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散文三问(之三)

2014-06-24 12:00 作者:hxl  | 1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三、散文怎么写?

 

人生,不象小说那样是由事先虚构好了的情节和结构设计而成的。人生,纯粹是一些偶然的片断――流水帐式的早晨、诗歌样轻快的上午、哲学般沉闷的中午,富有情节的小说那样的下午、戏剧性的晚、文学批评式的带有自省状态的入睡之前……片片断断的一天过去,第二天,第三天,亦复如是。

而散文也是由各种各样偶然间于大脑闪现的“灵感”的片段所组成,散文象人生――人生是丰富的,散文也是丰富的;人生是多元的,散文也是多元的;人生是有趣的,散文也应当是有趣的。其实,每一个人的人生都可以写成也都能够写成一篇篇精美的散文。况且,时代的飞速发展,媒体的全面崛起,已经为每一个人表达自己最个人最真实的生活提供了可能。

正是网络和报纸的发达,有效地打破了传统中那种政治一手遮天、文字面貌过于严肃的局面,并渐渐地把人们的目光引向生活和文字的趣味上来。太多的人,已经过腻了无趣的生活,看烦了无味的文字,他们再也不愿意为了一个空洞的乌托邦或大而无当的道德理想去牺牲生活的趣味了。

对于新一代读者来说,阅读最大的敌人不是艺术的粗糙,而是文字的无趣。新一代读者对无趣的文字是如此的不可忍受,以致他们中的许多人,还在读中学的时候,便不再掩饰自己对一些入选课文(多半是无趣而僵化的)的嘲笑和愤怒。我想,这应当是一种不可轻视的语言情绪,它的背后,或许蕴含着汉语文学发展的新因素。(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问题是如何让自己的生活从以前那种单一的政治空间里真正解放出来,变得可以在其中快乐舒畅地活着?这就要求我们恢复生活本身的丰富性、多元化和趣味性。照说,生活原本应该是丰富的、多元的、有趣的――高尚的生活是丰富的,是多元的,是有趣味的;平庸的生活同样也不贫白,不单调,不乏味――甜蜜是味,苦涩还是味。生活是散文写作的源泉!

根植于这个信念,前些年我曾一度着力于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发掘细节和细节中的趣味性,“以理性的眼光观察和审视生活,在烦燥中提取出宁静,在痛苦里开掘出欢乐”,比较随意地写过一些“生活散文”(收集在《雅事》里)。 我把人生看成一个个一篇篇变化着的文题,用散文把我生活的“珍珠”一颗颗串连起来。一时间,散文成了我心灵最亲密的盟友。作文时,听从了知堂先生(周作人)在三十年代说的话:“我很看重趣味,以为这是美也是善,而没趣味乃是一件大坏事”(《笠翁与随园》),把自己的散文尽量地写得有趣有味――情节有趣些,文字有味些!就这样,写有情趣和理趣的生活散文不但充实了我的生活,而且还不断地开拓了我的生命空间。我发现,我原来的自然生命空间很小,哪怕我从偏僻的农村投身繁华的城市,个人的自然生命空间也不大,而一次次关注生活一篇篇写出生活散文,一天天地把我自己的生命空间拓宽、拓宽。

说到文章的趣味,王小波在《红拂夜奔·序》里曾经宣布:“每一本书都应该有趣。对于一些书来说,有趣是它存在的理由;对于另一些书来说,有趣是它应达到的标准。”他又说:“看过但丁《神曲》的人就会知道,对人来说,刀山剑树火海油锅都不算严酷,最严酷的是寒冰地狱,把人冻在那里一动都不能动。假如一个社会的宗旨就是反对有趣,那它比寒冰地狱还不如。”(《我的精神家园·自序》)确实,回想起来,即便是“文革”,它魇般的记忆也许不单看它害死了多少人,更可怕的还在于它将民众生活中那些有趣、轻松、柔软、私人、有人情味的细节和经验全部取消了,生活被简化成只剩下一些粗陋而野蛮的政治线条,个人的喜怒哀乐完全被禁止,这种与趣味背道而驰的生活是违背人性的,是最最黑暗的。当代新散文一旦开始在行文中追求趣味,一种幽默、睿智、简洁、直接的文风就慢慢地形成,而且已经构成了一股足以和传统散文抗衡的力量,因为这种轻松和幽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插科打诨,而是在识破生活真相之后发出的会心微笑。

