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躬耕一生,诉不尽对土地的眷恋

2011-04-19 14:41 作者:关山布衣  | 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写给在土地上耕耘的父老乡亲

我的父老乡亲们,是最原始意义上的劳动者,打第一次扛上锄头踏进田野,就躬耕一生,风无阻,无论丰歉,都不改对土地的眷恋。最后寿终正寝了,也和土地融为一体,归于泥土。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工作亦在农村的我,亲身体验过一个农人对土地的感情,也常常被父老乡亲对土地的那份执着感恩感动得热泪滂沱。“地种三年亲似母”,这句话就是乡亲们对土地眷恋的最好的诠释。他们一辈又一辈,一日复一日的面朝土地背朝天,没有一丝的冷淡,更没有一丝的怨言,执着坚定,永不厌倦。

在生产队时期,一个家庭如果有几个人的自留地,那情形和没有自留地的或者自留地少的人家就有了天渊之别。记得我家当时只有父母和哥哥三个人的自留地,每年的口粮就捉襟见肘,青黄不接;而邻居家的西林仅仅比我大一岁,由于人家是1961年出生的,就有资格拥有一份自留地。你不要小看二分地的自留地啊,种上洋芋或者燕麦,就是一个人大半年的口粮啊!

我家是因为饥饿而背井离乡的,落户到关山林海时自留地早已划分,其余的土地归集体所有。好在乡亲们憨厚仁慈,对我们的加入,以极大的热情欢迎,并且从集体的土地里面给我们划分了三个人的自留地,虽然只是一个半人的实际亩数,但是对于一个外来的逃难者,我的父母已经很感谢乡亲们了。为了使自家拥有一块菜园,我那多病的母亲,拄拄着拐杖,用了近二十天的时间,颤巍巍的在屋后的沙丘上用头跑出来不足一分地大的一块平坦,之后母亲又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提着竹笼,半笼半笼的往沙丘上提土。一个多月之后,母亲终于创造出了一块土地——一块自己的土地!母亲却为此累倒了,睡在炕上整整五六天起不来。我清楚的记得,少小懵懂的我们,看到拥有了自家的菜园,是多么的欣喜啊,“嗷嗷嗷嗷”的欢呼声震得崖娃娃都响哩。

从此,我家有了自己的菜园,母亲一年的大部分时间就躬耕在菜园里,或是播种除草,或是坐在菜园里看着碧绿茂盛的菜们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即就在阴雨连绵的日子里,母亲也要拄着拐杖立在菜园外边,静静地看着青翠欲滴的蔬菜,犹如看着一个个小时候的我们,双眼里满盈着慈、喜悦、慰藉。母亲去世之后,就安葬在她的菜园旁边,和她创造的土地永远相伴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解放初期的土地改革我没有亲身经历过,但是包产到户之后的情景我是亲身体验到的。那时,农民对土地的热情达到了空前的高涨。我们家分到了二十多亩山地,由于以前生产队广种薄收,土地荒芜严重,地埂上的荒草疯长,一亩地种上几年以后就成了几分地。分地到户之后,家家地里热火朝天,有掏石头的,修地埂的,疏通水渠的……父亲带上我从早到晚的挖地埂边的蒿草,珍珠干树根。那时我刚高考落榜,一副颓废的样子,举起头挖不了几下就累得躺在地上起不来了。年过六旬的父亲,举着那六斤多重的头,不紧不慢地挖着,那盘根错节,纠缠不断的蒿草根,珍珠干树根被父亲挖断、用手在土里拨拉、挑拣,父亲的那两只手就像两只耙子,被拨拉出的草根树根堆成一座一座小山。父亲劳作的时候,眼神里透露出的是满心的欢喜,是一种拥有者的喜悦。我心里很是惊奇:父亲怎么就不知道累呢?直到多年以后,我才理解了父亲是因为深爱着土地,才像做一件工艺品那样精心的务作自己的土地,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感情。就在父亲七十岁之后,患上非常严重的肺心病,不宜再做农活之后,每天也要到地里转一圈,哪怕是寒冷的天,还是坚持着到地里转悠的习惯。

像父亲这样躬耕一生的农人,何止一二啊!

去年我到庄浪浪亲戚,又一次目睹了一个农人对土地的深爱。妹妹的公公是一个86岁的老人,须发皆白,如传说中的寿星一般。按常理,这般年纪的老人应该在家含饴弄孙,安享晚年,可是老人不愿意呆在家里,每天一大早就提一瓦罐凉开水,戴一顶草帽,扛一把锄头去地里了。起初我以为是妹妹苛刻的原因,最后才知道是老人自愿的。我劝他再不要下地干活,年纪太大,有危险。他呵呵呵的一笑,捋了一下胡子:“你不知道啊他舅,在地里滚磨了一辈子了,闲着浑身就难受,不舒坦。到了地里,闻着那土的味道,浑身的骨卯都就舒坦了,一天不到地里去,心里就慌得不行么!”看着这位年近九十岁的老人,伫立在田间凝望的神情,我的心里又一次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这是一种多么执着、深沉的爱啊!

又是五月了,一个火热的季节,一个辛勤耕耘的季节,看着一片片麦田,一片片油菜地,一个个躬耕在田间劳作的身影,那如古老的象形文字一样的造型,我的心里涌上一种久违了的激动:我的父老乡亲,你们是大地上最有魅力的图腾啊!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110483/

躬耕一生,诉不尽对土地的眷恋的评论 (共 1 条)

  • 若雨非尘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