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浅谈小戏小品的创作

2023-10-22 09:27 作者:纪昀清  | 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文/纪昀清

小戏,顾名思义是短小的或微不足道的戏。它是中国劳动民众集体创作并演出的一种有歌有舞、有唱有白、有故事情节和舞台表演的小型综合性艺术,是在中国民歌、民间舞蹈、民间说唱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的形成过程就是对各种中国传统艺术综合的过程。

小戏原是一种俗称,是相对于昆腔、高腔以及梆子、皮簧之类“大戏”而言,是小型的、单出的折子戏,具有完整的故事性,它脱胎于二人转,并利用二人转曲牌和红柳子调配曲表演,演出时间一般在15-20分钟左右。题材方面,小戏多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一般只有小丑和小旦两个角色,或增加一小生形成三个角色,通常称为两小戏或三小戏。

我们现在演出的小戏,一般只有一场,舞台调动比较简单,演出地点比较集中,戏中人物也较少,最适合广场或舞台演出。它的特点是具有说唱性、滑稽性与地方性,表演活而不乱,闹而不俗,紧紧围绕故事延展开去,深受观众的喜

小品,则泛指较短的关于说和演的艺术。它的基本要求是语言清晰,形态自然,能够充分理解和表现出各个角色的性格特征和语言特征,最为代表的是喜剧小品。

显而易见,小戏跟小品的根本区别是剧中包含有唱段,而每个唱段和唱腔都是根据情节的变化而变化,是为完成戏剧人物而设计的。有些作者不太会运用唱段,不知道什么地方该加唱,什么地方不该加唱。要解决这一问题,其实也并不难。成语中有“情之所至”一词,就很符合唱段的设计安排。就是说,要根据剧情的发展,人物此刻需要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活动,到了非唱不可的程度。这时利用恰当的唱腔唱段才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剧中人物的情感世界,推动剧情不断向前发展。(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当然,要提高小戏小品的创作水平,除了明晰二者的区别外,我们还应该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注重选材。这是创作的第一步。一个优秀的编剧,就像一个技艺高超的厨师。什么样的材料能够做什么样的菜,是一眼就能够看出来的。这需要多年的创作经验的积累。国家一级编剧崔凯老师,被誉为东北喜剧小品创作的领军人物,由他创作的《红高粱模特队》就是一个优秀的小品作品——1997年央视晚,由“小品王”赵本山领衔主演。里面第一次运用了欢快火爆的歌舞形式,体现了劳动人民才是最美的深刻主题,开创了小品加唱的先河。

有人说能不能将它改成小戏呢?看着也会挺过瘾。我觉得,根据现有的素材和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如果把它改成小戏,应该不会产生像小品这样的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理由是:它不具备一个完整的故事内核。而《红高粱模特队》是讲一个模特老师指导农民养殖户排练走模特步而弄巧成拙的颇为有趣的故事。农民们则将他们来自生活劳作的亲身感受通过舞台表演的独特方式,为模特老师和观众展示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如果用小戏的方式来展现,明显会有拖沓冗长、特点不突出的毛病。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时刻注意搜集和积累素材,为小戏小品的创作做好准备。一个画面、一个细节、一句话、一个故事往往都会成为我们创作的素材珍宝。

二是要注重语言。语言是戏剧构成的重要元素之一,也是表达戏剧情节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在小戏小品创作中,要注重语言的锤炼,就是要关注和收集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颇具特点的新鲜词汇、网络用语、扎心段、重复句、比喻句等。不论如何说唱,都要让语言扎观众的心,抓观众的心,动观众的心,对观众的心,使作品更自然生动,更接地气。所以,创作者要具备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力,去努力搜集这些自然生动的语言,作为我们创作的养料。

比如有些方言俗语,东北人常把“说话”叫“唠嗑”,我们关中人常把“蹲下”叫“圪蹴”,把“吃”叫“咥”,把“哪里”叫“阿垯”,把“问题”叫“麻达”等等,就是庄稼人最朴实无华的生活用语。在创作中,只要符合人物身份,运用得当,说不定也会成为经典句子。陈忠实的《白鹿原》就大量采用了方言词汇进行创作,堪称方言运用的典范。当然,也可以利用一些“大实话”进行创作。传统唱词中就有这样的大实话:“日出东山照西墙,东墙底下有阴凉,酒盅没有饭碗大,筷子没有扁担长。”这种大实话说的是景物,没有刻画人物,可取的是,运用这种实话刻画人物性格的例子却也不胜枚举。

