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沃土情深

2012-02-07 00:10 作者:沈江平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大 山 情 结

我从小是在故乡那个偏僻的山沟里长大的,喝得是山里那泓潺潺流淌的清泉,吃的是父辈们耕耘播种的食粮,养育我的是故乡那片广博而富有灵性的土地。

从我刚刚懂事起,和伙伴们放牛牧羊便成了童年生活中的第一桩趣事。伴随着我们的除了哞哞叫唤、咩声不断而善解人意的成群牛羊外,便是那雄浑傲岸绵延起伏的大山。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总以为天底下故乡的山是最高的,大山就是故乡,故乡就是大山,于是大山便和我有了一种息息难解的情结。

大山里通往外界只有一条蜿蜒盘旋、斗折蛇行的公路。那年月公路上汽车稀稀拉拉,那条公路基本上成了山里人脚下的专利。在故乡那又长又深的山峪里,密密匝匝的白桦、松树、落叶松郁郁葱葱,长满山坡,整个大山成了森林的世界。在我们当牛倌的那些日子里,偶尔遇上调皮乱蹦的牛犊钻进遮天蔽日的树林藤蔓中,便成了煞费脑筋的事,沿膝深的草丛覆盖了林间小路,倏溜一下,一条指肚粗的草青蛇隐进了野草里,便能把人吓个半死。晴天的早晨或天里,露水灯笼般的悬挂着,几个来回下来,湿漉漉的裤脚裹在身上难受极了,伙伴们这个时候一个个哭丧着脸,等到找到那个寻找了半天的调皮的牛犊后,大家才露出了阳光般的笑靥。那阵子我们徜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坐看云卷云舒,仰视雄鹰盘旋,常常在篝火堆里烧洋芋蛋和苞谷棒子,围坐在老者身边听故事讲,溪水潭中嬉水游泳,充满了欢声笑语,留在大山里的是那天真烂漫的笑声和无雅的童趣、贪玩的身影。

后来慢慢长大了,父母把我们送进了学堂,便很少在大山旷野里疯跑了。再后来,辗转去县城和州府上了几年的学,便与大山里那苍翠虬劲的松树,山涧潺流不息的清泉告别了。如今已在遥远的异乡工作了几年,可是,与生俱有的大山情结时时刻刻萦绕在我的美好记忆中。

2001年3月30日偶成于碌曲小城(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大山情怀

从小生长在那个偏僻的山旮旯里,抬头是山,开门见山,出门爬山,于是对山便有了一种深深眷恋,总以为,光有平原大川没有山的地方似乎单调乏味了点,也总觉得浩瀚广漠江河湖海是平面的,而绵延逶迤的雄浑山脉和矗立云霄的大山才是立体和充满诗意的。

自小上学,走得是山间小道。艳阳天迎着朝霞早出,伴着夕阳晚归,一路哼着歌谣,看着田间地埂庄稼的拔节生长来往于山间小路;阴雨天望着云卷云舒踏着泥泞小道行走在学校与村庄之间。上了中学,走出山沟来到那个小城,自此回家的次数少了,自然也逐渐淡忘了那曾走过的山路,但巍峨的大山轮廓不曾在脑际消失。后来中专毕业工作在草原小城,才知道这里很少有比故乡再高的山了,常常望着广阔无垠的草原,蓦然想起了故乡的大山。于是故乡情愫久久萦绕于心间不肯褪去,每当想家的时候,自然会忆起故乡的大山来。

每每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之时,儿时翻越故乡大山的精神便成了一种催人奋进的动力,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心中便产生了大山般的意志。这种情结,将会伴我走过漫漫人生之路,无论走到海角天涯,我也总是难以走出与生俱有的大山情怀。

2001年4月于洮河源碌曲县城

读书情结

上中专期间,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学好专业课上,虽然对读书怀有一种强烈的渴望之情,却只有忍痛割地挤时间读。学校的那所图书室不是很大,藏书还算丰富,于是在课外便泡在那里过把书瘾。

学校的图书室星期日一般是不开的,每到周末,同学们便三五成群地去那座不算大的城市逛街抑或呼朋引伴到野外郊游,抑或到邻校乡友或昔日的同学处闲串聊天。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几个书“虫”便不约而同地向沿河路的那座图书馆走去,这似乎已成了无言的默契。每次去时,图书馆里已有人落座,径直在书架上信手拈来一本杂志或报刊一读就是半天。徜徉在墨味书香中的那种感觉至今回味起来仍然感到甜蜜。爱好读书的人大多是甘于寂寞的,虽然偌大阅览室中人头攒动,却静得出奇,偶尔只听见读书翻报的沙沙声。读书读得投入是难以感觉到时间的推移的,常常在不觉间便到了人家下班的时候,这时只有难以分舍地把书放回原处,回味着个中滋味和文友们步履匆匆地赶回学校,星期天学校食堂开饭早,等我们打饭时大师傅们等得不耐烦了,便奚落几句,大概我们已成为当日最后一班“食客”了。

恍惚间四年的中专生活结束了,毕业后分配到牧区的一个乡上从事政府的文书工作,忙完了乡上的一些基本事务后,便剩下了难得的闲暇时光,单位上同事多,年轻人每到周末喜欢聚在一起小饮几盅,年长者都是棋迷,乐于在棋盘上车马将象地厮杀一番。我因不胜酒力,棋术又低,便钻进了自己的小天地中独享读书之乐。几年下来,竟也读了不少书,在细读漫嚼中也品尝到了读书的快乐。慢慢地时间长了,以前写材料时的蹩脚文字很少见了,偶尔拿起笔来写点东西难以入手的尴尬境地也没有了,每当寂寞时,便躺在床上看起书来,寂寞和无聊就被驱得无影了。有时深人静了,读书竟读得睡意全无,每到精彩之处神飞思逸、陶醉其中。

读书之乐,是足以令人欣慰和充实的,与书为友,结下了不了情缘,也算是人生一大快事。

2001年7月刊登于《甘南报》

爱上文学

在市场大潮的汹涌冲击下,文学曾一度被冷淡起来,痴心不改在文海中苦苦泛舟寻找珍珠的人越来越少了。钟情文学在堆砌文字的玩艺中拼凑出耐读的隽永东西,需要的是甘守寂寞和乐于清贫,让文学感动心灵曾是为文者的精神向往。

我曾非常喜爱读书,不管报刊书籍信手拈来一卷总有一种爱不释手的嗜好,慢慢读得多了,这种情结愈加难以分舍了。于是便羡慕起那些经常爬格子动笔杆的人来,常常对于那些寸笔之下写出行云流水般的文章一读再读,仔细咀嚼个中滋味,不觉间经常陶醉在精美的字里行间,也曾想着写些滋润笔墨的东西,无奈拿起笔来才思枯竭下笔无着,常常为这种尴尬境地汗颜不已,惭愧自己读了十几年的书竟这般窝囊,一气之下竟想扔掉手中的笔干起别的行当。

尽管这样无奈,可时隔不久旧情再生,虽然禀赋不佳但却不能割舍心仪已久的心中这块文学芳草地,总常常这样想,不管收获如何,读书毕竟是陶冶情操的一大乐事。也从未期盼过隔三差五稿费花般飞来,更不奢望这辈子出名成啥家,我的文学情结,可以说完全是愉悦心灵的。常常在读一本好书的时候,如同畅饮甘醴饱尝美味,那种感觉很难表白。可是悟性终究不高,大脑也不聪颖,始终没产生过才思泉涌落笔生辉的灵感,酣畅淋漓行云流水式的文章终究写不出来。这大概与我的人生阅历浅显,生活感受太少,创作素材底蕴不足有着一定关系。

不管怎样,今生爱上文学,与文字结下不解之缘,终生便无怨无悔

2001年7月刊登于《甘南报》

麦收季节

故乡的七月是一年当中最炎热的时节,每到这盛伏天,艳阳一个劲地毒晒,让人感到空气仿佛都是滚烫的,就是在阴凉处避暑纳凉,身上也一股热气直冒,把个身子热得汗浸浸的。

夏日的故乡山梁坡峁上一垅垅梯田层层泛绿,门前屋后成片成片的麦子长势喜人。每到七月,沟壑梁峁田间地头小麦苫得瓷瓷实实,随着小暑的临近,那滚滚麦浪渐渐透出一抹淡淡的鹅黄,那抹鹅黄预示着麦子收割的季节即将到来了。

每到小麦收割季节,农人们天还不大亮就起来了,迎着晨曦,踏着晨露,听着蝉鸣虫叫,手持一把磨得亮闪闪的镰刀沿着田间小路径直走向田间地头。在故乡,按传统习惯,锄草、收割和干家务活是婆姨们的事,可眼下劳力有限,男人们只得放下大丈夫的派头到田间地头忙活,动作虽不麻利,但看着大片的麦子透黄,心里头也很着急,只有跟着婆姨们在烈日下手握镰刀紧割慢捆地忙活。

这几年,故乡持续的干旱使麦子的收割时间也提前了,虽然农人们盼望着年年风调雨顺,可旱魔却扎了根似的不肯让步。人们只有开渠引水浇田,提灌抽水上坡,与旱魔展开了一场促墒保收的抗争。收割季节最要命的要数阴雨天了,几天的阴雨连绵,运往打麦场里上了架杆的麦子就要发芽,地里头未收割的也会脱粒生芽。故乡的天气要数七月天顶热,就是不下雨,阴天里露水未干割捆成束的麦垛也会霉烂的。因此在收割季节,是要趁好天色起早贪黑忙活的,大热的伏天里,人们的一日三餐便在地头田埂将就了。有时天热的口渴难忍,可为了赶活,直到嗓子眼冒烟难以顾上喝口水是常有的事,这个季节里的苦干精神和时间观念是往日里罕见的。这个时节,故乡的田间地头到处一派忙碌景象,收割的收割,运输的运输,打碾的打碾,人背畜驮三轮车拉运穿梭不停,各家各户男女老少齐上阵,这几年随着脱粒机在农村的普及,村落里再很少听见此起彼伏的连枷声了。这个火热的季节里,田间地头麦香诱人,满山遍野一派丰收景象,到处忙忙碌碌,那阵势叫人看后也着实感到季节是不饶人的。

土地是农人的命根子,随着土地联产承包政策在农村实施以来,故乡的农人对土地的厚爱更是有加,平整土地,改造薄田,精耕细作,保墒促肥,科学务农,该浇水时浇水,该施肥时施肥,硬是把几亩薄产田侍弄成了肥气十足的稳产田,碰上好雨水再也不愁丰收了。

麦收季节,关乎到农人们一年的收成和生计,虽然整天价忙乎,可心里头乐滋滋的。一年到头的汗水要在这七月天变成丰收的果实,圆了他们一个长长的,农人们能不乐吗?

