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喀纳斯,神的后花园

2014-08-24 15:06 作者:骆青砚  | 1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喀纳斯,神的后花园

【一】出行

也许因为自己是一个想得太多太周全的人,每一次出行远游,总喜欢考虑到方方面面的事情,很多时候,想得太多,常常未能成行。

因此很是羡慕弟弟,他总是在地图上看到想去的地方,背起背包就走。

弟弟喜欢旅行,家里充斥着很多关于地理方面的书籍,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更是期期未断过。受到弟弟的影响,女儿从小喜欢拿着地理书籍,翻看着上面精美的山水画面,小小的手,指着上面四川的峨眉山,北京的天安门,新疆的喀纳斯……细声细气地说:“妈妈,我要去这里,还有这里……”

今年暑假,承诺女儿去喀纳斯。什么也不想也不计划,八月中旬,请了四天假,我带着女儿,背起背包,去了她念念不忘的喀纳斯。(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二】喀纳斯

喀纳斯,是蒙古语“美丽富饶、神秘莫测”的意思。

喀纳斯位于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中段,地处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国接壤的黄金地带,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始终保持着原始风貌而被誉为“人间净土”。

据历史可考,喀纳斯是成吉思汗西征的路经之地。

传说中,成吉思汗经过此地时,对他麾下的将士们说:“不要上山,神的眼睛在看着我们。”

在成吉思汗的眼中,美丽如仙境的喀纳斯,是神居住的地方。

因此喀纳斯,又被称为“神的眼睛”,“神的后花园”。

成吉思汗见到喀纳斯湖时,被喀纳斯湖美丽的景色吸引,亲自下马,捧起湖水,仰头痛饮。所以后人都把喀纳斯湖称作“王者之水”。

【三】阿尔泰山

阿尔泰山脉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和蒙古西部。西北延伸至俄罗斯境内。呈西北—东南走向,斜跨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国境,绵延2000余公里。

中国境内的阿尔泰山属中段南坡,山体长达500余公里,海拔1000—3000米。北部的最高峰为友谊峰,海拔4374米。

阿尔泰在蒙语中意为“金山”,自汉朝开始,就有人在山上开采金矿,至清朝,在山中淘金的人曾多达5万多人。

阿尔泰语系从阿尔泰山得名。

阿尔泰山有阿尔泰山原住民、俄罗斯人和哈萨克人定居。

【四】阿尔泰山石人

阿尔泰山脚下,有一片辽阔的荒原,行走在阿尔泰山的山间,这里矗立着一堆黑色的巨石,这些石头被当地牧民称为来自天上的神物。它们的质地很像铁陨石,用小铁锤敲击能发出悦耳的声音,更为奇特的是,在其中一块石头上刻画有人的面孔。

在阿勒泰山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这些石人,这是突厥人墓前的石人。突厥人强悍勇敢,崇尚武道,他们生前杀过多少个敌人,死后他们的亲人便会在他的墓前垒砌多少个石人。

中国早期古籍《庄子•逍遥游》当中,记述有一极北之国被称为穷发国,同时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著作《历史》中说,阿尔泰山下居住着一种秃头人, 秃头、穷发很可能就是指某个民族不留发辨的习俗,意思相近,不谋而合。

这些黑石头石人的典型特点,就是圆形的头顶上没有任何发饰,希罗多德的著作中还说:秃头人长着“狮子鼻和巨大的下腭”,这种蒙古人种的脸型恰恰在这些石人身上表现得很突出。

希罗多德说秃头人在山中看守着黄金,而阿尔泰山自古以来就是金矿。学术界所说的草原丝绸之路,因为在四千多年前就已经存在,那时人们交易的商品不可能是丝绸,除了一些生活用品之外,最有可能的就是黄金。所以说,草原丝绸之路又被称为黄金大道。

在西方史料中,曾把亚欧草原的一些早期的游牧部落称作斯基泰人,国内部分学者认为,正是中国先秦史料中提到的塞人,他们也活动在阿尔泰山、天山一带,那么塞人和秃头人有是什么关系呢?

