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药香袅袅(原创)

2014-01-03 17:47 作者:关山布衣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有一个夸张的说法在马峡一带流传:所有的飞机在经过马峡上空时,都会剧烈的摇晃,是因为驾驶员被浓郁的药香熏得晕头转向了。这确实是夸张了点,但是每年的秋两季,马峡的空气里就全是药香的分子这倒一点都不假,那个时候,整个儿马峡就浸泡在氤氲的药香之中了。

马峡因为药材名播天下,成为名符其实的药材之乡。

马峡西部的关山就是一座天然的药材宝库。关山,也叫陇山,就是《山海经》称之为“高山”的六盘山系的南端。其中又被麻庵峡谷分为东西两支,西为大陇山,东靠华亭境的就是小陇山。关山林缘地区的山民种药、采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至今已经查明的野生药材就有208种,在关山里,你随便伸手一抓,就是三五样中草药。主要有野生药材有半、柴胡、铁棒锤、丹参、沙参、苦参、灵芝、桃儿七等。由此可以知道,马峡和药材结缘的时间已经很是久远了。早在数百年前,马峡就是声名遐迩的药材产地,尤其以大黄而闻名。具体的说,马峡的药材主要产于沿关山一带的几个林缘村,以苍沟、孟台、车厂沟、燕麦河为主产地。这些林缘村社的药农大多是背井离乡之人,他们落脚到关山,赖以生存的方式就是种植药材。关山林缘地带,属于高寒阴湿气候,无霜期短,昼温差大,是大黄等药材最理想的生长地。

在五六十年代,山区药农主要种植传统药材大黄、党参、当归和川芎,这些药材虽然产量低,但是由于受当时政策和种植地域的限制,价钱一直偏高,药农可以靠种药材维持生活,但是药材种类单一,产量少。到了七十年代,县上的有关部门从外地引进了贝母、木香、元胡、板蓝根和独活等新的药材品种,经过多年的种植试验,优胜劣汰,只剩下木香和独活适宜本地种植。到了八十年代初期,包产到户之后,川区的一部分农民的观念开始转变,打破了单一种粮的传统,开始尝试种植独活等药材,并且一下子就尝到了甜头,很快就形成规模。之后有关部门又不断引进了白芷、桔梗、黄芪、丹皮等药材,使得马峡的药材种植种类达到了53种之多,马峡的“药材之乡”的美誉由此才真正名符其实。

我自幼就是在药香的熏陶中长大的,主要是在大黄、当归的香味里熏陶长大的。马峡林缘地带出产的大黄质量上乘,色泽金黄,不仅驰名全国,还出口国外,其性寒、味苦,经炮制入药,具有清热、下利,健胃之功,有“涤荡将军”之称。民国11年(公元1922年),国民党元老于佑仁先生从西安轻装简行赴广州面见孙中山先生时路过华亭关山,看到成片的大黄,葳蕤生辉,遂咏诗一首:“路出华亭县,大黄叶如扇。日灸或淋,皆能覆君面”。于老先生诗中所描述的就是大黄的叶子。大黄属于多年生植物,药效以三年生的为最佳。我的家乡就以种植大黄等传统药材为主,山外人称我们为“大黄老爷”。

