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小平,您好

2013-05-13 09:24 作者:hxl  | 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曾经在政府某机关搞过几年新闻宣传,正式上班那天,办公室主任特别向我强调了两条写稿的注意事项:第一,千万不能把领导的职务搞错;第二,千万不能直书其名。一旦出错,就是政治错误,吃不了兜着走。为了防止我出纰漏,主任特意给了我一份政府主要领导的名单,上面详细注明了他们的职务和头衔。

我是刚从基层来的,不知道下属在公开场合直接称呼领导姓名会造成什么效果和后果,反正这种事情在我个人的生活经历中从来没有体验过,记忆中好像只是在我的一位王姓同学身上获得过一点点这一方面的间接知识——王同学是某局的副主任兼秘书,掌管公章。找他盖章的人如果放宽尺度叫他“王主任”,他不仅态度和蔼,而且立马就盖,盖得端端正正,盖得清清楚楚;如果实事求是地叫“王副主任”、“王秘书”,他的态度就大打折扣,虽然也盖章,但他总是随随便便故意将印章懒洋洋一拖,盖下和印文往往重重叠叠、模糊不清;如果有人大大咧咧直呼其名或“小王”、“老王”的,他则面无表情,就会找各种理由搪塞拖延,尤其是他心情不佳的时候。酒兴一来,他宣称:“尽管我是个副主任,但是叫我主任,我听了就跟当了主任一样舒服。人抬人嘛,这点道理都不懂,也出来办事?”

称呼领导的亲热与否,直接影响到领导对你印象的好坏和你办事效率的高低,的确小有名堂大有来头。在机关的时间一久,久而久之,我终于渐渐地悟出了个中道理:当一个普通人成为领导之后,很快就会越来越不普通,不普通到连对他的姓名都不能随便乱叫的地步;职位越大,常常姓名就越不能随便乱叫,除了工资表和正式出版物上,一旦出现他们的姓名,他们好像无可奈何,至今未曾听到他们表示过什么反对意见;但是在口头在书面,一般你都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凭我的一点经验,似乎觉得还是口头上简单一些,只要在姓的后面加上他的职务就行了,比如李局长、张书记、刘县长什么的(如今也有李局、张书、刘县或局头、书头、县头之类的简称);书面上就很有些讲究了,尤其是在报纸电视上,对那些身兼多职多衔,一定要在名字前面加上一连串定语,比如县委常委、县委副书记、县委宣传部部长ХХХ。即使多种媒体同时报道了该领导的几条新闻,每条新闻都要不厌其烦把他的职务罗列一番,就像广告里不厌其烦地介绍产品的功能相仿佛。一直到后来的后来,我才终于开始注意起来——哪怕何事何地,只要领导一抬足,我就会写领导“亲自前往”;只要领导一张嘴,见报时就是某领导“作了重要讲话”;如果那天领导赶巧感冒发烧,在我的笔下就是领导“抱着重病前往”;如果下着或是公路不通,我则说领导“不顾天气恶劣”或“步行了多少里赶赴现场”……一般,灾难越重事故越大,越能体现出领导的“高尚风格、宝贵精神”;一般,宣传领导,都应往上抬一抬。

时间过去数载,当年我进机关时主任交待的那两条“注意事项”,依旧挂在心头,有时也不免有些疑惑:这规矩到底是纪律规定还是约定俗成?我翻遍法律,上面全然没有这方面的条文。有一次,我有意把那位身兼三职的县领导的“县委常委”头衔和“县委宣传部长”职务漏掉,只写“县委副书记ХХХ”,结果,上面审稿时又把它们加上了,并且还特意找去,语重心长地警告我:“以后千万注意!”回来的路上,我心里忽然想到:你是纪律规定也罢,是约定俗成也罢,都不过是官本位制度下媒体媚俗的不得不演的一节客套戏!说白了,姓名只是一个人的符号,官衔和职务更是符号中的符号(好比大括号里的中括号和小括号)。你过分借助官衔和职务来强调领导的身份地位,乃是领导无能和脱离群众的表现。

记得建国初期,毛泽东就非常反对“毛主席”和“毛泽东思想”的提法,审阅文稿文件的时候,曾多次将“毛主席”、“毛泽东思想”删去或者改为“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著作”;邓小平担任过党和国家许多重要职务,但是他最满意的一个称谓和问候,既不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不是“邓公”和“邓老爷子”,而是国庆35周年盛大游行中大学生打出的一条横幅上写着的四个字——“小平,您好!”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228255/

小平,您好的评论 (共 4 条)

  • 剑客
  • 雪儿
  • 浅笔抒写
  • 岁月如歌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