在新疆呼图壁县的天山深处,有一个叫康家石门子的地方,石门子崖壁之上有一幅面积达一百多平方米的岩画,据考证,这是一幅在世界上都很罕见的生殖崇拜岩画,而它的创作者正是三千多年前在此游牧的塞人。

岩画上的人物大都体态修长、高鼻深目,具有某些欧罗巴人种的特点,这似乎说明塞人和秃头人并不是一个民族,这一点在早期石人身上会有所反映吗?

在布尔津县文管所里还收藏着两根奇特的小型石人,它们是在三千年前的古墓葬里作为陪葬品而出现的。其中一根淡黄色的石人高鼻深目,和康家石门子岩画上的人种非常相似,是否可以猜测,它正是古代塞人的遗存?

其实无论是墓地石人,还是随葬石人,都具有灵魂保护的含义,它的根源就是对石头本身的崇拜,认为石头具有通灵的作用,所以一般的石人身后的墓葬也是用石碓垒砌而成。

在这些石碓的周围,还可以看到半隐半现的散石,其实它们是围绕着石碓的同心圆,圆圈和石碓由放射状的线条连接,它们构成的图形只有站在至高点才能看得清楚。

石人的存在并不是偶然现象,除了新疆的天山和阿尔泰山,东到蒙古国、南到西伯利亚草原以及我国的内蒙古部分地区,西到中亚腹地,一直延伸到里海和黑海沿岸都有石人存在。如果将这些石人的分布地点由东向西在地图上连接起来,就会出现一条贯穿欧亚大陆的草原大通道。

如今生活在石人地区的民族都没有立石人的习俗,因此必须到古代民族中去寻找石人的族属。在我国北方草原,曾先后生活过鬼方、塞种、匈奴、突厥、回鹘等游牧民族,然而这些民族都长期处在频繁的迁徙和战争之中,该如何寻找?

人们想到了在石人身后的墓葬中寻找证据,但现实中保存完好的石人和墓葬非常少。即使找到了类似的遗迹,出于文物保护的需要,也只能进行抢救性挖掘。再加上由于游牧民族的葬俗本来就很简单,就更难找到直接的证据了。

上个世纪,蒙古国曾挖掘了一系列立有石人的古墓葬,墓中出土的碑文上明确记载了是突厥贵族的墓葬。于此同时,专家们在翻阅历史资料时发现,在《周书•突厥传》中记载,突厥人死后,要“于墓所立石建标”,这说明古代突厥人有在墓地立石的风俗。在《隋书•突厥传》中也有一段记载,说突厥人尚武好战,死后要“图画死者形仪及其生时所经战阵之状”。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推断,石人上刻画的正是墓主人自己的形象?

在今天的阿勒泰市文管所里,存放着几尊石像,被认为是比较典型的突厥石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右手执杯,左手握剑。石人握剑,很可能是因为突厥人有尚武的风俗,而它另一只手中托着的一个杯子,则是一种权利的象征。这几尊石像很好地吻合了突厥人的一些生活习性。

然而,所发现的石人远远不止这一种类型,不同种类石人之间的巨大差异又动摇了这个结论

近几年来,博物馆考古部主任主任王博一直在进行着一项艰苦的工作,就是把所有新疆境内发现的草原石人,进行类型学划分、比对,从而找出它们共同点和不同点。

他发现,草原石人上雕刻的人物,远远不止突厥武士这一种类型。有的石人选材十分特殊,似乎来自更远古的时代。

20世纪60年代,在新疆阿勒泰市切木尔切克乡的一处典型墓葬前,有了相同的发现。五尊立于墓东面、由黑色岩石雕成的石人,都不是常见的武士造型。石人的脸廓和眼睛,大都呈圆形,面颊上还刻有三角状饰纹,其中一尊,经过考证,王博判定她是一个女性石人。