改革开放这二十年间,故乡的面貌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人们的生活殷实了,吃穿不再是愁事,村落里宽敞明亮的红砖瓦房多起来了,院落也变的亮豁起来,大多数农家粮丰囤满富裕起来,各类电器也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故乡正在慢慢告别过去那个物质匮乏精神文化单调的年代。

2001年9月刊登于《甘南报》

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

——观湖北建始县官店镇党委书记刘银昌先进事迹专题片有感

刘银昌是一位土家族乡镇党委书记,他在官店镇任职的这些年头里,为了官店五万多群众过上好日子,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业生产,亲临百姓家中了解社情民意,引导群众大力发展药材、烤烟种植等特色产业,大搞经济林和生态建设,硬是把自然条件艰苦、贫困落后的官店镇建设成了经济发展、群众生活迈上小康的一个绿树葱茏生机盎然的生态化小镇。

刘银昌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工作却格外认真,常常深入基层下乡身上不离“三件宝”:一本笔记本记满了乡情和民情,工作到哪儿,调研到哪儿,一支钢笔记到哪儿,一把卷尺量到哪儿。他出生在农家,与老百姓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经常深入农家,吃农家饭,察农家情,解农家忧,他的很多时间花在了为群众排忧解难,帮助群众寻求致富路子上。夏天一双草鞋,有时亲自扛着化肥送到群众家里,天一身棉衣,冒着风雪严寒深入群众家中了解冷暖,始终给人一副憨厚朴实的普通老百姓形象。他放下架子,沉下身子,事必躬亲的务实作风,无形中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产生了一种亲和力。全镇一万多户人家,90%以上的家庭情况他了如指掌,谁家娃娃辍了学,谁家生活有了困难,他心里一清二楚,深入群众时经常把自己的工资垫付给贫困户,引导基层干部和党员帮助贫困户脱贫,自己还与几户特困户结成帮扶对子。为了改变山村不通公路的现状,他亲自带领群众开山炸石修公路,就是凭着实干和苦干,大干加巧干的决心和精神,硬是在悬崖峭壁上打开一条连通外界的“民心”之路,使往昔的天堑变为通途。

试想,如果他不以身作则,身先垂范,能够带动起群众吗?正是他把自己看作是一名给群众谋利益办实事的公仆,时刻胸怀五万多父老乡亲,才产生了一种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的精神动力。从他与老百姓的接触中,在他与老百姓中了解情况的谈话中,很少听到那种好高鹜远不切实际的长篇大论,有的只是实事求是的真情实感和务实作风。在群众对于党参、黄芪等药材种植心有余悸时,他先是指导家人带头试种,这种以点带面,典型示范的工作方法是值得各级领导干部学习的。在全镇推广烤烟种植上,他指点群众互相帮,学技术,走种植加工一条龙的发展路子。仅几年时间,全镇的药材和烤烟种植就发展成一定规模,经济林染绿了山乡,土特产品从深居闺阁到一步步走向市场,各种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面对各种困难和问题,他没有产生悲观情绪和无治论的消极思想,而是依靠自身努力和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苦干巧干,励精图治,使一个贫苦落后的穷乡僻壤几年间大变样,发展成了一个群众生活富裕,交通便利,迈上康庄大道的全省“百强乡镇”。

实践证明,人民群众需要的就是这种没有架子,与群众打成一片,真心实意为群众出谋划策解决问题的干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深化改革也需要这种干部。群众的心中自有一杆秤,工作干了多少,问题解决了多少,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得合理不合理,实事办了多少,他们一清二楚。只要是他们信赖的干部,工作上他们就大力配合和支持,只要是耍花架子、图虚名不务实的干部,他们就不满意,干群、党群关系也会因此而紧张。刘银昌的先进事迹告诉我们,只要胸怀群众,时刻为他们排忧解难办实事,哪怕你的工作水平低点群众也不责难,群众需要的就是真抓实干动真格的干部。刘银昌的文化并不高,但是工作上务实,把镇情吃得透,能结合实际规划和发展农村经济,始终做到因地制宜,以农为重,多业并举,一村一品,把生态建设与经济效益并重,合理开发,全面发展。官店的脱贫变样,官店的发展崛起,雄辩地证明了刘银昌的工作措施和思路是正确的,他的工作是富有成效的,也证明了官店的发展模式是一条通往成功之路。

从刘银昌身上看不出一点特殊的地方,他的“特殊”和可贵之处就在于他有一腔心系群众、为民办事的共产党人的公仆情怀,一颗为群众谋利益与老百姓心连心的共产党员的责任心!

9月18日2001年

忆起故乡村学

自从小学毕业到如今走上工作岗位整整十四年了,这期间,曾有过在白龙江畔的泉城读初中的难忘生涯,也有过踏上高原小城上中专的短暂生活,更有过这几年来在工作岗位上摸爬滚打的经历。这十来年,不论苦苦求学也罢,轻轻松松工作也好,心情失落也罢,笑对人生也好,常常会想起启蒙过我的故乡村学来。至于它建于哪年已记不清了,反正在那所学校最早求学者中已有年过半百的长辈了。

故乡的村学原本孤零零地伫立在几个山寨村野之间,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故乡山村的日子逐渐红火起来,崭新的房子一座连着一座建起来,如今村落和学校竟连成一片了。记得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上小学时,故乡村学校园里桃树一棵连着一棵,苹果树和小松树迎立于校们旁,小小花圃中红白蓝紫的花草吐艳,阳三月一到,桃树、苹果树花团锦簇竟相开放,盛夏时节一过,牵牛花、大丽花次第绽开。这些花草树木,伴随着琅琅书声和清脆铃声,冬去春来枝繁叶茂,春华秋实又花开花落,多彩的季节把校园装扮得格外美丽。

老师来了一茬又一茬,莘莘学子走出一批又一批,恩师用青春和奉献教诲了一拨拨农家学子立志成才,先后走上工作岗位耕耘在教育战线的有之,参加工作后步入政界当上科干走上县级领导岗位的有之,各行各业的大小人才遍布半个甘南,他们或以拳拳之心教诲学子,或做人民公仆造福桑梓,或在政法战线书写壮丽人生,或以精湛医术救死扶伤,或在绿色军营立下军功。总之,村学母校成了一片育人的沃土。

自从小学毕业走出校门,我再很少走进启蒙过我的山村母校。前年回家听说故乡的村学已被扩建一新,陈旧的校舍旁拔地而起建起了一栋两层小楼,简陋的校门拆建一新,齐齐整整的红砖砌的围墙把个校园围得漂漂亮亮,平整的校园中心竖起了一杆鲜艳的国旗,飘荡在校园上空,入学的孩子也逐年增多……听到这些,我的心里是那样的高兴。所有这些,都给往昔孤寂的山村母校平添不少新意。是的,母校是该换新颜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对故乡久违的村学,愈发充满了一种深深的眷恋…

2001年11成稿于碌曲县玛艾乡 2002年12月刊登于《格桑花》

解读路遥

著名陕西作家路遥逝世已经十周年了,总想着写点怀念性的东西,无奈文字水平肤浅,加之常常懒得动笔,因此一拖再拖始终没有实现这种念想。

一九九二年路遥病逝时只有四十三岁,一个与共和国同龄的从陕北农家娃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中年作家,正值创作的黄金时期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走了。可是他呕心沥血辛勤创作的五卷本作品集却一版再版,始终成为书市畅销、读者喜爱的好书。路遥的作品卷卷都是倾注了心血和真情的文字,一直在感染和打动着一代代人,尤其是二十世纪解放后出生和成长在农村的人们。一个作家四十岁出头可谓如日中天,正是创作走向成熟和辉煌的时期。可是,用真情耕耘文字,用心血伏案写作,给我们奉献了宝贵的精神食粮的路遥,却为了使《平凡的世界》这部长篇小说尽快全卷问世,常常不顾高度近视的双眼和负痛羸弱的身体,在近三年的时间里,他的生命的每一天几乎天天“早晨从中午开始”。他把自己关在清涧县政府招待所的房子里,很多时候是靠着嚼干馍就榨菜和吃点随即充饥的东西将就着一日三餐的。试想,就是再健康再身强体壮的人,不注重饮食,天天用干馍和方便面等充饥打发日子,时间长了,身子骨能挺得住吗?何况路遥身体本来就很羸弱,更何况他所从事的是常人根本无法承受的繁重的脑力劳动——写作,这种“绞”尽脑汁苦思冥想用真情堆砌文字的金字塔式的劳作,其艰难和身心劳累是可想而知的,其中苦涩甘甜个中滋味只有他自己体会最深。

路遥写作的时候,常常“躲进小楼成一统”,甘受寂寞清贫,只有老鼠不时出没作“恶作剧”与他为伴,他深居简出,笔耕不辍,用手中的笔所从事的是常人难以胜任的工作,他的案头光参考书籍和各类资料就摞了四五十本,很少有哪个作家象路遥一样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写出过百余万字的鸿篇巨制。说白了,路遥的健康状况恶化以至病逝很大程度上是身体休息不好,运动过少,营养不良,劳逸不济积劳成疾造成的。《平凡的世界》可以说是路遥用他的生命和忘我的精神,加上燃烧不息的激情和灵感苦苦创作出来的。欣慰的是,路遥虽然匆匆地走了,但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却引起了广大读者强烈的反响和共鸣,已经吸引和仍然吸引着数以万计的庞大读者群体,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这使他在九泉之下也会感到无憾和欣慰的。

从一九四九年出生到一九九二年病逝只活了四十三岁的路遥,可谓英年早逝,他的匆匆而去使中国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文曲星从此而陨落。往事如烟,世事沧桑,十年时间竟弹指一挥,但路遥的作品始终鼓舞和震撼着不甘寂寞、静心品味的广大读者,特别是象牙塔内的莘莘学子。

路遥的伟大精神和人格力量是不朽的!

