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舍得崆峒山

2012-08-31 09:02 作者:曹英元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舍得崆峒山

懵懂年少时,酷阅读武侠小说,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脑海中便时常镌刻着金庸、古龙、梁羽生等武侠作家的名字,也时常镌刻着少林、武当、崆峒、峨嵋、昆仑、华山等中国武术流派,并异想自己就是其中某派的某位侠客,能时时仗剑江湖,快意人生,飘然于天地之间。

因了儿时的这个一直在心中鲜活跳跃着,今年五月的一个双休,便决意去甘肃平凉登了一回崆峒山。身临其境,方知那些耳熟能详的武侠小说并不是完全虚构的,崆峒派武术,确曾威震一方,因山上的一方石碑中至今还存有唐代诗圣杜甫“防身一长剑,将欲倚崆峒”的千古名句。只是武术是冷兵器时代的产物,在枪炮问世后便逐渐退隐,现在似乎只剩下强身健体的作用了。因此,此次崆峒山之行,我既未遇见隐世高手,亦未觅出仗剑侠客,武侠之梦彻底了断。到是美不胜收的崆峒美景和博大厚重的文化底蕴慰藉了心中的遗憾,给了我一份难以言表的惊喜和思索。

崆峒山属六盘山支脉,为典型的丹霞地貌,前峡泾水萦回,后峡胭脂河湍流,形成虎踞龙蟠之势。东、西、南、北、中五台形似莲花,四面展开,著名的九宫十二院等庙观殿阁就分布于五台之上。中台是崆峒山的中心,海拔1894米,地势平坦宽广,视野开阔;东面棋盘岭,相传为广成子、赤松子对弈的地方;西面苍松岭,斜下直插泾河,因而又称“龙吸水”;北面舍身崖,又名“鹞子翻身”,极为险峻;西北面笄头山,酷似古人头上的发髻,崆峒山古称“笄头山”就是因此而得名。五台耸峙,危崖突兀,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沟壑纵横,犹如巨浪排空;奇峰、异洞、怪石、流云、苍翠、清秀而瑰伟,蔚然成奇绝天下的崆峒奇观。

由中台向西,穿过朝天门,沿陡峭的石阶向上攀登,只见一架巨大的石梯凌空而立,左右石峡壁峙,危岩夹耸,直通云霄。这就是登临崆峒主峰马鬓山的惟一通道——上天梯。顺上天梯攀援约百步,有几台泛着淡淡红色的石级,石级右上方的峭壁中还凸兀出一方摩崖石刻,定睛细看,乃是“皇帝问道处”五个大字。导游告诉我,这里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亲临崆峒山向智者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的地方。当年黄帝为表诚心,恁是跪着上山,顽石磨破了膝盖,斑斑血迹渗于石中,历经五千年的风霜洗礼,便凝练成石级上那些红色的纹理,可见其诚心足以感天动地。

黄帝问道这一千古盛事在《庄子·在宥》和《史记》等典籍中均有记载,前无古人但后有来者。秦皇汉武因“慕黄帝事”、“好神仙”效法黄帝西登崆峒,并在平凉设立了中央的牧马机构——军马场。东汉大哲学家王符曾在山中流连忘返,晋代大医学家皇甫谧曾隐居山林采药著述,研习针灸,著成《针灸甲乙经》。还有王褒、李白、杜甫、白居易、李清照、林则徐、谭嗣同、于右任等历代文人名士或亲临题咏,或借文盛赞,妙笔佳篇如云蒸霞蔚、风起潮涌、洋洋大观,置身其中,便有置身于诗行、置身于画廊、置身一隽永厚重的文化大观园之感。(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沿上天梯继续攀登,越过三天门,就登上了马鬓山。马鬓山叠居于五台之上,气势磅礴,直插云天,绝顶上还建有一座规模较大的道观——皇城。皇城为崆峒山寺观之首,是全山保存最为完整的一组明代建筑群,有北宋创建的真武殿,明代修建的太白楼、三清殿、天仙宫、玉皇殿、黄箓殿、药王殿、太上老君殿等古代建筑。真武殿内塑真武帝坐像;太白楼内塑真武帝像、太白金星像;三清殿为五楹重檐斗拱式建筑,内塑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大乙元君、广成天尊和黄帝神位,并存有10余通碑碣;天仙宫也称子孙宫,内塑有三霄娘娘像和十二生肖化身像。殿内塑像金妆彩绘、栩栩如生,殿宇更是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富丽堂皇,宛如古代帝王的皇宫,皇城之名由此而来。

立于皇城绝顶俯视,顿感心旷神怡,眼界大开。各处胜景,尽收眼底。最为引人注目的,当数中台之上一座数十米高的古塔和塔顶一株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的松树。据导游讲,此塔建于宋代,名叫凌空塔,塔顶的松树也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这“古塔托松”亦是崆峒一景。凌空塔的所在地即为塔院,也是崆峒山佛教的主要活动场所,崆峒山佛教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唐太宗李世民曾亲赐崆峒山佛教田宅,使崆峒山佛教在唐代初期便达到了鼎盛,梵刹庙宇,气势恢宏。而今,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寺院都将举行盛大的佛事活动,周边各地善男信女云集此地,进香拜佛,信徒达数万人之多。

马鬓山向南还延伸出一条支脉。细看碑文介绍,方知此峰因岩壁陡峭、下临深渊,在雷时节时有雷声在空谷轰鸣激荡,犹如山崩地裂,惊人心魄,而得名“雷声峰”。雷声峰全长200米,最宽处不过5米,整个山体均为丹色石质,宛如主峰的一条右臂,舒展而下,指向涛涛的前峡河水。贮立于雷声峰顶,俯视脚下,山峰碧绿,平湖如镜,悬崖千丈,令人头晕目眩。依山而下,或拾石级,或穿石洞,于险中探幽、幽中猎奇,便有“一步一个景、十步一重天”的感受。怪不得清朝诗人韩荣佑有诗云:“一峰突兀众峰巅,复道行空势若连。铁索牢攀幽磴转,板桥危度断崖悬。探奇只在青萝外,览胜惟依碧岫边。谷底云腾雷送雨,倚栏红日艳中天。”

下了雷声峰,曲径通幽、路转山回到体现中华文化包容万物、雍容大度、和谐气氛和兼收并蓄传统的崆峒山三教洞。洞内,释迦牟尼、太上老君、孔子塑像供于一堂,佛、道、儒三教共存共尊。导游告诉我,在这里,方丈、道长之间很团结,在教理、活动上非常融合,因为三教的思想有一个共同的精髓:舍得。道家认为舍就是无为,得就是有为,所谓“无为而无不为”;佛学认为,舍就是得,得就是舍,如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样;儒家看来,舍恶以得仁,舍欲而得圣。舍得、舍得,就是有舍才有得。导游的讲解既未绘声绘色,亦无抑扬顿挫,语气平淡得如波澜不惊的水面,但话里言间所映透的深邃内涵和深刻哲理却搅动了我的思绪。是啊,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不管哪教哪派,抑或是哪朝哪代,“舍”都是付出、是贡献、是投入,“得”是成果、是产出、是认同。正如这崆峒山,付出了这么多的美景和人文异宝让人赏心悦目,也得到了世人的青睐和那么多千古不朽的名篇礼赞一样,舍得是哲学,是生存境界,是一种大智慧!只是说起容易做起难,顺着曲折蜿蜒的景区公路刚刚出山,再回望崆峒,我的心里就有些舍不得了。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481317/

舍得崆峒山的评论 (共 5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