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山行

2012-10-08 02:40 作者:微笑的蓝百合  | 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思在行中

前往五台山的车队在一路飞驰,沿途的红叶偶尔跃然入目后,便又一闪而过。北方的秋,似乎来得更有特色,至少一路览阅这满山的万紫千红和感受到达山顶后气侯的寒凉,让人对季节更迭的界定比对人自身对人性的评价更富原则性,至少在冷与凉的感受上是清晰的,但一个人的人性转变是好是坏,仅凭一次感受谁能如此定界的准确清晰呢?思想象飞快前行的车轮,一路上不停地在把人和景无缘由的联系在一起,不停地漫无边际浮想联翩。

名之由来——-五台山(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已经过了中秋时令的五台山,应该说此时已不是旅游旺季了,然而,因为今年这个国庆长假外出,国家给出的诸多优惠,于是让淡季的佛国圣地——-五台山,游客甚至比旺季来的还要多。站在菩萨岭的最高处放眼望去,除去如林的宝塔,鳞次栉比的佛寺,剩下的无论是在佛香弥漫,佛音缭绕的白塔前还是在寺庙口、大殿内,到处可见的便是攒动的人头和络绎不绝的游人。这些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游人,群聚在五台山的大殿或庙宇内,用双手合十相同的一种方式,一同虔诚地参拜佛祖,一同感受佛学精髓,一同感受佛教文化。这些前往祈福的人们,无论是许愿的还是还愿的,无论是游客还是售特产品的村民,无论是诵经的主持还是说法的居士,当大家站在那里默默仰视和参拜每一尊佛祖的雕像时,脸上留露出的却是一样的虔诚。这,也许就是五台山被称为佛国圣地之首,佛法凝聚人心的独特魅力所在吧。

佛国圣地—台怀镇

五台山因山上有北台、中台、西台、东台、南台五座平顶峰台而得名,现位居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内,其中登五台山的一个位于中心区的小镇,因深藏于五台怀抱之中,也被形象地称为台怀镇。

台怀镇不大,最有名的一条街被称为杨林街,走在街上,极目四望,沿街销售旅游佛教用品的小店里几乎每家都播放着诵经歌,入耳的梵音和着山上一座座香火缭绕的寺庙,也让前往购物的游客再一次在消费中,聆听梵音入耳,净洗心尘,也不好意思再去拼命地与商家来讨价还价。最主要的是这里的商家大多都是台怀镇的村民,虽然他们见惯了来自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游客,但是他们却始终能恪守自己销售的原则,那就是无论你在他们店里挑拣商品多久,最终能否成交,他们对你都不会有任何微词,如果没有成交,看着你离开,也绝不会死缠烂打或出言不逊或等你走远了又把你叫回来,再按照你谈的价格把东西让卖给你。这一点也许正是很多外地游客之所以能评价当地民风淳朴和真诚的最直接依据吧,台怀镇被誉为“佛国圣地”的美名,由此看来也绝非凭空而起,这种人文环境和地域文化氛围,似乎更能凸显佛学中慈善为怀,心之博大与包容的精髓所在。

皇家首寺——-菩萨顶

菩萨顶位于台怀镇镇北的一座小山峰上,因为它的地理形势颇似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东北部释迦牟尼佛说法的灵鹫峰故名,所以人也称之为“灵鹫峰”。导游告诉我们说,佛教徒传说中文殊菩萨曾在此峰顶上显灵和说法。于是,我们一行人带着一种对佛教圣地探秘的好奇与向往,从五台山的中台台怀镇首先登上了“菩萨顶”。

“菩萨顶”始建于北魏文帝时期,寺内楼阁殿堂的布局、设计、雕刻艺术大多是参照皇宫建筑营造,寺分前后两部分,并列三院,主要有天王殿、大佛殿、文殊殿以及明代大铜锅,在这里还有很多美妙的传说故事,清世祖顺治福临弃帝位落发五台……”一边听导游对“菩萨顶”的由来和传说故事绘声绘色的讲述,一边仔细观赏和感悟着这座用黄色琉璃瓦盖顶,外形金碧辉煌、气派高雅极富传奇色彩的寺庙。

传说中菩萨顶曾是文殊菩萨居处,因菩萨顶的寺庙位居山头,地势较高,寺前筑有108级石阶,而在大佛殿和文殊殿之间还立有一座石门,门头上书有“五台圣境”四个大字,传说这是当年康熙的御笔所赐。目前菩萨顶也是五台山最大最完整的喇嘛寺。

望着这座在清代被誉为皇家寺院之首的“菩萨顶”,想象着康熙五次赴台寻父于此的故事,领略着佛教中关于孝道的教诲,喟叹着佛学广袤深邃的内涵,用心感悟着菩萨顶传奇故事留给后世子孙关于做人修德的佛学真谛。

智慧象征——-殊像寺

初听导游讲述“殊像寺”时,总以为是“书相寺”三个字,因为导游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说这座寺庙是象征智慧的。常理猜测也许“书相寺”从字面意思上来看,似乎更有增加智慧的含义。直到我们来到寺庙,见到横匾上“殊像寺”三个字,听了关于这坐寺庙由来的传说故事,方才明白为什么要起名为“殊像寺”。

