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兴游金城兴隆山

2016-08-23 09:28 作者:沈江平(路曲)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在好友的相邀下,我们在金秋十月底的一个早晨兴致勃勃地从金城兰州出发途经榆中县城后到达了兴隆山脚下,当时山下已停了不少车,虽然还不到中午时分,但游人已经熙熙攘攘来了不少,我们一伙将车停放在兴隆山一个小山村旁的乡间公路旁,这是个依靠兴隆山旅游正在发展各项旅游服务业的小村落,旁边建有一个滑场,靠近路边的各种农家乐和小炒小吃餐馆格外多,由于依山旁水,因此村庄显得不很喧闹,滑雪场一侧稍高处还有一个不很大的村落,不知啥名字,民居错落有致地布局在梁塬上,不少农户用瓷砖贴面的白墙在秋日的暖阳中显得格外醒目,路边的庄稼地里玉米瓣罢后尚未割掉的枯黄色秸秆在秋风中依旧萧瑟地林立着。

我们将车停靠在村道旁,从右侧再向前就是通往庄稼地和景区的砂砾小道了,兰州的哥儿们买了门票后,我们就此一步步地行进在或拐弯或略显笔直的灌木林间小道上,这里的海拔要比榆中县稍高些,榆中的海拔要比兰州市区又高一点,虽然距离榆中县城仅仅三四公里,但由于一路是上坡,尽管晨阳高照,但在霜气笼罩的的早晨并不感到热燥,初入林区还是略感凉意浸身。继续向前行进后,上坡越来越大,由于几位女士走的相对慢一点,加之大家的体力消耗也大,所以不知不觉间浑身汗意淋淋了,我因为穿的原本就不厚,所以感到冷热适度,潮湿的路面车辆的辙印十分清晰,走了很长时间,迎面一辆农用三轮车哒哒地从下山的林荫道中疾驰下来,我们赶紧避到了路旁,农用车的轰鸣声打破了山林的寂静,偶尔听见路旁的树林里鸣声不时啾啾入耳,除过各种鸟雀的鸣叫声外,空旷的山林寥寂的似乎有点静谧,路边的灌木很是茂盛,杂木丛中尤以青?树居多,另外,还有椴木、山杨、黄栌、桦木、糖梨以及叫不上名字的各色树种,大多数树木的叶子都黄透了,青?树木的叶子一律是麻褐色的,大都留在树上没有掉落下来。行进了进一个小时后,再也未遇见车辆,只有一些先于我们进山的游人因为疲乏而不时坐在路旁平坦处小憩,在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攀登行进后,终于在正午时分到达了山巅,山顶左边是山杨拥挤丛生的一个高峰,由于从对面眺望此峰其状如莲花,故名莲花峰,莲花峰的前方密密麻麻的松林覆盖了连绵起伏的山岭。大伙走的已经很累,看到不少先期已到的游人在灌木丛旁的阴凉处休憩,我们也停了下来,站在山巅拍摄了一会照片后,没有再向上行进登高一览孤峰突兀的莲花峰的雄姿了。山巅上的小路牌上,有原党的总书记胡耀邦同志题写的“陇右名山”几个苍劲行书,精明的当地居民牵马在此恭候并吆喝游人骑马上山以挣小费,由于大多数游人在高山上骑马行进心有余悸,尽管牵马的老人在那里喧吆招揽生意,但没见到有人骑马向着陡峭的莲花峰进发。路下是郁郁葱葱密密麻麻的原始松林,据我细看,好多是以云杉和紫果云杉相伴生的高大的秀美之林,在兰州的郊外能看见自然生成的郁郁葱葱的森林要比平时看到时髦美女都难得多。右边是木板搭建的栈道沿山缓缓而上,栈道两旁竖载的仿木水泥桩上用铁链绷拉着护栏,由于景色看上去要比通往莲花峰的山道上的景致秀美许多,于是我们就攀着铁链沿着通往山上的木板栈道缓步向上,行了不到一百米,已经到了顶颠,地势豁然开朗,尽管平地非常狭小,但四周的远山近峦以及谷底的红瓦白屋尽收眼底,拍了一会美丽的景致,举目远望,前面远方有一负雪的山峰隐约跃入眼帘,兰州同伴说那是马衔山,他们天曾驾车盘山而上游览过,还说马路盘山而上一直通往山顶,山顶上有一个形似白球状的气象观测仪渐入视角,如同一个巨型白色乒乓球安放于山巅,显得格外醒目。其实,从山下滑冰场驾着越野车沿着林间道路一路盘山而上是可以到达山顶的,只是大伙此行的目的是为爬山而来,这样既锻炼了体魄,有领略了秋后霜天红叶层林尽染的大美之景,亦可抛开久居城市高楼的憋屈和市井的喧嚣,自由呼吸一下大自然的清洁空气,在天然氧吧里放松并净化久居闹市后浮躁孤寂心灵,还可徜徉在山中尽情吸收新鲜湿润的泥土气息,如若乘车沿路上山,只能原路返回,很多景致无法领略不说,放松身心的游行和畅游大自然的乐趣也就没有了。