2002年6月27日朝阳中于玛艾乡陋室

感受郎木寺

早就听说郎木寺颇有名气,欲游览一番的想法曾不止一次地产生过。身居碌曲县城,距郎木寺近在咫尺,却总被一些无聊琐事缠住难以脱身,数年以来一直难以了却到郎木寺一游的夙愿。

那是六月盛夏一个周末的下午,天气不怎么好,却抑制不住对神奇郎木寺的向往,遂邀好友坐车赶往心仪已久的心中圣地——郎木寺,薄暮时分抵达时恰巧细雨如织而来,整个郎木寺笼罩在雾漫漫雨蒙蒙当中。翌日天气晴得出奇的好,如滤的碧空淡淡地挂着几抹绚烂的朝霞,走出户外,清新湿润的泥土气息带着几缕青草和野花的芳香扑鼻而来,信步走在狭长不平的街道上,溪水流淌的哗哗声和着不远处寺院的晨钟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顺街路而上,古朴原始的榻板房夹杂着富有现代气息的民居一绺儿沿着溪水两岸摆开,临溪水而居的居民在清澈见底的溪水上搭着简易的小桥,野柳如伞般掩映着古朴的民居,放眼四望,满目皆绿,这里的人们处在绿色包围之中。望着缓缓流淌的溪水和小桥,给人一种小桥流水人家的遐想。看得出来,在这里居住和生活着的不论是藏族、汉族、回族同胞,还是外地而来的小商小贩们,对于植树护绿,造林成荫的生态意识还是非常浓厚的。

沿着窄窄的街道继续逆流而上,过一小桥,左边是四川省所辖的纳木村,再向前走便是纳木格尔底寺院,寺院规模不小,整个建筑架构气派壮观、气宇轩昂,给人一种身临佛教圣地的肃穆和厚重感。向右过一小桥就是甘肃管辖的郎木寺地界了,郎木寺乡机关单位、郎木村和郎木赛赤寺院连片驻扎在溪畔的山坡上,闻名遐迩的郎木寺院就在山坡稍高处,四周古松翠柏郁郁葱葱,雄伟壮观、气势恢宏的寺院群落错落有致,寺宇的雕梁画栋和华丽的殿堂给人一种富丽堂皇的凝重感觉,整个寺院掩映在葱茏的绿黛之中,土红色的嘛呢经房一座连着一座,虔诚的藏族僧侣、老者和远道而来旅游观光的善男信女,挨个推转着闪亮耀眼的金黄色嘛呢经轮,不时发出轻微的吱吱的摩擦声。

郎木寺与四川格尔底寺只有三四百米,两边寺院晨钟和螺号声此起彼伏地响着,煨燃的柏香缕缕青烟和着僧侣们的诵经声四散开来,给静谧祥和的草原和林中古刹平添了不少情趣和诗意,使人的杂念和尘世的烦恼不觉间抛向九霄云外,让人顿时产生一种物我两忘返朴归真的意想。人,似乎只有回归到大自然之中才有那种远离尘嚣,忘记纷繁世事的脱俗闲逸之感。

其实,甘、川两地都以拥有郎木寺这一名字而享誉国内外。郎木寺这个地方确实神奇,一个山坳般狭长的地方,同时居住着甘、川两省两村近两千左右以藏为主、汉回杂居的三个民族的居民群众。一个地处两千多米海拔的地方,既有流水潺潺的清泉,又有小桥绿树古松翠柏;不仅给人一派南国风光的情调,同时又使人领略到草原森林交相辉映的高原独有的自然神韵。一个不怎么大的地方,古朴原始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宗教文化与自然风光和谐统一,加上四周造型奇特的岩崖和奇峰怪石的陪衬,在富有灵性的白龙江发源地岩隙中汩汩而出的清泉渲染下,难怪这山清水秀人美地灵之地被络绎踏来观光旅游的外宾誉为中国的小瑞士。

身临郎木寺,完全给人一种人在画中游的赏心悦目和心旷神怡之感。郎木寺既是充满诗情和画意的,富有创意和动感,又似一位端庄静坐的少女,具有一种难用言语表达的不凡内秀和魅力。郎木寺颇具盛名的佛教寺院已有二百多年的悠久历史,站在历史的高度上说,她是古典和遥远的,但看着她的小城镇建设和旅游景区的开发正在起步,旅游业一年胜似一年火爆发展的势头方兴未艾,从远景发展去向而言,她又是富有现代气息和全新内容的。郎木寺,这个以白龙江源头传说中的虎穴仙女而成名,以其宗教文化和自然景观以及古朴原始的民俗风情而闻名中外的地方,古朴和经典相映成趣,现代和原始益彰生辉。这个深居甘、川两省的香巴拉圣地,已成为一个人人向往的人间仙境,她始终是世人渴望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极佳去处。

郎木寺,一个雪域高原的佛教天国,一个让人永远魂牵梦绕的地方。

2002年7月于碌曲

2002年12月刊登于中共甘南州委宣传部主办的《甘南学习参考资料》

2003年刊登于《尕海湖》

节选于《舟曲县建国以来五十年文学作品选》

怀念老歌

在这个流行歌曲泛滥,歌星、影星层出不穷的年代里,像我这种孤陋寡闻之辈是很难赶上趟的。我虽然爱好广泛,但在音乐领域却是一个十足的门外汉。尽管这样,我还是喜欢听悠扬动听的歌曲,特别是对那些年代久远韵律清纯如高山流水般的老歌,我总是那样心驰神往,常常在怀念之余,充满了一种深深的感动。

每一首歌的产生和传播,似乎都与那个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史如云烟,在已经远去的硝烟滚滚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里,一首首优秀的歌曲唱红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激励了我中华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以血肉之躯筑就不倒长城。就是今天,这些歌曲听起来仍然让人热血沸腾豪情万丈。然而当今,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流行歌曲,让人几乎陷入了迷惘之境,说其好当然不可置否,优秀的东西终归是优秀的,我们还能说到哪里去,但在歌星们使出浑身解数狂歌劲舞的霓虹灯下,一些庸俗得不能再庸俗的“歌曲”也粉墨登场,对于这些牵强附会成词,胡编乱凑成曲的东西我们该叫它什么,对那些文白掺杂英汉搅合词不达意的“劲歌”,我们除了惘然还能再有什么?难道中国的文字功能苍白到不能再苍白的境地了?这并非以自个好恶作意气诋毁,它们昙花一现稍纵即逝的短暂命运不就是一种无言的悲哀吗?

在听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流行歌曲后,我常常对它们的命运担忧起来,生发出许多感慨和无奈,上世纪八十年代那阵似乎几年之中才能孕育出一首好歌风靡全国,而近几年在一年当中就会有几十首歌曲在歌坛狂轰滥炸流行开来,它的流行之快几乎可以赶得上流行感冒,不管你爱听也好不爱也罢,数量之多速度之快都让人叹为观止,但是一阵风般过后便不再风光了。我有时竟怀疑是好歌劲歌实在太多,还是听众的受听水平有所降低。

说实在话,不少老歌,虽然时过多年已成过眼云烟,但在我的记忆之中却是那般星光灿烂鲜活如初。每每重闻那久违的老歌响起时,我是那样的如痴如迷,空寂的心灵完全陶醉在优美动听、富有灵动的歌声中。那种感觉,如同高山流水潺流山涧,又似阳春白雪滋润心田。那种灵动,那种感动,使我常常沉浸在一种美好而愉悦、坦荡而净澈的境界里。

对于老歌的怀念,我总是那样的深沉,那样的真切。老歌,将伴我一路同行!

2002年7月刊登于《甘南报》

感悟人生

我常常这样想,怎样的生活才够得上美好和率真,怎样的人生又算得上无憾和壮丽。在经过一番理性思考后我总是认为,时尚虽然是生活的主导,流行也固然风光气派,但它们似乎都与无憾和壮丽人生难以等同起来。

美好的生活难以苟同,壮丽的人生异彩纷呈。看看芸芸众生,有些在滚滚红尘中总是潇潇洒洒活出个性,有些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左右逢源出类拔萃,有些被生活磨练得老道世故圆滑成性,有些又人情达练世事洞察,有的为人处事成竹在胸稳操胜券,有的人笑口常开微笑人生,有的人总是愤世嫉俗玩世不恭笑傲江湖,有的人奶骨子里就有一种拍马溜须卑躬屈膝的奴才相……凡此种种,构成了一幅人生世相百味图。

生活是博大的,又是精深的,人生何尝又不是如此。生命属于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有的人虽然人生短暂却光华四射,有的人虽然平凡无奇却让人油然起敬,有的人虽然高高在上却让世人所不齿,有的人虽然活了高龄却让人几乎忘记,有的人道貌岸然却卑鄙无耻,有的人虽然相貌平平却魅力无限……人生况味谁能说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很多时候人生因为不虚年华而无悔,因为辛勤耕耘而殷实,因为谦逊博学而丰富,因为奉献给予而灿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每每我们感到生活太累黯然乏味心灰意冷时,想过没有自己究竟为装缀生活点燃人生明灯做了些什么,每每羡慕别人生活温馨事业有成时,是否想过在这成功和温馨的背后挥洒了多少汗水。一位名人曾经说过:艳丽的玫瑰,人们只羡慕她的美丽和芳香,可有谁曾知道,她的成长历程充满了艰辛和汗水!对这段话,我曾再三回味,常常被她所感动着。

人生大致分为这几个阶段:童年时在天真烂漫和梦幻之中摸爬滚打走向人生开端,少年时一颗童心怀着对世界的好奇唱着歌谣长大,青年时满怀憧憬和希望为理想信念孜孜奋斗,中年时感到生活艰辛世事艰难时成熟了许多,成年时虽然壮心不已但在人生的每道坎上已谨小慎微稳当处事惟恐有啥闪失,老年时常常带着年轻时未曾实现的愿望抱憾和感慨不已,暮年时面对夕阳近黄昏的人生规律常怀一幅旷达心态留恋云烟往事。

我认为,不管人生处于哪个阶段,都应当心静如水,豁达大度,多几份坦然和微笑,少些忧虑和浮躁,始终以坐看云起的超然心境面对生活充满微笑,只有平平淡淡,洒脱自然,才无怨无悔,使平凡的人生更多几份美丽!

2002年11月初稿2003年刊登于《格桑花》

倾听德乾旺姆

优美动听的歌声是足以令人陶醉的,婉转悦耳的歌喉足以愉悦我们空寂的心灵。倾听德乾旺姆那来自青海湖畔放歌草原的悠扬嘹亮圆润空旷的歌声,犹如把我们带入天蓝蓝、草青青、水绿绿、地茵茵的青海湖畔。让我们身不由己地沉浸在她那草原女儿特有的动感韵律和气质魅力中。

德乾旺姆不愧为来自青海大草原的一名出色藏族女歌手,从她清纯本色的个性和轻歌曼舞的演出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德乾旺姆是西部草原的藏族女儿,是广袤无垠的大草原的肥美孕育了平静如水、清水芙蓉般的德乾旺姆。也许青海大草原本身蕴涵着一种特有的灵气,大凡涉足这方沃土的人,都会有一种不菲的收获,正如西部歌王王洛宾被美丽动人眸目含情的卓玛姑娘轻轻一鞭抽激出灵感一样,德乾旺姆就是从那遥远的地方款款向我们走来的一名落落大方平静如水的西部草原歌手。

德乾旺姆以她那特有的音质和雄厚的实力从青海湖畔走来,一步步走出青海走红藏区脱颖而出声名远振。从德乾旺姆不事张扬毫无造作的轻盈舞步和震撼人心的圆润歌喉中,从她那特有的充溢着青海草原风情和荡漾着青海湖水色波光的动人歌声中,完全把我们引入到一个令人神往的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香格里拉境地。也许是青海湖用她那甘甜的乳汁般的圣水哺育了她,也许是丰美的青海大草原以她那博大的胸怀抚慰着她,抑或是华夏大地的江河源用慈母般的温情和厚爱滋润着她。她的神情和风姿是那样平静如水、轻盈自然。她的歌喉是那样的富有磁性和动感,她的歌声是那样的高山流水般的至清至纯……

从德乾旺姆富有个性和特质的歌声中,蕴含了一种对民族对父老乡亲的深爱。从她的草原系列词曲中,让我们感受到她始终不渝地钟爱着养育了她的那片草原。从她那让人感动让人激奋的优美歌喉中,隐含了生于草原热爱草原的草原儿女对母亲的厚爱。倾听德乾旺姆,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聆听她的歌声足以打动和感染我们每个人的心灵。除非你与音乐无缘。

