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百家姓

2016-06-14 08:51 作者:爱我中华  | 1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百 家 姓

姓氏代表着一个家族的血脉和符号,在中国将近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姓氏的出现形成和存在就占了差不多将近四千多年。姓氏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时期,当时部落与部落之间为了生存和利益频繁的发动战争,为了区别与其他部落之间的不同,部落的首领便以他本人的名字来为他本人所统治的部落命名。到了母系氏族制度时期,中国的姓氏便开始正式形成,最早出现的姓氏一共有八个:姬,姚,妫,姒,姜,姞,妘。由于当时的中国处于母系氏族统治时期,所以最初的姓都是以女字为偏旁或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以母系氏族所形成社会制度逐渐被父系社会所取代,男人的权利和地位已经完全高于女性,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地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和手段便产生了,姓氏的重要性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受到了高度重视已经由原来的八个姓发展到了一百多个姓。再后来,中国进入到了奴隶社会,朝的建立标志着阶级社会的确立,随着世袭制对禅让制的取代,家族利益已经在统治阶级的脑海中逐渐生成,而姓氏也因此变为了一个家族血脉的象征,到了封建社会时期姓氏代表着一个家族的观念更加的深入人心。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在建立汉朝之初就提出了“家天下”的思想。所以在汉朝以后的历代王朝当中,朝代更迭的现象层出不穷。

在姓氏将近四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之中,姓氏的演变也是一段充满着艰辛而又漫长的过程。据统计,中国现在的姓氏已经达到了四千一百多个,其中常见的姓氏就达到了三百多个。中国大多数的姓都是由上古时代的姬姓,姜姓等常见姓氏演变过来的,不过有些姓是通过别的方式来进行演变。如齐姓,鲁姓,宋姓是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名称演变而来。裴姓,郝姓,欧阳姓是通过乡亭的名称演变而来。司徒,司马,司空则是通过古代官职的名称演变而来。除此之外,还有少数民族融入汉族并且逐渐汉化进而创造出来的汉族姓氏,比方说北魏皇帝拓跋氏改为元姓,叱卢氏改为祝姓,关尔佳氏改为关姓。除了演变之外,姓氏的传承也对现代姓氏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汉朝的皇帝喜欢向有功的文臣和武将赐姓刘,唐朝的皇帝喜欢给周边归顺的部族首领赐姓李,明朝皇帝喜欢给他身边信任的大臣赐姓朱。所以到了后来,刘姓,李姓,朱姓便成为了中国当代最为常见的姓氏。

中国的姓氏源远流长,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上千年的传统文化,以不同的身份和方式寄托着我们后辈们对老祖宗的缅怀和尊敬。下面我就来介绍百家姓里其中的五种姓氏。首先我要介绍的是常姓;常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九十五位。它的起源一共有两种,第一起源于姬姓,第二据说是黄帝大臣常仪常先之后。话说,周武王灭商之后,封其弟于康邑,世称康叔封。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姬发的同母胞弟,也是卫国的始祖。西周初期,诸侯国也跟着周朝大肆分封采邑,期间卫康叔就把他的一个儿子封邑在常国。后来,卫国被秦二世胡亥所灭常国也跟着卫国一起灭亡卫康叔的后代便以为常国为姓,历史学家都认为这是常姓正宗的起源。但是,在周朝以前,常姓就已经存在了,因此关于常姓起源的说法又有了第二种。那就是常姓源于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之后,相传祖姓常氏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记载:“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常氏当此出。”相传,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以常为氏的古人相当多,相传周族与商族的首领高幸氏次妃为常仪,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在史籍《帝王妃》中说她是帝喾之次妃,生帝挚。因古代“仪”与“娥”同声通用,故后世传说的嫦娥奔月故事可能是由常仪占月附会而成。在史籍《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有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的记载,常先曾被黄帝任命为大司空,这是见于最早的常氏。清朝学者张满在《姓氏寻源》中记载:“黄帝使常仪占月,又有常先为大司空,常氏宜出于此”黄帝所居之轩辕丘,在河南省新郑市西北,帝喾的都城在今河南偃师市,所以中国最早的常氏出于河南。因此,常氏族人应该说在五千年前就已经有了,是河南常氏。除此之外,也有后来融入汉族的其他少数民族汉化之后改为常姓,例如满祖觉尔察氏以地为氏,世居长白山,佛阿拉,觉尔察等地,另有清太祖佟努尔哈赤祖父的兄长德世库后裔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常氏,赵氏,孙氏,陈氏等。在中国历史上,常氏家族出了很多位著名人物,其中最让我们常家人引以为豪的就是当年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建立明朝的开国名将常遇春,虽然现在没有人会知道这个人,历史上也很少记载过有关他的事迹。但是在我们常姓家族人眼中,能出这样一号人物是我们常氏家族永远的骄傲。在我小的时候,爷爷就对我说常遇春是我们常家人的祖先,据说在常遇春死后的数十年里。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因为他侄儿建文皇帝的削藩制度起兵造反最后攻破南京从他侄儿手中夺得了皇帝的宝座,由于在靖难之役打响期间,常遇春的其中一个儿子在建文皇帝手下做官并且还帮助建文皇帝对付过朱棣,朱棣当上皇帝之后对他恨之入骨便命令他的手下将其追杀,无奈之下他便带着他的家眷往西南方向迁移并在湖北武昌境内安家,后来便定居在那里,而这个地方就是我们常氏家族祖祖辈辈生活的地区—常家湾。虽然我不知道这个传说到底是不是真的,但是我相信爷爷的话,虽然我没有查阅过有关我们常家大湾的族谱,但是我一直都坚信我们常氏家族确实是明朝开国武将常遇春流传下来的一支后裔。

