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永远的端午

2015-06-20 10:47 作者:天涯无垠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地里的麦子熟了,伴随着布谷熟悉的叫声,端午节翩然而至。

童年记忆中的端午节是从黄河故道的那个小村落开始的。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懵懂的我对端午节的印记就是一碗煮熟的红白夹杂的鸡蛋。早晨起来,母亲端出用蒿草水煮熟的鸡蛋,或红或白的蛋皮,衬着淡淡的草绿,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清香。我挑出最大最硬的一个,就上街找发小。发小们聚齐了,一场不期而至的较量便开始了。大家先把各人的鸡蛋放在地上,比比谁的个头大;然后,相互间轻轻一碰,看看谁的鸡蛋硬。碰破的,就吃掉。没碰破的,继续比,直至最后,也一样吃掉。大概因为我家在村头,鸡在外散养的缘故,好几次,我的红皮鸡蛋总是最后的王者。这便成了我童年时代端午节极快乐回忆

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是在上了小学以后。学校设在大队院里,两口教室,50多个学生,一至三年级一口,四五年级一口。两位老师都是本村人。男老师姓王,人到中年,极为严厉,学生非常怕他;女老师姓李,刚刚高中毕业,因为没能保送上大学,就成了我们的代课老师。上了学,才知道端午节有那么感人的故事和诱人的习俗,知道了二千多年前那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知道了端午节吃棕子和鸭蛋、插艾草,知道了端午节在南方还有赛龙舟的习俗……于是,端午节在童年生活中变得明朗而丰富起来。以后的端午节虽然将鸡蛋换上了鸭蛋,但真正吃上棕子却是回到现在的老家,才变成了现实。

读懂端午节,是在读了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之后。那位怀才不遇、嫉恶如仇,吟唱着“路漫漫其修远兮”远走他乡的楚国屈大夫;那位慨叹“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特立独行的天问诗人;那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伏清白以死直兮”的文人屈子;那位定格在华文明史上、光彩照人的龙的传人……是他,让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读了他,才懂了魏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断然之举;读了他,才懂了唐代李白“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悲天长叹;读了他,才懂了元代文天祥引颈就义、彪炳青史的豪情壮志;读了他,才懂了明代于谦粉身碎骨、青白为人的冰心一片;读了他,才懂了清代林则徐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的销烟壮举;读了他,才懂了民国时期被誉为“谦谦君子”的朱自清先生宁愿饿死也不食美国救济粮的铮铮傲骨……徜徉在这个棕子飘香、艾草浸情、鸭蛋诱人、龙舟飞舞的节日里,我仿佛看到那位宽袍短须、仰望天空、对月长吟的天问诗人,正以心怀黎民的浩然之气行走于历史的天空中,书写着华夏千年文明的永恒

流连端午节,始于数年前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尘埃落定之后。2005年11月25日,当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作为有着数千年炯炯文明史的泱泱大国,在反思西洋节大行其是的背后,我们是否要拷问自己灵魂:我们失掉的,难道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的话语权?记得前几年,在一节初中语文课——汪曾祺的散文《端午的鸭蛋》上,当年轻的教师向学生提出这一问题时,不仅是学生,连听课的我们也一时哑然。大师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代表着民族文化的制高点。一个没有大师的民族,难以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跻身世界民族强林。改革开放的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亟待民族精英和学术大师的脱颖而出。深度透视时下民族文化的传承者——中国知识分子阶层,无论是世纪之初让良知未泯的知识分子汗颜的“钱学森之问”,还是近年来广为社会关注的学术造假现象,试问:作为优秀民族文化的端午节,根在何处,魂归何方?

永远的端午,拷问着每一个火黄子孙的灵魂。(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64804/

永远的端午的评论 (共 9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