比如在传统剧目《小姑贤》中,婆婆找媳妇的毛病,说媳妇命硬“方人”,“方人”是一种迷信的说法。婆婆硬说媳妇把她家的东西方坏了,唱词是这样的:“方得鸭子长个扁扁嘴,方得公鸡不下蛋,方得母鸡下蛋乱咯哒,方得炕头不长草,方得锅台不结倭瓜。”如果把这段唱词前“方得”二字取掉,全是大实话。这就把婆婆蛮不讲理、故意刁难媳妇的嘴脸揭露得淋漓尽致。

除此而外,还要留意生活中那些富有力度的话,富有寓意的话,富有哲理的话——常常是一些言简意赅的民谚、警句、歇后语或生活用语等。譬如“石看文理山看脉,人看志气树看材”“衣服破,尚可补;手足断,难得连”“无利不起早,有利盼鸡啼”“一不积财,二不积怨,行也安然,走也方便”“是龙到处行,是蛇到处伤人”等等民谚。这些民谚都包含有一定的生活哲理,值得品咂。

比如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陈彦的长篇小说《主角》,其语言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恰如其分地就运用了不少术语、方言和歇后语,读来倍感亲切而又酣畅淋漓。术语如“打闹台”“劈双叉”“过趟趟”“拾鞋带”“破蒙戏”“披挂子”等;方言如“圪蹴”“二流子”“鸡骨头马撒”等都明显受了陈忠实在《白鹿原》中对关中方言运用的影响;歇后语亦运用得恰到好处,诸如包含有“拿着裤腰上领子——胡整”“背着儿媳妇朝华山——出力不讨好”“马尾穿豆腐——提不上串”“雨后剜荠菜——擎着篮篮拾”“硬吆猴子上杆杆——没露脸,尽露猴屁股了”“庙门前的旗杆——光杆一根、一根光杆”“妖婆子赶集——一路风摆柳”等等在内的精彩语句,其实都是恰如其分地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歇后语的缘故,才表达出了不同凡响的语言效果。我受其启发,在创作长篇纪实文学《砥砺人生》的过程中,就尝试着在各个章节也适当地运用了一些歇后语,读来朗朗上口,委实使语言增色不少!

又比如在传统二人转正戏《包公赔情》中有这样一句:“嫂嫂休说那俏皮话,臊人要比打人疼。”说的是,臊人要比打人还厉害。这话里软中带硬,有骨头。

创作小戏小品也不妨借鉴吸纳一下类似语言,相信定会给人以源于生活、耳目一新之感。

例如1995年央视春晚由赵本山和范伟表演的小品《牛大叔提干》,在其即将结束时,牛大叔拎着一串煮熟的龟蛋自言自语地说:“扯蛋扯蛋,是不是从这儿来的?”最后他愿望落空,迫于无奈提起一串龟蛋要走,胡秘书问他拿它干啥?牛大叔满含怨气、略带讥诮地说:“我回去有个解释呀,我在这儿玻璃没办成,在这儿学会扯淡了。”

就这么看似戏谑的两句话,却把那些铺张浪费、投机取巧无所事事的人讽刺得体无完肤。

一言以蔽之,我们在创作作品中,一定要秉承一个原则,那就是:一出小戏,一个小品,一定要有一些耐人寻味的语言。好的语言,蕴藉含蓄,既有内在固有的含义,又有弦外之音,可谓一语双关。这样的小戏或小品看起来才耐人琢磨,颇具韵味。

2023年10月13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ibi/vpklmkqf.html

浅谈小戏小品的创作的评论 (共 2 条)

  • 漫舞洛城
    漫舞洛城 推荐阅读并说 一篇好的文章不要求句句精华,你只要有三两句能够打动人心的话这篇文章也就大功告成了。写作不仅要心静和勤奋而且还要有灵感和天赋,如果有一天你的创作和思维进入到了泥泞沼泽和无法继续下去的境界地步,那就不妨静下心来读读其他优秀写手的经典佳作来借鉴模仿一下,或者停下匆忙凌乱的脚步到户外运动运动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说不定灵光一闪那么一篇水到渠成的佳作也就由此诞生了。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只要你心存梦想和追求,再加上长期不断的用心感悟和辛勤耕耘,我相信一定会功成名就和大有所为的!继续加油吧,一路同行的追梦人!!!
  • 逐梦星空
    逐梦星空 推荐阅读并说 非常荣幸能够与成百上千的广大文学爱好者一道在中国散文网这个名人辈出的温馨大家庭里相识相知,民族复兴文艺先行,而满满都是真善美和正能量的中国散文网就是我们每一个文学爱好者誓死坚守和倍加珍惜的心灵故土和精神家园!关于作品是否被人认可或者阅读量的多少之分这件事我是这样认为的,自己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文学作品是留给自己日后渐渐老去和闲暇之余的欣慰犒劳和精神享受,因此与别人的眼光和认可并无多大关系!最后衷心的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勇往直前·再创佳绩!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