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叙述者王承吉15:看露天电影的往事

2017-10-01 21:51 作者:深山愚翁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童年的印记是不容易抹掉的,甚至在成人的时候还有重试的欲望。看露天电影对于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乡村人来说,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恰巧昨日我回到了山村,正好遇上了县电影公司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尽管有人广播通知,粘贴海报,但去看着却寥寥无几。我是第一个去的,只想重温一下儿时的记忆。

在文化贫瘠的年代,能看上一场电影对于山村的孩子来说,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一般听说那个村要放映电影,孩子们会早早地催促父母做饭,甚至在下午还责怪老师不提前放学。但在那时,母亲对我的管教是比较严格的,路远了从来不让我去。想一想也是,那时的交通条件很差,又是晚上,山路崎岖,野兽时有出没,特别是通往我们村有一段山路叫“前嘴里”非常险要。路又窄又陡,旁边还有几十米深的悬崖。现在,那条路已经没人走了,想起来腿都发颤,可那时不知道哪来的胆量。记得有一次去我们村下一个国营铁厂看电影,还没有看完就下起了暴。那时的我们也不知道找个地方避一避,反正不放电影了就往家走。回到家里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淋成了“落汤鸡”。其实,那时迷恋电影的不只是孩子,有些大人也去很远的地方看。

记忆中在我们村放电影的机会并不多。因为,那时村里还没有通电,要放一场电影需要村里派骡马车去拉,或者安排四五个人去抬发电机与放映机。记得那时电影放映设备需要装两个大木箱,放映员有两位一男一女。抬设备,安排放映员吃住对当时一个山沟沟的生产队来说也确实也是个负担,所以,除非开明的队长会积极的张罗放电影,遇上一些古板的只“抓生产”的队长,一年也放不了几次电影。

在我的记忆里,电影就那么几部来回放,什么《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等,许多台词我们都能背会。那时最让我疑惑的是,怎么那个白布里面就能出来人?他们平时在哪里?吃什么东西?这些奇怪的问题,让我想了许多年。对此,我也曾问过许多大人,他们都没能对我很好的回答,甚至会骂我瞎琢磨。曾有个比我大一点的孩子,告诉我说,那些白布上的人平时很小,藏在“喇叭”里面,黑放电影的时候就出来,对此我也曾信以为真。哈哈,现在,想起来真傻!最让我感到神奇的是那个小发电机,它像个小石头狮子放在院子的外面。我最看那个放映员用一根绳子缠住发电机头上的铁轴拉一下的动作,那个潇洒劲儿,让我羡慕不已。心想什么时候,自己也能学会这门“技术”。

我对电的技术有所了解得益于我们村比我大几岁的一位男孩。他家有个手电筒,我家没有。我时刻想着能玩一下他的手电筒,但他从来不让,总是说怕费电。后来,我伯父家也买了一个,但我大妈也不让我玩。我当时常常想为什么父母不给家里买个手电筒呢?

记得在一个秋季,我随伯父去东龙门村的供销社卖核桃,那时生产队的核桃归家户管理,卖了以后把钱交给生产队里即可。如果有多余就归个人吧,父母好像这样说过。伯父卖了黑桃后,问我要个什么东西,我看了好几次手电筒要一元一角钱,我不敢开口。就给伯父说,要个小人书《军号嘹亮》,记得还买了一个小刀,一根毛笔。那时,我豆大的字不识几个,竟然还买了一支粗杆毛笔,回家后许多人都笑话我。那本小人书我看了几遍,我们邻居男孩最爱看我的小人书。后来,我提出玩他的手电筒他答应了,而且还把电池、灯泡卸下了来让我看。哎呀,这下,我可是大开眼界!再后来,我在村子下面铁厂的垃圾堆里捡回废旧的电池与电线,用牙膏盖做灯口,曾制作过手电筒,而且在家里的窗台上挂了好几个“灯泡”。(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那时的电影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孩子们总以电影里的人物作为判断人的标准,好人与坏人泾渭分明。同时,也给人以精神的鼓舞,孩子们心里想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像电影里的人物一样做事。多年来,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骨子里有股“正气”可能与那时的电影影响有一定的关系。

我曾看过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与莫言的《丰乳肥臀》,还有我们山西作家葛水平的《裸地》,里面也描写了看露天电影的场景。我觉得与我的感觉相差甚远。一个时代推着另一个时代往前走,人们对露天电影的感受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不,昨天这座山村里放露天电影几乎很少有人看了,再也找不回那种搬砖块占座位,人挤人的场面。

城市抽走了这里所有的热闹,留下了足够的清净。童年呀,已经远去了,而这座山村还在。

2017年7月14日星期五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43952/

叙述者王承吉15:看露天电影的往事的评论 (共 7 条)

  • 心静如水
  • 浪子狐
  • 东湖聚李胤德
  • 雪中傲梅
  • 王平如是说
  • 紫色的云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