项:守礼,谦逊和诚信,它们是表达“义”的行为方式。

守礼,就是遵守规矩,不逾矩。定下的规矩,基本都是体现“义”的精神的。比如中国《宪法》规定要国,所谓爱国,就是你看问题的立场必须站在本民族一边,即中国立场。所谓“精日”,就是立场站在日本一边的中国人,根据中国立场看,“精日”显然违反“义”的。(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说话谦逊并非只是一种说话方式,而是一种思想禀赋。谦逊有两个含义,其一是实事求是,不夸大,不讳言,也就是“实话实说”。其二是尊重对话人,尊重人的主要表现就是谦让名利。谦逊的态度所表达的东西,属于“义”的范畴。

而“诚信”则是完成“义”的行为方式。所谓诚信,就是“言必信,行必果”,兑现承诺。为什么说诚信是“义”的完成方式呢?我们知道,西方在18世纪出现一种社会学理论,叫做“社会契约论”,该理论认为国家的产生是人们相互之间或人民同统治者之间相互订立契约的结果,即国家是共同协议的产物。契约之所以有效,关键就是双方守约,也就是双方诚信。没有诚信,契约就是废纸;没有契约就没有现代国家。可见诚信是文明人不可或缺的品德,孔子把诚信视为“义”的完成方式,这个思想与西方的社会契约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比契约论提前了2000多年。

守规矩,谦逊,诚信,此三者是“义”所必需的外在体现方式。只有做到这三点,才堪称“君子”。你做到了吗?

15.19,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注释——病:担心,忧虑。)

(白话)孔子说:“君子忧虑自己没有才能,不忧虑别人不理解自己。”

(张说)这个意思前面已经说过,不再多说了。

15.20,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白话)孔子说:“君子最担心自己死后没有好名声为人称颂。”

(张说)《论语》的这一部分把孔子关于“君子应知应为”的语录都集中在了一起。本节说君子要追求好的名声。雁过留声,人死留名。但名声有好有坏。江水暖鸭先知,人之良莠听口碑。

但不是说君子要淡薄名利吗?孔夫子怎么叫人去追求名呢?两种说法岂不矛盾?——产生这种看法,是死读书、读死书的结果。两种说法丝毫不冲突。

淡薄名利,是说君子要注重干实事,不要务虚名,事成了,不要与人争夺功劳。君子干成了事情,名誉被他人捞取,这是世俗社会的正常现象,不应该影响君子今后继续干实事,因为君子注重的是事功,而非事功带来的名与利。这是仁德的要求。

而孔子在这里要求君子要注重自己的名声,是指君子要珍惜羽毛,要用好名声来约束自己,如果不关心自己的名声,很可能会稀里糊涂去干不好的事情。“人在做,天在看”,这是每个人在潜意识里都会出现的考量。有人在意“天在看”,有人却不管天不天的,两种不同态度引出两种不同行为。比如晚上在路上捡到一个包,打开一开,哇,5万元!不在意“天不天”的人很在意有没有目击者,看到周围无人,便喜滋滋拿回家。但在乎“天在看”的人,就不会拿回家。这个“天”,其实就是孔子所说的“名”。追求好名声的心理,成为你内心的鞭策,你的行为便会受到“无愧于心”的铁律的约束。

一个人很在意别人的评价,而且总觉得自己的行为处在众目睽睽之下,这是追求好名声人特有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对不做坏事有约束力。这句话与“淡薄名利”的理念非但不矛盾,而且是异曲同工,是君子“应知应为”的必需。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ibi/vpomskqf.html

张说《论语》·连载318的评论 (共 4 条)

  • 听雨轩儿
  • 寒添羽
  • 雪儿
  • 心静如水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