第二个要介绍的姓就是罗姓,因为这是我母亲的姓。罗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七十五位,主要集中在四川,广东,湖南三省。其次分布于江西,云南,贵州,湖北,广西,重庆六个省市。罗姓的起源也有很多种说法但是在汉人姓氏里头的出处和起源不像我们常姓那样子复杂。它的出处只有一种,那就是出自妘姓,为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妘”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姓氏之一。据典籍《说文通训定声》记载:郐、路、逼阳、鄅等姓,都是古时的妘姓国,始祖为祝融。祝融名黎,为帝喾时的火正,后人尊他为火神。因其有大功于民,能光融天下,帝喾便命曰祝融。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芈、妘、斟、曹、秃、彭、董、己,在诸多史书中均称为祝融八姓。到了周王朝统治时期,祝融的后裔中有子孙被封在宜城,称之为罗国。罗国在周庄王姬佗七年被楚武王熊通所灭,于原地另设鄢国,鄢国灭亡后祝融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到枝江流域,遂以故国名为姓氏,称罗氏。至周王朝末期又南迁湖南长沙地区。除此之外,古代的鲜卑族,突厥族还有现代的蒙古族,苗族,布依族,土家族,瑶族中都有这个姓。罗姓名人也是人才辈出,其中就包括唐代文学家罗隐,宋代大画家罗存,明代大作家即《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清代著名画家罗聘即扬州八怪之一,解放军著名将领罗荣桓还有现代当红明星罗志祥等。

