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洋芋花故乡情

2014-05-05 21:49 作者:花甲岁月  | 1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从广州乘坐飞机向西北航行,云层逐渐变薄,视野也开阔了许多。进入陕西空域,飞机斜着身子变换角度,华山透过舱窗跳入眼帘,犹如一座东南与西北的界碑挺拔耸立在八百里秦川上。它不像南方的山岭那么俊秀含蓄,而是挺着裸露的胸膛,青灰色的肌肉、有棱有角的轮廓,一副活脱脱的西北汉子的模样。过了西安,大地脱下了深绿色的服装,换上了淡绿色的轻纱。临近宝鸡,平坦的秦川逐渐邹起眉头,隆起一道郁葱蜿蜒的山峦,就像是一条跨人西北的门槛,这就是秦岭的西北边。天水以西便是荒山座座、沟豁连连,望而生乏的景色一直延伸到省城兰州。就是在盛夏季节,星星点点的绿色根本无法遮盖住这大片黄色的肌肤。她的神奇就是世代不变的凹凸起伏、蜿蜒不尽的弧线相连的曲线;她的真诚就是一丝不挂的袒露着它的全部。这就是我的家乡—定西。

打开中国地图,我的家乡就坐落在祖国的心脏腹地。本应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但却是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黄土山地。就连清末名将左宗棠当年路经此地,也情不自禁的叹息道:“陇中苦脊甲于天下”的名句,流传至今。我不是地质学家,无法说清这块土地咋就这么黄?我不是历史学家,也不必考证这块土地的变迁,咋就叫做定西?我不是气象学家,无法说清这片天空咋就云薄少、这么干?但我知道“狗不嫌家穷,儿不嫌母丑”。这的确是我的故乡

八一前夕,和几位战友去定西参加战友聚会。从兰州沿着宽阔的高速公路向东飞奔,穿过车道岭隧道,不用一个小时便进入到定西地界。“中国马铃薯之乡”的大型广告牌醒目的竖立在高速公路边或横悬在路上方。出了高速路口,转入狭窄而熟悉的老路缓行,一阵阵暖风带着淡淡的泥土的气味从车窗里涌进来,着实让人有点如痴如醉的惬意。便道两旁,成片的洋芋田在骄阳下郁郁葱葱。停车细瞧,一簇簇白色、粉色、紫色的洋芋花揉花碎玉般地绽放着自己一年一度的青时光。袒胸露怀的黄色花蕊,诱得蜂儿们兴奋不已,成群结队穿梭飞舞。蜂儿们两条后腿挂满了黄橙橙的花粉,仍然乐此不疲。大有洋芋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的壮举。作为吃着洋芋长大的我,此时、此地、此景、此情真还想不起有关赞美洋芋花的诗词佳句来,脱口而出的竟是“洋芋开花赛牡丹”。这种情结也只有花甲之后、闲暇之余、历经沧桑的家乡人才会品味到的。

“洋芋开花赛牡丹”,仔细琢磨还真有点意思。也怪乎,洋芋花自然没有牡丹花鲜艳夺目。牡丹寓意着富贵或吉祥,自古名气颇佳,加之种种虚构的故事为其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纱,可谓自命不凡。其实,牡丹花就是牡丹的全部,赚足了人们的眼福便红绡香断,随风化尘。留下种种遐想使得历代文人墨客捧其为“花中之王”或“牡丹仙子”,多加刻画和赞美。从中,诗人、画家、艺术家博得了头彩。名花和名人相得益彰、名利双赢。我无意挑剔因唱、画、颂牡丹而成名的大师们,更不会贬低牡丹花那种渲染春天、锦上添花的重彩。为此,我还专程去洛阳观看过牡丹花开的盛况,不愧是“众香国里最壮观”。但由于历史和乡土情结的缘故吧,我更赞美家乡洋芋花的朴实和坚韧的品格,以及洋芋那种里送炭的济世作用(实用价值)。洋芋花朴素低调,它不会为成为画家的模特、诗人的歌。因为黄土地没有过多的养分让它披红戴绿去大展风姿,也只能在百花丛中扮演着喜儿角色(白毛女)。

