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半黑半白的赫鲁晓夫(旅俄散记之七)

2012-09-12 17:38 作者:hxl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1964年,赫鲁晓夫在一场针对他的宫廷政变中轰下了台。1971年9月11日,这位苏共中央的第一书记去世。按照惯例,作为苏联最高权力的拥有者,赫鲁晓夫的遗体应该安葬在克里姆林宫的红墙下列宁墓的背后。但出人意料的是,赫鲁晓夫的遗体却被意外地安葬到了莫斯科西南部的新圣女公墓,远远地离开了红场,离开了他的前任们。在苏联的历任最高领导人当中,唯独赫鲁晓夫和后来的波德戈尔内、叶利钦没有被安葬在红场,这对于外界始终是个谜团,没有人知道这究竟是他本人的意愿,还是苏共中央的决定。

赫鲁晓夫下葬以后,他的家人请当时苏联最有名的现代派雕塑家涅伊兹维斯内为赫鲁晓夫雕刻一尊墓碑塑像,对他的一生做了一个形象的总结和评价。有趣的是,在赫鲁晓夫生前,却与雕塑家涅伊兹维斯内结怨甚深。矛盾主要出自赫鲁晓夫,他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批评甚至辱骂这位现代派雕塑家,说他“吃的是人民的血汗,拉出来的却是臭狗屎,驴尾巴甩出来的东西也比你涅伊兹维斯内的作品强”。赫鲁晓夫甚至在莫斯科美协成立30周年的展览会上当众揭发涅伊兹维斯内是同性恋者,而天性豪爽的雕塑家当时毫不示弱,公然顶撞赫鲁晓夫,马上反驳说:“请您现在给我找一个姑娘来,我要当场证明我是怎样的一个同性恋者。”他的回答让当时在场的人,都大惊失色。此事闹得沸沸扬扬,克格勃头子为此还恐吓涅伊兹维斯内,要让他尝尝下矿采铀的滋味。

赫鲁晓夫下台后,为缓和与文艺界的关系,曾三次邀请涅伊兹维斯内到家中作客,都被涅伊兹维斯内断然拒绝。而在赫鲁晓夫临终前,却出人意料地留下遗嘱:“请涅伊兹维斯内帮忙设计我的墓碑。”当赫鲁晓夫的家人告诉涅伊兹维斯内请他雕刻塑像是赫鲁晓夫的遗愿时,尽管两人的脾气是如此的水火不容,宽容的涅伊兹维斯内竟没有半点迟疑,一口允诺,但涅伊兹维斯内提出了一个条件,那就是任何人不得干涉他的创作。那么,艺术家又是如何以其超越个人恩怨的艺术手法呈现那段历史呢?当时,整个俄罗斯都关注着这位曾与赫鲁晓夫势不两立的艺术家,究竟会为他的对手雕刻一尊什么样的塑像呢?

我们在迷宫一般的公墓里逐个寻觅,终于找到了赫鲁晓夫的墓地。赫鲁晓夫的墓地上立着一块3米高2米宽的墓碑,墓碑由黑白两色各三块大理石做成几何体互相交叉在一起,赫鲁晓夫的头像就夹在黑白几何体的中间。雕塑家涅伊兹维斯内通过黑白两色交错的几何体花岗石表现了赫鲁晓夫鲜明的个性和他的功过政绩。赫鲁晓夫的头颅从花岗石中探出来,紧盯着来往的后人,微笑着倾听后人对自己的评价。他的墓很简朴,墓盖上只有一行字: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雕塑家以他的大度原谅了赫鲁晓夫,并为他设计这么一块富有特点的墓碑。

赫鲁晓夫生前曾经想把本来安放在列宁墓的斯大林遗体葬到新圣女公墓去,而在他自己去世后,没能如愿将自己葬在红场的列宁墓旁,却作为有争议的知名人物,埋葬在新圣女公墓里,算是在那里找到了他自己生前根本不会想占有的“宅位”。