第三个要介绍的是陈姓,陈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五是中国最常见的姓,也是中国五大姓氏之一。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地区,分布于全国各地。陈姓出自姚姓和妫姓,是舜帝姚重华的后裔。舜,也称虞舜,姓姚。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灭纣之后,建立周朝,找到舜的后人胡公满,封他在陈这个地方,建立了“陈国”。他的子孙后代从此便以国名为姓,这就是陈姓的由来。另外,也有古代少数民族改其族姓为陈氏。据《魏书•官氏志》记载:五代北魏鲜卑族原有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北魏文帝迁都而至洛阳,在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改族姓时,于公元496年改为单姓陈氏。女真族的陈氏主要系女真皇族完颜氏所改,在金朝末期就已经形成。蒙古族的陈氏是由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向已经投降的蒙古贵族所赐的汉姓。而现代的少数民族当中,姓陈的人也有不少,例如国家民族委员会委员陈文兴,第五届政协委员陈批鲁等都是哈尼族的陈姓。广西民族研究所副教陈衣,《优秀的传统建筑》一书的作者陈璃春即是侗族陈姓。第六届人民代表,湖北人陈忠姓即是土家族陈氏。贵州省民委副主任陈永康即是布依族陈氏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少数民族都有这个姓。在陈姓众多名人当中,有个人不得不提一下。他曾经创造过把他本人的姓氏和国家的姓氏重合的唯一先例。他就是南北朝时期陈朝的建立者陈霸先。梁武帝天监二年即公元503年,陈霸先出生于吴兴长城。548年讨伐图谋起事的广州刺史元景仲攻占州城番禺,同年由广州起兵北上参与讨灭侯景的战斗,552年光复建康。天成元年即555年陈霸先袭杀王僧辩,立萧方智为帝,同年击败北齐进攻受封陈王。太平二年即557年代梁自立。他是中国历代王朝中唯一崛起于岭南和广州地区的封建皇帝。陈朝一共才只有三十一年的历史,是南朝最后一个朝代,公元589年,隋朝取代北周之后开国皇帝杨坚下令晋王杨广率领六十万大军攻占陈朝首都建康生擒陈朝后主陈叔宝,陈朝就此灭亡。在陈朝统治期间,江南地区的经济曾经得到过一定的恢复,陈霸先刚刚建立陈朝当上皇帝后不久,便着重于发展江南地区的经济,励精图治,整顿吏使,注重农商,兴修水利,使江南地区成为富庶之地百姓安居乐业,政治清明,已经达到了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程度。是南朝历代皇帝中难得一见的有为之君。隋朝刚刚统一全国后不久,隋文帝杨坚在陈朝统治区域的基础之上发展经济,国力大幅度提升击溃了突厥,统一青海地区,这个和陈霸先当年治理陈朝时为江南地区打下的基础是分不开的。除了陈霸先之外,陈氏家族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也出现过其他三个差一点就改变国家命运的重量级人物如元朝末年曾经跟朱元璋争夺过天下的汉王陈友谅,太平天国的著名将领陈玉成,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行者陈独秀。在新中国的建国史上,陈氏家族也为此立过不少功勋,在新中国的开国功臣当中就有不少陈姓领导人,如陈赓,陈毅,陈云,陈锡联,陈再道,陈奇涵,陈光等。如果要说近一点的话,在陈姓家族这支庞大的队伍当中随随便便就可以在各行各业中找到几个著名的人物出来。例如植物学家陈焕庸,遗传学家陈桢,农学家陈凤桐,陈友康,电子学教育家陈章,电子学家陈芳允,香港歌手陈百强,陈慧琳,香港著名演员陈小春,陈国坤台湾歌手陈信宏,内地演员陈宝国、陈道明、陈好、陈晓旭。还有那位和我老婆同名的内地女演员陈洁。(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接下来要介绍的是郑姓,郑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二十一位,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主要集中于浙江大部,福建北部,江西东部,安徽中部,江苏中部、上海,吉林,每平方公里的人口达到2.7-4.5人。密度最高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百分之5.9。郑姓源自姬姓,子姓,姜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来源的范围比较广。相传,周朝的郑桓公为郑姓始祖。周宣王的弟弟姬友的封地在郑国,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制,祭,宋等地,为纪念故国,郑国人相继改姓郑,自此,郑姓诞生。然而,这种说法只是其中之一,郑姓的来源出了出自姬姓之外,还出自其他几种姓氏,比方说姜姓。相传,周武王灭商之后,他封姜太公之子井叔于郑,以统治子姓郑人,史称西郑,古城在今陕西西凤翔县。后来周穆王夺西郑为下都,姜姓郑国灭亡,国人姓奠井氏,或姓郑井氏,亦即郑氏。还有一种说法是来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武丁之子子奠之后,子奠也称奠侯,以主持祭奠用酒得名,为商朝一方国。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子姓郑国也随之灭亡,周人迁子姓郑人到渭水上游,约在今陕西宝鸡附近后来他们为了纪念郑国便以国名为姓,即郑姓。除此之外,少数民族也有改其族姓为郑氏,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国第三代国王朴儒理执政时期,开始仿汉制分封授姓,其中的珍支部被封郑氏。蒙古族改郑姓属于帝王赐姓为氏,蒙古族宝里吉特氏,世居喀喇沁,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多为郑氏,宝氏,李氏,吉氏等。蒙古族正讷鲁特氏,世居察哈尔,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为郑氏。明朝弘治年间,知府陈晟把《百家姓》中开始两句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八个姓氏分别让当地的土司使用,哈尼族从此有了郑氏。后来,一些哈尼族人在与汉族的交往中,受汉文化影响,也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汉字“郑”,从此郑氏便成为了哈尼族姓氏的新成员。郑姓名人,在中国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在《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的郑姓历代名人当中就有494名,占名人总数的百分之1.09,排在名人姓氏的第15位。其中,郑姓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百分之1.31,排在第12位,郑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百分之1.23,排在第18位。在郑氏家族中,有名望的名人主要有战国水利家郑国,西汉大臣郑吉,东汉经学家郑兴,郑众,郑玄,北魏书法家郑道昭,唐朝书画家和文学家郑虔、以及大诗人郑谷等,都为郑氏家族的有识之士。在郑氏家族的众多名人当中,有两位必须要提一提,第一个是明朝初年的航海家郑和,第二就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英雄郑成功。 郑和原名马三保出生于明朝洪武四年即1371年,出身云南咸阳世家,是明朝时期最伟大的航海家。1381年,明军进攻云南,10岁的马三保被虏入明营受宫变成太监,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永乐二年,即公元1404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可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姓郑,改名郑和,任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

公元1405年,明成祖朱棣为了进一步加强明朝同海外之间的联系,促进明朝同世界各国经济与贸易之间的往来便命令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从张家港出发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在航海期间,郑和凭借着他在航海,外交,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的智慧和才能使得明朝在世界的重要地位得以展现,让世界各国对于中国当时的科技文化以及航海技术所震撼,于是纷纷派遣自家的使节随郑和一同回到中国学习中国的先进科技和文化。郑和下西洋的航线遍及大半个世界,从东亚地区的东海、南海到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从西南亚地区的印度洋到亚非地区的大西洋在此期间,他出访过爪哇,苏门达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木骨都束等国家把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也把外国物产引进中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壮举,比以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为首的西方国家的航海技术领先了将近数十年,堪称大航海时代的先驱。据史料记载,郑和下西洋一共有七次,而最后一次是明宣德五年即1431年十二月初六从南京龙江关出水起航,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明宣德八年即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享年62岁。后来,由于明朝政府因为郑和下西洋而亏空了国家的经费,再加上明朝后期国力的衰败使得明朝政府再也没有能力再进行这样大规模的航海行动,中国开始走向了闭关锁国的道路。郑和之后,再无郑和。关于郑和下西洋的事迹,在中国民间还流传着很多故事。传说,郑和比哥伦布先一步发现了美洲大陆,香港学者钱肇昌就在他的新书《奇案1421》中指明了这一点,还有人说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寻找在靖难之役中失踪的建文皇帝朱允文,至于这些传说是否真的属实已经不再是那么的重要了,因为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我们真正在乎的是他在世界航海史上写下那光辉灿烂的一页。

