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张说《论语》·连载164

2018-06-10 06:15 作者:张关林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张说《论语》·连载164

7.15,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注释——为:赞成,帮助。卫君:卫灵公的孙子卫出公,姓蒯(kuǎi),名辄(zhé)。卫灵公本来是立儿子蒯聩为太子,蒯聩因为谋杀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未成,被驱逐,逃到晋国。卫灵公死后,蒯聩的儿子蒯辄当了国君。这时蒯聩回到卫国,并与儿子争夺王位。这里父子争位的事与伯夷、叔齐互相让位的古事形成比较。)

(白话)冉有说:“老师会拥护卫出公吗?”子贡说:“嗯,我去问问他。”子贡就进屋去说:“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是古代的贤人。”子贡说:“他们互相推让君位,实际上心里会有悔恨吗?”孔子说:“他们追求仁德,而最终得到了仁德,有什么悔恨呢?”子贡走出来说:“老师不会拥护卫君的。”

(张说)这件事的背景是卫国的父子俩在争夺王位,那时孔子一行正在卫国,孔子的学生大概准备帮助儿子卫出公。但不知道老师什么态度。子贡去问孔子。但他没有直接问,而是拐弯抹角地试探。

卫出公是儿子,父亲犯事流亡,所以儿子就当了国君。现在父亲回来了,要儿子让出位置,儿子不肯,于是开始较劲。孔子会如何判断父子争位?于是子贡想知道老师对兄弟让位事件的看法。子贡问得很怪,问兄弟俩事后会不会后悔?子贡认为,如果两人真心让位,是不会后悔的,如果是一时冲动,那就难说了。子贡想知道老师对这件事怎么看。老师如果说,可能会后悔吧,那就等于说,兄弟不让位也是可以的,也就等于同意他们参与卫国父子之争了。但孔子回答说不会后悔,因为孔子认定兄弟俩的行为是在求仁,不是冲动,既然已经“得仁”,有什么可悔恨的?孔子也不傻,他是知道子贡问话的用意的。你不直接问,我也不直接回答,而借此表示,父子争位,不关仁德的事,你们还是洗洗睡吧。(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对伯夷叔齐的看法,说明孔子与学生的境界不同。让出重大利益,许多人都无法理解,包括孔子的弟子。所以许多人的学仁为仁,只是表面文章,只能在不侵害自己重要利益的情况下为仁。所以许多人不理解伯夷叔齐的行为。孔子的看法不同。真正的仁者,可以杀身成仁,放弃重要利益又算什么!所以,孔子指出兄弟俩行为意义的同时,也反衬出卫出公父子行为的意义,子贡是聪明人,马上知道“老师不会出面帮助卫君的”。

父子争位,有违天伦,仁者必须回避。

南怀瑾对这段话的解释令人颇为吃惊。他认为背景不是卫君父子相争,而是孔子要当卫国国君的问题。孔子到卫国后,许多人认为孔子是来争夺王位的,但卫灵公不信,南子也不信,他们对孔子很好。南怀瑾认为这段话是孔子的学生在试探老师,是不是真的想当国君。“夫子不为也”,南大师的解释是“老师不相当国君”。

这完全是南大师一厢情愿的臆想。孔子要当国君,是仇恨孔子的人释放的政治谣言,连卫灵公和南子都能从孔子平素的行事为人中看出这纯属谣言,孔子的学生怎么可能会信这个谣言?其二,如果子贡在试探孔子有没有当国君的心,干吗用伯夷叔齐的例子?孔子与卫君毫无血缘关系,根本扯不上亲人争位的事。可见南大师的学术推论轻率之极,根本不假思索。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ibi/vfsxrkqf.html

张说《论语》·连载164的评论 (共 10 条)

  • 淡了红颜
  • 听雨轩儿
  • 程汝明
  • 倪(蔡美军)
  • 心静如水
  • 荷塘月色
  • 千尘
  • 浪子狐
  • 襄阳游子
  • 雪儿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