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鏖战引岗----引岗渠溯源(1)

2013-10-24 07:52 作者:引岗渠  | 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追溯修建引岗渠的原因、准备过程和时代背景(视频脚本)

引岗渠,是可以和红旗渠相媲美的大型灌渠,就修建的艰难程度和它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引岗渠流金淌银40载,为民造福万万千,成为矗立在人们心中不朽的丰碑。

说起修建引岗渠的原因,原获鹿(今鹿泉)县委老书记缑增福同志说得最为贴切,他说“那是获鹿(今鹿泉)人民兴修水利的继续”。

是的,唐朝修建太白渠、礼教渠,以及宋元明清的治水业绩已经载入史册,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修建源泉渠、计三渠,健在的老人们年轻时曾听父辈们亲口说过。

解放以后,特别是合作化以后,为兴修水利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在党的领导下,轰轰烈烈,扎扎实实的兴修水利工作蓬勃开展,一项工程接着一项工程,大干三十多年,彻底改变了,“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历史,人们的生活大大提高,社会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提起鹿泉市近代的水利史,有两项水利工程不容忽视,一个是计三渠,一个源泉渠,这是鹿泉市北部和西部地区的命脉。这两项水利工程,最初都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仁人志士组织修建的。但是,由于那时社会的局限性,历经艰难曲折,最终没有完全成功。(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提起鹿泉市近代的水利史,有两项水利工程不容忽视,一个是计三渠,当时,它主要灌溉鹿泉市东北部的平原地区;一个源泉渠,它贯穿整个鹿泉市南北,灌溉全市丘陵地区和部分平原地区,这是鹿泉市北部和西部地区的命脉。这两项水利工程,最初都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仁人志士组织修建的。但是,由于那时社会的局限性,历经艰难曲折,最终没有完全成功。

计三渠、源泉渠真正发挥作用,还是从抗日战争开始,在我党领导下,边区政府组织人民修建的。

建国前后,合作化时期,两条渠道都得到了空前未有的大发展,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达到了鼎盛时期。

但是,这时获鹿县(今鹿泉市)渠道的水源已经潜藏了危机。1958年,石家庄地区组织井陉、获鹿、平山三县修建规模宏大的绵右渠(井陉县北横口以上为绵河,以下为冶河),渠首在娘子关东边,把河水都拦截了。同年,平山县修建南跃渠,渠首在井陉县西元村。

绵右渠、南跃渠都在获鹿县的计三渠、源泉渠上游。随着绵右渠、南跃渠的逐步完善,用水量越来越大。另外,干旱年份越来越多,所以,计三渠、源泉渠的水源就越来越少了。

特别是计三渠,它的渠首还在平山县的大同渠、兴民渠下游,水源更为奇缺;后来到了有渠无水的地步,干脆把水源接到源泉渠东鲍庄沙地沟泄水闸,形成两渠一源。这就是修建引岗渠的直接原因。

另外,用当时的一句话说,就是获鹿县要下决心改变“老八成”的局面。获鹿县平原、丘陵、山区各占三分之一,原来有“旱(年)收平原,涝(年)收山(区),凑凑合合八成年”的思想。现在要继续创业,修建引岗渠,保证农田用水,扩大灌溉面积,要实现年年 “十成年”的愿望。

在源泉渠、计三渠水源奇缺,受到干旱威胁的时候,获鹿人民没有坐等,为了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为了国家的建设,他们挺起山一般的脊梁,又迈开了征服大自然的步伐。继续寻觅水源,兴修水利,艰难创业。用获鹿县老领导杜英杰的一句话说,就是天上的水收起来,地下的水挖出来,河里的水引过来,为我所用。

关于修建引岗渠的最初阶段,我们曾采访过黄犁同志,他是受命书写修渠“引岗济冶”申请报告的第一人。

因为源泉渠在冶河上,引来岗南水库之水救济这条渠道,所以开始叫“引岗济冶”。

黄黎,石家庄市陈村人,建国前参加工作,开始当小学教员,后来到石家庄日报社工作。五十年代根据领导的指示,写出过有见地的文章,并为市政府所采纳,1957年反右受到牵连。1962年4月下放到获鹿县(今鹿泉市)水利科,做秘书工作。当天科长秘敬周就让他写,“引岗济冶”工程申请,所以他对此事记忆深刻。后来落实政策,黄黎调回石家庄日报社。1985年7月入党,1990年离休,离休前为主任记者、总编室主任。