郑成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名族英雄。他本名郑森,字明俨;早年帮助南明政权抵御清军的入侵,在南明唐王隆武帝统治时期被赐予国姓朱,更名成功。因此人们又叫他国姓爷,又因为南明桂王永历帝封他为延平郡王,故而又称郑延平。郑成功的父亲名叫郑芝龙,是明末清初最大的海商兼军事集团首领,是海盗出身后来归顺明朝接受招安就抚于福建巡抚熊文灿,率部降明,成为了明朝的官员率领原部为明廷守备沿海地区防止海盗倭寇和荷兰人的进攻率军讨伐其他昔日结拜的其他海盗力量不久后便返回福建泉州南安老家成为当地的富首。1633年郑芝龙于福建沿海地区击溃荷兰东印度公司舰队从此控制海路、收取各国商船舶靠费用,郑芝龙也因此富可倾国。俨然称之为闵南的领主与海上霸主,并对缴保护费给郑芝龙的商船给予郑家令旗,不缴费者如想经过郑芝龙的海域就会遭到被劫的命运。面对郑芝龙如此强横的态度,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中国福建沿海范围内的运营受到了严重的阻碍,荷兰人便联合西班牙,葡萄牙两国的舰队进攻郑芝龙的舰队欲将郑芝龙所控制的福建海域拿下,但是郑芝龙仍然持续其扩张势力并将荷兰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的军舰次次击败。从此通贩洋货的商船,内客外商皆用郑家的令旗,商贾约有二十倍之利,通商范围广及东洋、南洋各地:大泥、渤泥、占城、吕宋、北港、长崎、大员、平户、孟买、万丹、旧港、巴达利亚、马六甲、柬埔寨、暹罗,据估计,兵力有:包涵汉人、日本人、朝鲜人、南岛语族、非洲黑人等各色人种高达二十万的军力,拥有超过三千艘大、小船只,成为华东与华南海洋世界的唯一强权。不久,郑芝龙应明朝政府的要求继续率军讨伐其他昔日结拜兄弟海盗在南海仅存的最大一股势力刘香,结果在于虎门大获全胜名震福建,他因此被明朝政府提拔为福建水师提督。不久福建省内发生旱灾郑芝龙提议载饥民移民台湾,并给予移民十分优惠的资助条件。台湾土地肥沃,因此而引发了汉人向台湾岛移民的高潮,这是历史上首次大规模有组织的由大陆向台湾移民。当时荷兰东印度公司统治台湾南部,在大员修筑热兰遮城、普罗民遮城两城,驻防近两千人,但大陆移民却多达数万。此外本业的贸易商业上在日本锁国之后只许中国人和荷兰人前往贸易,郑芝龙借由对日本的贸易因而更富。1644年明朝的首都被起义军首领李自成攻陷崇祯皇帝在煤山上自缢而死统治中国长达276年的明朝正式宣告灭亡,同年四月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将李自成赶出了北京。而在南方,曾经忠于明朝的那些汉族官吏们为了不让满清鞑子占据汉人江山相继扶植前明藩王为帝建立南明政府,而郑芝龙便是其中之一。这一年,南明弘光皇帝册封郑芝龙为南安伯,福建总镇,负责福建全省的抗清军务。次年,郑芝龙,郑鸿逵兄弟在福州奉明唐王朱聿键为帝,年号隆武,郑芝龙被册封为南安侯,负责南明所有军事事务,一时之间权倾朝野,短短几个月的时光郑芝龙达到了他政治生涯的顶峰。虽然有理想的唐王想打回自己的老家北京,但他这位不太理想的部下却没有这个志向,郑芝龙认为清朝取代明朝不就是换一个主子吗?这也为他后来投降清朝埋下了伏笔。但是他的儿子郑成功却是个比较顽固的抗清份子。郑成功出生在日本,六岁之前随母亲一直居住在日本平户,他母亲是位日本人,名叫田川氏。严格的来讲他有一半是日本血统;六岁之后由于父亲郑芝龙接受了明朝政府的招安他便随母亲回到了中国,从此便在泉州府安平镇定居。郑成功从小就酷读书,学习四书五经,并且喜欢听他母亲和老师讲韩信,岳飞,文天祥等一些历史名人忠君报国之事,这也培养出了他今后忠于国家忠于民族的那颗赤胆忠心。长大之后,郑成功随父亲郑芝龙一同辅佐南明隆武政权,父亲把他推荐给了隆武皇帝,因此他深得隆武皇帝的信任。此时,荷兰的殖民者已经霸占了他父亲经营多年之久的宝岛台湾,他便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率军收复台湾赶走那些荷兰殖民者。1646年,八月,清军攻克浦城,霞浦,郑芝龙见时局不利便不打算支持南明隆武帝,遂与清朝洽商投降事宜。在此期间,他也曾劝说过儿子郑成功投降,而郑成功断然拒绝了父亲的劝说,并且还对他说道:“自古以来,父亲只教儿子忠君报国,从来没有教过让儿子投降的”说完之后郑成功开始对父亲苦苦相劝劝说他不要投降,但郑芝龙决定投降清朝的决心已定,就算是郑成功再怎么劝说也无济于事。无奈之下,郑成功便把父亲送至孔庙哭庙,焚儒服,对自己的父亲说:“若父亲一去不回,孩儿将来自当为父报仇”后来,郑成功率领父亲的旧部继续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的军事力量。隆武政权灭亡后郑成功开始于沿海地区招兵买马,在南澳募集了数千兵力。1647年一月,他在小金门以“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之名誓师反清。1661年,由于郑成功在大陆抗清军队的接连战败,他便将兵力集中在了海上把目光投向了荷兰人占领的台湾,决定收复台湾来兑现当年在心中暗暗许下的誓言。1662年,郑成功率领舰队浩浩荡荡从金门出发突破荷兰人在台湾海峡的防线,利用海水涨潮的机会驶进鹿耳门内海,从木寮港登陆侧面进攻赤嵌城切断了荷兰军与台湾城的联系。在战斗中,郑成功一声令下把敌军紧紧围住,60多只战船一齐发炮把“赫克托”号击沉。又击溃了台湾城的荷兰援军,赤嵌城的荷兰军在水源被切断,外援无望的情况下向郑军投降。而盘踞在台湾城的荷兰军仍负隅顽抗,郑成功便在台湾城四周修筑土台将在围困了八个月之久后下令向台湾城发起强攻。1662年,荷兰军头目揆一被迫到郑成功的大营,在投降书上签字。至此,郑成功从荷兰人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之久的宝岛台湾,从而结束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的统治,开启了明郑政权对台湾的统治。郑成功收复台湾,是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者的成功尝试,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捍卫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从郑成功忠于明朝的角度上来讲,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明朝政府自戚继光抗倭反对侵略以来最后一次在反对侵略的战争中赢得了伟大的胜利,也为大明王朝带来了它最后的辉煌。和后来清朝向侵略者卖国求荣,损害主权,屈膝求和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郑成功也因为这次伟大的胜利,被后人称之为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最后一个要介绍的是吴姓,吴姓在《百家姓》中排行第十,人口2400多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93%。主要集中在广西,福建、贵州、江苏、广东五省,乃全球华人十大姓氏之一分布于全国各地乃至东北亚,西南亚地区是继李姓以来又一个遍及于中国之外的广泛姓氏。吴姓出自姬姓,以国为氏,为皇帝轩辕氏后裔,吴姓的渊源由四大支系组成即:姜姓、吴回氏族、姚姓和姬姓,其中姜姓吴氏的历史至少有5000年,第五支出自外族的改姓。姜姓吴氏出自炎帝大臣吴权之后,属于以氏族名称或国民为氏。吴姓人物早在炎帝、黄帝时期就已经存在了。炎帝之臣有一个叫吴权的,他的后代是中国乐曲的发明者。有一个因为勇敢彪悍,善于狩猎而以“吴”为称号的原始氏族在尧舜以前活动,《尚书》、《春秋》、《国语》、《史记》等经典史书都有记载,只有以广博,繁杂著称的宋朝人罗泌在他的《路史 国名纪》中,才以吴权的氏族为第一个吴氏族。《路史》说道:吴权是炎帝之臣,可见吴人最初是从属于炎帝、黄帝部族集团的。《山海关 海内经》记载了一个有趣而又奇异的故事:吴权的妻子叫阿女缘妇,她与炎帝的孙子当时为黄帝之臣的逢伯陵通奸怀孕,三年后一胎生三子,分别叫鼓、延、殳。鼓和延传说是钟的发明者,也是乐曲的最早发明创制人。中华民族是以黄帝作为共同的始祖之神,据《路史•国名纪》记载:黄帝的母亲,是古代吴人的一位女性成员名叫吴枢到颛顼帝时,又有个叫吴回的,他和其兄重黎先后担任火官—祝融。吴回成为南方祝融部落的首领后,吴氏族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分离成八个氏族,昆吾氏就是其中之一。夏代少康时有个人叫吴贺,他以善射著称,曾和当时的神射手后羿比射,史籍《帝王世系》载有其事。《中国姓氏大全》中就说道:“传说中夏朝国王少康时有吴贺,其后有吴氏”姬姓吴氏出自黄帝后裔古公亶父之子太伯,属于以国名为氏。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吴姓历史上记述的远古初祖,他居住在姬水流域,以姬为姓。相传黄帝娶了四位贤淑的妻子生了25个儿子,其中得姓者14子,其后分14支部族。公刘下传数代到古公亶父时,中原已进入殷商时期,这时周人又受到戎、狄的侵扰,在古公亶父率领下被迫离开幽地继续迁徒。周人一路南迁,他们爬过梁山,渡过漆水、沮水,到达岐山脚下的周原。周原可谓周人居住的祖地,这里的土地肥沃,适合多种庄稼生长,古公亶父一改周人沾染上的戎狄游牧民族生活习惯,建立城市和村庄,让族众过定居生活,并在周人氏族制度的基础上设置了官职,建立了近似国家职能的行政管理制度。周人,周族的称呼就是因为古公亶父及其部落定居周原而来。太伯、仲雍奔吴后,季历得以顺利继位,后传位给文王姬昌。周文王姬昌不负祖父古公亶父的厚望,为灭商振兴周族苦心经营,其子姬发继位后,向商朝大举进攻四年后灭亡了商朝建立了周王朝,最终完成了复兴周族的大任。周初,太伯、仲雍受到周王朝表彰,其后裔受封于吴,建立了强大的吴国,后世吴姓子孙便把太伯、仲雍奉为姬姓吴氏始祖。姚姓吴氏乃是虞氏舜帝之后,这一支尽管没有最终延续下来,但仍可简略提及。中国古代第二圣人孟子曾指出:“姚舜,东夷人也”这是因为帝舜来自虞氏,而虞氏是东夷集团中著名的一支。有虞氏其实就是遥远的野蛮时代那支自西北、中原动迁到中国大地东南海滨的吴人后裔。有虞氏即“虞”,就像周人称有周,夏称有夏氏一样,虞称有虞氏,带有一种神圣吉祥之意。虞,就是吴人,上古吴、虞不分在《山海经》中,帝舜的氏族成员如《大荒东经》中所记的司幽、白民、黑齿等族,正分布在水神天吴所凭依的朝阳谷周围,这一有趣的历史巧合正说明了帝舜有虞氏也是天吴神的后裔。姚舜的三位夫人,嫡妃娥皇无子,二妻女生了一位公子叫商均,三夫人登比氏生了两女八子,但子女都为不肖子孙,只有商均能继承父业。舜去世后,中原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夏禹争取了有虞氏的部落首领职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夏王朝。禹分封舜为嫡长子商均到有虞氏地区,继续当有虞氏的首领,有虞氏成为夏代的一个小方国,当时已从陕西动迁到今河南省虞城县北,国号为“虞”。在夏初虞国有虞氏曾帮助亡国的少康,并将两个美丽贤淑的女儿嫁给少康为妻最终帮助少康恢复了夏朝。商代以后,虞国衰落中绝,大约从白商均开始,姚舜的嫡传之孙便以虞、吴为姓。到了战国时代,吴、虞便开始分家,就这样舜的嫡传后裔才分为二,一部分以“虞”为姓、而另一部分则以“吴”为姓,这就是姚姓吴氏来源的真相。除此之外,其他少数民族都有吴姓,例如满族,苗族,哈尼族,侗族,壮族等。他们当中的吴姓有的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有的属于,也有一部分是因为与汉族人通婚而融合于汉族文化所演变而来的姓氏,这里就不一一说明了。

