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县志之绝唱”揭示社会之百态(读李乃庆小说《司马万》有感)

2012-10-06 07:11 作者:凡烟以落尽  | 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闲暇无事,随手翻看一本当地的文学杂志,河南作家李乃庆的中篇小说《司马万》吸引住了我的眼球,一口气读完,意犹未尽,反复看了多遍,不忍释卷。

《司马万》是一部选材新颖的小说。小说的主人公师马焕本是一个小县城的县委办公室秘书,其才华被主持全县工作的县长郑大志看重,任命其修著史书《大河县志》。师马焕发誓要向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学习,修著一部以事实说话,还历史真相的“县志之绝唱”,被人戏称为“司马万”。师马焕不但博学多才,通晓古今,还擅长诗词歌赋,文笔极好。在他编撰县志的走访调查中,目睹各类“官场现形”:不少部门心思都不在为民办好事办实事上,呈报的数据不以真实为标准,都是出于政绩与个人升迁需要而加工修改过的,完全没有公信力。即使有良知的政府官员,也一木难支,对于执行中的“潜规则”也无可奈何。他坚持认为,史书是要流传万代的,必须“不虚美,不隐恶”,负责任地为后世留下一个全面而清晰的当代社会风貌。因此他工作严谨,敢于秉笔直书。《大河县志》在经历一年辛苦工作之后,最终是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受到省内专家的高度认可和好评,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并触怒一些官员的神经。就在师马焕有种如释重负之感时,一向支持他工作的县长没有“潜规则”地接手县委书记,而是被平调到他县继续任县长。师马焕也在一次雇凶车祸中丧失了其生殖器,成为名符其实的受了“宫刑”的司马迁第二“司马万”。

我读这部小说时,起初是带着一种轻松地心情读着笑着,慢慢地,轻松中涌出了一种沉重感。在文化味、历史味很浓重的文章充满了幽默,在幽默的文字中我读出了一种苦涩、酸楚、悲情。这种具有幽默、辛辣的语言色彩叙述着一个令人回味故事。一位作家对此小说做这样的评说:初读此书,笑着笑着就哭了。再读的时候,哭着哭着就笑了。我认为这就是这部小说的魅力和文学价值所在,也是小说的成功之处。

作者李乃庆是河南省的一位作家,他本人就是河南一个小县的地方志主任,对历史颇有研究。他的工作经历和社会阅历和小说中的主人公师马焕有着惊人的相似,可以说,师马焕身上有着李老师浓重的身影。俗话说,一切文学文艺作品都来源于生活。李老师作为修史立传的文人,他凭借自己扎实的文字功夫,高超的写作水平,丰富的社会阅历,博古通今的历史知识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多才、儒雅、风趣、正直的文人形象。同时他又用犀利的文笔形象的勾勒描绘了一群道貌岸然的官员们的丑恶嘴脸。他的文字章节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读了他的文章,好像觉得这些事情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一样。

小说的主人公师马焕是一位正直的文人,但他同样有着平常人的功利心。在开始任命他去史志办做主任时,他心里既为不花一分钱提升正科级而高兴,也为史志办一直是清水衙门,不受人重视而不平衡,处于矛盾之中,同时也为领导对自己的才华的赏识,对自己的理解和尊重而感动。作者这时把这样一个活脱脱的既清高又摆脱不了世俗观念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特别是在描写他在开会讨论县志文稿时,引经据典,出口成章,大谈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和当地的非物质遗产文化,尤其是伏羲文化时,不但写出了一个多才人的儒雅,而且还把有卖弄之嫌的文人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再者,作者笔下的师马焕不是一般的酸臭文人,他同样会用“装熊”“吹猪”等字眼和人打诨玩笑,在受人诬陷是小偷时的他同样会气急败坏,一件件脱衣服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在沉重工作压力下,他回家还能照顾妻子的情绪,跳街舞讲笑话等等,让人读着读着不禁“扑哧”一笑,一个幽默、性情中人的形象展现在大家面前,和前面的儒雅相呼应,这是主人公的可之处。

如果说师马焕起初修著还带有一些个人的功利和目的性,那么后来,他在编撰县志的走访调查中,目睹各类“官场现形”:不少部门心思都不在为民办好事办实事上,呈报的数据不以真实为标准,都是出于政绩与个人升迁需要而加工修改过的,完全没有公信力。即使有良知的政府官员,也一木难支,对于执行中的“潜规则”也无可奈何。面对一些列的社会问题,他的沉重感和责任心与日俱增,他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向大山一样沉重,“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师马焕坚持秉笔直书,以事实说话,修编一本“治史者可为史,喜文者可为文,从政者可为镜”的“县志之绝唱”,这是主人公的可敬之处这时的人物形象在不知不觉中高大起来,不像其他一些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高大得如海市蜃楼一般,可望而不可及。师马焕这个人物形象就像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一个同学、一个朋友、一个同事、一个亲人。给读者一种亲切感,而这种亲切感中又含有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苦涩和悲情。(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小说的故事情节我认为并不复杂曲折,但是作者能够巧妙地运用诙谐、犀利、具有嘲弄的语言色彩紧扣读者的心弦。让人能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审视。