德乾旺姆是草原上的一束格桑花,默默地吐露着淡淡的芳香,静静地绽放在阳光和雨露滋润着的草原母亲的怀抱……

德乾旺姆,属于草原,更属于青藏高原。

德乾旺姆,属于钟情于她的歌声的每一个人。

2003年1月亲听德乾旺姆演唱而作2003年2月刊登于《甘南报》

读你如同沐浴三月春风

我是在甘南草原一隅的碌曲县郊区小镇党委搞秘书工作的年轻人,也是一位文学爱好者,说心里话,在当前众多的期刊方阵中,惟有《读者》是我最喜欢的刊物。记得当年上中专时,常常由于囊中羞涩,虽能在高原小城的街头报刊亭中看到渴望已久的《读者》,但只能捧在手里草草翻阅一番后又难以割舍地放回原处。那时,偶尔有哪位同学买回一本《读者》,我们一群文学爱好者先是集体浏览一遍目录,尔后便约定好依次传阅开来,每每传到自己手里时如获至宝般细嚼漫读起来,等到大伙一饱眼福之后,就围坐在一起讨论起那些优美的篇章来,那种如饥似渴的阅读氛围,亲切融洽的欣赏情景,至今回味起来,仍然让人感到无限欣慰和阵阵感动。

走上工作岗位后,虽然未按期订阅,只是在双休日到县文化馆的阅览室中过把《读者》瘾,每当遇到名家新作等心动的期刊后还是径直去邮局书橱购买,拿到家里茶余饭后仔细翻阅着那特有的带着油墨味香的精彩篇章时,身心便愉悦在那精美的字里行间,常常被那一篇篇美文的优美意境所深深打动。可以这样说,《读者》刊登的每一篇文章虽然不都是名篇佳作,但它是作者的得力之作和上乘之作。为此,对于《读者》目录中那些熟悉或不熟悉的作者,我常常怀着一种由衷的崇敬。于是也曾这样想,如果哪一天我的作品也能“登”上《读者》这座文学殿堂,我将邀请一帮挚友好好地庆贺一番。虽然我曾投寄给《读者》的文稿由于“火候”不佳而未能遂愿,但对于《读者》的一片虔诚和挚爱,我未曾有过丝毫的改变。

在中国的报刊杂志丛林当中,《读者》以它隽永独具的风格历旧弥新,岿然不动,始终坚守着那一份执着,那一份自信。《读者》已成为甘肃的名片,《读者》的成功,是我们西部人的骄傲!

每当我在工作劳累或孤独寂寞的时候,就会情不自禁地拿出自己一度珍爱的《读者》反复欣赏,当重温那些欲将尘封的篇章时,心境便无限惬意和轻松自在,那种感受,如同沐浴三月煦暖的春风。有《读者》为伴,我会永远不感到寂寞!

2003年4月22日于碌曲县玛艾镇

感动亲情

上午接到弟弟从老家专门到小镇给我打来的电话,说给家里久未通信,父母放心不下,得知家中大小平安一切都好时我感到特别的坦然和愉快,一颗想家的驿动之心也平静了。

春节过罢到单位上班快三个月了,只给家里写过一信,说工作忙这纯粹是弥天大谎。我为何这么懒散,给恩深似海的父母以焦虑和不安,仅把对父母的惦念和敬爱默默地埋在心底,而没有给他们带去问候和报个平安。竟是写个片言短信的事,可在举手之间为之,而我却没有做到。是我的良知泯灭,还是……?我怀着自责和愧疚考问着自己。

常常独自一个人静坐的时候,或夜深人静身居斗室夜读的时候,我不由自禁地想起渐渐年迈的父母辛勤劳作的情景:他们常年与土地为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汗水和艰辛苦苦地养育我们长大。每当念及父母在艳阳烈日下侍弄庄稼的身影,每当想到农忙时天还不大亮爸早起放牧牛羊妈妈烧炊做饭开始一天忙碌的背影,我的双眼无法抑制的湿润了……我的父母确实平凡,他们只是普普通通的农民,长年累月与自己深爱的土地打交道,一双厚实的双手皴裂得茧皮见证了岁月流逝的痕迹,双鬓由于辛苦劳作而过早地染上了银丝。

他们虽然平凡无奇,却用勤劳的双手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殷实的家,用他们特有的见识供我们兄妹苦苦读书。他们没有伟大的创举,缺乏远见卓识和哲人的眼光,但有一颗朴实农民所具有的善良的心,向来教育我们踏实做人认真做事,他们与生俱有的与人为善的品德润物无声地感化和教诲着我们心怀善念坦荡处事真诚为人。他们虽然文化不高能力有限,但他们那辈人的丰富阅历足以写一本厚重的书让我们终生品读,他们常常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我们正视困难热爱生活,用自己经受的磨难循循善诱着我们只有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勇于拼搏精心打造,人生才显得更有意义。

父母之爱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每每我孤独寂寞的时候,念起含辛茹苦的父母那大山般的背影和坚毅的意志,孤独和寂寞便会离我而去。每每看到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小孩那顽皮逗人的天性,再想想自己的成长经历,便会深深地读懂父母之爱是何等的伟大与不平凡。每每被生活所累工作所疲的时候,回味一下父母的辛勤付出,我的身上便会陡增一股勇气和力量。

深深的父母之爱,真挚的至爱亲情,它将激励我在工作和生活中风雨无阻,勇往直前。伟大的父母之爱,无私的养育之恩,必将伴随着难报三春之晖而怀有寸草之心的我一路走好、平平安安!

2003年5月长假偶感而作于碌曲县玛艾乡

甘 南 颂

2003年6月3日于碌曲县玛艾小镇

世纪开元,适逢建州五十大庆。综观自治州三河一江,草原牧村,农区山庄,六十万人民意气风发,携手并进,建设小康! 盛世庆典,不胜感慨,当歌咏之,遂拾各地风物名胜,吟成蹩脚诗文,以颂盛世大庆。

合 作

米拉崇阁高九重,登高望远不胜寒。

羚城春秋五十载,沧桑巨变世人叹。

喜看高原春潮涌,励精图治换新颜。

伟略宏谋十六大,继往开来谱新篇!

迭 部

群峰绵延势如龙,古松翠柏遍地生。

腊子天险变通途,俄界遗址天下闻。

逶迤林海碧万顷,虎头奇山景更胜。

西部开发战犹酣,迭山儿女意气奋。

玛 曲

辽阔玛曲坦如砥,雄浑黄河天上来。

大桥飞架似卧虹,阿尼玛卿世人慨。

富庶高原水草丰,牛欢马叫乐哉哉。

天下黄河第一湾,格萨尔史今犹在。

临 潭

古城胜景莲花山,冶海浩渺碧波荡。

盛夏民间花儿会,歌声如潮情意长。

苏维埃址有新城,肋佛传奇威名扬。

万人拔赛世罕见,众志成城奔小康。

舟 曲

龙江之滨聚山城,叮咚清泉添异景。

城郭江水似飘带,翠峰秀色陇上名。

四时景色令人醉,高原江南日日新。

藏汉儿女志气高,建设小康人更勤。

夏 河

藏区名寺拉卜楞,雄踞秀水夏河畔。

八角城堡史悠远,桑科草原游人酣。

水丰草茂六畜壮,牧羊姑娘歌声甜。

圣地佳境遐迩名,外宾络绎笑靥灿。

碌 曲

龙洮江河源西倾,尕海圣湖似明镜。

郎木名寺世人仰,则岔奇景游客惊。

洮源古刹名西仓,桑烟袅袅绕溪林。

试问何处香巴拉?碌曲草原不虚行。

卓 尼

古刹禅定建元朝,寺静景幽史如烟。

秀山奇水聚宝地,世人游览高歌欢。

洮砚故里游人醉,藏王宴上绽笑颜。

青稞酒醇姑娘美,婀娜舞姿客忘还。

由采挖锑矿所想到的

州人代会全体代表和工作人员会餐完毕后,我独自一人在合作世纪广场上漫步观看绿色草坪和音乐喷泉,在嘈杂的人声中,接到了弟弟从距故乡五公里的磨沟村打来的电话,说我写给家中的信和所寄照片均已收到,家中父母以及侄女身体都很健康。听到弟弟的电话后我的心情十分高兴。他说正在和堂哥等将先前挖掘的锑矿石运到磨沟村准备出售给迭部县的老板。

近二十年中,故乡的林木遭到了空前的采伐和破坏,每年都有一座座新房子在山沟村落里修建起来,当然修建新房并不是造成林木破坏的主要原因,最关键的还是“天保”工程未实施前人们以砍伐木头卖钱,一年下来无节制的木头砍伐和打柴才是导致故乡生态环境恶化和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记得我在上中专以前,故乡的年轻人都以剁木头和加工方木出售挣钱,后来砍伐林木的难度越来越大,于是大部分人停下手中的斧头开始涌入外地打工挣钱,从近在州内县市到远去兰州、新疆等地,大部分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都闯荡过。但一年下来收入微薄。于是不少人把致富的眼光放到大力发展经济林果上,这当然是好事,于是多年来乱石成堆无人问津的灌木林地被开垦成为一方方生机盎然的花椒林园,春天一到,满山遍野一片葱绿,夏季过后,花椒园里椒香四溢,微风把椒的香气飘送到了很远很远。

今年,不知是谁在山谷丛林中发现了锑矿石,一时间,两个村的年轻人便四处探挖,弟弟说自从在首处发现后,人们便蜂拥而至抢挖开来,个别人甚至发生了殴打冲突。

唉,原前故乡漫山遍野葱茏的林海已成为并不遥远的历史了。先是国营林场采伐,后是老百姓自伐出售,短短的三四十年,原本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故乡已是满目苍痍今非昔比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了生存环境的恶劣和贫瘠,但谁又能制止和解决这个棘手问题呢?生态环境关系到老百姓的生存和发展,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引导老百姓调整产业结构解决增收问题。老百姓的收入一旦有了提高,再如果采取以电代柴或以汽代柴的话,国家再把电汽价格降调得低廉一点,只要使大多数家庭能够消费得起的话,做饭取暖等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到那时,故乡的生态环境就会得到逐步改善。

2003年6月20日

心里比较烦

最近一段时间镇党委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任务非常繁重,加之“七·一”建党节前夕县委组织部索要表彰先进的一系列典型事迹材料,不仅加班加点地赶写材料,而且受“非碘”影响,党校函授取消考试后改为写两篇各4500字的论文。如果是写一般性党建、畜牧业经济、旅游业发展、生态保护之类的论文,虽然我不能保证有多优秀,但也能够胜任。可这两篇都是关于“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方面的,这对于我这个初学经济专业的“门外汉”可谓赶鸭子上架,逼公鸡浮水。加之表哥来电话说父亲让我最近请假回趟家,真是一摊子的愁心事,让人心情沉重的难以放松一下。

作为一名秘书人员,对领导交办的事不能有推拖意识,这本身也是一种工作责任,作为一名有志青年,我也希望使自己经常有事干,再工作岗位上锻炼自己,其实,作为我们年轻人,最不应该荒废青春,在这个大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名为竞争实则不完全是这样一回事的特殊年代,不学习不上进不凭真才实学想投机取巧肯定成不了气候,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父母含辛茹苦养育我们长大,他们始终在我心目中有着神圣的地位,如果不好好工作,一则对不起组织,二则对不起自己,三则对不起父母,我虽然不能卑膝躬身在父母身边体寒问暖大尽道,但父母之言对于我而言是那么的郑重。父母为我们儿女的成长确实操碎了心,但最让他们揪心的还是我的终生大事,目前弟弟已经成家,作为长子的我至今孑身一人工作在外,疾苦冷暖能不让父母操心吗?

