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对华龙洞“东至人”的遐思

2015-12-23 09:02 作者:龘フ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对华龙洞“东至人”的遐思

考古队对东至县建新乡汪村庞汪组的华龙洞进行了第三次发掘,央视及各大新闻媒体都有报道,并将华龙洞发掘出土的“直立人”命名为“东至人”, 这是安徽考古界的又一声惊雷,东至算是被载入了人类进化史的篇章。

记得2006年第一次发掘我便兴致勃勃前往探观,却没看到任何特别之处,什么洞的也纯属胡诌,之后在没问津。这次得知,原来第一次发掘后就定了第二次发掘计划,14年第二次发掘在清理大石块时发现了保存相对完好的华龙洞,于是有了第三次发掘。这次发掘还没准确测年,专家只是从出土动物群化石推测大约是距今30~50万年的第四纪冰川更新世,亦称洪积世,是地质时代第四纪的早期。这无疑为人类起源的研究又添了一实物基地。

我们来时第三次发掘已结束,延着他们开辟的“路”,我们看到了只有长久在洞里才能形成的钟乳石,有的还很大,但还是没有看到想看到的华龙洞,只看到盆口般大小的一个地下小溪,这小溪当说是泉眼更合适些。“由于地壳变化等地质原因,原先古人类在此繁衍生息的华龙洞已不复存在,洞顶坍塌后又被泥土尘封,周围的地理环境也在慢慢改变。”我们相信了第一次发掘后的结论。

越过警戒线我来到铁丝网般护住的泉眼边,看清了残留在哪的零星化石,有的好像就是骨头,还没成化石,我忽然想到不会是个骗局吧,因为当今弄虚作假的实在太多,但这条件反射我很快意识到太幼稚,因为这些东西拿出去你骗不了那些真搞研究的高人的。面对这些骨化石和坍塌了的远古华龙洞,我想象着当年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想到秦皇汉武、成吉思汗,想到孔子……他们的贡献有目共睹。

是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是无限的,我们唯有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推动或完善历史的追求中才能延伸我们的生命。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的认知也随之提高,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也不断提升。就历史而言,人类社会发展是历史,国家发展是历史,那么单位集体的发展乃至家族和家庭的发展也是历史,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使自己的追求不断提升。(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人们常道男儿当自强自立,试想远古的人,那时他们靠个人能“立”吗?怕是唯有靠群体才能生存!能活过五十可能就是了不起的人了,而如今七十古稀都已成为笑谈,相信将来人的寿命会不断攀升,寿命长了,那干啥呢?当今许多人都是在为儿孙们服务,好像是最后在送后辈们一程似的,这无可非议,只是没去为大多数人实现自我价值。有人笑中国人为了下一代的幸福,自己节俭勤劳受苦,结果代代都没得到幸福,却不知我们的前辈恰恰以此为安、为福。我们当为他们高兴还是悲哀呢?

当今信息化使全球一体化,认为21世纪是“生物时代”,这虽是从基因工程中生发出的,但面对华龙洞的“东至人” 我便想到若从人的成长来说也是如此。孔子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这其实同生物发展的原理是一致的,是符合自然规律的。

二十多岁时你开始自食其力独立为人处世,便认为自己“而立”了,三十岁时你会发现那时你不仅在立身、立业、立家上还不成熟,在经济上或人脉关系上还受惠于上一辈的“网”; 三十多岁时你觉得自己“不惑”了,因为一切事情的缘由你都懂了,所谓的事物应顺其自然其实都是“高人”把一切弄到了“自然”的程度,真到四十岁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啥样的人自然会入啥样的圈子走啥样的路,不再会为注定徒劳的事努力了,于是就渐渐地发现自己知“天命”了;可到了五十才真的认识从小到大,你注定在这样的家庭、接触那些环境、经历那样的人生,形成你这样的认知、个性及品行,所以才有你遇到的一切的“自然”,这是天意是命,并且因经历太多,阅人无数而对别人言论亦能明是非,亦能“而耳顺”了,甚至觉得自己也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了。然众多的实际告诉我们:不登凌绝顶怎知众山咋样小啊!有人一定会说:“道理都懂,可做起来难”。是的,一般人没有五十年的造化怕是不行。 要不咋说“五十知天命”呢。

延着标注华龙洞遗址的标牌我们徒步返回,面对村民们那欣喜骄傲的目光,我意识到他们将会维护好这些遗迹的,这使人感到欣慰,欣慰的同时又让人认识到:其实作为人真的是处处水土养人处处青山葬人;生命真的是在追求中延伸,否则与牲畜何异。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05903/

对华龙洞“东至人”的遐思的评论 (共 7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