从山巅的木板栈道缓缓下山虽然要比吃力的登山运动略感轻松,但一步一个台阶的挫膝顿脚让人也不那么省心,栈道顺山曲折蜿蜒而下,一些路段坡度不大似显平坦,但大部分路段十分陡峭,好在两边有水泥柱子拴着铁链的护栏,头顶上被两旁高大的青?树枝叶全部掩盖,虽然是艳阳天,但行走在林中并不那么炎热,越往下走青?树林越是茂密,树冠不是很大,但树身高颀,最大的也不过碗口那么粗壮,偶尔也有山白杨伴生其中,大多数山杨已经枯萎,只有很少一部分还坚强地生长着。

一直向下穿行于林间栈道上,行至半山腰时路旁林中突现一道观,驻足在外观看,只见匾额上题有“道通诸天”四个行楷大字,里面供奉着什么神龛我们不得而知,外面却有募捐的功德箱和磕头烧香的诸色陈设。院内还栽植有两株幼小的梨树正在茁壮地生长着。再继续沿着栈道下山不远,又遇到了道教名观玉皇殿,此观建在绿树环映下的半山腰上,地基是修建时开挖的,后墙依山而砌,虽深居山中,却在生生不息的香火供奉和游人的驻足下仍有几份喧闹。再向下不到半公里又是道教之观“眼光圣母”殿,横匾上书有“光明可视”四个行书大字。继续沿栈道而下后木板栈道倏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大理石铺就的石条栈道,不远处还有一个“三官殿”,我们草草游览了介绍的文字,此殿建于何时已无证可靠,民国时期国名将张治中主政甘肃时曾拨资进行过修缮,因内供奉着尧舜禹(天官、地官和水官)三位明君而得名,可见张治中修缮此殿,可能是民国年间由于连年战争早已使苦甲天下的甘肃民不聊生,为的使原本贫瘠缺水干旱的陇原大地风调顺、五谷丰登、万民幸福。继步向下不到一公里,山道旁又有一处名为“喜松亭”的名刹映入眼帘,由于时间不早,也就没有拐进瞻仰。

一直向下快到山脚下时是由著名社会学家费通先生题名的“成吉思汗文物陈列馆”的大雄宝殿佛寺,匾额上有一代大师赵朴初题写的“大雄宝殿”四个金光大字熠熠生辉,字迹苍劲有力、大气磅礴。据说民国年间为了免遭日军破坏劫掠成吉思汗陵,国民政府当局决定将原本安放在内蒙古自治区伊克绍盟的成吉思汗及其爱妃的灵柩由伊金霍洛旗迁往青海塔尔寺,途中,可能是为了给日军造成一种错觉,棺棂又在这个西北一隅的深山大寺停放了十载有余,灵柩在一路运送途中国共两党政要均在其防区范围按照隶属区域进行了接力式护送,灵柩为什么在此停放呢?这也许是是大家心中都存在的一个疑问,这是因为早在元朝年间成吉思汗在率军攻打西夏时曾在兴隆山囤兵整军,有了这层渊源关系,这个问题便会迎刃而解,这是后话,但大雄宝殿内的正殿除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的金像和铁木真的画像外,两侧均有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及其爱妃的衣冠冢供奉其中,由此进行考证,这段历史应该是真实的。

俗谚说:自古名山多仙居。此话在包括兴隆山在内的许多名山大川都得到了印证。虽然兴隆山算不了什么名山大川,只不过位居兰州一隅毗邻省城罢了,虽然也写有“秀胜峨黄”的标榜性匾牌,但它的雄险奇峻和壮美气势显然要在享誉国内外的峨眉山和黄山面前逊色得多了。行至山下的停车场度假村后,呈现出一派喧嚣热闹的景象,这里有一股山溪自马衔山麓脚下的深谷蜿蜒流淌下来,在此筑成小桥流水和人工湖后很是壮观养眼,停车场内颜色不同、款式迥异、大小各异、照牌多地的诸色车辆满满当当停了一大片。通过一天的游览,给我的直觉是:兴隆山上松成林,山麓青?密如麻,深林之处隐寺观,山下人车乱嚷嚷。(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一路的爬山运动虽然动筋挫骨,十分累人,但游山带来的乐趣却让人荡气回肠、回忆无穷、愉悦心灵、赏心悦目,兴隆山中虽然无水,称不上游山玩水,可也很让人尽兴,这时正值日偏西天,一看时间,正是午后三时,遂匆匆乘车去山下的古城榆中填充辘辘饥肠,车子在下行道上风驰电掣向前行驶,路旁农人们精心培育的梨园、杏园以及机关单位绿化的马尾松长得那么茁壮、苍翠,车子一路疾驰而下,秋阳下浮光掠影倏然晃过,我们不带走一丝云彩,只将高峻、秀丽的兴隆山的满目苍翠和倩影留在了记忆深处……​

2014年12月上旬于甘肃省委党校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60329/

兴游金城兴隆山的评论 (共 7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