顶着烈日,弱小的洋芋花依然昂起不屈的头,绽放着拳拳之心。仔细瞧,在骄阳下洋芋卷曲着叶片、弯曲着秧杆,紧紧贴附在滚烫的地面上,艰辛的护着土地下的孩子们不被烈日烘烤。饥饿的洋芋蛋蛋们传承着不屈和耐劳的基因,如饥似渴地吸纳着贫瘠土地中的养分,以累累果实回报弯腰挥汗的人们。既是在丰收之年,洋芋也把累累果实深埋土地里,从不持功自傲。回头望望,那土坎下、土坡上哪有牡丹生存之地?而洋芋却在那里顽强地生根、开花、结果。(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我们家乡人对洋芋有着难以释怀的情结。自十七世纪马铃薯从南美传到国内,以其较强的抗旱能力,亩产高,便于储存的特点,与这片黄土高坡的特性不谋而合。这种缘分至今延续了多少代人啊!由此,洋芋这一洋味十足的称呼就深深地扎根在了乡亲们的心坎里。离开家乡洋芋就被称作“土豆、山芋、山药蛋、马铃薯...”。我们这一代人咋能忘记三年的饥荒年代。那时洋芋尽管也在大幅减产,自顾不暇,却也最大限度的挽救了不少人的生命。能有半饱的洋芋吃,就意味着有活下去的希望啊!不难想象饥肠辘辘的人,哪会有赞花颂歌的雅兴?秋收季节,在田头架起锅灶,热腾腾的新鲜洋芋,撑开着粗糙的薯皮,就像似干裂的土地、粗糙手臂与脸颊。白里透黄的沙瓤就像似憨厚的家乡人的胸怀。用不着做DNA鉴定就一目了然,在它身上遗传着黄土地和黄肌肤的色彩,以及家乡人勤劳吃苦的品行。

仔细品味“洋芋开花赛牡丹”的流行语,似乎包含着一种酸酸的醋意。说白了,就是有那么一点瞧不起乡里人的意思。路经定西市安定区西头第一大镇—巉口镇,我刻意下车转了转。文革前、文革中、参军后我多次来过这里。就是新婚蜜月期间,我也把妻子带到镇上的战友家里小住几日,特意感受一下浓厚的乡土味。如今,农家的小洋房错落有致排列在宽阔的街道两旁,与路边的小轿车相匹配,与平川的田野相映衬。东进的乡镇与西扩的安定城区在快速的衔接着。这座洋芋之乡的小乡镇就像似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一个微型的陈列馆,讲解着小村、公社、乡镇岁月变迁的故事。网吧、卡厅、发廊...,当今国内的一切先进的、流行的、时髦的这里都有。时尚闪过,粉香飘来,人们已不再诧异或惊奇。田间耕作、衣食住行、吃喝玩乐一派现代化的新气象。当年,那土院、土房、土炕、土鸡和小土狗;那牧归的土路上不肯让路的犟驴和鸣叫的老牛;那季披着破棉衣、依偎在土墙根下晒着太阳、拉着家常的老汉和婆娘们;那余辉中袅袅炊烟笼罩着犬吠鸡鸣的村庄...,这些清苦而恬静的画面成为了永久记忆。改革潮流把这座乡镇的后起之秀涌向全国各地,乃至走出国门。他们传承着老一辈勤劳善良的优良品行,飞得更高、走的更远。一个小村镇的变迁、一个普通人家的变化,仅仅是我们这一茬人经历和目睹的一个事实和一段缩影。证实着山沟飞出金凤凰,真的!洋芋开花赛牡丹,不假!

