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住房与家

2015-03-26 17:14 作者:太极  | 1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两室两厅装修舒适的房子,每天只有两位退休老人里外穿梭,做做家务、上上网、绣绣花。

里外屋的没有了孩子喧闹,没有了那些三代人的忙碌,也没有见缝插针争看电视频道、抢着用电脑的纠纷,没有了观念上的风暴冲突,只剩下了老两口的唠叨与絮烦。老两口的饮食也简单了,一菜一汤就满足了。

我们的生活过的安逸、满足、平淡,典型的老百姓过的日子。

在莽荒的远古,一座茅棚,一座背风的山洞,一棵参天的古树下也许就是人类的理想住宅。少数民族穴居的民俗也许就是从那时沿袭下来的淳朴民风。人们世代居住在那里繁养生息,哺育后代,躲避风,创造了只有彼此之间才明白的语言,用简单的语言交流感情、呼喝欢呼、同庆丰收、祭祀祖先分享着彼此的悲欢。

近千年来宫殿告诉人们的是皇权的尊贵,宗教的圣殿、飞檐硫瓦、高山殿宇告诉人们的是心灵的凝重、佛性的逸升、善恶的明辩。只有依靠至高无上的皇权,才能在生产力低下的农耕社会,动员天下的财力在“龙脉”上建造高大宏伟的宫殿皇陵,镇服天下臣民顶礼膜拜,安分守己的耕作自己门前的二亩地,并甘心情愿的供奉税负,供国家去抵御外敌、管理朝政、发展工商文化。香烟飘渺、圣歌轻盈的宗教圣地、教堂、圣母院则抓住人们的灵魂,把人灾、天祸、发达、升迁都归结为前世修行、上天安排,赎罪的结果,财富、幸福婚姻都归结为仙、圣、佛、道、上帝的施与。

宫殿、寺庙、教堂只是象征性的建筑物,不是家。近代人将住宅演绎成“四合院”“围屋”“碉楼”,以家族聚居的方式,去抵御散兵土匪的骚扰,这类住宅高墙绿瓦、功能齐全、进退自如、饮食不愁,金银窖藏、弱子绕膝、娇娘回眸,安全、互助、亲和是建筑主题。这些建筑是战乱时代避灾躲祸的桃园。然而高大宏伟的“红楼”早已不在,贾府的三老四少也做了兽散,昔日的娇娘公子难免暴尸郊野。四合院,围屋也难免战乱的侵袭(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现代人又将豪宅冠以“海边别墅”“欧式风格”“数字化”等名目繁多的概念,高墙明脊,亮窗雕壁,人工智能,灯光制景,纯金洁具,红木家俱...... 用人类出类拔萃的智慧把家装扮成可媲美于天堂的盛景。这样的住宅也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被人们作为幸福的标的物。

然而即使是豪宅别墅也难免世事变迁,豪宅易主,父子相馋,兄弟反目,家破人亡,家复不在。有一位家境宽裕曾经权倾一隅的大家遗孀,一辈子无儿无女。晚年后自己独自一人住着一座越层楼房,没有危难之虑、不愁吃穿、不缺用项、没有需要关心的直系亲属。但是年老的最大敌人---疾病和孤独却在时刻侵袭着老人那寂寞的心灵。远房亲戚、街道干部、老邻居、老同事、早年的学生、照顾老人生活的家政人员成了老人最亲近的人,但他们都各有自己的家。老人住着高楼豪宅,即使每日食用琼浆玉液、山珍海味,没有亲情的滋养也豪无滋味。没有亲情,她可有家么?她只是拥有一处另人羡慕的、价值连城的、装修豪华的宽敞住宅。

“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曾是农耕社会人们一生的追求。热炕头是房子住所,两亩地是资产,牛和犁是耕作助手劳动工具,老婆孩子才是人生活的希望和感情寄托。在原始自然生存环境中,固定安全的住所、肥沃的土地、轻便耐用经济顺手的劳动工具是生存的必要手段,生存动力则是亲情,是人的繁养生息。房子只是挡风遮雨的住宅,是家的物质基础。

“家”是亲情的承载平台。房屋内没有装载亲情,只是一座建筑物,那不是“家”。家是心灵的寄托,是医疗心灵创伤的一座堡垒。父母、夫妻、兄弟、姐妹在这里和睦相处,互相之间的安慰、支持、互勉是人生的最大财富。没有亲情的家,没有人气的家,只是一处凄凉的、无靠的、没有生气的“住宅”。是随时可以易主的“财物”。

满载亲情的住所,温馨安静的环境,这才是“家”。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42151/

住房与家的评论 (共 12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