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记忆中那道最美的风景-----三河古镇

2012-05-27 18:48 作者:微笑的蓝百合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走近三河,源于一段文字回忆和牵引。芳菲四月的周末,当还是晨曦初露的时候,驱车来到依然还笼罩在一片霞光斑驳中的皖中江南---古镇三河。

也许一个地方,无论它具有怎样与众不同的魅力,如果没有记忆的留存、没有情感怀念、没有那些值得一提的事或景,人或物去引起关注,也都将只是一种简单的“存在”,只有当人的关注与活动挖掘出它的“存在”意义,才能让它有机会鲜活起来。至少三河古镇就是这样引起我的关注吸引我前往的。

清晨的三河古镇,却已经很是热闹,来到古镇景区入口处, 刻在一块巨石上的“三县桥”三个字首先印入眼帘。为什么取名“三县桥”而不取名为“三河桥”呢?河与桥在一起,似乎更合乎大自然让万事万物关联在一起的逻辑。我一边这么想着,一边随着前行的游人队伍,开始走进真实的三河古镇,去寻找那些自己曾在文字的回忆中,无数次感知的那些年关于三河古镇的那些事,以及那些年驻留在这些年古镇那岁月痕迹。

三河古镇的石桥

据说来到三河,如果不去“三县桥”,等于是没来三河。如此扬名的桥自然让人听了很具吸引力。“有人说三河镇很傲气,一个桥的就用了庐江、舒城、肥西三个县的名字,所以自古就有‘一桥跨两岸,鸡啼鸣三县’的说法......” 刚踏上“三县桥”,就听到当地一导游正在桥上用带着点肥西口音的普通话,正自豪地介绍着这座“三县桥”的来历。我一边饶有兴趣地聆听着那位当地年轻导游介绍着“三县桥”又名“石桥”的来历,一边站在桥上欣赏着两岸的风景。

河的两岸垂柳青青,河的中央有几只小船正缓缓划过,垂柳倒映在河中,与河里若影若现的水草缠绵在一起,分不清是水草还是垂柳的倒影。远处的码头有一只彩色的大船,隐约从船上还传来乐曲的声音,船的旁边还有三三两两的人不知正在河边淘洗着什么,码头边上有几座大约只有两层高的小楼,从小楼那雕梁画柱的优雅建筑风格上猜测,大概就是文字里记载的古时三河人观戏喝茶的茶楼吧?所有这一切都像在书中、在画中、在回忆的故事里。在那种河上有小桥,坝上有人家的现代三河人怡然自得的生活景致中偶尔带着点古时三河镇商贾云集,歌舞升平,悠然富足的昔日繁华印记,很自然地把三河镇的历史与现实的风景融合为一体,让人觉得居住和出生在这里的人,有着一种天生不与世相争的和谐和淡然,似乎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他们必须为之的,也没有什么是他们所必须不为之的,远逝的古镇岁月,似乎在过去的纷争中也没给这里的人们留下太多带有凄美和忧伤的记忆,古镇的历次沿革,似乎让这里的人们更加懂得生活在平凡、真实和从容中,才是最值得珍惜的幸福(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日的阳光泼洒在河面上,不断斑驳着流动的河水,河面上波光粼粼。桥和站在桥上观景的人也同这岸边的垂柳、民居以及远处的古茶楼、老码头,还有那小桥流水人家一起倒映在河中,形成色彩和内容丰富的倒影,如诗如画。忽然发现和感知:原来倒置的人和景有时也能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也会有着一番别样的韵味。如同这三河古镇曾经过往和沧桑,在人们追忆历史的时光倒叙中,更显得清朗如初,淡然如初,淳朴如初一样,用它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人文景观继续涤荡和熏陶着时下物欲横流的躁动与喧嚣。

走下三县桥时,离开那如诗如画的风景竟有点不舍,不由地想起徐志摩先生在那首《再别康桥》里离别时的那般诗情画意,顿时有了许多新的体会和理解。

三河古镇的民居

走进古镇三河用青石板铺就的古巷道,一排排有着“马头墙”的晚清建筑风格的三河民居群,便赫然进入游人的视野。以前在乌镇和南京的夫子庙也见过类似这种带有雕梁画柱的“马头墙”式的民居建筑,只是没有象在三河镇见到的有这么多,有这么整齐成群。三河民居群统一的飞檐翘角,青砖小瓦,越发让古朴而独特的徽派建筑群显现出古镇三河被誉为皖中江南的那种独特的水乡韵味和别样的幽雅风格。

尤其是那些临街的店铺更让人觉得与众不同,从店面一直向里望去,让人觉着很像是我们通常的住宅设置,这些临街商铺似乎不是纯粹用作经商的,很像是经商和居住混在一起的感觉。后来听了当地一位导游的介绍果然验证了我的这个猜测,原来三河镇那些临街的商宅真的是商用与民居合在一起的,当地人所称的第一进房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前面用作经商的地方,第二进房就是指在门面向后用作住宅的地方。

