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新说“人鬼情未了”

2012-06-07 00:48 作者:微笑的蓝百合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从蒲松龄编著的《聊斋志异》,到20世纪90年代初风靡全球的美国经典情影片《人鬼情未了》,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似乎对有关“人与鬼”之间的不了情结一直都很感兴趣,不停用文字书写,不断用光影演绎,甚至家长们在管教不听话的小孩子时,都会拿鬼来吓唬人!于是在这种人与鬼纠缠不清的点点滴滴中,不知不觉现代社会中“人与鬼”的不了情结,也变得越来越有新意,越来越有人与鬼之间那种看不清、猜不透、捉摸不清的氛围,因此常常也让身临其境的我们,有时分不清自己和周边的人谁是鬼?谁又是人?相互的猜疑和不信任,让人与人之间更多了一层诡异的阴暗和压抑。

按照传统的理念“人与鬼”的根本区别就是”活"与“死”的判断,随着越来越复杂多变的世事纷扰,人越来越容易怀疑和彷徨的心情当再次去分辨“人与鬼”时,便有了许多时代的特征,复杂了许多,深刻许多。如今的“人与鬼”似乎是同生、同死、同成长。有时明明看是一个真正的人,但却可以装神弄鬼,把其他真正的人变成鬼;有时明明知道心里有鬼的人,却人前人后象个真正的人一样,常常让人分不清是自己变成了鬼,还是周边都是有鬼的环境,往往说着言不由衷的鬼话,做着表里不一的鬼事。人与鬼的定义进入了生活的意识领域,再也与一个生命是寄放在一座坟墓中,还是生活在一间房屋里无关!

职场中,往往因一时一段的权力之争,便可以让一个端正的人,瞬间变得象鬼一样的丑陋;生活中,常常因那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一些利益之争,常常可以让一个善良的人,眨眼间变成象鬼一样的恶毒。“人”与“鬼”角色的转变,再也不是“活着就是人,死了就是鬼”这么简单的界定了。似乎活着的人,在现实生活的自私中更象是鬼,而真正死去的人,因无欲无望的淡然,反倒更像是做人应学习的榜样。面对这般与时俱进的现代版“人鬼情未了”,人的两面性甚至是多面性,让人活在人与鬼无法准确辨别的错觉中,每天似乎都在胆战心惊地观看着现实般的《画皮》,不停怀疑着自己周围那些来来往往的到底是人还是鬼?他们说的到底是人话还是鬼话?他们在干的到底是人事还是在装神弄鬼?质疑着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看似人模人样的同类,已经从人变成了鬼?正心怀鬼胎的想干什么坏事?正鬼鬼祟祟地在想什么鬼花样?为什么又在用鬼话连篇来欺诈着善良和真诚?彷徨、质疑、否定、探询、防范浓郁和阴暗着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这种几近被妖魔鬼惑般的人际关系和相处氛围。

也许喜欢听鬼故事的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刚开始听鬼故事时,其实心里就已经很害怕故事里的鬼了,但又特别想听,当真的听完后,便开始觉得自己周围到处都有故事里的鬼影,常常疑神疑鬼的心态来把自己吓倒。其实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也一样,常常当看着别人装鬼弄神地去害人时,心里很是害怕,但眼睁睁地看着又无力阻止,于是事后就常常会担心有朝一日自己也会被这种装鬼弄神的人迫害,于是就像听了鬼故事后的感觉一样,心里处处都觉着有鬼的影子,猜疑着、防范着、小心翼翼地活着,质疑任何人,怀疑任何事,恐惧和怕被伤害的心里充满了压抑和阴暗,让自己也渐渐从人开始向鬼的角色转变,迷失在人与鬼的不了情节中。

其实细想想当今社会真的是人鬼不分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正如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一书中所言: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智者不必仁而仁者则必智。” 表面上人们对仁者、智者是鬼还是人看似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实际上在社会道德和人类文明进化中是有着严格意义上区分人与鬼的“良心法则”。这个“良心法则”用列宁和周恩来总理的话来说,即: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对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动。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是没有好下场的。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

新说“人鬼情未了”,笔者感悟得出一启示:任何时候,如果是人就一定要按照人的标准去做事、做人、养德、修性。人活着,要做一个堂堂正正、光明坦荡的人;人死了,也要能成为一个经得起后人评说的鬼魂。也许只有这样,才能用我们一生一世的真诚和坦荡,来化解和释放人心之间存在的那种被失去诚信而妖魔诡异化的人与鬼的不了情结,也才能让今生人与鬼之间阴阳有别的理念,龌龊与坦荡分明;是与非、对与错得以明鉴和公断;从此才能让人与鬼的角色再也没有主观意识上转变的诱因;至此让人与鬼彼此的世界互无纷扰,从此各安天涯(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2012年6月5日偶感随笔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446039/

新说“人鬼情未了”的评论 (共 5 条)

  • 诗情画意
  • 无不为之
  • 风语
  • 疯狂侠客88
  • 梦天之蓝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