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冬日雨中游雪窦山

2016-08-22 15:13 作者:沈江平(路曲)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那是在杭州浙大学习培训期间没课休息的一天,头天晚上一帮学友商量好了原本是第二天要去舟山群岛上的佛教圣地普陀山的,可是临时联系的车辆已经满员,同行的王女士说还有一伙自己组团准备次日去溪口游玩,于是晚上电话约定后等到次日天还未亮,我们一行八人就在宾馆住地乘着小座面包穿过喧嚣了一天后略显寂静的杭州大街,在霓虹灯的微弱光影下匆匆向八十余公里外的奉化县方向驶去,本来对于浙江一带不甚熟悉,虽然算上这次我来杭州已是第二次了,但却从未去过奉化这个地方,于是坐在车上在恹恹昏睡中向奉化方向赶去,不到一个小时,车子已经驶进了这座南方美丽的小城,我们在一个小店中三下五除二吃了早点,出来时阴沉的天已落起了不大不小的点,如果在遥远的故乡,在这寒季节里除过花之外不会再落雨的,南方毕竟气候温润得多,我们在小店铺里给每人买了一把雨伞,并由司机负责我们出资二百元联系了一名导游女士,导游上车后说,光游览溪口一个景点时间太短,建议我们先游美丽的雪窦山后再下来到溪口游览蒋介石的故里,还说,上雪窦山的路虽然只有七八公里但都是陡峭的盘山公路,小面包车是不允许上去的,必须统一搭乘旅游公司的大巴,于是我们欣然答应,坐上所租的小面包车直接向雪窦山方向驶去。

小面包车在雪窦山脚下的停车场停下后,导游给我们匆匆买了门票略侯了一会时间便登上大巴车疾速驶向了雪窦山,车子沿着盘山油路左拐右弯爬坡行进了不少时间后,还未到达公路的终点竟然前方被浓浓的大雾笼罩着,视线一片模糊,因此司机打开车灯后行进不远就在统一停车的地方泊了车,这时雨点滴打得更起劲了,幸亏一伞在手,不然早已淋成啥样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徒步向上在林荫下的石条铺就的山路上行进了不到一会时间,只见一股清泉在前方被围成一汪蓝色的天池,天池下方有一开口,山泉不是很大,清清地急流而下,再向下是壁立千仞的垂直型绝壁,唤为千丈崖,岩壁边有仿木式钢筋水泥栏围着,站在栏内倾身向下瞰,只见山泉向下飘落而下,由于是垂直型的峭壁,虽然山泉不大,却飘洒下去后形成了一挂瀑布飞流直下,到了半山腰上,瀑布被山风吹割成了几绺细流,白色的瀑布就此被打散了,下面很难看到瀑布飞溅落下后形成的深潭,崖下行人的影子隐约可现,好像还建有轻轨似的模模糊糊映入眼中。时下正是冬季少雨季节,想想若是多雨时节,在此观赏偌大的瀑布一定够壮观的,驻足时间不大,双膝早已在恐高惊吓之下发瘫变软几近痉挛,于是到了稍高处的另一峭崖边上弯腰向下鸟瞰,一样眩晕得双腿打颤,旁边有一北宋著名革新政治家王安石的石雕,雕像不知经历了多少岁月的风吹雨打,早已由当初的灰白色变成了黑褐色了,但却仍然风骨昂然孤寂而冷清地伫立在这千丈岩边,大家纷纷在此拍照留念。据说王安石年轻曾经游览这里后面对千丈岩的自然美景写就了名传千古的《观瀑》诗:拔地万丈清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共看玉女机丝挂,映日还看五色丈。