有时读一篇散文像喝白开水,乏味得很。散文之乏味,就是指这一篇散文缺乏韵味。什么是散文的韵味?散文的韵味,是情感和语言的融合所产生的感染力或魅力。缺乏真情实感的散文,缺乏韵味;不讲究语言的散文,也缺乏韵味。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散文尤其如此。散文的文学功力,很大程度就表现在语言上。散文的韵味,是随语言的表达自然地散发出来的。

写好一篇散文,语言的锤炼实在至关重要。语言有各种各样的滋味,豪放、激昂、清丽、流畅、质朴、醇厚、婉约、含蓄、幽默、风趣等等,苦、辣、酸、甜、咸,五味俱全。有长江大河,滚滚奔腾,充满豪放之气的;有清澈小溪,潺潺流水,细滋细味的;有花前月下,亲切絮语,有绵绵的人情味的;有哀怨琵琶,如泣如诉,动情伤怀的;有说书讲古,品茗饮酒,溢滿世俗生活味的……不论何种情形,只要能感染人,打动人,就是有了魅力,就是有了美感,就是有了韵味。

当代新散文的面貌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随着报纸和网络媒体的崛起,那种腐朽、陈旧的散文路径正在遭到蔑视,而更多面对事物和自身的话语道路被创造出来——这种新的语言运动还没来得及命名,便已对散文的发展取得支配性的力量,因为在一个时代的话语方式发生内在变化之时,最先觉察到这种变化的应该就是散文。

有人说人生有三种“情”不可少:亲情情、友情。三种皆有,自然幸福;缺一种,美中不足;缺两种,人之不幸;缺三种,生不如死。而好散文,由思想之美、意境之美、语言之美这“三美”构成。散文的意境、语言、思想皆美,便成绝妙;缺一美,自然不足;缺两美,“残”不忍读;三美皆无,不是散文!

时下有一种“文化大散文”——这种散文的特点是,大规模地涉足历史的后花园,力图通过对旧文化、旧人物的缅怀和追思,建立起一种豪放的、有史学力度的、比较大气的新散文路径。这条路径的引领者,前有余秋,后有王充闾、卞毓方、费振钟、朱鸿等人(他们是成功者,但也不乏不成功的历史文化散文的书写者),他们所出示的话语风度,满足了不少人的文化期待,也使这些人觉得在散文中建构大话语模式的梦想正在实现。

“文化大散文”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它的遗留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必要的清理。据我有限的阅读,我发现,文化大散文有一个普遍而深刻的匮乏,那就是在自己的心灵和精神触角无法到达的地方,作家们几乎无一例外地请求历史的史料作援助。甚至,在一些人的笔下,那些本应是背景的史料,因着作者的转述,反而成了文章的主体,留给个人的想象空间就显得非常狭窄,自由心性的抒发和心灵力度的展示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历史是什么?对于历史学家来说,历史是知识和材料,是铁的事实,所以他们有理由寻求历史的正解;而如果一个散文作者也像历史学家那样试图以史料说话、并求历史的正解的话,那除了留下一堆漏洞和笑柄之外,我想不会有其他的收获。

历史学家多追求“历史的意义”,散文作家则多追求“生活的意义”。散文写作追求“生活的意义”,就是要它不仅有历史意识,还要有精神识见,作家可以给予历史一种意义,一种对于自己今天的生活和精神有崭新发现的意义,而不是一味地去探求历史的隐蔽意义。

历史的力量,对于散文作者来说,恰恰是以非历史的方式达到的;它不是为了寻求历史的正解,而是为了接通历史中秘密的心灵通道。当下的文化散文作者,在他们的行文中,似乎总是在辩白,在澄清,在告诉读者历史是这样的,不是那样的,试图纠正历史,他们忘记了他们手中那些有限的材料,并不足以做这样正统的事情。结果,多数的历史文化散文,都落到了整体主义和社会公论的旧话语制度中,并无多少新鲜的发现。在最需要作家发表史识,最需要作家表现出人性的洞察力的时候,作家的身影却淹没在历史那阔大的阴影里,这与文学所需要的独立而创造的品质显然是背道而驰的(本人也试写过《项英之死》之类不尽人意的作品,作为试验品,编入本书。认识到这一层意思之后,便再不敢涉及此类文字,我还是写“我的生活”)。