今天上午,虽然参加了县委组织的全县庆祝建党82周年暨表彰先进大会,我也由给别人“作嫁衣”而第一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受到了表彰奖励,但这些都难以调整我压抑枯燥的心情。其实,说实话,我也不应该有太大的工作压力,本应放松自己,活得不再沉重不再疲惫才对,但雪花般飞来压在桌案上的公文材料真让我有点透不过气来,使得我这个急性子人有时候不能把握轻重缓急,不能正确地掂量自己,不能将自己的心态调整到最佳状态。

很多时候夜深人静进入睡眠之时,我都刻意在心中为自己“营造”着高山流水、清泉松林、云淡天高、田园美景的意境,每当这时,我都会沉醉在自己心中“勾勒”的大自然的美景之中,但梦醒时分,一切宜人的美景又幻化成海市蜃楼,即便如此,我也心满意足,为自己心中那份短暂的回味感到欣慰,为放飞心情的旷逸感受而喝彩不已。是的,烦心是解决不了任何事情的,事物要向哪个方向发展还是会顺其自然发展的,我们不应该活得沉重,活得压抑,日月轮回,万物更替,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有时一种短暂的即便是稍纵即逝的美好心境,也会让人无比愉悦、知足而回味不已。

在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院里孩子们的嘈杂声不时响起,但我心独静,意念已沉静得不被外界所扰动。于是我也想,这种动中求静的意念,何尝又不是人生的另一种崇高境界呢?人生的乐趣不仅仅是物质和财富的富有,很大程度上是一副好心境、一个与世无争人动我静的闲逸如云、灿如晴空的那份坐看云起、笑对人生的平常心态。

2003年农历六月初一

秘书这工作

本来,一旦写作入了门,特别是文学写作,对于爱好者来说是件挺有趣的事,虽然我没有当作家的天赋,但也常常对文学的那种崇高境界有一种虔诚的朝圣者对宗教圣地朝觐般的渴望,说实话,在乡镇党委干了这几年的秘书工作,繁重的公文材料写作使我产生了有种吃不消的负重感。

机关公文写作与文学创作虽然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两者毕竟有着内容和形式的不同。这几年来,党中央相继在全党和全国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题教育活动,这些不间断的教育活动,在改进和加强党风、政风和工作作风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对于我们这些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地区的基层秘书工作者而言,却忙得不可开交,从每个阶段的细节工作下来到整个活动过程结束,真正能把人搞的脱一层皮,加上平时乡镇党建工作、纪检工作、项目建设、计划生育、民政救济、基层组织建设、畜牧业发展等方面的汇报、项目论证报告、调研材料等等,压在一个人身上,真有点应接不暇。本来,文字写作是一项挺庄重而高雅的工作,但在这种接二连三的文字材料“重压”之下,把我们这些搞秘书工作的“师爷”们弄得晕头转向,苦不堪言,心中的苦楚只有自个体会,身心的疲惫只有个人深知。

本来,乡镇秘书正常的党政工作材料起草就够忙乎的,除了正常的份内工作外,县委、县政府的部门今天索要这个,明天又要求上报那个,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常常使我们疲于应付。蒋子龙在他的小说《燕赵悲歌》里写道:“干部是块砖,领导随意搬,反正是铁饭碗,哪里都能端”,如今干部的铁饭碗政策已在机构改革中慢慢“熔化”,铁饭碗将要变成瓷碗了,如果机构改革能让大家都有相应的事干,使基层长期以来存在的“忙了一个人、闲了一大批”的怪现象即机制弊端彻底革除,对于我们这些基层秘书人员来说将是一种福祉。在文化不发达的地区,能者多劳的现象比较突出,每个机关单位里搞材料工作的办公室主任、副主任或秘书人员,久而久之,工作中便形成了一股“无形”的压力,憋了一肚子“能者多劳”的“苦水”。

做文和做人一样,如果你没有一种激情和血气方刚的勇气,没有站得直、行得正的骨气,骨子里不流淌着一种正义和道德的血液,肯定是做不出好文章的。秘书工作是一项“苦差事”,其实,只要领导合理分工,各负其责,各尽其能,善于发挥好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秘书这一工作也不会显得那么繁重。秘书工作能磨练一个人的性格,工作虽苦,但只要正确对待,吃得下苦,勤于学习,多练“内功”,善于钻研,把握规律,提高水平,就会举“重”若轻,在驾驭文字当中也会不断体会到“苦”中之乐的。也许生活的磨练会磨掉一个人的棱角,使人的性格变的老道世故和过于圆滑,负重的工作常常会使一个人的意志消沉,锐气不再,但是,只要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不论斗转星移,沧桑巨变,我们对生活的热情不变,对工作和事业的责任心不减,以对群众和对组织负责的态度去真诚地对待每一项工作,那么,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就会得到群众的认可和领导的肯定,不论从事哪项工作,关键在于一个人的心态和领导者统筹全盘的“领导艺术”。“枯燥”的乡镇秘书工作,只要我们正确对待,领导合理安排,善于处理好轻重缓急关系,也会苦中有“乐”,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应有的成绩的。

2003年7月2日晚于玛艾乡

感悟生活

没有友谊朋友的人,可以说其思想境界是苍白和晦涩的;一个人如果没有思想和修养,那么这个人就是可悲的。漫漫人生,若按一百年计算,光阴就是天,除去二十岁以前的学习、成长和努力,真正屈指可数的人生只有从二十岁以后才开始,二十岁至三十岁中间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也是青春时光中最有意义和值得回味的年华。

茫茫人海,芸芸众生,有些人为名所累,有些人为利所惑;在物质财富面前,有些人淡泊名利,有些人甘于清贫,他们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活得虽然并不那么“风光”,但生活却滋滋润润,这种恬静安逸的人生何尝又不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呢?

我们常常渴望理解和沟通,每个人不管工作轻松也好,繁重也罢,都应当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如果把自己封闭起来,极度沉闷,极度消极,又有谁能理解你呢?因此,严重的性格内向和缺乏胆识常常会把一个人无形中“包裹”起来,纵然你才气横溢,胸襟坦荡,心怀善念,但在别人看来似乎是冷漠和清高的。所以,面对顺境也好,逆境也罢,我们都不应当生活得那么沉重、那么拘谨、那么消极,而应当轻松闲逸,放松自己,于平静中洒脱自如,于举手投足间沉着冷静,以充分展示自我的方式让外界认可自己,让别人贴近自己,让生活容纳自己,让人生洒脱一点。人生短暂,时光匆匆,我们为何要活得沉重,把自己弄得疲劳乏累呢?只要堂堂正正做人,端端正正行事,还有什么让我们举得起放不下呢?

2003年7月21日

川西一个藏族农奴制的瓦解

——观电视剧《尘埃落定》有感

《尘埃落定》是当代著名藏族作家阿来耗尽心血饱含激情写就的一部值得一读的长篇小说。小说通过电视剧这种载体形象而真实地反映了解放前川西藏区农奴制度下部落土司们各霸一方,为了争夺土地、草场、女人等个人利益而相互火并继而在四川军政府的支持下麦其土司家族由弱变强渐成旺族的荣辱兴衰史。特别是真实地再现了解放前农奴制度下川西藏区人民在土司、部落头人等层层盘剥压制下群众水深火热的生活,在表现川西藏区民俗、风情以及名门望族森严的农奴制度和礼仪风俗方面可以说更是淋漓尽致,尤为一提的是农奴制度下川西藏族妇女血泪斑斑的历史,以及土司家族不成文的律法重典对农奴们的身心迫害等,观看之后让人感叹不已,惊之诧之。剧中还细腻地表现了男女爱情以及伤风败俗不成伦理的男女两性关系,观后让人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试想在这种制度下,除了土司、头人上层人士剥削广大农奴外,农奴们只有祖祖辈辈忍气吞声地遭受他们的凌辱和压迫,在这种罪恶的制度下农奴们怎么生活,妇女们又如何度日?

《尘埃落定》剧中栩栩如生地刻画了骄淫贪婪的麦其土司、善于算计的汉族太太、美艳动人的央总姑娘、机智多变的管家、勤劳善良自认天命的桑吉卓玛姑娘、任劳任怨的侍女塔娜、阴险狡诈凶残骄横的大少爷旦真贡布、木讷善良令人忍俊不住捧腹大笑的二少爷傻子、风骚乱伦的女土司茸贡、年轻而风情万种风流成性最后又善良待夫的茸贡土司之女塔娜小姐以及眯眼成缝戴一副金边眼镜的四川军政府特派员黄醒民、骄横跋扈的国民党姜团长、充当国民党顽固派说客的梁师长以及打死查查头人的仁青多吉等等,通过矛盾交织、时代变迁、季节变换、农奴制瓦解等一幕幕剧片的展现,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观后让人浮想联翩,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剧中展现出的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川西风光更是那么旖旎迷人,看后让人无限向往和留恋……

2003年8月18日晚12时

夏日则岔行

在一位好友的邀请下,我们坐车从县城风驰电掣驶向五十余公里外的则岔石林,夏日的草原风光是那样的迷人,通往则岔的公路已经铺上了沥青,道路两边的原野上各色花儿绽放争艳,西仓寺院开办的森林旅游度假村隐藏在野柳丛中,白色帐篷星星点点显得格外好看。天晴的出奇得好,上午的朝阳已经有点闷热了,几天的阴霾给人们带来的不良情绪一扫而空,湿滤滤的草地上空气是那样的宜人,车窗虽然打开着,但我还是想把头伸向窗外深深地呼吸几口草原上雨过天晴后那潮湿清新的空气。