他说:1962年4月,调到获鹿县(今鹿泉市)水利科。当天科长秘敬周见了我以后,简单问了我一下从什么地方来,原来做什么工作。我说原来在石家庄日报社工作,一直做新闻工作。秘敬周说,这正好,咱这里正缺做文秘工作的人,你给写一个请示吧。我说写个什么请示呢?秘敬周说,咱们写个引岗济冶请示,冶河水不足,源泉渠的水抗旱时满足不了抗旱灌溉的需要,如果能够把岗南水库的水,引到冶河,然后同使到源泉渠以后,咱们的灌溉面积还可以扩大,水量比较有保证。秘敬周说了这个意思以后,我就根据他说得意思写了个申请地区批准建设引岗济冶的请示。我把请示写好以后,秘敬周看了看说,行,就是这样,咱们报地区吧。我就把这个报告,报地区水利局了。那时,每个礼拜,地区水利局,组织石家庄地区各县水利局、水利科到地区水利局,汇报一次抗旱、水利灌溉各方面的情况,每个礼拜去,当时地区水利局长周宏烈。后来,我就问俺们写的引岗济冶工程请示,地区考虑怎么样?周局长说,咱们刚过三年困难时期,现在经济上比较困难,国家投资都比较困难,现在还不能考虑建引岗济冶这个工程,这个事当时就这么放下了。1962年过去,紧接着就是1963年发大水,洪涝,1964年沥涝,这二年水利上主要是排涝,灌溉、抗旱,引岗渠没有提到议事日程。

1965年以后,又遇到大旱了,又重新提出了搞引岗济冶工程。最初提出就是这么个过程。

近日我们又采访了赵长根同志,他是石家庄市振头人,1948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赵老生活很低调,至今还住着上世纪七十年代,老伴单位分配的两居室,屋里显得有些昏暗。但是,就在这间小屋里,他读书、看报,和老伴过着知足常乐的生活

他是1960年10月,由于区划变更,从石家庄市来到获鹿县(今鹿泉市)工作,曾任大河公社党委书记、公安局副局长。1964年秋,主持公安局的工作。当时,因大批干部(到外县)参加“四清大会战”县里成立了临时常委会,1965年天,明确赵长根和组织部副部长张建荣二人为列席常委,参加常委会的工作。当时赵长根还担任人民委员会委员,全面负责政法和农业系统。

赵老说,水利部门到地区咨询以后,真是个大喜讯,地区告诉,张屏东专员修岗南水库时,就考虑到用岗南水库的水进冶河,补充冶河水,这个消息对获鹿来说是一个大大的鼓舞,水利部门就进一步调查研究,搞好可行性方案,线怎么走。当然,现在回忆,从岗南水库引水,不是县里、地区说了算的,须要省水利部门批准。获鹿找水过程,前期工作,确实对后来引岗渠建设打下了一个思想基础,形成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赵老说,县里有这个决心,所以,就开始组织班子搞考察,进一步勘测啊!线怎么走啊!涉及到平山,水往下要到八一水库,涉及到元氏都须要协调,这方面的协调工作是很多的。

这就是在修建引岗渠最初时期的一些情况,下面谈一下修建引岗渠的时代背景。

一、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1963年,大寨同样受到了百年不遇的洪灾,支部书记陈永贵同志带领大寨人民挺起脊梁战天斗地,秋后实现了粮食产量不减,社员口粮不减,给国家的贡献不减。

他们的事迹传到了省委,传到了中央。1964年8月,毛泽东主席在一次小型会议上说:“要自力更生,要像大寨那样,它不借国家的钱,也不向国家要东西。”

同年12月21日,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表扬了大寨,他把“大寨精神”总结为八个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从这一年开始,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迅速在全国铺开。全国迅速涌现出一批诸如河南林县、刘庄,江苏华西,河北的南滚龙沟、周家庄等许多先进典型。各级党委表示,要下决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

二、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热潮。1964年以来逐步升温的“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运动,是当代中国史上的一件重大事情,是一场影响深远的运动。在中央统一部署下,各地各部门先后作出学习毛泽东著作的决定,要求各级干部有系统地学习中央文件和马恩列斯毛的著作。学习毛主席著作的运动,在人们的哲学观点、立场方法和激发干部群众的斗志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学习毛主席著作与学习文化知识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农村的文盲、半文盲现象,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了人们改变农村面貌的积极性。

三、学习焦裕禄的事迹。焦裕禄有一句名言:“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说明他特别注重调查研究。

他经常肝部痛得直不起腰,后来连自行车也骑不了了,即使这样,他仍然用手或硬物顶住肝部,坚持工作,坚持下乡。他对人民满腔热情,对工作极其负责。

1966年2月,新华社发表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在全国掀起了一个学习焦裕禄的热潮。焦裕禄成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的榜样。

同时,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学习王杰、刘英俊同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全社会学习英雄模范人物的热潮。