如果说,历史研究主要是材料发现,那么,散文写作则应该是一种精神发现;这种精神发现又往往是非历史的、是在野的、异质的、民间的——只有它能有效地联结历史和作家之间的精神通道,也只有它能到达历史的人性深处。我想,好的文化散文也应如此,面对历史,他们不该热心于“去纠正”,而是要谦卑地学会“去理解”,这二者有着不同的精神指向:前者指向材料和事实,后者指向人性和精神。

卞毓方的《长歌当啸》,写了二十位文化名人(其中多数生活在二十世纪,如毛泽东、蔡元培、鲁迅、胡适、郭沫若、钱钟书等人),作者通过描述这些人物的存在旅程和精神轨迹,有力地呈现出了一个现代书生与文化伟人对峙时的复杂景象。这种散文是很难写好的,因为面对的都是“须仰视才见”的高大人物,即便作者把眼光和姿态放得再平,主导的语调还是景仰和赞美,很难真正逼近人物的内心。诚如韩愈在《荆潭唱和诗序》中所说:“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但细心的读者都能看出,卞毓方力图在创造一种能与伟人平等对话的语体,也极力想通过史论的方式,出示自己的言说的价值依据。甚至在语言雕琢、谋篇布局和取材创意方面,卞毓方的散文可资借鉴的地方也有不少。但是卞毓方的《长歌当啸》还是经常受制于公共层面的历史结论(最典型的是写马寅初的《思想者的第三种造型》一文,如果抽掉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马寅初的光辉事迹和豪壮言行,以及由此生发出的知识分子的骨气方面的慨叹,属于作者自己的独特识见实在不多),而难以找到一条线索,将个人的眼光和史识贯彻到底。

据说鲁迅的散文是现代派、象征派的,他弟弟周作人的散文看起来走的却是继承世说新语、唐宋八大家、《老残游记》之类的老路子,但知堂毕竟是现代人,于文字之间也少不了说出些现代人的现代话语,用现代人的思维说着现代人的话走着老路子。我们绝对不能说,鲁迅的全是新的,而知堂的就全是老的。同是一个时代的推进,有人变得快,有人变得慢,或大或小的变化总是在每一个身上悄悄地渐渐地发生。

周作人的文字当是一种侧重于知识趣味的散文,这类散文写作难度很高。首先对写作者本人而言,他对述说的专业要懂行,但同时散文家笔下的知识,与一般专业人士的专业论文有所区别。散文家笔下的知识,应该转变为生活的常识,是一种能够带给我们生活快乐的知识。散文中的知识,是一种流动的智慧,述说本身就应是充满乐趣的。

黄裳先生的《榆下说书》就发扬了知堂散文的风格。照理谈古籍版本是很专业的话题,很枯涩。但黄裳先生的文章却有这样的本事,能够让那些不懂版本学的人读了文章后也觉得版本学很有意思,这其中的道理就在于黄裳先生本人既是对古籍版本很有研究的专家,另外他是带着一种鉴赏家的眼光和态度介绍着那些宝贝玩艺儿。他在《清刻之美》一文中,不仅传递给我们不少版本学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鉴赏、把玩古书之余,给人以一种开阔眼界的快乐。我们被作者的鉴赏家的眼光所折服,又被他那实在而有书卷气的谈吐所吸引,让读者在一种平时很难获得的短暂交谈之中,长了见识,开了眼界。

任何一种写作,作者首先需要面对的总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无论外部世界如何喧闹嘈杂,作者总要保持内在的精神完整性,他需要一个“心理的单间”,把对于外部世界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沉淀下来,仔细品味。他需要始终保持着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天地,在这里与一个个艺术心灵相遇,在这里苦苦思索、不断追问,在这里让精神松绑。其实,散文是个人的,独立的。散文创作无论写谁,最终都是写自己,没有生命情愫参与的散文不可能在读者心中掀起情感波澜。

