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小议厚养薄葬(杂谈)

2014-03-23 21:50 作者:伊万诺夫  | 2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一年一度的清明又到了,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不免如季的风和日,几分寒意忧伤,几分温暖慰籍。

父亲已走了近七年了,那年他八十二岁,在病床上四十来天就去世了。父亲走的坦然,在昏迷前就告诉我们,他走后不开追悼会、不收礼、不请客,丧事简化。尽管如此,组织上还是给父亲这位为数不多的老红军,办了个简单的遗体告别仪式。我们没有遗憾,因为在父亲生前我们都尽了儿女们的心,几次大的寿辰团聚他也是心满意足的。父亲的晚年是幸福的。特别在他住院期间我们更是百般服侍,日轮流陪护在他的身边。这七年间我没有见过一次他,心里是踏实的。去年清明前夕又是岳父去世百天祭日。岳父九十二岁时因一场感冒而匆忙离去。好在平时儿女们呵护尤佳,人人尽孝尽责。寿终正寝的理由抚平了大家的自责心理。生前,岳父以周总理、邓小平为榜样,非常赞成简化丧事的主张。在我父亲去世第二天就写下遗嘱打印成文:“丧葬本着移风易俗一切从简的精神,不设灵堂,不收礼,不请客,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保留骨灰,不张扬。事毕电话告知至亲挚友”。多么平凡的老人,多么宽阔的胸襟。即便没有繁杂、隆重的祭奠形式,反而更加感到老人对我们的体谅及深厚的意。逝者走的安心,因为他们得到了子孙们的孝敬满足;生者活的踏实,因为他们为逝者付出了孝心而无愧。没有共同的遗憾,那是厚养薄葬的理念在天堂与世间架起一座明智和深爱的桥梁。

厚养(孝敬)的理念在华子孙们的心理不难理解。敬老、爱老、养老成为中华民族的美德源远流长。百善孝为先,也成为识人交友的基本标准。《三字经》及《二十四孝弟》的典故是古时给孩子们启蒙教育的内容,数千年后仍然是我们厚养老人、报恩尽孝的基本。薄养自然是不孝,不养或虐待更是大义不道。随着时代的变迁,物质生活的丰富,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特别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的普及和提高,为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葬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大大缓解了儿女们的精神及经济压力。这并不意味减轻了厚养老人的义务与责任。厚养不仅仅体现在丰衣足食的物质条件方面,还应该包括精神生活诸多方面。

一胎化推行已有三十余年了,孩子成家立业离开后,孤独寂寞过早的光顾年轻的老年人们。常回家看看都能成为现今孤寡老人的期盼,甚至是奢望。院子里有一个孤寡老太太,她的两个儿子们定居国外,这一直是她引以骄傲的资本。家用电器皆是国外名牌,年年寄回上十万。两三年才能见得一面,即便一次电话的问候,老人也能高兴几天。一天老人不幸重病住院,临闭眼前还在念叨赶不回来的儿孙们。这时她才知道她最需要的是什么。而远在重洋的儿孙恰恰不能满足老人看最后一眼的要求。再如,媒体连篇累牍报道空巢老人的新闻,真是叫人寒心万分。孤寡老人在家里死去多日,儿女却不知。真不知尔等是如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追问起来,还振振有词、头头是道。更有甚者是虐待、奴役老人、干涉老人自由。为了家产对薄公堂等等,这种薄情寡义何谈厚养!而今独生子女大多数得到了很好的养育和教育,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回报和安慰。但也不乏不孝之子。“啃老族、害老族”因多种原因孕育而生。他们或是寄生性极强的弱能者,或是野性十足的骄横者。轻者啃食父母的血汗及养老金,重者危害社会,给父母造成极大地精神伤害。厚养成了伤害,养儿防老成了养老防儿。