四、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也是一个躲不过、绕不开的话题。《人民网》一个学者在解读《建国以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文章里有一句话说,《决议》是否定“文化大革命”的,不是否定那段历史的。

“文化大革命”是错误的,但是,人们在那个时期干的每一件事不都是错误的,甚至出现了诸如“两弹一星”之类的历史亮点。

事实正是这样,引岗渠正是在那个时期修建的,它的丰功伟绩,成为鹿泉人民永远的话题和骄傲。

那个时代,那一段历史,被人们称之为激情燃烧的岁月

1965年持续的干旱,促进了修建引岗渠的准备工作。资料记载,石家庄全区1965年入以后130多天没有下透。全年降水281.1毫米,达不到常年降水量的百分之五十,出现了50年一遇的旱灾

1965年7月23日,地委召开电话会议号召全区干部群众继续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抗旱抗到天低头,抗旱抗到夺丰收。

1965年8月20日,省委、省人委联合发出“全党全民紧急动员抗旱保丰收”的号召。

1965年9月、10月,《人民日报》连续报道河北省石家庄地区平山县南滚龙沟大队治山治水建成高产稳产田的事迹。

在探讨这个问题时,我们曾采访过原水利科长高庚同志。高庚,石家庄市桃园人1962年任黄壁庄公社副书记、副主任,兼黄壁庄水库获鹿县(今鹿泉市)施工团团长,1965年3月任水利科代科长。他记忆非常好,表达能力也很强,所以他说得很生动,很有参考价值。

高庚说:1965年春末,随着干旱的发生,源泉渠引水量逐步减少,获鹿县出现了水田变旱田的现象。秋后,获鹿县又提起“引岗济冶”工程,并开始深入调查研究。

高庚说: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到1966年秋后,水利科的同志们,逐步完善了从岗南引水的设想。从我们调查的资料看,岗南水库的水,可以引到元氏县八一水库。

水利上的“土专家”张文庆曾说:渠从平山县过,必须拉平山县参加,不然弄不成;水引不到元氏,元氏不参加,必须把水引到元氏县八一水库。这个意见得到了水利科所有同志的赞同。

从岗南水库引水到元氏县八一水库,大家已经胸有成竹。高庚有诗为证“起自岗南至八一,渠道全长二百里,沿途经过平获元,灌溉三县六十万亩。”

高庚说1966年秋后,当时主持县委工作的王明杰、杜英杰、赵长根、张建荣、杨东升等同志听取了水利科关于引岗济冶的汇报,大家完全赞同水利科的思路,并提出许多指导性意见。

写《引岗渠》报告文学时,我们曾采访过杜英杰、张建荣和赵长根等同志。他们说,那时每年组织大批干部下乡,农忙时节搞生产,农闲时节搞整风,领导亲自到生产队蹲点,参加劳动,调查研究,体察民情,解决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修建引岗渠是大家共同的迫切愿望。

第一次大规模的对引岗渠搞调查研究,主要意图是要不要修引岗渠,怎么修引岗渠。

当时的背景是,1967年2月8日,周恩来在怀仁堂召开中央政治局碰头会议,主要研究“抓革命、促生产”问题。

2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关于“抓革命、促生产”打好春耕生产第一仗的社论

2月22日《人民日报》套红发表中共中央给全国人民公社贫下中农和各级干部的信,各地人民积极拥护。

在这样的形势下,获鹿县(今鹿泉)组织大批干部支援农业。广大下乡干部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亲身体会到农民的艰苦生活,了解到生产当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同时组织人们讨论“引岗济冶”工程的可行性,征求各社队和广大群众的意见,大大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高庚说:为了使心中更加有底,向群众有个交代,以及和平山县联系时说话依据更加充分,我们组织张文庆、黄犁、张德恩等同志,到平山县地面进一步勘察,弄清楚在平山县地面渠线的走向,灌溉面积,占地多少,渠开多大等数据

1967年秋天,获鹿县领导及水利部门的同志分别和平山县、元氏县的领导及水利部门的同志协商此事。当元氏县得知岗南水库的水能到八一水库时,非常高兴,表示积极参与。平山也完全赞同获鹿县的意见。两县委托获鹿县起草文件,然后,三县一起向地区领导和有关部门汇报。

1967年秋后,石家庄地区满怀信心,将三县修建“引岗济冶”报告报到省里。意想不到的是,省里有关部门,以“效益搬家”为由,不批准该项工程。

地区领导张屏东态度坚定,在地区开会时说:“这个事叫干也得干,不叫干也得干,先黑后红,一定干成,不能愧对老区人民,一定要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三县领导和有关部门,看到地区领导态度这么坚定,继续扎实地做着各项准备工作。