在石人身后的墓地出土的文物里,有一类陶罐引起了考古学家们的注意。

这种陶罐呈橄榄形,上面雕刻着水波样的弧线纹,经过比较,他们认为陶罐属于一种叫卡拉苏克文化的范畴。

卡拉苏克文化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与突厥人生活的隋唐时代至少有上千年的差距,石人就不可能是突厥人的遗存。这一论断在石人研究问题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打破了新疆石人即突厥武士石人的论断,无形之中,也印证了王博关于石人断代的猜想。

那么在三千多年以前,是谁在石头上留下了自己的雕像呢?

在某些墓地上,可能和石人并排或单独存在着一种奇特的石柱。今天,出于保护

的需要,它们大多被收藏在博物馆里,石柱上雕刻的基本都是鹿形图案,因此就

被叫做鹿石。鹿石上的鹿群具有抽象化的美感,更为奇特的是,所有的鹿嘴都被

拉成细长的喙,这种鹿身鸟喙的造型为神灵安上了翅膀。学术界认为,鹿石和

石人可能属于同一个时代,但相对来说,鹿石要早于石人出现,而且很可能就是

石人的前身。

有一种被称为非典型的鹿石,因为石柱上只有一些抽象的符号,上面是三道斜线,

中间是一个小圆圈,下面是一把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斜线意味着五官或者人

脸,小圆圈则是脖子上的项链,而剑代表的部位正是下半身,这三部分代表的恰

好是一个抽象的人体。

萨满教是一种以祖先崇拜为主的原始多神教。在中国,匈奴、突厥、契丹、蒙古

等许多古代民族都曾经信仰过萨满教。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崇拜自然,最突出

的特点是对祖先的崇拜。他们相信人死了以后灵魂不灭,祖先们虽然已经去世,

但他们的灵魂始终和活着的人在一起。新疆草原石人和鹿石,就是萨满教的一种

表现形式。

但是,也有人认为,那些高大的鹿石、石人,都是男性生殖崇拜的象征。从新疆

草原墓地石人的演变也可以看出,在青铜时代,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对男女始祖的崇拜是并存的,而到了隋唐以后,就再也看不到女性石人了,突厥人雕刻的武士型石人当中,就没有发现一尊女性石人。就这样,原始的生殖崇拜,开始逐渐演化为祖先崇拜。不管怎样,正是这些石人,作为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的偶像,给予了草原民族精神的力量,并目睹着他们走上历史的舞台,再从历史的舞台中慢慢消逝。

新疆博物馆的年轻研究员张晖,提出一个大胆的猜想,他认为石人及其相关遗迹正是古代人类对外星文明的记录。

张晖认为,某些头上和脖子上有饰物的石人,刻画的正是带着太空帽、穿着太空服的外星人的形象。对于石碓墓,他做了大量的统计分析,他发现,从高空俯视石碓墓,它们的形状恰好和传说中外星人的遗留物——麦田圈吻合。至于说鹿石,张晖认为刻画的正是外星飞船虐杀地球动物的情景,据说有外星飞船降临地球,通过巨大的吸引力将地面上的动物吸上天空。而鹿石上的鹿群不正奔向上方,鹿嘴恰是因巨大的吸引力而被拉长了吗?

