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乡关何处

2011-06-26 01:21 作者:乡关何处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乡关何处

唐朝诗人崔颢在黄鹤楼喝酒时,酒入愁肠,似醉非醉的他一时性起,挥毫在白璧之上写下了千古绝唱《黄鹤楼》,一时之间,往来赏玩的人无不称奇,全诗如下: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一个“愁”字,道尽了陌路驿站上无尽的思乡之情,而“乡关"一词,在古汉语中即是指代"故乡"。崔颢的这篇《黄鹤楼》一经问世,就让很多人为之心折。往来参阅吟诵的人不计其数,刚好大诗人李白也在其中,看到崔颢这首不讲究平仄韵律、随性为之的好诗作后,心里激荡起无比的钦佩之情。特别是后四句诗,那种一气呵成、奔腾直下的艺术美感,令一生狂放自负的李白不得不因此敛手,并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一位以浪漫主义著称于世的伟大诗人,发出这样由衷的敬佩之言,可以想象他当时的心情是何等的波澜壮阔,又是何等的耿耿于怀!这在当时处于诗歌创作巅峰的李白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带着这种情绪,不久之后李白终于写成了《登金陵凤凰台》一诗,以“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来对照崔颢的《黄鹤楼》,同时也借助这首诗歌,舒缓了淤积在心里的情绪。这种情绪甚至在千年之后,让同样清高自负的林黛玉也有认同感,她说“若遇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于是,后人对这两首诗作的甄评风波,似乎从来就没有停息过。

这两首诗作,孰好孰坏,暂且不去深究,只是奇怪的是,为什么李白见了崔颢的题诗后,会表现出那种与他性格完全不同的退让呢?而且还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那位戏耍高力士,怒斥杨国忠的“酒仙”,那位“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狂人剑客,那位成就千古功业的天才诗人,为什么会屈尊于崔颢诗下,而后又耿耿于怀呢?

这会不会与他的血统、籍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李白是所有唐朝诗人中,血统、籍贯、出生地最为混乱的一个人。比较带倾向的说法,是说其祖父在隋末年间,就已获罪到了西域。在西域生活了近百年之后,到李白的父亲时举家迁往四川,成都平原的富庶与凝重,让李白这个刚满五岁的儿童受益匪浅。由于他是胡汉血统的混血儿,天资聪慧,禀赋超群,博览经史典籍,几乎是过目不忘,25岁以前,就在当地享有天才诗人的美誉。

李白生于西域,长于四川,不受儒家文化条条框框的束缚,他诗歌中怪异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力,造就了他波澜壮阔的诗歌生涯。在世人的眼里,李白是一位酒量好,会写诗的高人,殊不知,真正能走进他的内心,揭示其心伤的人,世间又有几人?人们看到的只是一位才华横溢、愤世嫉俗的狂人李白形象,他那光芒四射的名誉花环下面,究竟隐匿了多少的曲折辛酸、悲欢离合的人生际遇,一直以来却鲜为人知。

或许正因为这样,看到崔颢的题诗后,李白才留给世人一个落寞的背影,一个巨大的疑问。带着这个疑问,让我们走进李白的诗歌,走进这个“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台湾诗人余光中语)的天才诗人的内心世界。

说到李白的诗歌文化,不能不说到酒,而文化一旦沾上了酒,就如同菠萝一旦浸泡过盐水,那种醇香浓郁的滋味,留在人心际的感觉,就是尘世间一种至美的享受。李白号称“酒仙”,想来酒量非常人所能比拟,而许多天马行空、大开大阖的精美诗句,一经挤压,里面无不贮满了酒香四溢的精华。

那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其实是李白赠与酿酒师汪伦最好的写照;“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是他的性格指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是他饱经忧患后的呼唤;“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他毕生的人格操守,而那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更是他千年遗憾的悲歌!

读着这些浸润人心灵的诗句,很难想象,李白如果没有博大的胸怀、奔放的个性、丰富的知识和好酒懂酒的性情,怎么能写出如此奇幻浩渺、风神飘逸的诗歌来呢?因此,后人称其“李白斗酒诗百篇”,看来是对他一种至美的褒扬。

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当大家在一起聚餐时,面对一桌色香味俱佳的宴席,如果缺少了酒,缺少了那种杯筹交错的氛围,再美的珍馐美味,也会失却了原有的滋味。李白的精神层面中,酒于诗歌是何等的重要,读了他不朽的传世之作后,就会有这样的体会,甚至在千年之后,特别喜好喝酒的曹雪芹,在酒文化的传承上,同样也获得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一部《红楼》,不知获得了多少人的青睐,也不知“醉”倒了多少“红楼迷”。

一身酒气的李白,名气愈来愈大,生性狂傲的他,不仅得罪了权贵,灵魂中那种浮躁的情绪,也日趋膨胀起来。天宝元年,获得唐玄宗的赏识,平步青云的李白更加蔑视帝王,嘲弄权贵,平时里生活奢侈,挥霍无度,漫游扬州不到一年,就散去了三十余万两银子,“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便是他人生的座右铭。