散文应该有所思,好散文是有深邃的思想和致密的理路。这方面季羡林先生的《牛棚杂忆》、王元化先生的《清园夜读》是突出的。作为文化老人,他们学识渊博,有极高的文化修养,同时岁月留痕,许多的人生坎坷成为他们最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所以,读他们的散文,我们既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学识、眼力和博雅,又能体会到他们开阔的胸襟和不凡的精神气度。面对过往历史,季先生在《牛棚杂忆》中,既剖析自己,又思考为什么在“文革”中,那些平时看似文质彬彬的读书人会一变而成为疯狂的造反派呢?王元化先生在《清园夜读》中通过对熊十力先生的回忆,以一种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老辈学者慈悲宽怀的心肠和对遭遇政治迫害的后辈学人的同情,让人感受到一个正直学者为人为学的风范以及在恶劣政治环境下人情的温暖。读这样的散文,很难说单单就是在审美上有所收获,我想更多的可能还是思想、学识、精神方面大有长益。这是当代散文创作的意外收获,但这又的的确确是散文艺术所应有的魅力。越是有时代感的作品,才能越有价值超越历史时空。散文是一种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文体。好散文,精神格局上首先就是自由的。没有这种自由的心态,散文就不可能存在。

文章自有好坏之分,好坏由谁说了算?理论上,每一个人都有权发出自己的声音。但实在只有天老爷知道——他们并不能在每一个时候都清楚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他们以为自己发出的声音,很多时候,只是别人塞进他们喉咙里的东西。人是渴望上帝的,权威的阴影能换取一定时间内心灵的归属感。坦率说,只有当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都无法占据绝对的支配地位时,在各种意识形态相互妥协的空间里,文学才有可能回归本原,才能形成一种较为客观的标准,对文章的好坏作出评价。写作应该是冲动的,应该是个体的智慧。正因为它的激情,正因为它不可替可的惟一,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盎然生机。评价也应该是理性的。

好散文第一个特征是好读。有阅读的快感,读完一遍,还想读,读第二遍、第三遍……三伏天一瓶冰镇啤酒灌下肚,怎一个爽字得了?好读并不完全是一个感性的字眼,它包含语言的节奏感(收放自如,有张有弛),文字干净(水洗过一般,颜容或殊丽或雅淡,增之一分过肥,减一分嫌瘦)。一篇好的文章文字是活泼的,没有任何拘束的,如天马行空,如小溪中哗哗的流水,如鱼在水里泼喇喇地游动,寻不出半点硬伤的痕迹。散文之美固然在于自然而不雕琢,但自然绝不是平时不加修饰的“大白话”,怎么说就怎么记录下来。散文语言不仅要精工,而且要有时代感。今人作今文,务必使用今天最新鲜的语言。若再能在新鲜的语言中,合理地穿插些古诗古文,那韵味更足。

好散文的第二个特征是深刻。你可以坐在马桶上读,你可以一边走路一边读,读了好文章,你总是会若有所思,若有所得,若有所失。你就是某日走在大街上,也会忽然想起那文章中的某一句话、某一个细节,会因此莫名其妙发出会心的微笑或者沉迷其中、如痴如醉。

好散文的第三个特征是新鲜。文本上的新鲜、语言上的新鲜、视野上的新鲜……

你如果把文学比作精神上的筵席,那好散文就是这筵席上的风味小吃。大鱼大肉可无,风味小吃不可无。小吃特点是小。然而小而清淡,小而有味,小而精美,小而百吃不厌。大鱼大肉吃着腻人,风味小吃不腻人。如今不仅大街小巷风靡风味小吃,连星级酒店的餐桌上也风靡风味小吃。这不是生活水平降低了,恰是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人们的精神生活丰富了,对精神生活的要求提高了,散文便风靡开来。

散文难写,成功的散文家难得。原因何在?正是因为散文太散,没有固定的程式可以仿照模拟,完全要靠作家艺术家自己用心去体会、琢磨。散文要散,但同时又要做到散漫中见风姿,变化中现文采,这种高低错落、散中有序的功夫恰恰是考验和衡量一个散文家创造才能的最基本的要求。一般的散文作者有时也能挥洒得开,各方面的知识和生活体会不少,但写着写着文章却收不拢,各方面的知识和人生体会无法在文章中串联到一起。对事物的认识,只能够一个一个地分割开来理解。就像张网捕鱼一样,网是撒出去了,但手劲不足,最终抓不住网绳,自然想得到的东西得不到。散文这种文体对写作者的要求,就是要散中见序,一方面要挥洒自如,要撒得散、放得开,但另一方面又要作者能够将各种看似无关的事件、人物、世相、片断有机地串联到一起,最终提炼出某种人生智慧的东西,要串得起、收得拢。

