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学徒的日子

2011-03-04 09:26 作者:沈惠坤  | 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初、高中毕业生一锅端“上山下乡”,分别下乡插队或到农场去“接受再教育”。到七十年代初,面临初中毕业的我,幸运的乘上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第一次大规模毕业生分配进工厂的大班车,被分配到交通局属下,一个国营机械加工企业,进厂当了工人

那是一个不会忘却的日子:一九七零年八月十八日,我和其他一起分配到厂的三十多位同龄人,冒着酷暑、揣着兴奋、怀着好奇、带着希望,来到该厂报到。经过了一个多月,新工人进厂学习班后,我被安排到金工车间,当了一名车床操作工。

由于该厂当时正在试制新产品,新产品上马后需要大批车工,所以分配当车工的学徒有二十多位,而能带学徒的车工师傅却很少,往往一个师傅要带三个学徒。一个星期后,厂领导考虑到学徒多,师傅带不了,决定抽调一部分学徒到无锡机床厂去培训。就这样我和其他十多位新工人,又踏上到机床厂当学徒的征途。我被安排到试造车间,又幸运的被分配到一位带学徒颇有水平的车工师傅手下。

到机床厂培训,毕竟路途要比原来上班远好几倍,原来上班路上只要花十五分钟,而现在至少要用四十五分钟。那时交通不方便,又没能力买自行车,全靠步行上下班。所以上早班时,最迟五点半就得起床,六点钟离开家。一路上紧走快走,六点三十分左右能走到湖滨路口(现在梁溪大桥堍),会看到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耳旁高音喇叭中“东方红”的乐曲也正好响起(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的前奏曲)。六点四十五分前到达车间,然后大家一起进行雷打不动的祝“万寿无疆”和“身体健康”,以及学习“两报一刊社论”或“最高指示”,才能上班干活。

虽然上、下班路上辛苦点,但是我为能到大厂见世面,和能攀上一个好师傅而感到由衷的高兴。我的师傅姓张,四十多岁,个子不高也不胖,说话不紧不慢,一说话笑容就挂上脸,刚接触就给我有一种“好说话”和似曾相识的感觉。他百问不厌,从不训人。车间调度安排给张师傅的活,往往都是技术要求较高,操作难度较大的工件。他会根据工件的难易程度,耐心讲解操作要领,并说明为什么要这么做,直到我理解后,才教我操作加工。为防止我操作时束手束脚,他会特意走开,在远处悄悄看着,以免发生差错。在张师傅的言传身教下,不到一个月我就能独当一面,与他对班干活了。

张师傅对他教过的学徒都说过:“干活不要怕报废工件,没有学徒干活时不报废工件,学徒不报废工件是学不会的,关键是要搞清楚为什么会报废,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再犯错就对了”。所以他教出的学徒都是厂里的操作能手和技术骨干。(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当年,我国正在筹建第二汽车制造厂,无锡机床厂承担了设计、制造专用无芯磨床的任务,要求年底前完成。到十二月份,机床厂提出了“大干三十天”的口号,要求人休机不停。由于车间人手有限,采取的措施是:早班干十二个小时,中班干十二个小时连轴转。我与张师傅对班连着干了二十多天,既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又学会了多种复杂和技术要求较高工件的操作技能。

翌年初,由于我厂缺少人手,且培训人员都能独立操作,所以我们提前一个多月,于三月上旬,结束了在机床厂的学徒生涯,投入到为本厂建设和发展中去。

人们常用“良师益友”来形容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张师傅虽然不是老师,但他从生活常识,到怎样做人;从车工的常用计算,到操作技能,都对我这个刚脱下学生装,才接触社会的懵懂青年帮助极大,他为我以后的人生道路,和掌握谋生本领,打下了良好而坚实的基础。我为能在茫茫人海中,遇上这样的启蒙老师,感到很幸运。为此,我要由衷的对张师傅说一声:谢谢您!

2011.02.10。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100241/

学徒的日子的评论 (共 4 条)

  • 芳草依依
  • 若雨非尘
  • 梦天之蓝
  • 玄华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