再一路向上,径直攀爬一百多米之后,路边有一亭建在悬崖边,我们在此驻足良久,亭上题有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时过境迁,我一时竟然记不起是哪几个字了,真是惭愧,我原本喜书法,游览山水中最爱欣赏品味壁题、摩刻、岩雕或古寺、佛塔、亭子、庙宇、道观、山洞上的命名和题字以及名联的,这些书法和楹联文化可谓中国的传统文化,这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唯在华夏国大地上留存,其他国家可谓少矣。之后我们沿山登上石条小路踏阶层层而上,这里的山不像西北的山很少有光秃秃的一毛不拔之地,不仅山上草木茂盛,而且多数是南方生长的花草树木,除树身高大颀长的马尾松、法国梧桐、青皮翠竹、茶花、杜鹃、桂花树外,我很少知道其他种类,山道两侧一概被硕大繁茂的树木和诸色花草铺盖得严严实实,虽是初冬时日,但草木的繁盛却丝毫不逊春夏季节,想必春夏之际那种山花树木的萋葳茂盛是可以想象得到的。走了一大阵,到了一个高处的平台上,导游说这里是雪窦山上的著名胜景妙高台了,相传蒋介石幼年时曾多次随母上山在雪窦寺烧香祈愿,成年主政后也曾经光临这里与雪窦寺里的太虚法师相交颇深,遂一生当中对这一代地方非常留恋,特别是到了抗战期间,他耗资在这里建了这处山中别墅,虽然时隔将近八十多年时间,然而妙高台由于解放后的“文革”期间乃至以后保护措施十分完备,虽经几次修缮,但至今仍然庄严寂静、崭新如初,据说此处地名原来称呼什么不得而知,蒋公主政期间很是迷信风水,还请了民间风水高人到处物色选址,踏遍整个奉化,最终认为这里的风水在溪口乃至整个奉化一带绝一无二,乃藏龙卧虎、龙盘凤伏之宝地,遂在此修建了休闲避暑和消遣度假的绝妙下榻“行宫”,最后工程告峻后他站在此处举目远望,喜不自胜,几经观瞻,在沉思良久后认为此处是雪窦山上高不可攀的顶峰之地,美丽的山水风光和绝妙的风水玄机妙不可言,遂将此地“行宫”题名为“妙高台”,妙高台是盖着青瓦的两檐水斗拱状的两层水泥楼房,柱子是水磨石状的八边形石柱,楼上有当年蒋公和夫人宋美龄下榻过的双人雕镂木床,木床两头的雕栏上都镶有椭圆形镜子,首尾两处各是六条虎爪状的床架,这种木床我们很少见过,据说宋美龄是喜欢干净很爱美的,每天早起和晚睡前都有照镜子梳妆的习惯,蒋公遂让人专门做了这个别具意义的木床。妙高台的楼梯是木质的,头顶上专门用水泥做了拱形的避雨廊顶。妙高台院落大门外前方稍低处有一个较为宽阔的石头平台,较为平整的石面与地面高低相平,特别之处是石面上突生出一个形似方凳的四边形块石,高低正好与座椅差不多,据说,蒋公在此下榻短居期间时常坐在其上或与部下随从谈笑风生,或香茗置旁悠然读书看报或批阅文电,并将此石命名长寿石,长寿石的左右两边危岩边均长有高大的古松翠杨,树冠将这里掩映的十分惬意舒目,长寿石的平地边沿都生长着绿色树木,树木内有铁栏杆围着,树根下方一律为高高的垂直状的悬崖,人站在崖边才知道什么是高险得头晕目眩,此乃高处不胜寒也!站在铁栏内向下鸟瞰,让人不寒而栗,下面乃垂直而立的几百丈高的徒壁高崖,真乃:“危岩高百丈、云雾罩深潭”,下面的深潭在云遮雾罩之中发出幽蓝之光,真是深不可测也。当年解放前夕下野期间,蒋公为了掩人耳目,让李宗仁代理总统一职,他下野后就是在这里与其智囊、文胆、亲信和侍从人员凭借文电等遥控指挥国民党的党政军大权的。想想,历史真是历史,将为了自己的江山万古长青、坚如磐石、固若金汤,蒋公专门择风水最好的这个居高占险的高台煞费心思地建造了这么一个耗资劳民的避暑纳凉和修身养性的山中“野宫”,以他为代表的国民党的反动统治阶级着实将他推上难接地气、远离人民、“高高”在上、危危耸立的“反动”高台上,没曾想到,“妙高台”最终成为他老人家晚年无法光顾、只能意象、黯然伤神的中“高台”。

从妙高台下来,我们就去了“张学良将军第一幽禁地”,据说,上世纪三十年代“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将张学良将军带在溪口住了十日后便第一次在此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幽禁生活,现存这里的房屋是抗战期间伙房失火后在燃为灰烬的原址上改革开放后按照原貌恢复建造的,幽禁地纪念馆陈列着张学良将军的生平事迹、书信、图片等等,一个小庭院,一幢小楼,从院内一路进入上院大厅,屋宇下的廊道两边有张学良将军和于凤芝以及赵四小姐当年居住的卧室和随从人员寝室,走廊内的墙上悬挂着的一副将军的照片下方有一首1937年郁闷至极的张学良所写的一首诗,诗文如下:万里碧空孤影远,故人行程路漫漫。少年鬓发渐渐老,唯有春风今还在。院内有张学良将军年轻时一身戎装叱咤风云的等身铜雕,塑像下的基座上刻有周恩来的亲笔题词“千古功臣”四字,另一处有赵四小姐年轻时的汉白玉坐雕,遗憾的是赵四小姐雕塑中翘起的一只脚尖不知何故齐刷刷断掉,只有脚背以上和高跟鞋底子依然留存,这么精美的汉白玉雕像,却成了断脚“维纳斯”,真是可惜至极。

从“张学良将军第一幽禁地”出来,向下不远处是雪窦寺,可惜时间不巧,寺门紧闭,院墙高立着,我们从寺旁匆匆而过,寺旁的一树树桂花开的清香醉人,在细细小雨中飘散开来,芳香阵阵沁人心脾。此时雨滴渐小,云雾初开,山林依然静寂,偶有鸟雀的鸣叫声从路旁的绿树和翠竹丛中悠悠传来,十分顺耳。

2014年12月3日晚于省委党校(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60158/

冬日雨中游雪窦山的评论 (共 8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