记得以前去乌镇时也有几家店铺是这样的设置,但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为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而刻意装修的,而且也仅是在那条有着林家铺子和矛盾书屋的街道才有那么零星的几家,而不象这三河古镇几乎每一间临街的商铺都是很自然地将临街的商宅分为半商半居的设置,原汁原味的民居风格,本土本色的生活习惯,没有丝毫做作和商业谋利的成分在内,这也许是与三河人那种淡然于世的人文有关吧,所有的一切都那么自然、那么亲切、那么具有生活的本色。

三河古镇的人文

三河古镇的巷道真的是很多,最值得一提的是每条巷道似乎都是相通的,这对于方向感极差的我来说,倒是个不错的独游之地,无论走错了哪条巷道,绕来绕去最终都还是能绕回到想要回到的地方。整整一个上午,我最要感激的就是这种巷道的修建变通性,没有问过一次路,没有看过一次指示牌,而想要去的地方却都很顺利的到达了。每当这个时候我总在想:是不是这巷道相互变通的方便性,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出了三河人顺其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怡然自得的生活理念?

四月的阳光在正午时分,已略有些炙烤的温度,一股炒菜的香味不知从哪个巷子里飘了出来,钻进鼻子里,诱发了咕噜噜的饥饿声。于是循着菜香飘来的方向找去,一边搜索,一边猜测着在那段文字里记载的那好吃的米饺、烧卖、糯米圆子、酱油茶干、三河土菜以及三河人自制的里蕻、黄豆酱是不是也都在那菜香飘出的巷子里?带着望梅止渴的希望,我开始从古镇最繁华的商业街的人群里挤进了那条几乎汇聚了所有三河美食的巷子里。也许是当时只顾去光顾那些色香味俱全的三河美食的缘故吧,竟忘了看巷子入口处的巷子名称,至今仍不知那条美食巷子叫什么名字,只是从那里回来后,我一直称它为“三河美食巷”。

在被我称为“三河美食巷”里,我见到了牵引我来古镇的那段文字里记载的所有美食,例如:炸米饺、油炸烧卖、糍糕、春卷、油炸狮子头,米粑粑、还有特别好吃的糯米圆子。说到糯米圆子,可以说是这次去三河古镇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那天进入美食巷后,只见巷子里的饭店一家挨着一家,各家的门前都摆满了活蹦乱跳的虾、游来游去的黄鳝和各式各样很多叫不上名的鱼,每一家门前都有一位招揽顾客吃饭的热情三河人,他们操着浓重的肥西口音介绍着自家的三河土菜,每一次我只听得懂他们说的 “某某饭店欢迎您”这几个字里的“欢迎您”三个字,关于其它几个字如果不看他们的招牌,是根本听不懂,猜不出的。但是三河人的热情好客,还是很让人有心情、有兴趣在这条充满菜味和油烟味的巷子里“徜徉”。

离巷子入口处不远有一家卖粽子的,冒着热气的粽子,散发着诱人的苇叶与糯米混在一起的香味。卖粽子的是一位正在那里包粽子的上了年纪的老人,买粽子时,她先是问我是带走还是就在那儿吃,然后又问我要肉粽还是蜜枣粽子,其实她问的两句我一句都没有听懂,但是从她的表情和手势上却猜出她大概说的是这么个意思,就告诉她说要蜜枣加糖的粽子,不要肉粽子,带走吃。还好老人听懂了我的回答,一边按我的要求给我剥粽子叶,一边还对我说肉粽子其实也很好吃。我笑着回答老人说自己认为糯米做的食物和甜的搭配,似乎更好吃一些。就在我回答老人时,一位称老人为姑姑的中年妇女从屋里走出来,她一手端着一小盆米饭,一手端着一碗有点象饺子馅的东西,很热情健谈地接过我的话说道:“你不是我们当地人吧?你不知道我们家的“糯米圆子”就要比那些甜糯米圆子好吃。”

糯米圆子?好像在那段记载三河镇的文字回忆里有提到“糯米圆子”,还是咸味的!还没等我回答,那女子又说道:“我们家的糯米圆子,都是现吃现做,很鲜的。”现吃现做?难不成她手中端的米饭和那碗里和好的馅儿是用来做糯米圆子的?这次我又猜对了。为了看她怎样制作糯米圆子,索性就在这家吃午饭吧,吃什么呢?那女子把我让进屋,三河的饭店也和临街商铺一样,一铺两用,前面开饭店,后面是住宅。我对她说要一小份米饭,一小份三河有名的三鲜豆腐汤和一个最具三河特色的八丝小炒。那女子似乎有点惊讶于我的点菜水平,夸赞说我有眼力,我笑着如实承认自己是刚从景点发的旅游介绍宣传单上才学的。我们都笑了,饭前的氛围很好,古镇的景、古镇的人似乎总有一种让人感到亲切而真诚的热情,也让来这里游玩的我拥有了一份轻松惬意的好心情。