自公元前473年吴国灭亡至今两千余年,吴姓子孙不仅在祖国内陆往复迁徒,而且还远播国外。这也是它能成为全球华人十大姓氏之一的主要原因。早期的吴姓主要迁往邻国越南、日本、朝鲜,后来又陆续迁往南洋诸岛繁衍生息。到了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国门被打开,中西方经济文化的往来加强,一部分吴姓子孙远迁至欧美各国。随着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吴姓子孙已经遍布全球。日本与吴国的故地隔海相望,国家灭亡之后,吴国王室的一些幸存者东渡日本,此后便在那儿扎根,他们给当初落后日本带来了文明的种子,因此不久便建立起威望和地位,成为当地民众的首领。这一批优秀的吴姓族人在日本极为兴旺,它的一支演变成日本皇室。汉、魏至隋唐时期,日本吴人怀念故土,倭王曾多次派遣使者朝拜大陆王朝,并郑重声明:日本王室是吴太伯的后裔。中国的史书《魏略》、《晋书》、《梁书》、《北史》、《路史》,都有记载这类大事。今天的日本皇室就是吴姓后代,这一历史事实引起了中日许多学者史学家的浓厚兴趣。元朝初年,中国史官金履祥在他的《通鉴前编》中提到:“日本又云吴太伯之后,盖吴亡其支庶人为倭。”不久,在海洋彼岸的日本著名僧人中岩园在《日本纪》中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数百年后,到了民国初年,吴氏裔孙吴佩孚将军在查看吴氏家谱的时候惊奇的发现他和当时的日本天皇同为吴太伯的第121世子孙。时至今日,日本学者越宪三郎、日下恒夫等更推定吴人东渡日本大约在公元前450年前后,即越灭吴以后,这一批东渡日本的吴姓宗族成员今天已经完全同化和融合到日本民族中,但有的后代数千年仍保留着自己的血缘标志那就是“吴”,演化成今天日本的“吴”,“吴人”,“吴羽”,“吴服”,“吴汉”,“吴服部”等许多姓氏。如当代日本著名经济学家、日本大学经济学院长吴文炳博士,日本统计学家、“国势普查之父”吴服聪,都是日本吴姓的佼佼者。但也有一部分东渡日本的吴人,已经演化为其他的姓氏,如“松野”等。日本《新撰姓氏录》中记载:“松野,吴王夫差之后,此吴人来我始也”