孝敬是孝子们应该履行的责任,厚养是老人们当然享受回报的果实。生命色彩和意义的真谛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继承和实现的。厚养的理念不像乌鸦反哺带有生理遗传性,而是通过上一辈言传身教逐步形成的,具有后天的社会性。上梁不正下梁歪。常言道:“严父出孝子,慈母多患子”。有的老人得不到厚养、善终,肯定也有自身的问题所致。现实中,“独一代”生下了“独二代”,就像下完蛋的鸡,煽动着翅膀,以种种理由,理直气壮地去享受着两人世界的自由生活。真正养儿的重担再次落在了老人身上,重复着含辛茹苦的滋味。真是有了孙子比孙子还孙子。且不知不经过亲身抚养孩子的苦辛,何知父母恩?何以报恩?也有的是父母剥夺了下一代抚养孩子(孙子)的权力,帮忙变成包办而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使下一代失去了宝贵的人生体验和应有的教育,最终自己得不到善待,还给下一代埋下了无群的后患。许多现实的悲剧不断证实着“上行下效、因果报应”这条千古不变的定律。

老人作为被厚养的主体,更要明事理、通人情,也得提高自身的修养。不能简单的把孩子们的孝敬看做理所当然的,否则稍有不周便抱怨不断,搞得自己烦躁重重,弄得孩子心灰意冷。如今我国进入到老龄化社会,一个家庭里就有两代人属于老年范围,善待自己一味首要。科学养生、快乐生活,以此减轻孩子们的各种负担。我的岳父就是这样一位可敬的老人。八十多岁还在撰写文章、看书读报、勤劳节俭、洁身自好。他常给老伴念叨:“孩子们也有孙子了,岁数也大了,我们照顾好自己,注意安全,不找麻烦就是关心和体恤孩子们”。多么平常而寄予厚爱的言语。因而他得到的厚养是实在而饱满的。厚养是融合在对老人生活的诸多方面的诸多细节里,是里送炭的周到,而不是锦上添花的作秀。当然,厚养的条件也是相对的。是力所能及的善待老人,以老人的舒心满意为标准。通常老人对孩子的工作、生活、经济条件也是给于支持和体谅的。去年一部《老有所依》的电视剧就深刻揭示了当前老龄社会普遍集中的社会现象,如此贴近生活,真正引起了人们心灵的震撼与共鸣。(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现在有的地方组织把孝敬老人作为考核干部升迁的标准之一,我是非常赞同的。当今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厚养不单是父母与孩子共同面对的命题,也是关系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以及社会稳定和谐的道德建设的新课题。

再说薄葬。丧葬、祭奠属于祭祀文化的范畴,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要的葬礼及祭奠仪式可以凝聚民族意识,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特别我华夏民族宗亲及乡土观念极强,祭奠自己的亲人更是真实感情的抒发与思念,是安慰先逝和自慰心灵的精神需要。葬礼不能没有,薄葬不是不葬。历史上卖身葬父(母)的故事更是催人泪下。而今时代变迁,物质丰富,厚葬逝者也无可非厚。但是由于土地及人口矛盾日益突出,万亩良田堆堆坟墓、层层梯田座座墓碑。这既是死人与活人在争夺土地资源,也是传统观念与现实的较量。宋人有训:“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先人入土并不安,担心后人无米面。周总理、邓小平等老一辈“敢向时代潮头立,沧海一粟也永恒”的信念和“死不留灰”的殡葬观念给我们做出了表帅。他们和无数前辈、先烈的丰碑是矗立在亿万华夏儿女们的心中,无人忘却、无人抹去,这就是最好的祭奠。

以往土葬改成火葬就是殡葬制度的一大进步,提倡薄葬更是时代的急切呼声。不难想象,如若不改,寸寸黄土尽孝心,耕地何有?清明前后烟熏熏,蓝天何晴?苍松被砍做棺材,青山何在?繁缛礼节拖垮人,逝者何忍?我的一位长辈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老革命。临终前,将仅存的五万元捐给老家希望工程,也没有救济下岗生活困难的儿子,可敬,可赞!唯独土葬的观念根深蒂固。老伴去世时,坚持将其遗体拉回近千里之外的老家土葬。整修墓地、购置棺木、风水八卦;七七、百天、周年、清明,儿女们行师动众,返乡祭奠次次不落。三年后这位长辈去世,儿女们违背其葬于故乡的遗愿,又在兰州附近修建墓地,把母亲遗体重新入殓,拉回兰州合葬。礼数又是一遍。提起老人这厚葬的片段,成为儿孙们永久苦涩的回忆。相比之下,我的两位老人活的快快乐乐,走的利利索索。给我们留下的都是美好记忆和难忘的追思。