我的祖籍不在这里,但我知道在人生成长过程中,充吸最浓的乳汁长大的地方;记忆深刻、无法割舍的地方,就是我的故乡。“有奶就是娘”在这里绝不是贬义。

我站在县城西山西岩寺门前,眺望离开四十五年后的定西城区,真有点“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感觉。老城区四面的土城墙早无踪影,宽阔的柏油大道修到山脚下,高楼林起,车水马龙。大城市那种特有的喧嚣声也在这里回荡起来。我十岁那年,一家人随父母工作调动来到定西。至到十八岁参军离开的八年间,是人生中长身体、学知识一段最珍贵的黄金年华,如同庄家灌浆的重要季节。在这个小城市里,读小学时,大饥荒陪伴我度过本应快乐童年。那庙堂改建的教室,以及拉着长调读书的小儿郎们犹在眼前晃悠;上中学时,文化大革命又中断了我继续求学的道路。在那狂热的年代里,狂热的青年高喊“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口号犹在耳边缠绕。这两段特殊时期成为我们这一代人刻骨铭心的历史伤痕心痛。这些尘封已久而干瘪的记忆,被家乡的气息膨胀又激活起来,点点滴滴聚起涛涌直逼心头...。

1968年2月,一个无雪干冷的季节。我同二百多名老乡参军离开黄土地来到青海高原,又分散在西宁、格尔木、玉树等地。空军,不仅是一个多么自豪荣耀的军种,而且兵员大都来自全国各大城市,见识广、文化程度普遍较高。留在西宁场站的一百来人中,只有一名高中应届毕业的学长姜应福,再就是初中毕业我。绝大多数的战友来自农村,小学程度和文盲居多,婚后的也不少。许多人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见到水冲的厕所、第一次和南腔北调的人们交流、第一次吃到白米饭、第一次...,难免洋相百出、尴尬不断。老兵们除了称呼我们“新兵蛋子”外,外加“土豆蛋”予以区别。在部队打响第一炮的就是“这帮土豆蛋真能吃”。空军伙食待遇较好,大米白馍管饱吃。就是最差的玉米面发糕也足以让我们知足知福了。老乡们顿顿吃的肚皮溜圆。不到半年,“红二团”褪了色,个个膀大腰圆,蜕变成标准的西北汉子。知足、感激之情激励着憨厚质朴、吃苦耐劳的定西兵。落实毛主席“五七”指示中,本来就是行家里手的定西兵,在机场周边开荒平地、在海北农场浇水种田、在祁连山开矿碎石中大显身手。半年后,各级领导们对土豆兵就翘指称赞“定西兵真能干!”。上千人的部队,把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的荣誉评给一名定西兵,去北京参加空军召开的“三代会”。学长老姜一篇《炼金与镀金》的文章竟能刊登在人民日报头版。部队荣耀了,土豆们扬眉了。文化底子薄的老乡们,是通过学习毛主席著作提高了识字水平的,许多老乡都能写出了一手漂亮的钢笔字。这种刻苦精神也获得一片赞扬。

来自黄土地的年轻人,吃苦、能干、听话,天生就具备合格士兵的基本素质,也是军队中最好管理的士兵。在我们那批兵中提拔干部的就达二十余人,也是提拔比例最高的一批兵。军队建设的历史中留下了我们光荣、自豪的足迹。我们无悔青春的奉献,更无愧于黄土地赋予我们深厚博大的胸怀和勤劳善良的品格。

远眺城区周边连绵的荒山秃岭,喜忧参半的心情拽回了回忆飞舞的风筝。喜的是中国的马铃薯产地占有世界的四分之一,对稳定世界粮食价格和保障人民的生活,对国内脱贫致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的家乡的贡献也在其中。它不仅是全国三大马铃薯产地之一,也是国内最大的良种培育基地。不少产地的良种还是从家乡引去的。黄色的叫做“金蛋子”,红色的叫做“红美人”,紫色的叫做“黑美人”...。一时间洋芋简直成了香饽饽。美容女人、胖人减肥、增D补V、防癌治病,...样样不落。洋芋的深加工使其经济价值大大增加,富了乡亲,美了家乡。翻开天南海北的菜谱,哪一家菜系没有几样雅俗共赏的洋芋饭菜?洋芋由昔日救命的草变成了今日致富的宝。附加值中不仅成就了辛劳的科普人员的业绩,也不乏成全了那些登台剪彩、豪情满满而又如匆匆过客般的官员们的仕途(题外话)。这一颗颗科学技术和勤劳品质婚配的洋芋,成为家乡的形象大使。举办论坛、东行南下、漂洋过海。无论它们的子孙们叫做什么,花开在哪里?仍然继承了家乡的优良秉性,送去了家乡人深深地祝福。

