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不变的乡愁

2014-06-24 21:35 作者:大风歌  | 2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故乡王庄是一个很小的村落,在县地图上属于最小最小的圆圈。村子东头连着一个露水集,名字叫焦集,西头连着一个大集市,叫权集。村子连在一起,不是本地人很难分清村庄之间的界限。

王庄和焦集之间有一片高高的台地,台地上建了一座土地庙,只有一间房子,房子里供着土地神,房子前面的空地便成了露水集。所谓露水集,是乡亲们形象的叫法。天刚麻麻亮的时候,熙熙攘攘的人群,挑着豆腐豆芽,挎着鸡蛋,背着瓜果蔬菜,聚集在空地上,空地上一会就挤满人群,没有高高地叫卖声,也没有悄悄地讨价还价声。熙熙攘攘中,人们根据各自所需,相互交换着,买着,卖着。太阳一出来,露水还没干,大家笑嘻嘻的相互打着招呼回家去,集市上一个人也没有了,然后你便看到各家烟囱里冒出缕缕炊烟。

村西头的权集与王庄之间也是一块空地,成立人民公社那年,在空地上盖了十几间房子,围了一个院子,从此就成了公社的办公地点,随之而来的是一批国营单位,邮电所、供销社、食品站、医院、农机站,一个个都在街旁盖了房子,把王庄和权集连在了一起。从此,权集的大集规模越来越大。

农历双日子,是赶集的日子。天一亮,女孩们打扮的花枝招展,三五成群结伴赶集,其实,她们不一定买东西,只是来看热闹。小媳妇们挎只篮子,穿的花花绿绿,遇到娘家姐妹,嘻嘻哈哈招摇过市。小伙子们站在高处,喜欢看女孩儿像蝴蝶一样飞来飞去。

集市丁字街布局,一条长长的东西大街,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供销社的商品也会摆到街上。满大街攒动着人头,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叫卖声一浪高过一浪,叫声最高的莫过卖煎包的王二。集市的中间用白布搭了一个大棚,大棚下煎包锅冒着腾腾热气,锅盖一开,肉熟的香气弥漫半条街,包子王二的叫卖声也响彻半条街,看到带小孩的妇女叫卖声更响亮:“包子——,哎——,肉包子。”于是,孩子便缠着大人去买包子。一群年轻妇女拥簇着走近,包子王二赶紧装满一盘包子,单手举过头顶,大声地叫卖:“大嫂,来一盘哎——。”声音故意拖得长长的,小媳妇们总是红着脸跑开,看热闹的人笑的前仰后合。老媳妇们笑着骂道:“该死的王二,回家给您嫂来一盘去。”然后,半条街都笑了起来。

集市的东头已经属于王庄的地盘,有几棵大树,大树下筑了一个长方形的土台子,算是戏台子。过罢端午,收罢小麦,种上大豆,人们有一段空闲,精明的商人,也会趁机请来戏班子唱戏,增加人脉。(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吃罢早饭,人们先去地头割些青草回来,喂上猪羊。再去自留田里摘两颗熟透的甜瓜。母亲们忙着在灶上蒸馍,不等馍凉就用兰花布手巾包好,急急切切地赶去听戏。路上也总会遇到同去听戏的邻居,相互打着招呼,一路同行,一路笑语,如过节般快乐

戏没开场,总是先敲打一阵锣鼓,锣鼓声中,妇女们一手拉着小孩,一手拿个小凳,娘俩找个合适的地方坐下。很多人都是认识的,于是,你递她孩子一个甜瓜,她回你孩子一个馒头,情意融融。不懂戏也不要紧,旁边自有多嘴多舌的人解说。台上板胡、笛子悠扬,凤冠霞帔华丽鲜亮,高耸发型古朴优雅,吸引着看台下的妇女,羡慕不已。台上莲步轻盈移动,水袖曼舞舒展,引起女孩子们神往。突然台上锣鼓大响,悲愤的陈三两用哭腔唱着紧打慢唱的慢板,引得台下群情共愤,咒骂不知廉耻的李凤鸣。