张晖的观点一出,令学术界一片惊讶,但对一般人而言,这仍不失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想法。毕竟,当城市里疲惫的游客来到草原,来到戈壁,去寻找石人踪影的时候,字斟句酌的历史考证已并不重要,如同石人曾被古代先民看作自己灵魂的守护神一样,它也成为现代人的精神归宿。

一种观点认为,立有石人的墓葬并不仅仅是死者的坟墓,可能还是部落的祭祀场所,一些专门用于祭祀的神物在墓葬周围也有所发现。

阿尔泰山石人是西域草原上神秘遗迹,久经数千年而栩栩如生,其雕刻工艺古朴、逼真、形象生动,蕴含着草原居民的民族气质和尚武精神,是游牧民族消灾辟邪、祈求祖先福佑的吉祥物。

【五】哈萨克族

喀纳斯当地百分之七十居住的是哈萨克族,哈萨克族是中国西北大草原主要游牧民族之一。中国西汉时期细君公主嫁到西域后,曾描绘乌孙人的生活“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这便是哈萨克先民游牧生活方式的形象概括,至今,毡房仍为哈萨克族传统的居所。景区内的哈萨克居民同样喜欢居住毡房。

毡房一般高3米左右,占地面积20—30平方米,环形的毡墙,圆形的屋顶。毡房的骨架多为戈壁、河滩常见的红柳木,外围的墙篱用新疆荒野最常见的芨芨草编成,相互交错成菱形的围墙也是用细红柳木制作,连接的材料是牛皮绳和牛筋。门框和门多用松木制作,此外,要用大量的毡子和毛绳,整个毡房不用一枚钉子,这样的毡房具有便于携带、坚固、轻便等特点,拆卸、安装都很容易,一般两个多小时即可搭起一个毡房。

哈萨克族毡房全是用手工精细加工而成,比如毡房周围的芨芨草墙篱,一座毡房需要上千根长短、粗细一致的芨芨草,编织时每根芨芨草,都要绕上红、黄、绿等各种颜色的毛线,以织成和谐美丽的图案。扎围墙用的彩带,均有五颜六色毛线织成,花纹美观大方,房门也雕有花纹图案,吊在门上的毡子,多用各色绒线绣出鲜艳夺目的图案,颇富有艺术感染力。

毡房的大小由房墙的多少而定。一般毡房多用6块毡墙,每块宽2—3米,高约1.7—2米,大的毡房有用8—10块毡墙的。毡房的屋顶开有天窗,以便透光和散烟。

哈萨克毡房与蒙古族蒙古包略有差别,蒙古包顶部用的支架较直,故屋顶外形尖一些。

哈萨克族毡房内部格局布置也很有特色。在一个20—30平方米的毡房内,既有“客厅”、“卧室”、又有厨房、库房,颇费匠心。毡房的门一般朝东开,前半部分放物品、工具,后半部分住人、待客。炉灶放在正中央的天窗下,进门右下方摆放食品和炊具,左下方放置马鞍等生产用具,对着门的正中后墙上方摆放被褥、衣箱等物,衣物箱子前铺有华丽的毡子或地毯,是客人坐的席位,正对着门的地方为上座。哈萨克的毡房内四周几乎摆满了物品,中间还留有很大的空隙,一般招待十几位客人不显得拥挤,可举行弹唱会,也可举行小型的舞会。

在风景秀丽的阿尔泰山林区,错落点缀其间的木屋也是哈萨克人传统的居所之一。木屋大小不等,但都精巧别致。屋顶有呈“人”字形的,也有倾斜式或平顶的。木屋从屋顶到墙壁全用木头建造,四壁的墙和屋顶虽然结构简单,但严紧结实,地面铺设的木头地板也相互衔接紧密,木屋的屋顶铺有厚厚的草皮,墙内外抹有泥巴,这样的木屋不畏风凉。寿命可达百年。

哈萨克族无论住毡房还是住木屋,都很讲究室内装饰。房内四周墙围一般挂深色绸缎,上面刺有鲜艳的具有哈萨克族审美情趣的图案,地板上铺花毡子,木屋两侧挂花色多样的衣物,有的木屋显要的位置还挂着狼、狐狸或其它野生动物的皮,以显示主人的狩猎本领。

哈萨克族是一个很讲究道的民族,在哈萨克族的称谓里,没有爷爷奶奶的称谓,只有爸妈妈和兄弟姐妹。这种称谓的形成,是与哈萨克族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哈萨克族人的一生当中,大约会搬四百多次家,许是熟能生巧,他们居住的帐篷,两名年轻力壮的哈萨克族男子,两个多小时便可以搭起一座。