厚葬与薄葬不是孝与不孝的标准。薄葬未必不孝子,厚葬未必真孝子。到了我这个岁数,去火葬场的次数也多了起来,每次去感触颇多。最为大彻大悟的就是厚养薄葬这个理念。火葬场就是一个浓缩的社会,整天哀乐阵阵、悲声凄凄。车来人往好不热闹。有的老人活的时候得不到厚养或善待,死后却大兴葬礼。纸糊的生活用品应有俱全,八竿子打不到的人际也被请到,要的就是一种气派、影响。以此表大孝、比权位、显富贵;有的是还不得不还的人情债;有的是别有图谋或借机敛财。有的儿孙们竟在祭奠大厅里为家产争吵起来,真叫人大跌眼镜。联想起往日帝王将相的坟墓高如小山,皇家陵园气魄非凡,陪葬品价值连城,堪称国宝,可谓厚葬。其灵魂入土后却得不到一天的安宁。威严被挖、葬品被盗,变成嘲弄。好在被后人们演绎出许多版本的影视剧本。如若他们在天有灵,肯定悔不该当初这般厚葬而受此侮辱。而今他们的坟墓成为旅游资源,不仅难求片刻安静,而且引发后人们争夺战愈演愈烈。真不知一具“名尸”能埋几处?

薄葬是时代对旧殡葬形式改革的急切呼唤,是人类自觉意识的体现。当前“死不起”的呼声漫天载道,为写此文网上一查,哇塞!阴宅竟比阳房高出1-3倍,还是经济适用型的。究其根源还是厚葬的观念起着推澜助波的作用,难怪死不起。清明,就是要清楚明白,活的艰难何求死的风光?活的充实何企死后盛祭?其实对丧葬祭奠的形式还是有多项选择的,我和老伴就选择了树葬,既可以绿化山野,又可承载后人的精神寄托。如今网上祭奠也省去了游子们千里奔波、费心劳力的一拜。值得提倡。

本想在清明前夕写一篇文章祭奠去世老人的,可是思绪如像脱缰的野马直奔厚养薄葬的主题,只有放缰任奔、随意而述了。借清明来临之际,给我及我的亲朋好友们故去的亲人祭以三拜;祝我们健在的老人们快乐、健康和长寿;愿我们的子孙继承厚养尽孝的传统美德;望我们共同走好每一步、活好每一天,与时俱进的选好身后的路。

2014年3月23日星期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32987/

小议厚养薄葬(杂谈)的评论 (共 21 条)

  • 聿铭
  • 荷塘月色
  • 七月半,三世情
  • 消消
  • 三月风
  • 东仔
  • 鳡鮏
  • 昆仑一刀
  • 婉约
  • 晓晓
  • 雪灵
  • 春暖花开
  • 王鹏
  • 龙行天下
  • 心静如水
  • 千年情劫
  • 草木白雪(李淑芳)
    草木白雪(李淑芳) 审核通过并说 请写下评语请写下评语欣赏精彩之文 问好作者 欢迎去空间一踩
  • 伊万诺夫

    伊万诺夫谢谢您的鼓励。粗略看了你几篇文章,犹如一缕春风沁心润肺。我得好好向你学习。在此向你致以军礼。

    赞(0)回复
  • 莲福

    莲福好啊,战友的文字!树葬,我非常赞同。不过,树葬的细节还得细加充实。应当和薄葬结合起来。火葬已经实行多年,现已成了一项产业,许多地方火葬已“死不起”。现在不少地方雾霾严重,火葬既浪费能源,又污染空气。所以,丧葬大可不必一刀切。特别是在大西北和辽阔的黄土高原荒山荒辽洼戈壁滩沙漠特多,在上述地方提倡树葬,既有利于绿化,又避免污染空气,给后代也减少许多麻烦,一举多得。

    赞(0)回复
  • 苦笑

    苦笑孝之道,在于心。欣赏!

    赞(0)回复
  • 片言解秋心

    片言解秋心老先生娓娓道来,好文章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