无所顾忌,随性而为,宫廷里的许多风流韵事,都成为他嘲弄的谈资,渐渐地,连唐玄宗都害怕他的那种放浪行为:照此发展下去,皇家的颜面何存?天下苍生何以面对?再加上其他权臣的嫉恨和诋毁,唐玄宗在万般无奈之下,最后不得不忍痛将李白“赐金放还”。

其实,唐玄宗是非常赏识李白的才学的。

在他的诗歌里,那些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任凭他信手拈来,如天马行空,驰骋万里疆域,尤其让唐玄宗钦佩的是,李白在言辞的运用上,不墨守成规,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甚至十一言,或长或短,变化层出不穷,读来铿锵有力,非常具有节奏感。而那种极强的节奏感,让他的每一篇诗作都具有绚烂多姿、异彩纷呈的独特魅力。

试想,一个一生未曾到过剑阁的人,却凭着超迈的诗情和丰富的想象力,成就了一篇“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旷世奇作,试问天下人,谁能有此功力与禀赋,与之相提并论?然而李白那桀骜不驯的性格,最终让唐玄宗不得不望洋兴叹,赐金放还。

往日里,就极愿把自己当作“侠客”来装扮的李白,也试图通过仗剑走天涯的洒脱,来渲染人生中那种风神飘逸的色彩。他一生寻访过多少的名山古刹,结交过多少的仙中道友,也许连他自己也没有计算过。

黄鹤楼据说就是一个修炼成仙、得道升天的场所,崔颢开篇就提到了此事,李白的到来,看似偶然,实际上他是有备而来的。但是,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仙踪没有寻到,却看到了崔颢的题诗,崔颢那满含醉意的问语,让同样遭贬谪的李白,想起了“乡关何处”的“愁”滋味,那种一语双关的笔调,激发了他内心中思乡的情结。他所以选择不题诗,是因为崔颢将他的心伤写在了墙上,那种被人戳穿心事而又无可奈何的怅惘,令他踌躇迟疑,欲说还休,最后不得已只好泱泱而返。

离开长安的李白,剩下的积蓄很快被他花的一干二净,落魄潦倒的他,很多时候甚至连酒钱都付不出,一扫过去那种意气风发、风流潇洒的形态。他当时那份心情,相信很多人是无法体会的。

那种人世苍凉的悲哀,在那一刻被演绎得淋漓尽致,现实的残酷和人情的冷漠再一次赤裸裸地展现出来,最后在“安史之乱”的非常时期,举家逃到了江西,在庐山上隐居了起来。

安史之乱中,唐玄宗出逃四川,途中命其第十六子永王李璘管辖长江流域。李璘以抗敌平乱为旗帜,率师从江陵一路东行,路过庐山时竭力邀请李白从军,李白慷慨允诺,抛下妻儿,欣然从军。但是李璘起兵的目的,是为了与肃宗李亨争夺帝位的图谋,所以永王事败之后,李白也因牵连获罪被处以死刑,幸亏功勋卓著的郭子仪鼎力相救,李白才被免处死刑,流放郎。

私下里,李白是想以“东山再起”的愿望从军,但在客观上,却成为这场争斗的牺牲品。李白的第二次从政生涯,也以被流放的悲惨结局而告终。

聪明一世的李白在他的暮年,犯下了糊涂一时的过错,让他的妻儿饱受了颠沛流离的痛楚。他的一生,除了超常的禀赋和浪漫主义情怀以外,可谓是一事无成。用现在的话来讲,他是高调做人,低调做事。他一生朋友遍天下,知己却没有几人。

在他六十二岁时,因心中的忧愤长期得不到有效的缓解,病死在族叔李阳冰家里,生前的遗愿是希望葬在家乡的青山,但他的后人极少,而且非常清贫,在他死后,只是随便堆了一个小坟,草草了事。四十多年后,感于对他的诗歌无限崇拜的精神,一位叫范传正的文人,经过多方寻找,终于找到了他的两个孙女。看见她们破衣烂衫、蓬头垢面的生存环境时,一时之间不禁悲从中来,含泪为她们添置了衣物,接济了一些钱财,并将那早已坍塌的小坟迁到了青山,了却了诗人的遗愿。

此时,再回想起那个曾经“仰头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的狂放自负的天才诗人形象,那个在风中吟唱,在宣纸上挥毫泼墨,在高山之巅仗剑起舞的狂人李白,如今面对此情此景,怎么不让人潸然泪下、怅然若失呢?而他那闻名天下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五言绝句,此时读来,更加让人心碎于他那魂归故里的悲情。

一位伟大的天才诗人就此堙殁于这万丈红尘中,谁之过啊?

所以当他站在黄鹤楼上,看见崔颢的题诗时,那种怀才不遇而又胸怀天下的沧桑感,慢慢转化为思乡的情结,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故乡的原野,故乡的,如此模糊不清,却又如此的令人眷恋。

“乡关何处”,一句看似简单的问语,实际上却寓意了极高的精神寄托和政治抱负。一代雄才,仕途之中久经波澜,实在是让人闻者伤心,听者动容啊!

所以当他背转身去,实现了他修仙成道、驾鹤西去的精神诉求时,一颗心,早已在滔滔东逝的长江水中,渐渐冰凉,泪眼婆娑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伟大诗人最纯粹的本真性情,但此时已为时晚矣。

是啊,“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啊……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128143/

乡关何处的评论 (共 7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