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就是围绕着主人公在编撰县志的走访调查中,目睹各类“官场现形”展开的:在公安局,给钱就办户口,造成户籍管理混乱,为虚报犯罪率降低,给上级的资料中故意增加子虚乌有的行政村,人口数字岂能不多?在计生委:为使领导满意,上报计划生育率要一年比一年低,形成了村懵乡,乡懵县,一直懵到国务院的怪圈,人口数字岂能不少?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计生委主任和一些乡镇领导,为了应付、搪塞、阻止省里的检查组,人为地拆桥毁路,制造障碍,以确保自己的乌纱帽;在统计局:县里要在省里争先进,年年拨款统计局到市里省里协调统计数字,统计数字该高的要加高,统计数字该低的要降低,人口数据岂能能准确?在财政局:局长大人受贿严重,包养的情人倒戈盗窃,让人啼笑皆非;在建设局:不该拆迁的拆迁了,不该建的建了,有良知的政府官员,也一木难支,对于执行中的“潜规则”也无可奈何;房地产开发商牛老板为了揽工程,腐蚀拉拢了很多领导干部,和县里的高端领导也是打得非常火热。牛老板财大气粗,为了能够挤进志书,流芳百世,妄想使用金钱美人拉师马焕下水。还有一些官方的政客,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见颐指气使不行,便使用种种官方的权利,想威逼师马焕屈服,但是师马焕都一一顶住了,自己为此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

师马焕在编修县志时,对领导自吹自擂的形象工程,对不符合实际地为领导歌功颂德的文章,对花钱入志的等一些列现象坚决杜绝制止,始终坚持“以史为镜”,达到“记录历史,更在于高位后人,激励后代,启迪后世,兴我大河”之目的,秉笔直书,不畏权势,得罪了一些权贵,有人便使出了下三滥的手段:雇凶撞掉起生殖器。故事在此瞬间在诙谐调笑中蒙上了一层厚厚的悲剧色彩,让人唏嘘不已,感叹不已,困惑不已。

司马迁宫刑后敢于直言,写出一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师马焕坚持这里,编撰一部“县志之绝唱”,惨遭司马迁一样的宫刑,面临着人生的尴尬这种悲剧是师马焕一人的悲剧,还是我们所处的整个社会的悲剧。作者巧妙地将男主人翁的名字和经历与西汉的司马迁相似,更能将古今仗义直言的史官形象有机的结合联系起来。古今一盘棋,高度文明发展的今天,社会上存在的种种潜规则和丑恶现象和两千多年前的封建社会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相似,这是社会在进步中的某种倒退,还是社会在进步中的必然现象?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摆在了广大读者的面前。

史书写的不仅仅是历史,历史写的不仅仅是人。一本县志的编撰让主人公经历一场人间悲剧,揭示了一些列的社会问题。掩卷深思,不觉问自己:我们的社会怎么了,我们的人性怎么了?从古到今,怀有高远的治史理想的人,都必须付出惨烈的代价。而对于司马迁修史的历史典故的提及,也委婉地在引发我们思考,古代帝王尚且尊重史官追求真实的意志,以史为鉴,而我们这高度文明发展的社会,为什么就容不下一个敢于直言,秉笔直书的文人?各级执政者对于社会真实的尊重,是否具有汉武帝那样的胸襟与气度呢?

历史是一面镜子,可知兴衰得失。写史志工作者的《司马万》也是一面镜子,确切的说是一面灵验的照妖镜。善恶美丑在她面前活灵活现,令人扼腕叹息,令人拍案叫绝。读《司马万》心情是沉重的,尽管作者为了增加故事的曲折,增加一些插科打诨,但是还是让人有一种哭笑不得的感觉。《司马万》这部小说成功地勾画了一幅幅官场群丑图,是一部现代版的官场现形记。李乃庆老师他用诙谐、犀利,具有嘲弄口气的语言揭露了一个个社会的丑态、病态,给喧闹的世界一个警醒,给生活在浮躁社会中的人们一个冷性的思考:面对当今社会腐朽黑暗的一面,我们该如何真正净化社会风气,还民众一个朗朗乾坤?

《司马万》作者简介:

李乃庆,男,汉族,淮阳县新站镇李香铺村人,大学文化,中国作家协会河南分会会员、文博副研究员、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理事、河南省博物馆学会理事。

1980年7月毕业于淮阳师范政治专业,曾从事教育和管理工作十余年。1994年4月到县委宣传部负责对外宣传。1997至2007年1月任淮阳县博物馆长、太昊陵管理局副局长兼淮阳县博物馆馆长。2007年2月任淮阳县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

1981年在《梁园》发表处女作《赶集》,至2008年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150多万字。出版有长篇科幻小说《人类灭亡》,短篇小说集《见了太阳》,长篇时政小说《无路之路》。先后在《中原文物》、《中州今古》、《中国文物报》、《中国日报》(英文)、《今日中国》(多文种杂志)等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学术专著有《太昊陵》、《太昊陵简介》《淮阳风景名胜区导游解说词》、《淮阳历史文化研考》《国家湿地公园——淮阳龙湖》等。任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的当年,发现孤本清顺治《陈州志》和清康熙《续修陈州志》并原版影印。之后又找到失传的淮阳第一部县志清乾隆《淮宁县志》。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497021/

“县志之绝唱”揭示社会之百态(读李乃庆小说《司马万》有感)的评论 (共 4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