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张说《论语》·连载127

2018-05-07 06:40 作者:张关林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张说《论语》·连载127

6.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注释——三月:约数,长期意思。日月:一天或一月,指短期,偶尔。至:做到。)

(白话)孔子说:“颜回他呀,他的心能长久地不违背仁德,其余的学生只能短时间里做到仁德而已。”

(张说)孔子一生的事业就是推行仁德。孔子认为,人类的理想是建设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就是为仁。仁即人,即尊重、不侵犯他人的正当利益。但人的天性却是自利的,要克服损人利已的自然倾向需要严格的自律,所以仁德是不容易化为行为本能的。孔子对此十分清楚。这段话不是在指责其他学生,而是说明真实情况,希望大家努力向颜回看齐。

颜回为什么能与众不同?是因为颜回“好学”。在孔子的词典里,“好学”就是“知行合一”,能把所学知识不折不扣落实于行为。(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因此,如果我们学本节就学到这里,我们也就与“其余的学生”一样了:知识归知识,行为归行为,分得很清。有个养生学家刚刚做完养生报告,号召大家节食,转身赴宴喝得酩酊大醉。“知行”严重脱节,是学知识的大敌。

《论语》作为中国文化品格中流砥柱的作用,就在于要像颜回那样,把仁的精神融进自己的文化血液,这样才能发挥《论语》万古不废的改造人心作用。要做到这点,就必须扎扎实实结合我们自己的生活实践

比如,我们不妨想想,人人都有在路上与陌生人发生不愉快的经验,或对骂,或对视,甚至大打出手,最礼貌的反应大概是心里嘀咕一声走掉。有一次散步,看到一个场景。一个中年人走在一个老人后面,人行道很窄,老人趔趔趄趄地走着,中年人步速较快,想从右边超过,老人一晃挡住了,中年赶快刹住,转向左边,老人又晃到左边。中年站定,不耐烦咳嗽一声,但老人耳背,没听见。中年终于不忍了,边咳嗽,边硬挤过去。老人被碰一晃,赶紧站定,颤颤地靠边。中年扬长而去。老人望着他的背影,一脸漠然,呆立良久。

路人互不相识,可谓往日无怨,发生的不愉快都由于非故意的挡道或碰撞。都知道不是故意的,但还是当做故意挑衅来对待,那是什么原因呢?是绝对的自利性在作祟。一个人,如果连他人无意识的小小妨碍都不愿意容忍,即便把《论语》倒背如流,又有何益?而现在又出现了新生事物“碰瓷”,可见曾子说得不错——真是“任重而道远”啊。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ibi/vjubrkqf.html

张说《论语》·连载127的评论 (共 8 条)

  • 春暖花开
  • 心爱
  • 浪子狐
  • 紫蔷薇
  • 魏兵
  • 心静如水
  • 淡了红颜
  • 襄阳游子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