这时戏台周边密密匝匝的各路小商贩,叫卖声高过锣鼓声,女孩们首先坐不住了,约了同村的女孩,拉着弟弟妹妹一起去逛货摊。先给大一些的弟弟妹妹五分钱,打发他们自己玩,孩子们迫不及待地买一根冰棍慢慢地舔,然后到书摊上去看小人书。姑娘们拥簇到货摊前,那里有早已心仪的花花绿绿的发卡、皮筋。那些水红的、嫩黄的,茵绿的皮筋,各式各样的发卡,带给她们无限神秘的向往。夹上新发卡,前顾后盼,生怕弟弟妹妹盯梢,悄悄地到供销社柜台前会情郎,说上几句悄悄话。家庭主妇也坐不住了,狠狠心起身离开,一步三回头地望着戏台,小贩们知道她们是消费主力军,不厌其详地兜售着商品,她们精挑细选,买一些日常家用物品。有的还会扯一块花布,再买一块香皂,小心翼翼的装在篮子里。最后再买二毛钱的煎包,回去给婆婆和孩子们吃,自己是绝对舍不得吃一个。

集市丁字街南头另辟一块地方,有许多大树,拴着待交易的牛羊,牛儿悠闲地甩着尾巴,驱赶着苍蝇,羊儿慢慢地嚼着青草,“咩咩”地叫着。当然也有鸡鸭,“嘎嘎”地叫个不停。这是男人们去的地方。喜欢看戏不喜欢看戏的男人,都对牛羊市场有兴趣。在农业机械还缺乏的年代,牲畜就是农家的宝贝。因此,农村的男人们,即使不买也喜欢逛逛。

紧挨着牛羊市场便是食品站。门市部前挤满人群,等着卖肉。其实,看杀猪的人比买肉的人多。年轻人不去听戏,好像猪嚎听起来更刺激。帮忙杀猪的人们,陆陆续续地来了,这些人大多是集上的中年男子。大锅下柴火呼呼的冒着火苗,大锅里翻滚着一朵大水花,冒着冲天的白气。大家把猪赶到一个墙角,一个勇敢的人扯住后腿,一人拽住尾巴,把猪拖翻在地,其余人则一拥而上,合力把猪按住,猪的嚎叫立即荡漾在集市的上空,增加了集市的热闹。此时,屠夫老三从盆里拿出长长的屠刀,噙在嘴里,左手紧抓着猪耳朵,一个膝盖重重地压住猪头,右手从自己的嘴里拿下屠刀,猛地一下刺向猪的脖子。随着猪的吼叫,鲜血突突地冒出。几分钟后,猪也就停止了挣扎。食品站的会计适时地给帮忙的人发一支烟,会吸不会吸的都装模作样地含在嘴里,开始褪毛。有人往猪身上浇热水,有人用大刮刀往下刮猪毛,在大锅里来回翻腾,也就是一会功夫,一只白白胖胖的猪被倒吊起来,十分引人。虽然赶集的人很多,杀一只猪也就够了。吃不吃猪肉在其次,主要是看热闹。

集市的丁字口还有一个男人爱去的理发铺。理发铺只有一间房子,房子很矮,也很小。只有一位理发师,房子中间放了一把靠背椅,墙角有一只常年不息的煤球炉,不停地烧着热水。男人们刮胡子是一种享受,热腾腾的毛巾捂在脸上,十分惬意,拿下毛巾,涂上肥皂,师傅喜欢蹭蹭的磨几下刀,然后漫不经心的挂着胡子,说着新闻。那时我还没有胡须,但理完发,耳根、脖后总是要轻轻地刮几下,刀子刮头发的“嗤嗤”声在耳旁响起的时候,心脏的跳动也加速起来,总担心师傅会把我的耳朵刮掉。还好,每次担心都是多余的,一次也没有刮掉我的耳朵。