每年暖花开,哈萨克族中年老的人留下,年轻力壮的年轻人便会去寻找水草丰美的草原放牧。为免老人孤独寂寞,不能陪在老人膝下承欢尽孝的遗憾,他们会将自己年幼的孩子交给老人抚养,唤老人为爸爸妈妈,使老人得享天伦之乐。

进山的途中,处处可见哈萨克族的白色的蒙古包星星点点。碧绿的草地环绕明镜般的湖水,宁静秀美。广袤的沼泽草原上,牛羊成群,帐篷前的地灶上,炊烟袅袅,与青山和白云构成一幅天然的山水画。人与自然,如此和谐。

【六】一山

喀纳斯风景区如果用几个简单的字概括,就是一山,二湖,三湾,四迷,五个唯一。

这一山,即阿尔泰山友谊峰。

友谊峰海拔4374米,终年积,巍然屹立,是我国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的界山,也是喀纳斯湖湖水的发源地。

【七】二湖

喀纳斯湖形成于距今约20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时期,湖面海拔1374米,四周群山环抱,湖面最宽处约2600米,湖水最深处188米,湖水面积约45平方公里,自北向南犹如一个长长的豆荚蜿蜒流淌在长约25公里的喀纳斯峡谷里。

当年成吉思汗的军师耶律楚材西行来到喀纳斯,被喀纳斯秀美的景色所打动,遥望着那如珍珠一般散落在峡谷中变幻莫测的湖泊,写道:

谁知西域逢佳境,

始信东君不世情。

圆沼方池三百所,

澄澄春水一池平。

喀纳斯湖另一奇观是变色,被称之为变色湖。

春夏时节,湖水会随着季节和天气的变化而变换颜色。

从每年的4、5月间开化到11月冰雪封湖,湖水在不同的季节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5月的湖水,冰雪消融,湖水幽暗,呈青灰色。

到了6月,湖水随周山的植物泛绿,呈浅绿或碧蓝色。

7月以后为洪水期,上游白湖的白色湖水大量补给,由碧绿色变成微带蓝绿的乳白色。

到了8月湖水受降雨的影响,呈现出墨绿色。

进入9、10月,湖水的补给明显减少,周围的植物色彩斑斓,一池翡翠色的湖水光彩夺目。

沿喀纳斯河的景色很美,在山上是看画,在湖边才是走进画里。

白湖,又名阿克库勒,位于喀纳斯湖东北38公里处友谊峰脚下。

白湖位于布尔津县禾木喀纳斯蒙古族乡境内,听人说,白湖的湖水成半透明的乳白色,景色极美。

只是我们去得不巧,通往禾木的路段正在修路,要到九月份才可以通车,因此没有去成禾木,一览白湖的美丽风光。

【八】三湾

喀纳斯的一方天空,一山,一树,一水,皆是景。

三湾,指的是卧龙湾、月亮湾、神仙湾。

去喀纳斯,恰值八月中旬,水为绿色。

伫立观景台上远远望去,湖水仿若一块上好的碧玉镶嵌在山间,令人屏住呼吸,目不能移。

卧龙湾位于喀纳斯风景区之首,喀纳斯河水流经此河段骤然变得宽阔平静,形成一个面积约6平方公里的湖泊。

卧龙湾水面平静,水色碧绿,清澈透明。在水的中央有一块茂生植物的沙洲,酷似一条静卧在水中的巨龙,卧龙湾以此得名。

由卧龙湾前行1公里就到了月亮湾,喀纳斯河水流经这里划了一道优美的弧线,犹如弯弯的月亮落入了这林木葱茏的峡谷。

月亮湾是喀纳斯湖最著名的景点。

听闻,从春季到秋季,从清晨到傍晚,美丽的月亮湾会随着喀纳斯湖水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喀纳斯是值得在不同的季节,多去几次的。