越南和中国一衣带水,在民族独立前曾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辖区。吴姓人迁往越南的时代更早,春秋末年越灭吴除了一部分迁居日本之外还有另外一部分向南迁移加入了越人的队伍,后来越国灭亡,吴人又随越人继续南迁,大约在秦汉时期到达越南地区。秦汉以后,内地吴姓人因做官、经商、从军等原因陆续有人迁居越南。唐中期,渤海吴氏裔纳任官安州刺史,举家迁到越南北部,此事记载于唐元和年间林宝编撰的《元和姓纂》。南迁越南的吴姓子孙不断开拓进取,建立了功业。唐末五代时期,南迁越南的吴氏裔孙吴权在越南建立了吴朝。据《丹阳吴氏宗支录 季扎以下世系》记载:吴权家族出自延陵吴氏,唐昭宗时,吴权生于唐王朝属地林州,其父吴日文是当地政府长官——州牧。吴权自幼胸怀大志,性格沉稳,成人后借父之威,先后击败附近地区的武装割据势力,建立了越南历史上最早的独立王朝——吴朝,遗憾的是吴朝只经历吴权、吴昌炽父子两代,就被丁朝取代了。此后,吴权后裔散居于越南各地,据说吴权后世子孙在姓名中间加一“昌”字,以作为吴权家族的标志。在吴朝以后一千余年中,又有许多汉族姬姓吴氏迁入越南,进一步壮大了吴姓队伍。在越南吴姓的这支队伍之中也不乏出现一些在越南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如越南黎朝时期,杰出的史学家吴士连,他创作了越南第一部编年体史学著作《大越史记全书》。李朝时又有著名学者官僚吴俊,近代越南吴氏著名人物南越政权最后一任总统吴庭艳。