东头戏台上锣鼓敲得震天响的时候,太阳已经偏西,已是下午时分了,戏台上该斩的坏人斩了,该封的好人也封了,戏也就散了。此时,闹哄哄人头攒动,呼儿唤女,喊叫娘嗡嗡作响。人们开始涌进尾声集市,为的是买一些便宜货。商人们趁机大叫着打折的价格,吸引人们。

这是六七十年代的景象了。随着城市无限扩大,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填土,村东头露水集高高的台地被挖成大坑,一车一车的黄土运往城里,换成年轻人外出打工的路费。露水集没有了 ,土地庙没有了,留下一片干枯的洼地,像一个张开的大口,追问着熙熙攘攘的往事。

村西头的大集也名存实亡。曾经官员云集的公社大院,随着行政区划的变来变去,院子早已人去楼空。空荡荡的院子,墙倒屋塌,不知谁家的几只母鸡在院子里自由自在的觅食。听说,早几年经常去食品站帮忙杀猪的人,在院子里合伙办了一个养猪场,由于猪肉市场行情不稳,亏了本钱,早已兽散各奔东西。问起经常充当屠夫的老三近况,说是死了好多年了。据说是癌症,死的很痛苦。他自己说杀生太多,罪孽深重。我想是因为他们帮忙杀猪后白吃的猪内脏太多引起的吧。

好在那个土戏台子依然存在,戏台子周围的大树换成了小树。戏台子上盖了三间房子,赫然挂着“红白喜事理事会”的牌子。问了住在附近的老人,说是村里没有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人死了经常找不够抬棺材的人。几个原在农机站帮过忙的人在这里办了个理事会。他们略懂一些机械,制造了两辆灵车,焊接了几个吊葫芦。过去出殡需要很多人,抬棺需要十几个壮年,也很隆重。现在只要两个人,一个人把棺木用铁链系好,支好三脚架,挂上吊葫芦,把棺木升起,然后把灵车推进棺木下方,慢慢放稳。再用铁链固定在灵车上,用一辆三轮车牵引着灵车,很快就可送到墓地。我不知道这套设备的发明是时代进步了还是落后了,心里很不是个滋味。打开理事会房门一看,应有尽有,只要红白喜事用得着的东西,样样齐全,就算你没时间哭丧,理事会也能找到人替你哭上三天,想要办红白喜事,掏钱就行了。

长长的东西大街没有了往日的热闹,大街两旁单位的人都回了城,留下一片片空房,有的还漏着天。村前新修了一条宽宽的公路,几家小超市都建在公路旁,不论单日子还是双日子,全天营业。老街成了一条空街,从东头一眼看到西头,没有了往日热闹的人声,就连鸡鸣狗叫也没有。老人们说,现在常驻老街的都是老年人,这些老人除了有钱,啥也没有了。

老二买煎包的地方依稀可辨,嘹亮诙谐地吆喝声犹在耳旁。老人说王二在这里开过一家小饭店,红火了几年,随着打工潮的涌动,人群轰轰隆隆去了沿海,小饭店倒闭了,王二也随着打工的人群去了海边,小饭店也就开到了海边,说是现在变成了一家大饭店,去年王二回来一次,送给敬老院十万块钱,还从村里接走几个女孩去当服务员。

理发铺倒塌了。看到理发铺的遗迹,耳旁还响着刀子脖后发出的“嗤嗤”声。老人说,进城的风也把理发师傅卷进城里,他手艺好,带了一帮徒弟,理发铺渐渐变成了发廊。他的几个孩子在城里做生意也都发了财,成了百万富翁。

大街人去物非,过去的都成为了历史。

站在街心,无端的发着乡愁。从我的王庄突然想到江南的周庄。周庄小桥流水犹在,但石板路上的苔藓怎么也挡不住时代的脚步,周庄也不是明清气息的周庄了,空气里跳动着的是新时代的脉搏,这是历史必然。虽然王庄两头的集市,呈现出暂短的荒废,我想,这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阵痛吧。但绝不会出现西风瘦马,远在大海边打工的人群里,肯定会有断肠人在天涯,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王庄村外的梨花开了,桃花开了,姹紫嫣红。一座座带有江南特色的小楼掩映其间,那是打工仔的骄傲。一群城里来写生的未来画家们展开画板,留住了王庄的美丽。而王庄在我心里,不论怎么变化,都是永远不变的美丽,永远不变的乡愁。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64127/

