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故乡那条河(二)

2015-08-26 16:34 作者:2096892747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故乡

故乡那条河,河水甘甜,滋润故乡的土地,滋养故乡万物生长,也滋润漠阳儿女的心田,沐浴俺安康成长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河畔的家乡小村,自古没有一口水井,生产生活用水,全部源于村前的母亲河。除了用水饮水,大河也让家乡人的日常生活丰富多彩。

早晨,鸡鸣几遍之后,乡村炊烟袅袅时,三三两两的村姑和年轻媳妇,挑着水桶,说说笑笑,到河边大埗头担水。雾霭之中,她们阿娜翩翩的身影,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江边水墨画,有道是:

东边一抹火,

鸡犬早欢歌,(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埗头人绰绰,

担水村姑多。

日上三竿时,是农活间歇的时候。卸下犁耙的耕牛被农夫牵来喝水时,有农妇陆续前来,携带衣服和其它物品洗刷。一时间埗头欢声笑语,又喧闹起来。

午后,热辣辣阳光下的埗头,成了俺们一帮小鬼的天堂。大海涨潮,河水平缓倒流,碧水清凉。一个个光着屁股的小精灵,扎猛子、打水仗,搅起阵阵水花,好不热闹!

傍晚,跟着父辈又到埗头与大河约会。大人们在河边甘蔗林里更衣后,到河里边冲凉沐浴,边谈论着天南海北的事情,俺们一帮小屁孩又重演午后的戏水节目,并不时向大人发起水仗“挑衅”,招惹他们一起玩耍。

大河给了故乡许多许多。

旧时,故乡陆路交通不发达,江面宽阔,水流平缓的大河,使船运和造船业十分兴旺。

江城两岸有很多码头和船厂,河上有俗称疍家佬的众多水上居民。这些水上居民在小型木船上搭架低矮的棚子,世代以船为家,河运和捕鱼为生,解放后,组建成一个“水运公社”,专事航运。大河上的繁华,大部分是他们的功劳。

解放后,俺村前河边建了一个很大的县粮食仓库和粮食转运站(俗称三洲仓),村尾的北帝庙南边建一个石油仓库。村前河面上常年船只穿梭,有帆船,有机船,还有无帆也无机、靠人撑或机船拖行的木船。

小时候,去村前河堤或石觉寺一带的码头,看各种船只在河上航行,也是一件爽心的事。从南海开来一条船体特别宽大的铁壳机船,缓慢靠岸,或一条拖头船很壮观的拖着一长串木船,突突突地从河面驶过,常让发小们欢欣雀跃。

有几位发小的父辈是大船上的船员,俗称大船佬。有时候,俺们划着小木艇,登上离岸较远的大船上玩耍,只要不妨害他们作业,那些大船佬倒是乐意俺这些小鬼造访,叮嘱注意安全,别掉河里。可是有时偏不听话,一个个光着屁股,扑通、扑通的从船上向清澈的河水扎猛子,然后爬上小艇,登上大船,变换姿势再纵身跳下。这一幕如果被村里的大人看到,告知家长,回家后免不了一顿严厉的呵斥。

俺村生产队里也有几条简陋的木船,用来运输农业物资。稍大的时候,哥们几个会偷偷将木船从小河撑到大河去,或捉鱼捞虾,或到远处的河滩割水草喂牛。

有时,海边的渔人会撑船到大埗头,从埗头进村,叫卖时令新鲜、咸鱼、鱼汁,丰富村里人的餐桌(新鲜,当天捕获海鱼、河鱼的俗称,不同季节有不同种类;鱼汁,腌制咸鱼的副产,味咸鲜,用作菜肴调味)。

兴旺发达的河运,使故乡的经济发展充满活力。

大河给了故乡许多许多。

大河岸边水草茂盛,鱼虾肥美。

这里是入海的河道,不但盛产内陆常见各种淡水鱼,还出产海河交界、咸淡相融水域很多特有的滨海鱼虾蟹贝。

小时候,河边、河中时常有人以打鱼为生,有河上撒网的,有在水中布网的,有用俗称为缴的一种长杆手抄网,在河边捕捞的,有在岸边或船上垂钓的。

时节,大海退潮时,河滩水浅处,还常有俗称打虾佬的人,用穿起来的长串贝壳,将鱼虾赶进长方形的网具里捉获。

俺村与隔河相望的三洲村之间,有一片狭长的沙洲,以前长满翠竹,名为竹洲。竹洲边缘竹荫下,是栖息鱼虾好去处,先人们常趁海水退潮时,趟河过去捕捞鱼虾。据阿嫲(奶奶)说,不消半个时辰即可满载而归。可惜的是,公社化后,三洲村民将竹洲辟为耕地,俺小时候那里就没有一棵竹子了。不过,沙洲周围的水草中,依然有大量鱼虾栖息。