寺内供奉的庞大的文殊菩萨像,其外形为顶结五髻,代表大日如来的五智;手持宝剑,表示智慧之利;坐骑为一青毛狮子,表示智慧的威猛形。这让我不禁联想到在《西游记》里对文殊菩萨两次出现时的描述。第一次,是文殊菩萨坐骑化作全真道士,迷惑乌鸡国国王,然后把国王推到井里,自己冒充国王。第二次,是文殊菩萨坐骑伙同普贤菩萨的白象坐骑,还有所谓的“如来的亲娘舅”大鹏一起下凡。狮子和大象在狮驼岭占山为王,大鹏鸟吃光了狮驼国的国王人民,自己做国王。联想到这里,便仔细查看在此寺庙里是否真的有普贤菩萨的雕像,果然与《西游记》中记录的一样,在殊像寺的一侧还供奉着骑着大象的普贤菩萨的像,这更让人觉得这座寺庙的布局与《西游记》中两位菩萨的一起出场更具真实性和一致性。“殊像寺”之所以说它是智慧的象征,是因为在寺内的文殊菩萨雕像的背后有一眼闻名的“般若泉”,而“般若”在梵语中是增加智慧的意思,所以,此寺也因此被誉为象征智慧的地方,而寺内的般若泉也被誉为五台山的圣水,据说虔诚的佛教徒来到五台山,不仅要用泉水灌目洗顶,还常常要将圣水带给家乡亲友。随行的导游一边给我们讲述着传奇的故事,一边还劝导我们说,如果家中尚有求学的孩子,可以在这里为孩子点上两盏智慧灯,然后摆放在大殿前的灯架上,寓意从此为孩子点亮了智慧的眼睛,为文殊菩萨照亮孩子的学业、事业前途点亮了灯光。尽管我们深知这一说辞,是寺庙与导游共同以为孩子在寺庙“捐功德”为由来游说大家消费的一种方式,但是每个人为了图个吉利,于是纷纷怀着虔诚的心情,去指定的香滕分别花了300元,请了两盏带有荷花底座的所谓的“智慧灯”,然后在寺院居士的引领下,点燃后摆放寺门正对面特制的灯架上,然后再走进殊像寺的大殿内许下我们的心愿。高大的文殊菩萨的塑像我们需仰视才能观其全貌,这不由得让我联想到:人与神仙的区别所在其实就是一个距离高低远近的标识。也许唯有用一定高度拉开人与神之间的距离,才能体现出人们心目中对神仙无所不能的敬仰之情和对美好愿望实现的寄托之意。有时觉得这种神与人的定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一个人怀着希望去自勉自励地生活,寄愿望于未来于天地,有时也是能起到一定积极向上作用的。

祈福未来——-五爷庙

五爷庙又称万佛阁,很多人来到五台山,其实就是去五爷庙上香许愿的。五爷庙内供奉的五爷是广济龙王文殊菩萨的尊称,也是五台山香火最盛的寺庙。而事实上听了导游的解说,应该理解为五爷庙中的“五爷”,其实就是文殊菩萨在人间本土化、世俗化的产物,寄托着当地人期盼风调顺、平安吉祥的愿望。也许是因为五爷的雕像比起其它寺院里的菩萨更具亲和力,更具人们祈福衣食住行无忧无虑,更富实际意义的缘故吧,虽然小小的五爷庙在五台山占地最小,但香火却是最旺的。每年无论是旺季还是淡季,总会得到由许多有心愿需要实现的人或者用佛家的话说是人间的男信女们,用更多的香火来供奉着,这里也几乎成了人们心中有求必应的象征。

在五爷庙中更令人深思的是在五爷庙的左右两侧分别为地藏殿(阎罗殿)和菩萨殿,也就是说一边代表的是对恶惩处的化身,一边代表的是菩萨般善的引导和教化的象征。这种殿内的建筑布局不只也寓意着对于人的感化和教育,除了有好的方向引导,使其修得正果外,还必须有一定的地狱般的威胁,才能对恶的制约更具刚性?古人对于世人的教化,似乎很符合当今社会依靠法律和道德两手都要硬。来维护社会秩序的论证,既要以德服人,又要以恶制恶,仔细想来,古人之大智慧,见地之长远,对如今现实社会的治理和规划真的很有借鉴意义。

悟在归途

车在从五台山返回的行程中行进,路的两边依然是北方中秋时节万紫千红的风景,只是来时叶上的白霜在阳光的照耀下已经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水珠,一如思想中那一串串的联想。忽然记起前往五台山来之前,曾看到的一段关于五台山与五结缘的由来,其中说到五台山昭示给信徒和游客的启示文中是这样说的:我们在智慧中要做到“一心有五念”,即要拥有“五心”即:心要真,心要活,心要纯,心要平,心要广。是啊,试想如果一个人在智慧上真的可以做到这“五心”,那还有什么是不可以实现的呢?凡事只有心之所往,方可无所不能!

人在山中行,心在行中悟,正如五台山上一首诗中所言:

人生世间在红尘,祈愿有为亦无为。

无时无刻不领悟,糊涂聪明总相随。

眼前身后万事难,心绪浮沉喜忧连。

文殊道场走一回,求得慧心五台归。

——-书于2012年10月7日晚游五台山归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497935/

山行的评论 (共 1 条)

  • 夕颜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