我们种植大黄要经过育苗,移植,收获,熏烤等过程,尤以收获、熏烤为辛苦和关键。每年的初时节就是收获大黄的时候,而关山的初冬,土地开始封冻,地表皮已经冻了一寸来厚,遇上多的一年,还要刨开积雪才能找见大黄。收获的大黄都是移植之后又生长了两年的,那家伙简直就是一棵七股八柯杈的树根,那些身体强壮的汉子,举起六七斤重的头,要刨挖数十下才能掏出来一棵大黄,体质羸弱之人看见挖大黄早已退避三舍,只能做一些辅助性的活路。所以说,挖大黄是霸王活,衡量你攒劲不攒劲,只要看你挖几棵大黄就一目了然了。挖大黄靠的是力气也靠的是技巧,有经验的药农先掏空大黄的下面,最后在上端用力挖几下,一棵完整的大黄就掏出来了;如果只是靠力气蛮挖,结果不是只掏出了一个头,就是把一颗大黄撕裂成几片了。只掏出头就丢了下面的须根,我们叫水根子的,要少卖钱,因为大黄和水根子都是药材,只是价钱有区别罢了;而撕裂了大黄头,损失就更加大了,撕裂的綹綹只能卖水根子的价钱,一斤大黄的价钱是水根子的六七倍呢!(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年轻人挖出来大黄之后,要经过老把式的“片”之后,才成为一个半成品。那些片大黄的老把式,手握一把锋利的菜刀,左手抓住大黄的头,右手操刀,只听得“嚓嚓嚓”一阵脆响,下端的水根子全被片掉,只剩下一颗罐状的大黄了。被片好的大黄运回去,还要用刀削去表面的粗皮,大的再一劈两半或者四瓣,最后送到架好的药棚上,下面用柴火熏烤,一直到干响为止,才能送到药材收购站换成钱币。这期间的熏烤尤为重要,在大黄“收油”的时候,负责熏烤大黄的人昼夜守候在药棚里,丝毫不敢马虎,因为那时火候的大小非常关键,稍有失误,就会把大黄熏成“糠货”,三年的辛苦就付之东流了。

虽然当时我们“大黄老爷”年终决算的时候,拿到手里的票子要比山外种粮的人拿得多,但是“老爷”们的手和一般人的手截然不同:手掌厚,手指变形,指关节肿大,手上到处是龟裂的伤口,稍微一动就血丝丝的触目惊心。那些装在兜里的钱,是真正的血汗钱啊!“屎难吃,钱难挣”这句俗语在我们山里人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因为种植大黄太费劲,随着药材种类的增多,人们开始疏远大黄,青睐那些相对省力的药材了,独活就成了人们的首选,因为独活育苗一年,栽植到大田里一年就可以收获了,比大黄少耗时一年,而且省力得多。独活是七十年代初期引进到马峡的,开始也是在林缘地带种植试验,其产量很不理想,只是适应性很强,没有被淘汰。到了八十年代之后,农民对土地有了支配权,山外的农民尝试着种植独活,结果意外地发现,独活在川区的亩产量几乎是山里的五倍!从此,独活在马峡的大地上摇曳生辉,很快形成了规模,紧接着又遍及华亭的上关、西、山寨、策地和河西等乡镇,而马峡则成了独活种苗主要的繁殖基地和成品药材的集散地。

随着药材种植种类的增多和面积的增加,出售药材成了药农的难肠事,为了解决卖难买难的症结,一些药贩子应运而生了。刚开始,承揽药材贩卖的是那些胆子比较大的人,我们药农称他们为“倒板”,多是些街道里和公路沿线的人,他们和外地客商接洽,坐庄收购药材,然后倒卖给客商,从中赚取差价。但是这样的交易难免出现倒板和客商勾结,压级压价,有意坑害药农。为了把马峡的药材生意做大做强,当地政府部门出面指导、协调,成立了药材协会,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药农的利益,也为宣传推介马峡药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六年前,华亭的大黄、独活在国家工商总局正式注册,成为华亭的品牌药材。接着是马峡的药材专业市场开始运转,不仅仅收购各类药材,还增加了药材成品和半成品加工,更进一步拓宽了马峡药材的销售渠道。每年春季,四面八方求购药苗药子的人们云集马峡,药材专业市场里人头攒动,吆喝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到了秋末冬初,马峡的街道里就有了三五成群的外地客商,他们出入大大小小的药材收购点咨询行情,洽谈生意。这些药商主要是来自亳州、文峰以及四川、江苏一带的,他们和药材协会洽谈好之后,就由本地药贩集中收购各类药材,最后由客商验货装车。到了年末,马峡的大黄、独活等药材,就神气活现的乘着车,去了全国各地,一缕缕药香随着车辆也飘散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当然,最浓郁的药香还依然在马峡的上空氤氲升腾,久久不散。

你若置身马峡,一定会感慨不已:药乡马峡,名不虚传!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10880/

药香袅袅(原创)的评论 (共 8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