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做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并抨击斯大林实行的大清洗及其导致的严重后果,报告产生了轰动性效应,其影响难以估量。而史学家们证实,赫鲁晓夫的做法首先是为了追求自己的政治利益,他在批判斯大林的过程中,没有客观、准确地进行历史分析和评价,而且,还刻意掩盖了自己在肃反扩大化过程中承担的角色和犯下的罪行。(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此后,赫鲁晓夫按照自己的方式实行了一系列非斯大林化措施,实际上是在赫鲁晓夫严格规定的范围内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自由化。但他最关心的,其实还是如何保持自己的最高权力并不断地加以巩固。在他看来,巩固自身权力的最好方式就是彻底解决“斯大林问题”。因为赫鲁晓夫认识到,已经逝世的斯大林的危险性仍然存在,他仍然是政府内反对赫鲁晓夫的反对派们的一面旗帜。而彻底解决“斯大林问题”,那就意味着除了在各个方面消除斯大林的政治影响之外,还要把斯大林遗体从“全世界无产阶级领袖”列宁身边移开,从而实现彻底打倒斯大林的目的。

1964年,当赫鲁晓夫结束了和印尼总统苏加诺会谈后,飞往黑海之滨休假,就在这时,勃列日涅夫和波德戈尔内在莫斯科发动了政变,当赫鲁晓夫返回莫斯科时,等待他的就是在退休申请书上签字。就这样,赫鲁晓夫一瞬间就由苏联的最高领导人沦为一名普通的退休职工。

赫鲁晓夫,在中国人眼中,他是当年在中国撤走所有苏联专家,使中苏两党两国关系趋于恶化的罪魁祸首,是让苏联人民“吃二遍苦、受二茬罪、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在联合国脱皮鞋敲讲台的“赫秃子”,酷“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的“老修正主义者”;在苏联人民心里,赫鲁晓夫却是50年多前打破西方“铁幕”让苏联重新走向世界,扭转斯大林路线,反对个人崇拜,结束了警察恐怖,释放了数百万政治犯,为近2000万人恢复了名誉,老百姓生活明显改善,率直务实的英明领袖。苏联人民认为,赫鲁晓夫的改革实践对整个社会主义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有人认为:“赫鲁晓夫是个犯了错误的共产党人。他跟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不一样,他是真心想实现共产主义,只是方法不对头,效果不好。”

人死了,盖棺论定:这位在中国人和俄罗斯人心目中有着截然不同形像的前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正像这黑白相间的墓碑,喜欢他和反对他的人泾渭分明。墓碑上这个憨厚的乌克兰农民,面带安详笑容似乎刻划了他晚年坦然的平和心态,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说。

赫鲁晓夫生前说过,他不愿意和红场上的斯大林埋葬在一起。而将赫鲁晓夫赶下台,时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的波德戈尔内也不同意在红场上为他建立墓碑,最终赫鲁晓夫被埋葬到了他本不想去的新圣女公墓。但他的家人都为赫氏能葬在这里而感到荣耀和欣慰,因为这里安眠的都是全民公认的对俄罗斯做出伟大贡献的人。

我们走着看着,为每个名人的生平而感动。新圣女公墓里埋葬的政治家并不多,这使得墓地少了一些政治上的争论而多了一些艺术上的美感。赫鲁晓夫该为葬在这里而感到荣耀。新圣女公墓终究不是因为埋葬着象赫鲁晓夫这样的政界人物而名扬海外的。

真是俄罗斯人的另一种宽容,现在,曾经将赫鲁晓夫赶下台的波德戈尔内(1965年12月9日至1977年6月16日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977年由于“健康原因”,被勃列日涅夫解职。1983年1月11日在莫斯科逝世,享年80岁),也被安葬在了新圣女公墓,两个生前的政治死敌,死后却戏剧性地葬在了同一个墓地。当后人看着这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大人物变作一个个墓碑的时候,会不会想到,又谁能永远存活于世间?活着时那些无休止的争斗,到死后又有哪些还没有变成无聊的飘渺烟云呢?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487187/

半黑半白的赫鲁晓夫(旅俄散记之七)的评论 (共 6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