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张说《论语》·连载314

2018-10-31 17:56 作者:张关林  | 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张说《论语》·连载314

15.8,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注释——知:同“智”。)

(白话)孔子说:“可以和他交流的人,你却不去交流,就可能失去一个知己;不可以和他交流的人,你却硬要去交流,那是徒费口舌。聪明人既不错过人才,也不会浪费唾沫。”

(张说)孔子在这里再次具体阐明他的中庸之道。我在前面已经说过,所谓中庸之道,是指找到处理问题的最恰当的方法,不是指不左不右的中间道路,那是对中庸之道的严重误解。在人际关系上,有的人是可以进行交流的,交流之后对方会认可、接受你的观点。这类人与你具有类似的价值观和思维重心,你说的话他能理解,也会认可。但有些人的价值观、用语习惯和思维重心跟你的相去甚远,这样的人就很难交流,因为他对你的话的解读,与你想表达的意思有距离,往往南辕北辙。这是人际关系的一种真实状态,不是谁好谁坏的问题,而是相互不能合拍。所谓“人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无所谓褒贬。孔子说,对潜在的知己,如果你不去交流,就失去了一位同道;对不该交流的人,你硬去交流,最好的结果也是浪费唾沫。

这么说自然是容易的。问题是,如何判定对方是可以交流的还是不可交流的呢?孔子没说,因为他也没有什么好的事先判断法,大概只有一条笨办法——进入“试错”程序:试着交流,顺了就交流下去;不顺就戛然而止。(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15.9,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白话)孔子说:“有志向有仁德的人,不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却为成就仁德而献出生命。”

(张说)前文已经说过,孔子对作为国家栋梁的精英阶层有两个不同标准。一个是高标准,就是本节倡导的志士仁人,他们为了伸张道义宁可牺牲性命。另一种是低标准,即在政治黑暗时期应该保存实力,“潜伏爪牙忍受”,先保全自己,伺机而发。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仁德之士,只是服务方式不同。

15.10,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白话)子贡问怎样去施行仁。孔子说:“一个人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干好,必须先把工具做精良了。住在这个国家,就要敬奉精英阶层中的贤人,结交那些有仁德的士人。”

(张说)现在轮到子贡来问仁了。据统计,《论语》中共有6人问仁问了8次,孔子每次的回答都不一样,可见他们不是在进行“仁”的理论探讨,而是在询问“仁”在具体场合的具体做法。因为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孔子就给出不同的回答。

这次针对的是去国外活动的情况。孔子先说了一个成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指出工具的重要性。这里的工具是广义的,不仅指具体的器具,比如木匠需要一把好锯子,也指办事情的好的途径。这里是指在国外“为仁”的途径,这个途径就像工匠的好工具,用好了,就达到了“为仁”的目的。这个“好工具”就是跟随该国的贤人,与国外的仁德之士交朋友

孔子的这个教导其实是很有深意的。通常,赫赫有名的孔子学院毕业的高材生去了国外,应该是开课讲学,宣传、推行自己学到的那套知识。比如哈佛的著名教授到中国来,肯定是要开讲座,宣讲自己的那套理论,不会跑过来扶持、结交也许不如他的中国同行的。但孔子对子贡的教诲却相反:要子贡以他国的仁者为主,去侍奉最有名望的贤者,结交其它君子,意思就是去扶持该国本土的仁者,不要喧宾夺主。孔子说,这才是仁者去国外应该做的事。

尊重他人,尊重他国,是孔子学说的精髓。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ibi/vnqmskqf.html

张说《论语》·连载314的评论 (共 4 条)

  • 程汝明
  • 雪儿
  • 听雨轩儿
  • 淡了红颜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