朝鲜与中国东北相邻,自夏商以来就是中国的附属国,吴姓人到达朝鲜地区早在战国时期就开始了。据《后汉书》记载:东汉陈吴氏裔孙吴凤官任乐浪郡太守,举家迁居朝鲜,此后的历代王朝又有不少吴姓人迁入朝鲜,今天他们已经完全融入朝鲜民族,成为朝鲜吴姓的一部分。吴姓在今天朝鲜的143个姓氏中为20个大姓之一。

在东南亚和欧美地区,也有中国的吴姓华侨在此定居。从元明时期开始,吴姓人就开始移居东南亚,菲律宾的吴姓华人家族主要来自福建沿海地区,也有来自广东,台湾地区的吴姓人,但迁居时间比较晚。据统计,19世纪末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大约有五万多华侨华人,其中吴姓人口位居第七。20世纪以来,吴姓人的影响逐渐扩大,1904年成立的马尼拉商会,吴克诚是发起人之一,他是自福建晋江移民到菲律宾的。后来,吴克诚成为了当地维护华人权益运动的领袖。抗日战争时期,菲律宾华人组织了“菲律宾华侨抗敌委员会”,成员中有吴姓人吴道盛等人,旗下属抗日游击队福建队的指导者也是吴姓人吴扬,由此可见吴姓人在菲律宾的影响。当西方列强打开中国的大门之后,吴姓人又从中国走向了欧美。在当代美国华人社会中,吴姓宗族的发展之快,势力之强,人才之多,又远在其他姓氏之上,令全世界刮目相看。其中,美国华人中的吴姓风云人物有祖籍浙江余杭的吴家玮,他是第一位华人校长——加利福利亚州立大学校长,1984年全美华人协会会长。祖籍浙江余姚的吴仙标,1984年当选为第一位美国华人副州长——特拉华州副州长。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位女会长、著名物理学家、科学院院士、美籍华人吴健雄。美国华人任职最高者广东客家籍华人吴达和,任美国夏威夷州州长,第一位华裔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电影男配角吴双。

