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张说《论语》·连载70

2018-03-16 04:43 作者:张关林  | 1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张说《论语》·连载70

4.4,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注释——苟:假如,如果。志:立志,有志于。恶:做坏事。)

(白话文)孔子说:“假如立志于实行仁德,就不会做不好的事。”

(张说)孔子在这里指出,一个人如果要管好自己的行为,不做不好的事情,就必须在主观上有向善的意愿。这是容易被忽视的真理。

记得小时候上学,每次开学总会郑重其事地开始记日记,下决心洗心革面,上课认真,不贪玩,不做小动作。开学后一段时日的确能做到(无恶也)。这样的记日记,自我勉励,就是“志于仁”(立志做个好人)。但是随时间推移,“向善”之心疲乏了,开始休息了,日记也就变成“周记”、“月记”,最后“不记”。于是上课看闲书,说闲话,不愿做作业等老毛病,在不知不觉中复萌。(任由惰性控制的行为,就是孔子所谓的“恶”。)(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可见,要迫使自己不做不好的事,最有效的方法的确是“立志向善”,天天敲打自己。人无自我约束的纯化之心,行为必然受惰性指挥,而人的惰性是什么呢?就是不加约束的本性:好吃懒做,自私放纵。

我们把“立志向善”推演到人类进化层面,更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们知道,人类脱离动物的决定因素是从爬行转变到直立行走。为什么直立行走这么重要?因为直立行走后,眼界突然放开,不再拘泥于眼下的一小块地面,而且手脚的功用分开了,手成为劳动工具。眼界放开所带来的心理影响,就是产生了只有人类才有的“诗与远方”情结——愿望和期盼。其他动物没有。愿望和期盼促使人的行为具有冒险性和探索性,而人的手使探索便于实现。正实这种心理产生期盼、期盼不断践履的长期互动,使人类逐渐摆脱茹毛饮血的状态,依次进入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如今的信息社会。推动人类不断进步的心理动力,不正是一种更大格局的“志于仁”吗?群体的进步靠立志,个体的进步也靠立志,诚不我欺也。

“志于仁,无恶也”这句话容易被人忽视,但却微言大义,是人有所作为的不可或缺的原动点。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63067/

张说《论语》·连载70的评论 (共 12 条)

  • 老党
  • 淡了红颜
  • 听雨轩儿
  • 榆木疙瘩
  • 魏兵
  • 程汝明
  • 浪子狐
  • 紫色的云
  • 雪
  • 雪儿
  • 心静如水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