车一到贡去乎沟口,两面葱郁的松林在雨后的朝阳中显得更加苍翠了,从则岔流出的溪水在贡去乎沟口依然那样清澈,那样婉转……车子快至则岔旅游度假村时,路边的一个小山沟里可能前些日子突发了洪水,虽然有保护完好的森林和草原植被,但山洪仍然奔涌而出,在路面上堆起了高高的泥石堆。车一到则岔旅游度假村,石林山庄的礼仪小姐身着艳丽的藏服手捧洁白的哈达端着青稞美酒已经恭候在路边了,这些姑娘都是碌曲土生土长的藏家女,她们用圆润的歌喉一边唱起祝福吉祥的敬酒歌一边向客人们敬献起了哈达和青稞酒,远方的客人们被这热情的场面感动着,连平时不怎沾酒的女士们都一饮而下喝了大半碗。走进石林山庄后,便在餐厅共进午餐,进餐完毕,我们三三两两徒步穿过则岔村庄向石林深处走去,虔诚的当地牧民群众在村庄背后的寺院廊檐下推转着嘛呢经轮,不时发出吱吱的声音。

从石林山庄到进沟之地一直通着柏油马路,马路尽头的河边草地上长满了葱笼的柳树和香气宜人的苏鲁花,进沟的崎岖小路全部用石头砌铺,即使阴雨天走在其上也不会粘泥。沿沟而进的石头小路顺溪水左拐右弯,一直伸向里头,小路两边的树木保护得十分完好,在松树和柏树的根部,石头小径绕了一个小弯,亭亭玉立的松树、柏树在路旁生长的威武挺拔,沟狭处小路实在没法拐弯的地方就在溪水上架了小桥。进沟约莫一公里处,在溪水旁的峭壁脚下雕有观世音菩萨像,涂上油彩后显得那样栩栩如生,石头供桌上摆放着插有野花的花瓶,花瓶旁还有供游人乐施爱心的募捐箱,旁边的石头上密密麻麻地镌刻着不少藏语经文,石像后的高处绝壁上浮雕有字迹非常清晰的梵文六字真言,当地牧民群众以这种本真的方式虔诚地祈祷着众生永远安康,人世间永远祥和。身临此境,这种虔诚的信仰会使人把杂念抛却脑外……游览胜地,不仅使人浮躁的心态历经了一次洗礼,而且会产生一种物我两忘、返璞归真的意境。人,似乎只有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中才能放松身心,崇善思静,净心清欲,抛却名利权位这些杂念。陶醉在恬淡旷怡的大自然中的这种境界,是人的本真流露,更是无欲无思的一种坦然……

漫步在这郁郁葱葱的山涧,放眼于青山满怀,听着不时鸣叫的声雀语,看着潺潺溪水奔欢不停逝者如斯的情景,让人沉醉在这满目翠绿中,声声鸟语,缕缕花香,加上清新湿润的山中空气,使人的精神格外爽宜,心之旷而神之怡也!走到青天一线前的山峁上,望着矗空而立两个人合围才能抱过的紫果云杉群那伞盖般的虬枝,大家都沉浸在则岔石林的旖旎景色中了,石林有的似和尚磕头,有的似大象饮渴,有的似猛虎归山,有的似寿星观天。则岔石林不仅石林景观叠嶂奇特,而且山峰奇形怪状,森林郁郁葱葱,清泉蜿蜒流淌,还有鱼儿在水中游弋嬉戏。进入一线天,两边峭壁直插云霄,栈道紧倚绝壁而建,人行其上,听着脚下滔滔流水作响,真有点胆战心惊。沿着曲曲折折、斗折蛇行的栈道漫步向前,眼前豁然开阔,前方露出一挂飞瀑,溅起的水汽扩散到人身上,清凉无比,真想大口呼吸,在飞瀑前驻足观赏,久久不愿离开。尔后径直行进,边走边看,浑身有些发热,遂与友人们在草地边的清澈溪水边濯浴了热气腾腾的双足,顿感清爽舒适。

与友人说说笑笑碎步而进,前边是片开阔的草地,石径也到此而止,再往里是羊肠小道,我们一行继续行进,前面由于溪水太大不脱鞋根本无法行进,于是光足涉水,走到彼岸,再向内行不多远,又要赤足涉水到溪那边,看着再行进已有困难,只好停步休憩。时辰不大恰好同伴们乘马赶来,大家遂分乘骏马折转返回。

返回途中,女士们在马背上不时失声惊叫,原本胆小的她们遇到马过溪水或下坡时吓得厉害。只好紧拥男士后背一路叫喊不停。骑马到沟口,又遇上当地妇女赶驾的马车,于是大家坐上马车轻松而归。

返回石林山庄,已是下午五时,时辰不大,大家共进了一顿具有草原特色风味的藏餐,餐后三三两两在夏日美丽的夕阳下散步。晚上八时许,石林山庄的篝火晚会在优美的锅庄弦子声中拉开了帷幕,山庄藏家姑娘和游人们翩翩而起跳起了欢快的锅庄,大家尽情地欢乐,熊熊燃烧的篝火使大家的情致达到了高潮,锅庄旋律加上青稞美酒,大家都沉浸在欢乐当中。时过不久,全羊已经烤好,诱人的香味从篝火旁传来,在哔哔叭叭的柴火中烧烤的羊肉别有一番风味,狂欢告一段落,大家兴致勃勃地吃了一顿夜餐。等到就寝之时,夜色已经深了,这时天空渐渐扯起了乌云,看来今晚将会有一场大雨降临的,子夜将会在雨声中沉睡!

2003年9月于碌曲

秋雨连绵苦煞人

中秋节过后时令已近秋分,在这个晚秋将至的季节里,高原灿烂的晴空一下子失去了往日的明丽,雨降得似乎超过了平常年份。寂静的镇政府小院原本杂草丛生,只是今年以来单位的办公大楼开工修起来了,往昔空廖的小院民工们搭起了简易的窝棚,成堆的沙子以及摞放的钢筋占去了好大一块地方,工地上的民工干劲很大,清晨,当我们还在梦境里酣睡的时候,工地上已经开工了,搅拌机的轰鸣声整天价轰隆隆地响个不停,办公楼的砼筑框架已在民工们的辛勤劳作中砌到了二层。秋日的黎明来得比夏日要迟些,到八点时民工们已上了好长时间的工,朝阳才洒满了茫茫草原,秋日高原的早晨,空气是那么新鲜,旷野是那么寂静,湿滤的空气中夹杂着青草的芳香,深深呼吸一口,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感觉。

深秋季节里,早晨七时天才蒙蒙亮,可成天干活出汗疲累不堪的民工们照样得起早上工,他们每天至少得上十个小时的工,但却只有十几元的工钱,这与整天蹲在办公室里的公务员们在报酬上形成了很大的反差,其实,民工们的的确确才是城市面貌的改造者和高楼大厦的建设者,我对打工者们常常充满了一种同情,试想,如果没有他们的劳动,一个城市的面貌改变简直难以想象,社会上有不少人却对打工者不屑一顾,真是让人痛恨至极。

深秋已经到来,清晨的草原染上了薄霜,这绵绵秋雨却还隔三差五地下着,曾经已有一回草原小城覆雪的早晨,想必冬天将会不再遥远了,工程也将停工了。深秋的高原,寒气渐渐浓了,天空显得那么高远,云朵却依然那么洁白……

2003年9月20日晚于玛艾小镇

做人的准则

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办事,是我们大多数人遵循的一个做人原则,可是,当今社会,不仅需要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办事,更需要明明白白识人,精精明明处事。堂正、踏实原本是大多数人所称道的处世待人风格,但有的时候,我们的堂正、踏实以及诚恳和正直却被有些人误会,把诚恳和善意看成是木讷和迟钝的表现,因此除了堂正、踏实外,明明白白、精精明明也应成为我们具备的一项本领。时代不断进步,形势发展逼人,如果不具备识人、“析”人之精明,那么我们有时会吃一些“小人”的亏的。

只要有“精明”的识人之术,做人清白,处事干练,不怀“小人”之心,不给他人使绊子,就是一个为大家称道的人。社会是发展的,时代是进步的,古往今来,能成大器者都能很好地把握孙子兵法中所说的一个“势”字,顺“势”者,势必助其乘“势”而上,逆“势”者,势将成为阻拦一个人的“绊马索”。我总认为,不论任何东西,你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可以使出各种手段和方法,当然不能做害人不利己的事,追求成功的过程应当在理智的基础上付出艰辛的努力方能遂愿。因为你不去努力获得成功,一旦被那些居心叵测者达到目的,那么带给社会的危害就更大。之所以世风日下、世态炎凉,主要原因就是让那些干事“本事”不大但善于搞阴谋诡计的“小人”搅浑了社会清正的风气。这些卑鄙小人,大事干不好,受“利益”驱动,搞歪门邪道害人利己之事却无师自通,因为他们一门心思研究整人利己之能事,对于造福百姓、助人为乐的利众之事在他们眼里往往被看成是小事。这样,你就不难理解历史上秦桧、潘仁美、高俅、汪精卫之流为何不干利国益民之大事,却使出浑身解数迫害忠臣良将、卖国求荣,使忠心耿耿且为百姓称道的忠良大都“栽”倒在他们手中。

精明做人和明白处事都是我们做人的原则,针对势利小人和居心叵测者我们必须“精明”,只要我们这些正直善良的人们“精明”做人,不上小人之当,不被小人利用,则小人无机可乘,世风不再浑浊,只要大家都弘扬正气,孤立小人,小人恶汉不择手段想施“雕虫小技”的市场就不会存在。社会需要正气,时代呼唤善良,只要大家都不给小人提供活动的“空间”,社会之风就会清正,道德的力量就会成为主导社会的中坚力量。

2003年9月24日

由两盆月季花的枯萎想到

今年五月下旬正是全国上下抗击“非典”的日子,一天早上我去县委组织部报送材料后从大门出来时,县委对面的交警队门口围着不少人,原来交警队楼下铺面门口摆放了许多鲜嫩欲滴的花卉,特别以红白两色的月季居多。灿然绽放和含苞未放的摆放在一起,花的根部都带着一坨泥土,并用塑料袋扎着,如果没有泥土的培护,这娇艳的花卉将会逊色许多。

我伫立观赏良久,最后从中挑选了两株一红一白的月季,当时未找到合适的东西,就用一只胳膊搂抱单手骑车匆匆赶往陋室,到镇政府院里时胳膊已困的难受,于是把车停到墙脚,急忙取下两株鲜艳的月季花放到阴凉处,恰好我的陋室里有闲置的花盆,于是在院内就地掘了肥土,加上花盆里原有的土,将两株娇嫩欲滴的月季栽入盆中,浇上水后一切收拾停当,然后把花盆摆放在室外阴凉的窗台上,在晨风的轻拂下,月季花愈加显得娇艳了。

这样连续十多天继而一月过后花的长势仍然是那样的招人喜爱,直到六月上旬我被抽调为州人代会碌曲团的工作人员到州府去时,花的长势依然那样艳丽。由于临走前忘记了给花浇水,等到十多天的会议结束,两盆艳丽的花儿已失去了往日的风姿,由于缺水,花盆里的土已干涸得裂了缝,花也焉的令人悲戚顿生。

对这即将枯萎的让人无限伤感的花,尽管我付出了百倍的热情进行了补救和培育,但时过不久除一盆花略显生机外,另一盆已经枯萎了。大概是人物同理,同伴的失去,使另一盆生机尚存的红色月季也不再娇艳了,一天天地叶落枝零下去。说实话,我是怜爱花的,不仅喜欢她的娇艳,更喜爱她的馨香与芬芳。但无论怎样侍弄,终究未将花儿留住,红色的月季在一天天的凋零当中也渐渐干枯了,我很是伤心了一阵子,可美丽已经凋谢,芬芳不再回来,这伤感又有啥意义呢?