不变的乡愁的评论 (共 21 条)

  • 林玲英
  • 心静如水
  • 无不为之
  • 北腿爸爸
  • 雪灵
  • 万木
  • 崔秀
  • 麗澤嵐影
  • 纤纤柳絮
    纤纤柳絮 推荐阅读并说 欣赏推荐
  • 凉夏果青
    凉夏果青 推荐阅读并说 王庄村外的梨花开了,桃花开了,姹紫嫣红。一座座带有江南特色的小楼掩映其间,那是打工仔的骄傲。一群城里来写生的未来画家们展开画板,留住了王庄的美丽。而王庄在我心里,不论怎么变化,都是永远不变的美丽,永远不变的乡愁。
  • 春暖花开
    春暖花开 推荐阅读并说 王庄村外的梨花开了,桃花开了,姹紫嫣红。一座座带有江南特色的小楼掩映其间,那是打工仔的骄傲。一群城里来写生的未来画家们展开画板,留住了王庄的美丽。而王庄在我心里,不论怎么变化,都是永远不变的美丽,永远不变的乡愁。
  • 王鹏
    王鹏 推荐阅读并说 王庄村外的梨花开了,桃花开了,姹紫嫣红。一座座带有江南特色的小楼掩映其间,那是打工仔的骄傲。一群城里来写生的未来画家们展开画板,留住了王庄的美丽。而王庄在我心里,不论怎么变化,都是永远不变的美丽,永远不变的乡愁。
  • 留云侠客
    留云侠客 推荐阅读并说 王庄村外的梨花开了,桃花开了,姹紫嫣红。一座座带有江南特色的小楼掩映其间,那是打工仔的骄傲。一群城里来写生的未来画家们展开画板,留住了王庄的美丽。而王庄在我心里,不论怎么变化,都是永远不变的美丽,永远不变的乡愁。
  •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推荐阅读并说 王庄村外的梨花开了,桃花开了,姹紫嫣红。一座座带有江南特色的小楼掩映其间,那是打工仔的骄傲。一群城里来写生的未来画家们展开画板,留住了王庄的美丽。而王庄在我心里,不论怎么变化,都是永远不变的美丽,永远不变的乡愁。欣赏,问好!
  • 雨袂独舞
    雨袂独舞 推荐阅读并说 站在街心,无端的发着乡愁。从我的王庄突然想到江南的周庄。周庄小桥流水犹在,但石板路上的苔藓怎么也挡不住时代的脚步,周庄也不是明清气息的周庄了,空气里跳动着的是新时代的脉搏,这是历史必然。虽然王庄两头的集市,呈现出暂短的荒废,我想,这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阵痛吧。但绝不会出现西风瘦马,远在大海边打工的人群里,肯定会有断肠人在天涯,这也是历史的必然。欣赏!推荐!
  • 晓晓
    晓晓 推荐阅读并说 站在街心,无端的发着乡愁。虽然王庄两头的集市,呈现出暂短的荒废,我想,这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阵痛吧。但绝不会出现西风瘦马,远在大海边打工的人群里,肯定会有断肠人在天涯,这也是历史的必然。问好作者!
  • 猪猪

    猪猪欣赏

    赞(1)回复
  • ℡摯ai↗广寶

    ℡摯ai↗广寶欣赏美文,推荐阅读!

    赞(1)回复
  • 王鹏

    王鹏欣赏佳作,感受乡愁,问好朋友!

    赞(1)回复
  • 羽痕丢丢

    羽痕丢丢故乡,永远是我们心中最美丽最暖心的地方。朴实的文字,真挚的情感。喜欢!问候作者!夏安!

    赞(1)回复
  • 弈农

    弈农喜欢写家乡的文章

    赞(1)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