散文怎么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一定规。散文发展到今天,已是万紫千红、品种繁多。传统的散文写法早已突破。正因为散文写法上的千差万别风格迥异,才使得散文这道风味小吃花样繁多,适应了不同人的口味。也正因为散文写法上的八仙过海各有其能,才使真正的散文家从不以已之见强为人师。就是真的师法他人,你也要多个心眼,多读古今散文中的名篇佳作,少听什么“大师”胡说海说的散文创作指导。

写好散文,还是多读,多练,多思,多改,多发表。

散文是什么?散文写什么?散文怎么写?绕过绕转,说来说去,看来凭着我目前这点学识,我是绕不出、也说不清了,只得暂时至此打住。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63964/

散文三问(之三)的评论 (共 19 条)

  • 林玲英
  • 北腿爸爸
  • 沧海一笑
  • 老党
  • 深渊
  •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推荐阅读并说 写好一篇散文,语言的锤炼实在至关重要。语言有各种各样的滋味,豪放、激昂、清丽、流畅、质朴、醇厚、婉约、含蓄、幽默、风趣等等,苦、辣、酸、甜、咸,五味俱全。有长江大河,滚滚奔腾,充满豪放之气的;有清澈小溪,潺潺流水,细滋细味的;有花前月下,亲切絮语,有绵绵的人情味的;欣赏推荐!
  • 心静如水
    心静如水 推荐阅读并说 好文
  • 晓晓
    晓晓 推荐阅读并说 散文太散,没有固定的程式可以仿照模拟,完全要靠作者用心去体会、琢磨。散文要散,但同时又要做到散漫中见风姿,变化中现文采,这种高低错落、散中有序的功夫恰恰是考验和衡量一个散文家创造才能的最基本的要求。散文语言不仅要精工,而且要有时代感。今人作今文,务必使用今天最新鲜的语言。若再能在新鲜的语言中,合理地穿插些古诗古文,那韵味更足。问好作者!
  • 雨袂独舞
    雨袂独舞 推荐阅读并说 散文难写,成功的散文家难得。原因何在?正是因为散文太散,没有固定的程式可以仿照模拟,完全要靠作家艺术家自己用心去体会、琢磨。散文要散,但同时又要做到散漫中见风姿,变化中现文采,这种高低错落、散中有序的功夫恰恰是考验和衡量一个散文家创造才能的最基本的要求。欣赏!问好作者!
  • 无不为之
    无不为之 推荐阅读并说 欣赏学习,所谓所谓怎么写,有三个步骤,,说之散文,吾之上学熟之,是乎于大同小异,如文类几种,续事,论说,抒情等等。先题目命之,然就几种,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结尾,加语法精炼而注之。散文者,需内容题目紧密,显段层分明,然柔情似水,却幽默豪然,可论事明了,说情有节也。散文者,形于猪头,虎身,鱼尾乎。开头用笔,如猪头丰满明显,指人深入。切中,虎身强壮充实,语之精,言之感。然尾,纯鱼尾细致,思水静静而荡,乃使即人,回味无穷也。
  • 雨儿的世界
    雨儿的世界 推荐阅读并说 欣赏,推荐阅读!
  • 雪灵
    雪灵 推荐阅读并说 语言的锤炼实在至关重要。语言有各种各样的滋味,豪放、激昂、清丽、流畅、质朴、醇厚、婉约、含蓄、幽默、风趣等等,苦、辣、酸、甜、咸,五味俱全。有长江大河,滚滚奔......
  • 临水轩主人

    临水轩主人推荐阅读

    赞(0)回复
  • 晨夕若梦

    晨夕若梦写好散文,还是多读,多练,多思,多改,多发表问候作者

    赞(0)回复
  • 晓月清风

    晓月清风好散文的第二个特征是深刻。你可以坐在马桶上读,你可以一边走路一边读,读了好文章,你总是会若有所思,若有所得,若有所失。你就是某日走在大街上,也会忽然想起那文章中的某一句话、某一个细节,会因此莫名其妙发出会心的微笑或者沉迷其中、如痴如醉。

    赞(0)回复
  • 晓月清风

    晓月清风感同身受。

    赞(0)回复
  • hxl

    hxl回复@临水轩主人:谢谢推荐!

    赞(0)回复
  • hxl

    hxl回复@晨夕若梦:谢谢问候!

    赞(0)回复
  • 临水轩主人

    临水轩主人你说的对,在我写文字时,什么正统的理念什么主义在我眼里统统都是狗屁,至少我写出了自己的思想.......推荐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