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张说《论语》·连载179

2018-06-22 06:19 作者:张关林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张说《论语》·连载179

7.30,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白话)孔子说:“仁道距离我远吗?我想做到仁,仁就到来了。”

(张说)许多注家对本节不够重视,都认为本节是说明“仁”存在于人的本性中,你只要调动你的本性,仁就出来了。这个解释只说了问题的一半,其精髓在问题的另一半,即提出如何端正主观意念的问题。儒家提倡的修身养性的目的,就是端正人的主观意念。这个主观意念,在佛教所反对的“起心动念”的“心念”。“我欲仁”,是指要启动“为仁”的主观心念。如果启动了这个心念,仁自然就降临到你的身上。

这就是孔学与佛教的重要区别。佛教反对起心动念。佛教名言:“起心动念,无不是罪”。佛教为什么反对起心动念,因为佛教认为这个世界充满物质诱惑,一个人如果起心动念,动的是贪恋物欲的心念,结果就会沦为物质的俘虏,摆脱不了人生的烦恼。

孔子如果读过佛经,肯定反对这个观点。孔子会说:闭起眼睛,拒绝看到诱惑,就能不受诱惑了吗?如果真有人能做到不“起心动念”,但那样的生活已经不属于正常生活,不是普通人过的生活。因为生活本身就是在满足物质欲望,体验物质诱惑。所以,要抵抗物欲,办法不是消灭心念,因为那是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做到的。抵抗物欲的方法,是启动仁念来取代诱惑。佛教反对起心动念,因为起心动念就会贪恋物欲;孔子主张起心动念,但动的是仁心和善念,目的是有效节制物欲。物欲是万恶之源,这是儒佛的共识,但节制物欲的方式,使儒、佛分道扬镳:一个是不思不想、不食人间烟火的出世法;一个是想到透彻、以仁念来战胜物欲的入世法。(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佛教主张躲避物欲,儒家主张战胜物欲。躲避物欲的社会结果,就是躲进寺院,个人独善其身。但整个社会能做到人人躲在寺庙里“阿弥陀佛”吗?显然不能。所以寺院只能是社会的一种点缀,是极少数人的嗜好,无法成为社会主流。佛教改造的是少数有钱的闲人,不能改善社会的芸芸众生。而儒家主张以仁道心念来节制物欲,其社会结果是普及基础教育。每个人都从小接受仁道教育,养成以正确的主观心念指导自己行为的习惯,如果这个教育不受干扰的话,佛教惧怕的物欲横流才能被有效控制。

本节的立足点有二:第一,社会的种种不良,归根结底,需要靠每个人的“仁念”来克服;法律只能维系社会的总体秩序,管不了人的日常行为。第二,个人的为仁,取决于他的主观心念,所以学仁+自律,是根治行为弊端的唯一途径。因此,孔子这句话的重点,在于“我欲仁”——你必须立志为仁,才有可能“成仁”。“仁”离你远不远,全在你的一念。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ibi/vrafskqf.html

张说《论语》·连载179的评论 (共 6 条)

  • 心静如水
  • 襄阳游子
  • 王东强
  • 听雨轩儿
  • 榆木疙瘩
  • 淡了红颜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