稍大的时候,俺时常跟随哥哥,或独自一人,手把长缴,斜背竹篓,去河边捕捞鱼虾,三两个小时内,三五斤渔获垂手可得。

早前一个节期间,俺带着新婚的妻子回家省亲,俺还隔三差五去大河捞虾,用这种鲜活的土特产款待来自东北的儿媳妇。

常见一种体型较大的河虾,公的叫大头虾,齐白石《虾趣图》画的那种,长长虾须和前爪,水下游动时威武有趣;母虾头小腹大,腹下常挂有一坨紫红色的虾卵,俗称大肚虾;一种俗称蚕虾的土产基围虾,也常捕获;还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小鱼小虾。

运气好的时候,还能捉到白鳝、藤鳝、溂鱼、鲽鱼、龙脷(一种水底栖息的鳎鱼,扁舌状)等小型鱼类。

河里还盛产市场上大量出售的各种特有鱼类,手抄网一般捉不到,这里就不提了。

故乡人不但捕捞鱼虾以饷,早春时节,还到河里捕捞各种孵化不久的小鱼(称鱼苗),放到鱼塘养殖。其中有一种身长的鲻鱼,野生成鱼不过三四两,在鱼塘隔绝咸水,不用投食养殖,可长到五六斤,肉质肥美。

以前,漠阳江流域没有化工类企业,也没有大型畜禽养殖场,全流域没有污染,所产鱼虾是纯天然绿色产品,其味道与现今养殖的鱼虾不可同日而语。不用特别烹调,放上土产的鱼汁烧开煮熟,就鲜美异常。儿时,鱼汁浸虾餸清粥,特别贪吃,饭后挺着鼓囊囊的肚子,走在路上叮咚作响。

大河给了故乡许多许多。

俺村前的大河,河底没有淤泥,全是黄橙橙的河沙。河沙里生长着多种贝类,其中数量最多的是河蚬,小的嫩黄色,大的黑黄色,指头般大小,称为黄蚬,蚬肉也特别鲜美。

村里的后生,用一种钢丝或竹条编制成的扒子,宽尺许,高及人,称蚬扒。农闲时节,后生们纷纷下河,用这种蚬扒在河底捞蚬。沙子漏出,蚬子留下,半天时间,获得百十来斤黄蚬,不在话下。

在大埗头,村妇将蚬子挑拣干净,装在竹箕,放在缓流中静置几个时辰,待蚬子排净泥沙后,拿回家煮开,再回到埗头,用竹萝在河水中搅拌,将蚬肉和蚬壳分开,称作淘蚬。

淘蚬时,蚬肉的鲜味溶入河水中,吸引成群的小鱼游来品尝。这些不怕人的鱼儿,数量繁多,机敏异常,黑压压的一片,在村妇们洁白的小腿间游窜,想随手捉住它们,绝对不可能的。

蚬肉和煮蚬所得的汤水(称蚬汤)同样鲜美,蚬肉炒须瓜(或苦瓜),芥菜(或苋菜)蚬汤,是天餐桌上常见的美味菜肴,有消暑清热作用。

获得的蚬肉、蚬汤,一般一家吃不了,村里人会送给邻居分享,拿到县城出售,或晒干成别有风味的蚬肉干,日后享用。

黄蚬全身是宝。蚬壳由纯度很高的碳酸钙组成,高温烧制后变成氧化钙,称蚬灰。蚬灰适当洒水后,化成纯白色的氢氧化钙粉末,洒水过筛后的蚬灰,按一定比例与桐油充分混揑,便是大河两岸众多船厂制造木船所用的上好腻子,防水防漏性能优良。

烧制所得的蚬灰,不洒水过筛,也是一种上好的肥料。山区的农民将蚬灰撒到酸性的田地里,改良土质,可明显增加收成。

“农业学大寨”后期,倡办乡镇企业。村里生产队办起一个“海库蚬灰厂”,生意兴隆,不但包下了大河两岸众多船厂所需的全部蚬灰,山区的农民弟兄也源源不断前来购买。

撑船到大河两岸的村庄收集蚬壳,到大埗头卸下;几个人合力踩着土制的大型脚踏鼓风机,给灰窑送风烧制;制成蚬灰后,用负重量很大的人力手推车去船厂送货,是俺高中毕业回乡后,很大部分的劳动内容。