不一会儿,刚才门前包粽子的老人拿着杯子和茶壶过来给我倒水,这让我觉得很是不安,就算自己是在饭店消费,但我觉得让那么大年纪的人给自己送茶倒水的服务,还是有点受用不起。我连忙站起来接过老人手中的茶壶和杯子,老人慈祥的笑了,也没太谦让就把手里的茶壶递给了我。我问老人她们家什么时间做糯米圆子啊?老人似乎对我的问题有点诧异,随后笑着告诉我说她家每天都做,只要来吃饭的人点这道菜。也许是老人看出了我对制作糯米圆子的好奇心吧,接着她便建议我和她一起到店前面去看她家制作糯米圆子的过程。老人的善解人意,让我再次感受到三河古镇人的淳朴和善良。

来到店前见刚才那个中年女子正在那里忙着切土豆丝,旁边做了一半的糯米圆子搁置在另外一块较大的面板上。我对她说不急着炒菜,不如把做了一半的糯米圆子接着做完吧。那中年女子看了看刚才包粽子的那位老人,便停下手中正在切的菜,笑着走过来开始继续做糯米圆子了。

她先把刚才端来的糯米饭和那碗里已经被切成丁儿和丝的火腿、香菇、虾仁、酱油茶干和在一起,然后又放进一些事先切好的鲜肉沫,搅匀了,放在一边。然后又舀出许多面粉加上水揉成团状,接着又从旁边的面袋里取出比刚才的面粉要白一些的另一种面粉,作为拍面。她告诉我这个粉是一会儿擀皮时用作拍面的(拍面是防止在把面团擀成皮时粘在一起的面),当地人称为豆粉,她还捏了一点放在我手中,让我感受一下这粉和普通面粉的不同,我捏了捏很细腻、手感很光滑,有点像平时我们常说的淀粉。所有一切停当后,她把刚才和好的面,揪成一个一个的小面团,然后再擀成饺子皮状,再用这皮包上刚才调好的馅儿,最后再滚上一层熟糯米,糯米圆子制作的整个前期流程就算完成了。我问她接下来是笼蒸还是油炸还是水煮啊?那中年女子和老人都笑了,还夸我挺懂厨房这一套。然后回答说那要看客人要什么样的糯米圆子了,一般都是先蒸好,大约 15—20分钟就可以出笼了。如果客人点油炸的,把已经蒸好的再拿来炸也比较方便。说完,她拿出一套有点象北方蒸小笼包子用的笼屉,铺上一层一层浸湿后的笼布,然后把刚才包好的所有圆子都放上去,整个糯米圆子的制作流程就全部完成了。

认真地看完这种食物的制作流程,联想到最近刚看的,也是目前网上正热议的那部《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里所介绍的 “椰丝糯米团”的做法,这两种美食的制作方法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只不过一个是甜的,一个是咸的,但是在我心里却总觉得三河人制作 “糯米圆子”的过程要比电视上的介绍更精致,不知这样的感觉是不是因为“糯米圆子”的制作多了很多与人有关的细腻和温情?

接下来我点的饭菜也陆续都上来了,正当我准备开动时,刚才那位包粽子的老人给我送来一盘她们家自制的雪里蕻小菜和一小碗糯米圆子汤。老人笑着对满脸意外的我说,是让我尝尝她家的糯米圆子制作手艺。我不知该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也许不仅仅是对老人的谢意,更多的是对在如今情薄利重的市场竞争中,居然在这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还有这么多心灵如此清澈、情感如此真挚的人。偶然的萍水相逢,三河人竟能做到如此真诚,这也让我对三河古镇远近闻名的缘由有了一个新的诠释,也许三河古镇的闻名不仅仅是因为它有江南水乡般的美景,最重要的是因为这里祖祖辈辈居住着有比古镇景色美的三河人。

走出三河古镇,已是下午接近黄昏的时间,晚霞中的古镇静谧而安详,轻轻流淌的河水,纵横交错的巷道、以及取名三县的石桥,都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就在驱车将要离开古镇的瞬间,一种不舍和留恋竟油然而生,尤其是古镇人时时闪现在眼前的善良微笑和他们待人真诚的眼神以及他们的热情好客,都让我念念不忘。在这个春天里定格成最美、最深情的画面,一直隽永在心里,成为记忆中那道最美的风景!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再别康桥》

书于2012年5月27日拾零春日游古镇三河琐忆片段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441385/

记忆中那道最美的风景-----三河古镇的评论 (共 6 条)

  • 浅笔抒写
  • 风语
  • 陆辛
  • 羽痕丢丢
  • 惜缘
  • 墨白
    墨白 审核通过并说 欣赏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