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贫穷的残忍

2017-06-12 08:53 作者:嘟嘴猴爱吹汽水?  | 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鲁迅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对于萧红的作品乃至萧红的一生来说,都是悲剧。

《呼兰河传》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2年,彼时萧红在病痛与流言中抗争。《呼兰河传》即为呼兰河立传,但是我们从这部传中看到的更多的是悲凉,一座城的悲凉。萧红在书中不止一次写道“我的家是荒凉的”,哪怕是承载着童年温情的后花园,每年天也要被大封闭一次。虽说这部作品是萧红对童年的回忆,而且是以儿童的眼光打量呼兰河城,以儿童的口吻讲述呼兰河城的故事,但是整部作品读下来全然没有轻松温暖之感,细细看来,每一行里都写满了“悲凉”二字。而又因为是以儿童的笔触来写的,使人不禁觉得这种悲凉是没有尽头的,像一个无底的洞,想的有多深,这种悲凉就能沉的有多深,故而这种悲凉是厚重悠长的。

小说开篇说:“呼兰河就是这样的小城,这小城并不怎么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由此看来,呼兰河城是一个小城,小得不能再小的城。放在现在,大概就是乡镇一级的城。根据时间的跨度以及萧红的年龄推算,书中呼兰河城的故事大概发生于1916~1920年之间,而这个时候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众生活可想而知。而呼兰河城里人的生活用两个字概括,那就是贫穷。

生活上的贫穷,作者在书中不止一次描述过人们对豆腐的执念。比如,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在出钱给她治病方面,就拿豆腐来衡量,“十吊钱一张可不是闹着玩的,一吊钱捡豆腐可以捡二十块,三天捡一块豆腐,二十块,二三得六,六十天都有豆腐吃”。还有院子里住破草房的人在房顶上摘了蘑菇后,大家都极其艳羡,“蘑菇炒豆腐,嗳,真鲜!”

当然,他们都贫穷不止体现在物质上,更在于精神上。

在小说中可以读出,小城里人们都精神活动除了看跳大神、听大戏,似乎没有什么了,他们都精神需求很难得到满足。这种精神需求都匮乏,直接导致了他们凑热闹、说闲话,搜寻生活中一切变化,再加以润色说出来,人们彼此分享着话料,也从别人的话料中咀嚼出一点况味,全然不管这话料是真是假,也不在意自己会成为别人的话料。对于人们的爱凑热闹,表现最集中的是“小团圆媳妇之死”和“冯歪嘴孩子被发现”这两部分。老胡家娶了儿媳妇,像一颗石子丢进湖里水面上必定起层涟漪一样,附近的居民是不可不看的。看了之后还要议论宣传,加以评论,以冲去生活的无味。当小团圆媳妇抗拒着不肯进入大缸时,人们好心让她的病快点好,七手八脚将她按进缸里。当小团圆媳妇被开水浇晕时,人们又心疼她可怜她,甚至为她流下几滴同情的泪水。当冯歪嘴子被发现有老婆孩子时,居民们仿佛发现了外星人,以前对于王大姑娘的好评现在一边倒的变成了坏话。对于冯歪嘴子的生活,居民们恨不得一天二十四小时扒在他家门前,发现一点了不得的东西来拿去宣传。(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萧红对于国民性的批判因为是以儿童的眼光看呼兰河城,所以就更透彻。哪怕对于今天的国民性研究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城市化进程如此快的今天,很多工业化进程赶不上城市化进程的城市都是早熟的婴儿。许多城乡地区,农民们因为搬迁等原因,放弃田地进入城镇。原本用来劳作的时间现在空闲了出来,而且因为受教育程度和环境局限等原因,他们的精神活动容易发展成聚众赌博、滋乱闹事等不良事件。这些都是因为精神财富的满足无法与物质财富的满足相匹配。这些居民和呼兰河城的人们何其相像。

倘若这种“贫穷”现象仍然存在,那么呼兰河城就永远不会消失。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21507/

贫穷的残忍的评论 (共 3 条)

  • 东湖聚李胤德
  • 浪子狐
  • 襄阳游子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