河产黄蚬之丰富,使得大河沿岸有人以扒蚬为业谋生。“文革”后期,一些老知青返城无业,将小木船横在河中,排挂蚬扒,捞蚬为生。虽然辛苦,日子也过得尚算殷实。

大河给了故乡许多许多。

河底纯净的黄沙,是大河赐给故乡的优质建筑材料。江城岸边,有好几个沙场,供应城乡人们整屋(盖房的俗称)的绝大部分沙子需要。

冬天,河水流量减少,海水退潮后,村前大河露出大片沙滩。筹划冬闲时节整屋的村里人,便到河滩担沙。这时候,邻居们会不约而同,自发地前去帮忙,只消一两天,便可备足一家整屋所需的沙子。

大河好像特别厚俺家乡,给村里人的一些恩赐,其他人可能是想象不出的。

上游河岸众多的船厂,常年将大量木屑碎料丢弃河中,众多的水上居民,也时常将破旧的竹木家什丢弃河中。这些废材在河底浸得发黑,捞起晒干,是燃烧不生烟的上好柴火,称为河柴。

俺村是无山多水、人多地少的郊邻,日中柴火主要是稻草,年中远不够用。

春夏洪水季节,上游的河柴被冲到俺村前大河底。洪水退去后,村中后生纷纷下河,用蚬扒捞取难得的大河恩赐。几天中,大河里人声鼎沸,大埗头妇幼熙熙,煞是热闹。村中地塘(晒谷场)堆满晾晒的河柴,解决了村里人炊事的大问题。

岁月月,大河给了故乡许多许多,在分享故乡人幸福快乐的时候,也曾经遇见许多人间不幸。

解放前,漠阳大地常有贼佬(土匪的俗称)出没,漠阳江上时有杀人越货的悲剧发生。据老辈人讲,村前大河,偶尔漂过肿胀腐烂的尸首,是多见不怪的惨象。

最令人难忘的惨象是,在南北军打仗期间(近代革命时期),成堆的大兵尸首从河面漂过。

“漂了几天几呵”,阿嫲曾心有余怕的说过。

即使解放之后,大河上也曾经发生过惨绝人寰的事情。

“文革”大浩劫期间的一个夏天,漠阳江上游的阳春某地,阶级斗争极端化,数百名地主、富农成份的农民及其父母儿女,包括婴儿,一夜之间被民兵抓起来,并连夜押往漠阳江的一座拦河闸上,捆住手脚,全部推落河中淹死,数日后开闸放水。

数百具肿胀腐烂的尸首漂浮江面,陆续顺流而下,神泣鬼哭。

真是:

月黑杀人夜,

风高哭恶邪。

满河冤魂泪,

遗骸无归舍。

那个夏天,三百里长河恶臭熏天。从夏到秋,没人再敢喝河水,市场的河鱼也没人问津,摆卖的茶水没人敢碰。也是在那个时候,俺村迅速在村中地塘边,挖了唯一的一口大水井。

石觉寺门外的榕树下,有个常年摆卖凉茶的摊子,为了维持生计,面对滔滔江水,率先挂出“正井水凉茶”的招牌。一时间,全城的茶摊、茶馆、茶楼纷纷仿效, “正井水凉茶”风靡全县……

也许是因常有人神共愤的事情发生,也许是因人们向大自然索取过多,往日的大河,也会时常向人们作出惩罚。

小时候的夏天,常有洪灾。河堤外侧水面高出堤内数尺,黄汤翻滚。有时决堤,堤内的低洼稻田一片汪洋,街路被淹。因此故乡人称洪水为浸路水。

所幸附近就是出海口,洪峰时间短,两三天内,洪水退去。虽然低洼的稻田会颗粒无收,但洪水从不给两岸儿女以伤筋动骨的伤害。

洪水消退后,大河依然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给故乡人无私奉献,印证了先人口口相传的那句话:“阳江贵地总无忧”。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79405/

故乡那条河(二)的评论 (共 10 条)

  • 淡了红颜
  • 雨袂独舞
  • 春暖花开
  • 雪灵
  • 江南风
  • 心静如水
  • 竹林雨轩
  • 温尔雅
  • 白草诗人
    白草诗人 推荐阅读并说 好文,读过,推荐共赏!
  •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推荐阅读并说 推荐阅读!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