在弯月之中有两座平坦的小岛格外引人注目,犹如两只巨型脚印。关于这两只巨型脚印,有很多种传说。

有一种传说,是西海龙王当年在此降服河怪时留下的脚印。

还有一种传说,是因为嫦娥脚大,因而在凡间找不到夫君,被迫上天寻夫时,不小心留下的足迹。

而阿勒泰当地人则只信一种传说,那就是当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追击敌人健步如飞时留下的脚印。

由月亮湾前行三公里就到了神仙湾,这里是一片宽阔的水域,是喀纳斯湖在山涧的低缓处形成的一处浅滩。河水将河心洲分成若干个小岛,岛上郁郁葱葱,生长着稀有的云杉,白桦,和落叶松。

河水流经这里变得异常平缓,微风吹来碧波荡漾,河水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湖面背光看去在阳光照射下闪着细碎的光,好似洒下一片珍珠,因此也称神仙湾为珍珠滩。

这里常年云雾缭绕,山景,湖水,树木相映,如临仙境,神仙湾由此得名。

【九】四谜

喀纳斯的四谜是指湖怪之谜,千米枯木长堤之谜,白湖之谜,和图瓦人之谜。

(1)喀纳斯湖怪

来到喀纳斯,就不得不提起喀纳斯湖怪。

传说喀纳斯当地的图瓦人放牧的牛羊驼去湖边饮水时,常被拖进湖中作了点心。湖怪常常在天刚亮和黄昏时出现,至于湖怪长得什么样,谁也没有看到过。

据说,有一个图瓦牧民去亲戚家喝喜酒,回家时已近黄昏,路过喀纳斯湖下马转身冲着山林小解,忽然听到身后“哗啦”一声响,连忙回头,却发现他的马不见了,湖面上隐约看到一对“212”小汽车车灯般阴冷的大眼睛缓缓沉入湖中。

他惊得酒醒了一半,向村子里跑去,边跑边喊:“‘212’把我的马吃掉了。”

村民们听说后,纷纷组织起来,制作了一个大大的大钓钩,用一头牛做诱饵,用牛皮筋编成绳,绳子的另一端套上了二十匹马。

等了一天又一天,第三天,终于有了动静。一声令下,二十匹马拼命往上拉,直累得二十匹马口吐白沫,绷断了牛皮绳,连湖怪的影子居然也没有看见。

有人认为,喀纳斯湖怪只是一种旅游文化的招揽,是编出来的商业需要,只能说明旅游开发商的智慧还是很成熟的。

导游却信誓旦旦地对我们说,喀纳斯湖中真的有湖怪,去年七月间,他曾经亲眼目睹,一群庞然大物在湖水中游弋。

关于喀纳斯湖怪,众说纷纭,至今也没有一个答案。所以,喀纳斯有没有湖怪,依旧是个谜。

(2)千米枯木长堤之谜

在喀纳斯湖的北岸,有一条一米多高、二千多米长的枯木长堤。

这是喀纳斯山上的树木枯死后滚下山落入湖中形成的,每当湖水上涨,枯木就漂浮在湖面北岸一带。湖水下落,枯木就在北岸友谊峰山脚下形成一条千米枯木长堤。

为什么这些枯木不随波逐流向下游漂流呢?这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据说,这些枯木留恋曾经生养它们的故土喀纳斯,而久久不愿离去。