家乡的变化固然使人欣慰,但与富足的发达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水,始终是家乡发展的瓶颈,制约着发展的速度与空间。地处陆地心脏腹地的大片荒山秃岭,如同患有心肌梗塞的病症,其短板效应依旧是国家总体发展中的一块心病。历届国家领导都来过这里体察。仔细想想,心里还是有一种说不清道不白苦涩的感觉。其它地方一场大灾难,倾全国之力三年即可面貌一新。而家乡的这片黄土地大灾没有,旱情不断。改革以来,国家也是给予支持,家家建造了蓄水池。可是天不眷顾,水又何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守候着干旱的黄土地不离不弃。他们所付出的努力胜过发达地区的百倍。在这里种一棵树在他们那里就可以植一片林啊!

翻开甘肃地方志,早在1938年,甘肃的社会贤达就提出“引洮济渭”的主张。1958年,省委书记张忠良、省长邓宝珊亲自主持引洮工程的开工典礼。由于设计勘察失误、设备落后、自然灾害、政治风浪等各种原因,使世代的希望一次次破灭。直到跨世纪的2006年8月5日“引洮工程”才在国家立项通过,11月22日一期工程正式开工。资料显示施工大军破万难挺万险,事迹可歌,捷报频传。多少代人的希望随着开挖的进度一步步走来。如今,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引洮工程”附加上了“圆工程”、“希望工程”的意义,又搭上了“中国梦”的高速列车。所到之处将惠及兰州、定西、白银、天水、平凉等十一个县区二万平方公里面积和三百万人口用水。

“我的家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返回的路上,我们随着音响唱起《我热恋的故乡》这首熟悉的歌曲。心律随着旋律跳动,乡情随着歌词飞舞。黄土地孕育了勤劳的人们,荒旱的岁月打磨出坚韧的品格,历代的希望早已积攒下无法计量的劲头。只待希望之水滚滚来,相信故乡人定会捧出一个富饶美丽的山川。

你,故乡的花。我敬你,故乡的人!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48460/

洋芋花故乡情的评论 (共 16 条)

  • 晓晓
  • 晓梦芳菲
  • 龙行天下
  • 心静如水
  • 雪灵
  • 荷塘月色
  • 梦里花落
  • 梦麟
  • 浩歌一曲
    浩歌一曲 审核通过并说 欣赏,问好
  • 凌云
    凌云 审核通过并说 请不要重复发文,谢谢合作。
  • 江南风
    江南风 推荐阅读并说 赞
  • 婉约
    婉约 未通过并说 重复发表
  • 花甲岁月

    花甲岁月谢谢各位朋友的鼓励。这篇感文是在我的空间日志文章《故乡是定西》和《洋芋花》两篇重新整理后,在散文网第一次发表的。

    赞(0)回复
  • 花甲岁月

    花甲岁月回复@花甲岁月:自己空间日志文章发表在散文网属于重复发文吗?我真的不知道。如果是请朋友们留言。谢谢。

    赞(0)回复
  • 苦笑

    苦笑回望革命前后岁月里的日子,花甲之年对于家乡的感触深深的泛起了此时此刻我对家乡寄语的深情,愿您的余生和您的散文一样饱含着深情,文章情感很浓厚,故乡的每一寸土壤都会被你的深情而变得厚重许多。

    赞(0)回复
  • 花甲岁月

    花甲岁月回复@苦笑:谢谢苦笑先生。在我门可罗雀、心灰意冷之时,得到您的鼓励深感欣慰。退休后学写散文也是难为自己了,特别看到你们的优秀作品真是羞愧难言,而且还得到诸多朋友们的鼓励更是难当。我只有蜗居于自己的空间里自娱自乐。欢迎您和朋友们常来我的农家院吃一顿小杂粮。谢谢。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