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种在城里的庄稼(原创)

2013-04-16 21:44 作者:关山布衣  | 2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父亲在城里种了一个故乡,成了小区院子里一道别样的风景,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

父亲从山里刚到城里生活,不到一月的时间就显得焦躁不安,整天抑郁寡欢,使得我们束手无策。最后还是小妹聪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给父亲弄些土叫他种庄稼,因为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父亲,只有和土在一起才不会寂寞烦躁。

我们找了一些摩托车、冰箱包装箱外面的木条,分别钉成了四个大木框,再分别往里面装上从老家森林里拉来的腐殖土,摆在小区院子里的一个旮旯处,最后叫父亲种植内容。父亲看着四个装满了土的木条框,一下子喜笑颜开,孩子一般的开心,大清早的就忙着到种子店里去买各种种子去了。

父亲从此每天都忙活在四个木框的周围。天气逐渐转暖,那木条框里陆续生长出了玉米、黄瓜、辣子、还有一框碧绿的小葱。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嫩苗们生机勃勃,葱郁葳蕤,成了一片独特的风景,每天都会吸引不少人的围观、赞赏。听着人们的夸奖和赞扬,父亲脸上的每一道皱褶都舒展开来了,对那些植物们更加呵护有加,除了施肥、松土,清除杂草之外,更多的时间就是端着一把小茶壶,静静地坐在旁边看着,犹如守护着熟睡的婴儿一般,脸上充满了慈祥。有时候父亲坐在躺椅上睡着了,你叫他到屋里去睡,他却硬说没瞌睡,执意不从,还没等你装过身子,他的鼾声又响起来了,只好给他身上盖一条毯子,让他守着他的庄稼睡。

父亲从十八岁上开始劳作,和土地已经已经厮守了六十余年了,他对于土地的挚,几乎和给予我们的父爱相等呢!父亲从十八岁开始和土地打交道,先是在静宁老家的土地上耕耘了几年,之后为了逃饥荒躲年馑,背井离乡进了关山,又和黑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这缘分一结就是一辈子啊!

父亲初到关山,一家三口只有一床被子,一口铁锅,一根扁担而已。父亲靠着一双手和一身力气,搭起了茅屋,开垦了荒地,种下了一家人的第一次希望。仁慈的关山黑土地没有让父亲失望,第一次播种就有了丰硕的收获,从此我们家就在关山老林扎下了根,繁衍生息。至此,静宁的炒面客成了关山里的棒棒客。二十出头的父亲血气方刚,精力充沛,一把七斤重的头扛在肩上,挖野药,挖荒地,那把头硬是被他磨成了不足一斤中的秃铁片子。(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六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家由当初的三口之家增加到十多口人的大家庭,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我们兄弟姊妹七人中,有六人上完了高中,这在一个母亲多病,子女众多,劳力缺少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奇迹,被方圆数里的乡亲们传为佳话,也被当时的县广播站当作新闻在全县广播。父亲用他并不宽阔的肩膀,不仅仅扛起了养育我们的责任,还用他的肩膀撑起了我们的未来,当他的背被岁月压成一张弯弓,满头白发,耳聋眼花的时候,我们陆续走出了养育我们的关山,有了自己的天地。

母亲去世之后,父亲被小妹接到城里生活,可是父亲很不适应城里的生活,他整天沉默不语,失魂落魄的样子。我们知道父亲不愿意离开土地,可是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生活不能独立了,怎么还能让他继续留在大山里呢?可是父亲就是一棵关山里的树,早已经适应了大自然的凄风苦,更重要的是他的根必须扎在土壤里面,否则就会逐渐枯萎的。

有了四个装满土的木框之后,父亲终于能够亲近土地了,每年的天,他和以往一样精心播种,秋风送爽的时候,他和别的农人一样收获,虽然木框里的玉米棒子远不如大田里的丰满健壮,辣子豆角之类的也显得有些营养不良,但是这些收获,足以慰藉父亲对于土地的眷恋和孤寂心灵了。每年秋天收获的时候,父亲总喜欢把自己的劳动成果与邻居们分享,给王家一把豆角,送张家一袋辣椒,那些葫芦则分给小区里的孩子们作为玩具,皆大欢喜。收罢框里的庄稼,父亲还要把土疏松,清理干净枯藤干叶,最后给平整好的土层上面覆盖上厚厚的塑料薄膜,让它们舒适地度过寒

又是一个明媚的春天到来了,住在城里的父亲又开始在故乡的土地上忙碌开了,你看,那东面第一个木框里的小葱,已经是一片葱茏了!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739987/

种在城里的庄稼(原创)的评论 (共 25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