(3)白湖之谜

白湖,又名阿克库勒,位于喀纳斯湖东北38公里处,海拔1954米面积约10平方公里。

由于湖水酷似牛奶,远望一片乳白色而得名。

白湖的水注入喀纳斯湖后,染得喀纳斯湖的北部湖水也是一片奶白。

白湖的形成至今仍然是喀纳斯之谜。

(4)图瓦人来历之谜

图瓦人属于中国北方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图瓦语是中国现存的稀有语种。

他们以游牧、狩猎为生。近四百年来,定居在喀纳斯湖畔,算是喀纳斯的原住民。

图瓦人的房屋多建在水边苍松翠柏下的草地上,房子的地基、地板、墙壁和屋顶全是用木头制成的。

原木垒起的木屋,散布在村中。小桥流水人家,炊烟袅袅中奶酒飘香。

古朴的小村景致,像喀纳斯一样幽静美丽。

喀纳斯图瓦村居民自称是蒙古族图瓦人,图瓦亦称德瓦,或土瓦,或库门恰克。

历史悠久,早在古代文献中就有记载。

隋唐时称都播。元称图巴、秃巴斯、乌梁海中人等。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成吉思汗征战西域,他的次子察合台派遣了一支先头部队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后来,这只队伍在阿尔泰山的深山老林中迷了路,神秘的消失了。

亦有一种说法是,图瓦人是成吉思汗西征时遗留的部分老弱病残的士兵,逐渐繁衍至今。而这也是图瓦人认同的一种说法。

不管传说是真是假,如今在喀纳斯湖畔居住着一个原始部落,他们以山林为家,以放牧、狩猎为生,砍来山上的松木搭建起木屋,剥下厚厚的兽皮抵御严寒,使用原始的炊具调制出香喷喷的奶酒。

他们不与外族通婚,不与他人争斗,他们以图瓦人自居,以成吉思汗为自己的先祖。四百多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图瓦人保留着古老、完整的部落和较强的氏族血缘观念。他们勇敢强悍,善骑术善滑雪,能歌善舞,现在基本仍然保持着比较原始的生活方式。

古训说牢记祖先的名字,是每一个图瓦子孙的责任

他们世代悠闲地生活在喀纳斯这片世外桃源中,被称作“林中百姓”或“云间部落”。

我们去图瓦人家做客时,桌上摆满了奶疙瘩,葡萄干,和一些油炸果子。

我们运气很好,当地很有名气的旱獭组合正在家中,他们是一支原生态的乐队。

旱獭组合有四个人,其中一个去国外公干,因此我们只见到了三个人。

旱獭组合的主唱是一个很幽默的人,他穿着一身白色的蒙古服饰,戴着一顶白色的帽子,为我们介绍他们的由来与民族风情。

他们为我们端上了奶茶,斟满了奶酒。

他说他们是图瓦人,而不是图瓦族。否则,中国不是有五十六个民族,而是五十七个民族了。他反复强调说,他们是蒙古族图瓦人。

他们以他们是蒙古族成吉思汗的后代而骄傲。

在他们屋子墙壁的正中央,挂着成吉思汗的画像。而在画像的两边,则挂着狼皮,狐狸皮,山猫皮。他说这些都是以前狩猎所得,现在这些动物皆是国家保护动物,已经不让再打猎了。

现在的图瓦人大约只有两千人左右,居住在图瓦村,白哈巴村,和喀纳斯村。

最后,我们欣赏了旱獭组合犹如天籁般的演唱和表演。

说到图瓦人,就不得不提他们独有的一种乐器——苏尔。

从外观上看,苏尔和笛子很相似,一尺多长,有三个音孔。苏尔是用当地产的芦苇管作的,制作工艺简单,但吹奏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丹田之气,靠牙齿和嘴唇的振动发出声音。

专门研究“苏尔”音乐的中国音乐学院桑海波教授认为,“苏尔”是中国古代叫做“胡茄”的乐器,胡茄有多种形式,“苏尔”是目前民间遗存的其中之一,是中国音乐的活化石。

旱獭乐队将苏尔竖起贴在唇边,随着气流的呼出,手指的移动,美妙的音乐声充满了整间木屋。一瞬间,我们仿佛来到了美丽的喀纳斯湖畔,在蓝天白云下,山风吹过,枝叶婆娑,湖水荡漾,温暖的阳光洒满山间,万物在生长,虫鸟在鸣唱,初雨后的天空,挂上了一条美丽的彩虹……