张屏东同志的态度为什么这么坚决,因为在修建岗南水库时,他任石家庄专署专员,也曾兼任河北省水利厅副厅长和岗南水库指挥部总指挥,他和技术人员在修水库时,就在水库大坝两端规划设计泄水闸,为引水修渠做好了准备。

我们科学地选择渠线,多方征询设计方案,把干渠、支渠、斗渠和农田的毛渠,数百公里渠道力求设计的更加合理。现场考察,查阅资料,征询意见,反复讨论,领导和技术人员一刻也没有停止“引岗济冶”的准备工作。1968年,征询设计方案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1969年春,似乎针对“效益搬家”,获鹿县又组织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高庚说:县里组织大批干部下乡,农业组组长赵长根、副组长高庚等同志负责此事。那年县里明确,一要抓好当前生产,二要调查各个社队影响发展生产的主要问题。县里选拔了100多名干部,分成10个组,深入各个社队(乡村)。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回来汇报时,大家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一个“水”字上,解决问题的办法,修“引岗济冶”是主要措施。人们总结“吃水难,吃水难,天天三臭(三顿饭)苦辣咸;鸡粪、羊粪、猪狗粪,还有死猫死狗在里边”的顺口溜,人们还亲眼见到水窖里死蛇的皮骨。山区、丘陵缺水的情况,更激起了人们兴修水利的热情,为向上边汇报,提供了第一手材料。调查研究的过程,也是发动群众的过程。

1969年春末,经过充分准备,向地区水利局主管副局长沈晓汇报,第一天到机关去找,沈晓没有在。第二天是星期日,沈晓正在家里和老婆孩子包饺子,看到高庚同志来了,生性开朗幽默的沈晓放下手中的饺子,冲着高庚说,哟,小蛋蛋子来了(高庚个子小,不瘦),说着把他们领进了客厅。大家针对省里“效益搬家”的理由,汇报“县里有多少人参加了调查,有多少村、多少人、多少牛羊牲口没有水吃,有多少亩土地面临干旱;那里的人们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作过很大牺牲,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现在那里严重缺水,需要帮助解决,怎么说是效益搬家呢?等等理由。

沈晓是部队转业干部,行政12级,他对工作认真负责,他对人民的疾苦非常同情,他当即表示,要快去省里汇报。

在省水利厅,有的领导和我们你一句我一句的争论,地区里的同志向我们使着眼色,让我们不要害怕,把话说完。但是,经过一番争论,省里有关部门,始终不松口。从那里出来,沈晓说,你们回去和县里说,让他们和地区领导说,联系平山、元氏一块去向省里的领导汇报。

在引岗渠的问题上,省里有关部门和地县领导,有不同意见是很正常的事。

省里有关部门的领导,都是很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水平的领导干部,他们从全省考虑,配置水资源;地县的同志,从当地实际情况考虑,解决实际问题,他们都是对的。从这个事情可以看出,那时的干部对党、对人民的负责态度,和为人民服务的真实感情,都是值得现在的人们学习的。

他们都是从战火纷飞的生死线上侥幸活下来的人。他们都不是为个人私利和小集团的利益。他们这种敢于争论,敢于负责的精神,更是值得现在的人们学习的

1969年4月8日,干渠测量工作正式开始,石家庄地区水利局牵头,组织获鹿(今鹿泉)平山、元氏三县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并聘请华北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技工作者,组成了32人参加的勘测设计队伍,用一辆大卡车把他们送到了岗南水库大坝,测量引岗渠的工作全面开始了。勘测队伍的负责人是石家庄地区水利局的魏长远和华北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杨旺锁。他们没有交通工具,勘线测量都是徒步进行,测量仪器都是身背肩扛,经过三个月的时间,从渠首岗南水库测量到了渠尾元氏县的“八一”水库。然后,住到获鹿县(今鹿泉市)招待所开始设计,又经过三个多月的认真工作,完成了工程设计和预算,引岗渠美妙的蓝图展示在大家面前。

高庚说:1969年10月初,获鹿县成立引岗济冶五人小组,由缑增福、杜英杰、张文会、高绍书、高庚参加,研究决定“引岗济冶”有关问题,地点在城关二街源泉渠管理处,下设物资组、谈判组、施工组,各方面的工作全面铺开。

11月1日,地区水利局副局长沈晓同志,召集三县水利局开会,根据各县所处地理位置、受益情况及区域性技术特长进行了合理分工。

获鹿县(今鹿泉市)随即成立引岗济冶施工团,首先组织民工开赴王常峪隧洞工地,安营扎寨,拉开了鏖战引岗的序幕。(连载2)

撰稿 谢树坤

解说 靳伟国

合成 谢彦斌

2011年11月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590418/

鏖战引岗----引岗渠溯源(1)的评论 (共 1 条)

  • 今生依梦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