时到如今,只有往昔的两个花盆盛着沃土放置在我的柏木茶几上,尽管土也干了,花也死了,但我还是深情地怀念着她们!

2003年10月22日夜

工作八年回眸

我是一九九五年十月参加工作的,至今已整整八年了,现在站在即将步入三十而立之年这道门槛上回眸工作八年以来的酸甜苦辣,真是感慨万千,心里不仅欣喜几多,同时又有几分悲叹。

这八年中,我一直是在地处县城的基层乡镇摸爬滚打走过来的,从那时参加工作时的不会草拟普通文件材料到如今在写作上稍有起色,这一切都是个人苦钻和领导指点的结果。这八年的时间里,大部分同学都结婚成家,还有几个混了个副科、正科职务,当然这并非他们才能突出,大部分是凭着个人的勤奋工作加上良好的人缘才走上科级岗位的,极个别则是靠着社会背景进入仕途的,这些人在事业上可以说是成功的。

对于我来说,这八年过的却是那样匆匆,感觉之中简直只是一眨眼的时光。如果用数字来表示,八年基本上代表着一个时代,一个时代不就是十年吗,八年就是一个时代的百分之八十。这八年中,除自己在写作上略有提高、字体上稍有进步外,其他方面几乎一事无成,论单位,我处在最基层的乡镇;论职业,我干的是最费脑子的差事——秘书工作;论工作能力,除我在写作上还能叫响外,其他方面没有什么过人之处。我常常在自我解剖,自我反省,自我鞭策,从自己的不足之处一步步地改造自己,完善自我,虽然有了丁点儿效果,但我仍需从改造自我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任何事情都须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已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干事创业我可谓得心应手,论人际关系我还得从头学起,这种在繁忙的工作和杂七杂八的应酬中要想学会为人处事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只有自个深深知道。虽然我至今尚未成家建立温馨的家庭,但我不是那种盲目追求爱情者,那样的爱情只有给自己带来莫大的痛苦。我会用我的真诚我的善良我的信誉为自己在人生之路上树立标杆的,虽然我不追求自己的人生光华四射星光灿烂,但我最起码有把握让自己在风雨征途上一路走好、人气旺盛、事业“小”成。

我是出生在白龙江边山大沟深的一个农村的农家娃,什么样的苦我都吃过,什么样的磨难我都经历过,生活的磨练,人生的艰辛,创业的不易,我虽涉世不深但已饱尝。八年时间中,我在读书方面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效,这八年的日子基本上过得是很充实的。今后,我要尽快在茫茫人海中觅寻知音,如果没有和睦的家庭,没有半边天的支撑,这日子过的如同没有色味的白开水,平平淡淡,久而久之就会被人所遗忘,也会被纷繁的社会大环境所湮没的。

这短暂的八年,其中有酸有甜有苦有辣,有汗水有痛苦有彷徨有自信有失意有欣慰有徘徊有选择有失落有成功有失败有悲切有亢奋,有苦熬有甜蜜有付出有回报有耕耘有收获,也有苦涩的芬芳和美好的回忆,更有执笔撰写材料的艰辛和激扬文字后变成铅字的振奋……

我的人生履历上,这八年的匆匆步履尽管只是一个片段,但已让人心满意足,因为未虚度光阴,未放任自流,八年时间虽然只是人生历程当中的一个小段,处于步入工作岗位进入社会后人生和事业的起跑线上,但却值得总结和回味。八年当中有时光的流逝与事业的得失,有负重工作的艰辛和汗水,过去的时光是平静的,日子是平淡的,既然过去的已经过去,流逝的无法往返,那我只有认真反思过去,努力抓住今天,正确把握明天!风来了,有衣遮着,雨来了,有伞撑着,风平之后大海就会宁静,雷雨过后彩虹就会映空。八年,是人生的一个阶段,参加工作后的八年,正是我们风华正茂的峥嵘岁月。时光匆匆,人生苦短,过去的八年,我已坚强地走过来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面对今后,我信心十足,既然风霜雪雨我们不怕,那人生的坎坎坷坷又算得了什么?不管前程是坎坷泥泞,还是风和日丽,我都会义无反顾风雨兼程走下去的!

2003年10月26日凌晨于碌曲县玛艾镇

写材料是一种苦“差事”

今年,盼望了多年的镇党政办公楼破土建起来了,一大批来自河南的打工者整天在工地上忙活,他们一天干十二个小时的活,也确实够累的。他们当中只有一两个年近五十的的长者,其余的都是年轻后生。同住一个小院,慢慢混得熟了,有时也和他们闲聊一阵,他们很羡慕我的工作,说我年纪轻轻就干上乡镇党委秘书工作,今后一定会有出息的,对于他们的话我只是一笑了之。

其实,我也是出生在山大沟深农村里的农家娃,从上小学一有空便帮着父母干农活,就是现在回到老家,这种习惯一直还保留着。对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我有着切身的感受,尽管体力劳动苦煞累人,但干体力活却不像从事脑力劳动那样“熬”人,更勿需绞尽脑汁费神伤思。脑力劳动当中的撰写公文材料尤其是一件苦差事,也是最“熬”人的一项脑力劳动,写材料不像搞文学作品创作,如果是事务类的公文倒还好写,但如是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精神文明之类的“软”材料,真让人一时无处着手难以下笔,其尴尬境地如同坠入云雾不知如何“挣扎解脱”出来。有时,尽管急得顾不上喝杯热茶,忙得连饭也不能按时吃,一手拿笔一手撑起下巴陷入苦思,但在铺开的稿纸上却写不出洋洋洒洒的东西,于是站起来在室内来回踱步,不断调整思路,偶然间有了一点头绪,便伏案猛写一气,不管字体好坏,只要写出东西便算大功告成。但只是一阵功夫,大脑里“梳理”出的那点东西如数“抖”完之后又陷入了困境,于是又是一番南郭先生抓耳挠腮之状。其实,这并非我们在驾驭文字上功夫欠缺,主要原因是让人做“无米之炊”,这种“苦差事”,就是让大作家、大手笔来完成,也未必会顺利交差的。

写文章如同厨师,在各种佐料、菜蔬、米面、肉油俱全的情况下,就看厨师的功夫了,如果“柴油米面”不全,哪怕就是“烹饪”大师,也会一筹莫展的。写真实的东西其实并不难,而子虚乌有、胡编乱造的材料真正会把人“整垮”。这样的苦差事,不仅让人心情沉闷,而且难以入手,秘书人员大都有着这种真切感受。“无中生有”、空洞无物的材料,不仅浪费领导的时间,还会使秘书工作者绞尽脑汁、“伤透”脑筋。

由此我想,空洞无物的材料不仅耗时误事,而且对一个部门和地区的发展十分有害。我们提倡务实、高效、清廉的政风,一贯反对弄虚作假和文山会海,因此,各级领导都应当倡导开短会、讲真话、写短文,只有这样,秘书工作者才能在繁忙的“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才能在工作实践当中增长才干,才不会感到写材料的“沉重”和苦恼。

2003年11月于碌曲县玛艾乡

观“厦新”杯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琐记

近日,“厦新”杯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在中央电视台一套综合频道播出,很是吸引观众,这次参加主持人大赛的以三十岁以下的青年居多,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大专院校的学生,他们出色的舌辩能力和个性鲜明的语言风格确实让人耳目一新,惊羡不已。除此以外,这些参赛青年还极富形象表述和判断思维,句句逻辑严密,字字恰到好处,真是环环相扣,妙语连珠。

担任本次“厦新”杯主持人大赛的评委有著名主持人倪萍,还有2002年“荣事达”杯金奖得主撒贝宁,另外陈宇、赵忠祥、张冰姿、白岩松、杜大卫(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也担任评委。主持人是上届“荣事达”杯银奖得主沈冰和铜奖得主陈伟鸿,本次大赛除语言基础表达能力和最后的点评判断,还有外语水平测试以及综合素质考核。

参加本次大赛的选手据我粗略所记有沈洁、荀瑶、陈晋芬、鲁雅娟、庞旦华、包捷、许大策、赵思阳、杨海丽、杨陈、格桑卓玛、王日失、雷小雪等,参赛选手共二十人,其他的人我已记不清了,并非他们表达能力平平,而是由于我的健忘一时难以想起。

这二十个参赛选手中,个个发挥的都很精彩,表现的都很出色,特别是他们的文学知识水平要比去年的青歌大赛歌手强得多。依我看来,评委对个别参赛选手的评分评的不尽合理,显然有失公允。比如文中所提到的沈洁,她是一名正在读大学的参赛者,当然大赛与正在就读大学无关,各方面的表现都让人拍手叫好,但得分却很糟,也许我的看法与众不同,有失偏颇。由此,我也认为不论什么评判标准,有时疏漏之处是难以避免的,这当中,个人感情色彩这种“人为因素”占有很大比例,但愿今后这类失误最后不要重现。

观看“厦新”杯之类的主持人大赛,算得上是一种精神愉悦和身心享受,它会让我们增强充实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的决心。从中,也给我们提示了深刻的道理,凡事只要积极参与,就已经难能可贵,得奖与否是另一回事,并不那么重要,如果从大赛当中脱颖而出,那就更应可喜可贺。但愿以后多多举办这类高规格高水准的大赛,不仅让广大观众耳目一新,更重要的是为一大批青年才俊展现实力脱颖而出提供了施展才艺的平台。

至于本次大赛结果如何,我不得而知,但我默默祝愿未曾谋面的新手们继续取得好成绩,在挑战“自我”、挑战未来、挑战“希望”中大获全胜!