在中国历史上,吴氏家族也是出人才出得比较多的姓氏。唐代时期有大画家吴道子,被后人称之为“画圣”明代时期有著名小说家吴承恩,以他的著名作品《西游记》闻名于世,至今都收到全世界人民的赞美和喜爱。清代时期的著名小说家吴敬梓以小说《儒林外史》而成为杰出的讽刺作家。民国时期的北京大学教师吴虞在《新青年》上发表《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说教》以猛烈抨击旧礼教和儒家学说,被胡适称之为“中国思想界上的清道夫”在现代的政治界和娱乐界当中,吴姓名人也是多的不得了,如中央领导人吴邦国、吴仪、吴官正、吴爱英、吴胜利,台湾荣誉主席吴伯雄。在娱乐界当中,比较出名的有吴彦祖、吴孟达、吴京、吴佩慈、吴奇隆、吴安雅、吴启华、吴雯静、吴君如等。

姓氏是一个家族的根源,它是中国民间文化的一种特殊存在方式的家族文化,饱含着我们对于一个家族的演变过程的具体了解也寄托着后世子孙对于祖先的缅怀和敬仰。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的一撇一横中凝结着我们对于祖先的思念情怀,冯陈褚卫,蒋沈韩杨蕴藏着我们对于家族和血缘关系的延续与传承。当我们背诵起《百家姓》里每一个姓氏的时候,总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姓氏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时的考证和追忆从而想像起祖先创造姓氏时候的波折和艰辛。亲情之间,血浓于水,同姓之间,血浓于情。在山西洪洞的大槐树下,我们总能找到祖先们当年在此留下时候的身影,总能听到关于祖先们从这儿迁移到全国各地的故事“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祖祖辈辈口口相传,六百年来大槐树迁民遗址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这里被称作是“家”的代名词也被看作是“根”如今它已是现代人到此寻根祭祖的兴盛之地。六百多年前,明朝政府将山西境内许多移民集中到洪洞,再分批迁往其他省份。据《明史》记载,自洪武六年到永乐十五年近50年内,先后共计从山西移民18次,其中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这些移民主要迁往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陕西、甘肃等十余省,500多个县市。关于洪洞移民集中地点处的那颗大槐树,还流传这这样一个关于它的故事。传说,明朝政府在山西洪洞组织移民的时候,在洪洞县贾村有一古刹名叫广济寺,寺旁有一颗大槐树,明政府在广济寺为移民登记,发给凭照、川资,尔后再由此处编队迁送。当百姓在离开洪洞时,人人悲伤,个个哭泣,他们拖儿带女,扶老携幼,肩挑箩筐,手拄破棍;有的灌一桶霍泉水,有的撮一把洪洞土,有的藏几片槐树叶,三步一回头,五步一转身,状极可悯。当广济寺在视线中渐渐消失时,人们总想在最后一瞥中寻找纪念意义的东西来作为怀念故乡的标记。此时,恰好能看见耸立在广济寺旁的那株古槐。那槐树苍老挺拔,枝繁叶茂,高耸入云,在秋阳的照耀下,闪烁着翠绿色的光亮。树上还有乌鸦窝,高筑枝头。于是,这株古槐上老鸹窝的形象便牢牢印在所有迁民们的心中。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父传子,子传孙,大槐树的故事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了下来。而如今,那颗古老的大槐树早就已经没有了,今天人们在洪洞县所见到的这颗大槐树是后人为了纪念当年那颗大槐树所栽,在那颗大槐树的树底下,不少当年从这儿移民去往全国各地的百姓们的后代们在此聚集到这里,向着他们祖先迁移时候的地点朝拜。在朝拜的过程中,除了想象起当年祖先的那段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之外,他们一定还会想起祖先传承下来的姓氏。

我们的根在哪里,我们的祖先是谁。这些问题随着历史以它那传奇故事般的变相发展,谁都不可以做出准确而又肯定的回答。但是我们可以从我们的姓氏当中寻找到一点答案;姓氏文化,经久不衰,百家姓就是一个家族,在历史这条奔腾不息的洪流中经过不断的变化,讲述着它的那段传奇经历。姓氏既是我们的根,又是我们家族的标记,我们的血液流淌在这里,我们家族的传奇故事也传播在这里。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姓氏然后一代一代流传至今留下了一个家族不朽的传奇经历,虽然时代总是在变,但是我们的根,我们的血脉永远都不变,因为我们有姓,而我们的姓是炎黄两帝留给我们的遗产和血脉。

常涛著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45632/

百家姓的评论 (共 12 条)

  • 江南风
  • 歪才(卢凤山)
  • 荷塘月色
  • 春暖花开
  • 潇潇
  • 沧海一笑
  • 笑^^笑
  • 梵
  • 诗心云卿
  • 雪灵
    雪灵 推荐阅读并说 我们的根在哪里,我们的祖先是谁。这些问题随着历史以它那传奇故事般的变相发展......
  • 心静如水
    心静如水 推荐阅读并说 赞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