在旱獭组合主唱的口中,我第一次听说了呼麦。

“呼麦”是图瓦文xoomei的中文音译,又名“浩林•潮尔”,原义指“喉咙”,即为“喉音”,一种藉由喉咙紧缩而唱出“双声”的泛音咏唱技法。“双声”(biphonic)指一个人在演唱时能同时发出两个高低不同的声音。另外,呼麦又

称“蒙古喉音”。

呼麦是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呼麦发声原理特殊,有时声带振动,有时不振动,是用腔体内的气量产生共鸣。假声带也随之震动。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在此基础上,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强化和集中泛音,唱出

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的高音声部,获得无比美妙的声音效果。

旱獭乐队的呼麦手叫做阿木尔达拉,蒙语意为,宁静的大海。

他的呼麦浑厚而悠扬,那小小的一间木屋根本无法承载他喉音的饱满。主唱天生一把好嗓子,音域宽广而富有层次。一时间感觉呼麦,人声与琴声在小屋内激荡翻滚,几欲冲破院墙。耳边天籁悠扬,双眼一闭,即是天堂

【十】五个唯一

这里有我国唯一一条注入北冰洋的大河——额尔齐斯河。

这里是南西伯利亚泰加林在我国唯一的自然延伸地。

这里是亚洲唯一的瑞士风光。

这里是我国蒙古族图瓦人唯一的聚集地。

这里的额尔德什老人是世界上唯一能用“苏尔”吹奏三重和弦的人。

【十一】观鱼亭

观鱼亭建在海拔2030米的哈拉开特山顶上,哈拉开特蒙古语意为骆驼峰,与湖面的垂直落差达600多米,因此处于观察湖怪的最佳位置,故得名观鱼亭。

观鱼亭总计有1068级木质阶梯,上山的途中,右手边,即是悬崖峭壁。

想着1068这个数字,我便心生怯意。

我对女儿说我恐怕只能够登到半山腰。

望着女儿期盼我与她一起登到山顶的眼睛,我承诺,一定会登上观鱼亭,为女儿拍下一张照片留影。

女儿在我前面健步如飞,我喊着登得飞快的女儿陪着我休息了两次,方才汗流浃背地登上了观鱼亭。

观鱼亭是唯一一个能驻足一览喀纳斯美景的最佳平台,因此有了没有登上观鱼亭,就不算来过了喀纳斯之说。

在观鱼亭上,极目远望,远山层峦叠嶂,林木郁郁葱葱,湖水澄碧如玉。

下山时分,阴云密布。驻足回首,只见云层汹涌,观鱼亭如一只意欲展翅高飞的雄鹰。

由于行程匆忙,下了山,我们便登上了返程的长途汽车。

忍不住再次回眸,美丽而神秘喀纳斯,这里有雪峰耸峙,绿坡墨林,艳花彩蝶,湖光山色,这里有古朴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的图瓦人……

还有我久久不舍的眷恋……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80146/

喀纳斯,神的后花园的评论 (共 15 条)

  • 老党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龙行天下
  • 晓晓
  • 心静如水
  • 荷塘月色
  • 淡了红颜
  • 明月松间照
  • 月下琼花
  • 五香豆666
  • 纤纤柳絮
    纤纤柳絮 推荐阅读并说 欣赏并推荐大家阅读
  • 樱水寒
    樱水寒 审核通过并说 欣赏问好!
  • 雪灵
    雪灵 推荐阅读并说 阿尔泰山脚下,有一片辽阔的荒原,行走在阿尔泰山的山间......
  • 巴吾其仁

    巴吾其仁行云流水,娓娓道来。赞。

    赞(0)回复
  • 弦琴雅致

    弦琴雅致好游记,好文笔,欣赏,问好文友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