2003年11月12日于碌曲县玛艾乡

闲话官场

“官场”一语用高雅文明的话来说也就是官方“政治”活动的场所,其实,“政治”如同平静海面下涌动的激流,表面看似风平浪静,实际上尔虞我诈,暗藏着许多惊涛骇浪和刀光剑影。政治“漩涡”是一种看不见的漩涡,在功名利禄的追逐中,官场中一些“自我”驾驭能力差的人,原本勤政廉洁,但经不起“小人”的折腾和灯红酒绿的诱惑,于是他们不知不觉间下了“水”。有些在学术和事业上原本干的一帆风顺的人,一旦混入官场陷入政治漩涡当中,顺者则如鱼得水,使原本很小的能量发挥到了极致,而逆者(如实实在在钻研事业的“老好人”等)则被政治的漩涡冲击得出乎个人想象。

一般来说,善于在官场上混的人,大部分人都很不错,但一部分人“能耐”其实并不大,这些人很难真正为群众办实事,但诡道和投机钻营方面的“智商”则使有能耐者望尘莫及。领导嗜好什么,领导父母以及子女和夫人嗜好什么,领导们的衣食住行乃至生活细节都被这种善于钻营的人挖抓得透透彻彻。不信你看看,那些在上学读书期间学习成绩平平甚至很差的人,参加工作后靠各种关系一旦摸爬滚打到官场边缘,他们便像“魔术师”一样将官场之道玩弄的滚瓜烂熟,于是此等原本被人们视为“小人”的人便会不择手段削尖脑袋往上爬,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这种人巧嘴如璜、能言善辩,干正事不行,干投机钻营的勾当则无师自通,他们把拍领导马屁视为能事,加之一些领导者虚荣心较强,视察言观色、善做“虚”功、拍马溜须者为“开拓型”人才,于是这种投机钻营之辈便能得到一些领导的赏识。而正直、务实之辈说话办事稳妥低调,不善张扬,大多时候往往引不起有些领导的注意,很多时候这些人就成了为“投机钻营”者默默服务的人。因为这些人不爱“琢磨人”,一门心思“琢磨事业”,是真正的实干家,他们不爱掌握官场上的“潜规则”,也深恶痛绝不干实事的“作秀者”,因此在官场上往往“斗”不过投机钻营之辈。

“官场”实际上是领导群体各个方面活动的场所,一旦高层首脑机关决策难以落到实处的时候,往往是“官场”勾心斗角、胡作非为、政治黑暗的时候。当高层的决策不折不扣落实到最基层,到处呈现出一派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局面时,便是政治清明、官“兵”一致、令行禁止、政令畅通的时候,这时候的官场就不存在那些狗苟蝇营、尔虞我诈的勾当。

2003年11月21日

故乡的民风

我是自小出生在大山里的农家娃,成长当中历经了各种挫折和苦难,虽然没有什么过人的长处,也不具备高深的学识和修养,但故土世代传承的淳朴和善良以及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民风却在我的心灵深处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故乡一年四季气候温和,四面山峦叠嶂,但近几年无节制的开发,使那方水土的生态环境造到了破坏,肥沃的土地变得满目疮痍。大山里的人们虽然生活很清苦,但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双手却不停地为创造幸福生活辛勤耕耘着,贫瘠正在这方土地上消除。勤劳朴实是故乡的遗风,憨厚朴实也造就了故乡的人们善良和豪爽,身居大山深处的山里人一直保留了与人为善的传统民风。如果说故乡的山泉有多清澈,那么故乡山里仁的风土人情就有多淳朴。如果说故乡山尖峰峦的雾岚有多飘逸,那么故乡的山里人的日子就有多恬淡。

故乡的山水孕育了人们的淳朴和善良,热情和豪爽,因此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人们有着大山的豪迈,山泉的清纯,松柏的风骨,大地的宽容,麦穗般的谦逊。故乡淳朴的民风也深深地熏陶了我,每当看到有些腰膀渐渐阔起来的人吆三喝四发号施令倨傲不逊目空一切的模样,我常常为他们的德行而感到汗颜。很多时候我曾这样想,一个人的能力和拥有的物质财富有着高低差别,但他们的尊严和人格是平等的,对于那些耍傲摆阔、霸气十足式的炫耀自己身份和地位“特征”的人的做法,我十分反感,常常不屑一顾。每当遇到盛气凌人的傲慢狂妄之辈,我便气不打一处来,常常为这些人缺乏涵养,不知天高地厚而悲哀。

我始终认为,傲慢是为人处事的一大障碍,放不下“架子”是缺乏修养和无知的表现。所以,每个人都应当学会谦逊和宽容,就像托尔斯泰、鲁迅、季羡林等学界泰斗和邵逸夫、李嘉诚、比尔·盖茨等世界富豪一样,尽管经论满腹,学富五车,著作等身,财富积囤,名扬海外,但却平静得像大海一样,始终乐善好施,回报社会,具有吞吐百川,阔际无边的广阔胸襟……

2003年11月28日于碌曲县玛艾乡

人生应当多几份轻松

少年时无知,感到日子过得很慢很慢,面对父母艰辛的劳作,全然察觉不出他们为了生活,为了儿女,忙忙碌碌奔波操劳的辛苦。青年时虽然长大了许多,可常常心大气高沉湎于虚无缥缈的幻想之中。成年时坐在象牙塔里读书的时候,很是羡慕那些工作着的上班族们,看着他(她)们一天来去匆匆,生活很有规律,工作很有节奏,便渴望早日坐到办公室里体会做白领的滋味。毕业后进入社会步入工作岗位,常爱和同学们隔三差五小聚一起交流感受、闲话人生,很为自己成为单位一员而自豪不已。

二十岁的光景正是干工作的年龄,这个风华正茂青春勃发热情奔放的人生黄金时期,只觉得工作着的每一天都很新鲜,生活着的每一天阳光灿烂,喜欢到同龄人当中海阔天空侃侃而谈,夸诩上司对自己的赏识信任,闲聊小城事国家事天下事,也爱探讨中国当代作家路遥、贾平凹、王安忆、阿来谁个名气最大人气最旺。这种生活过得自由自在,岁月流失尽在不觉中。

二十五岁之后,已感到年龄渐大、日子好快、生活沉重、工作挺累,岁月的无情,成家的烦恼,日子的平淡,工作的沉重,应接不暇的人情世故,接蹱而至的繁琐杂事,有一种干不完、理还乱的负重感常常伴随在身。想到父母年事渐高双鬓染霜,看到同学走进婚姻殿堂,望着别人工作顺心仕途得意,再回首看看自个业绩平平原地不动,时过多年仍是孤家寡人,几份羡慕之心搅得自形惭愧感怀伤神。看着过去最没出息的同学在商界混得腰阔膀粗风光无限,回顾自个整天加班加点甘受清苦工作没完没了,很是感叹从事脑力劳动还不如在市场大潮中打拼一番,心中不免产生一份怅然几许无奈……

由此沉思良久睿智思考后感到,轻松应当是一种心境朗然,是一种豁达存胸,是一缕阳光灿然,是一种彼此信任,是一丝慰藉关爱,是一份坦然自信,是一种闹中求静,是一种自然境界,更是一种人生本真。

活着并不轻松,并非厌世嫉俗,心生妒忌,看破红尘,思利图财,胸襟狭隘,缺少宽容。而是生活纷繁复杂,工作节奏太快,人情世态炎凉,街市噪音烦人,彼此缺少诚信,浮躁空虚无聊。

人活着轻轻松松其实并不很难,只是大家很多时候难以调整好心态,只要不贪婪妄想,不过多奢求,不盲目攀比,不斤斤计较,始终保持一种坐看云卷云舒的超然心境,常抱一份知足常乐的宁静淡泊,时怀做事自得其乐的坦然境界,始终做到心静如水,至真至善,豁达大度,生活便会轻轻松松,日子便会阳光灿烂,心中就会永存一份感恩,人生就会更多几份坦荡……

2003年12月18日夜于碌曲县玛艾乡

学会做人

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崇尚孔子的中庸之道,对于“中庸”二字,至今我还理解得不怎么深透,以我的片面之解,可能是不出风头不失理智而保持的一种比较明智的处世态度,显然比“明哲保身”之类的圆滑世故听起来要高雅得多。

学习邓小平理论时,曾读到他提出的中国外交应遵循的十六字方针,即“处变不惊,稳住阵脚,韬光养晦,沉着应对”。其实“韬光养晦”一语本意为隐藏自己的才华而不让外露。依我之见,这里引伸后乃不露锋芒,不结盟称霸,不活跃在世界政治舞台之意。其实,国家外交如此,为人处事亦应如此。为此,我也常常这样想,不管啥时候,我们都应当保持一颗处变不惊、临阵不乱的平常心态。很多时候,大多数人在顺境当中能从容应对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但在工作不顺、生活困顿之时则颓唐丧志,一蹶不振。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工作和生活当中难免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挫折和失意。其实,不管工作和事业顺利也好,不顺也罢,我们都应当心静如水,宠辱不惊。面对鲜花和荣誉的时候,我们应当冷静,当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时侯,我们更要遇挫不馁、沉着应对。

做人要以诚信为本,厚道为基,道德和良知是做人的底线,谦逊和宽容乃处世之良方。不论任何时候,我们都应当学会感恩,只要时刻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我们在遭遇挫折和磨难时就不会消沉,在面对鲜花和掌声时就不会得意忘形。人生在世,不可能脱离尘世独来独往,不管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学会融入社会,适应环境。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不论是谁,都曾经遇到过热心帮助你的人,对此我们应当永远怀着一颗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感激心态。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也曾帮助过别人,对此,我们不应老想着让别人永远感激你。社会博大,人性各异,芸芸众生中,难免会有唯利是图、见利忘义、过河拆桥的势利小人,或许在他们遭遇挫折之时对于你的患难之助一直未曾忘记,可是一旦这些人走出“泥淖”、摆脱困境后,随着环境的变化,他们也许淡忘了自己曾经遭受过的磨难,从而把你的援助之情抛置脑后,对此,我们不应当心怀怨恨。

机遇和运气对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关键就看我们能不能很好地抓住,善于把握机遇的人,“运气”往往青睐他们。事业和荣誉也是如此,它们从来属于孜孜奋斗、默默奉献的人们,从来垂青于甘于寂寞,乐于清苦的耕耘者。作为一个健康的人,一个正常的人,我们不应当放任自己,昏庸度日,即使做不出惊天动地的事业,也应当让生活的每一天都过得充实,使工作的每一天都显得特别有意义。时间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即使你平平庸庸过一辈子,岁月仍然是不饶人的,到头来照样会在你的额头刻下深深的印记,该老的时候还要老去,寿终正寝之时谁都挽不住生命的扼喉,时间不会因为你过得消闲、轻松而使你的生命“轨迹”延长一点。我们与其平平庸庸浑噩度日,在虚度年华中荒废有限的生命,还不如把握好人生的每一个“时段”,在耕耘时努力耕耘,在劳作时辛勤劳作,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虚度年华,不耗费青春。活人是一辈子的事情,做人是一门大学问,学会做人是为了怎样才使人生过得更有意义、有价值。做人应当谦虚,只有谦虚的人才能学到别人的长处,只有谦虚的人才会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只有虚怀若谷的人才会具有湖海胸襟。做人还需踏实,只有踏实的人才讲诚信,只有踏实的人才会脚踏实地一门心思干事业。做人更需“精细”,精细不是小家子气,而是胆大心细、头脑清醒,是思维慎密、统筹兼顾。

做人是处世的根本,处世是做人的方式,做人也是人生价值取向的表现,在人生的漫漫历程中,若要让生命绽放出五彩的光华,让平凡的生活更加绚丽多彩,就得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人生成败就在于每个人是否学会做人和对人生去向的选择。

2003年12月31日于碌曲县城

联系电话:

Q Q: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37023/

沃土情深的评论 (共 5 条)

  • 疯狂侠客88
  • 风过无痕
  • 浅笔抒写
  • 记忆沦陷在沧桑年华
  • 痛的未命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