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田古村从历史走来

2021-08-03 15:29 作者:徐堂忠  | 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蓝天白云,光明媚,心情象花儿一样绽放。阳光唤醒了花儿也唤醒了我。春意渐浓时,我走进了中田古村。带着语花香的韵味,带着阳春三月的诗意,带着朦胧迷离的遐思,向中田出发。车窗外的风拼命地往车里钻,风里带着泥土的芬芳和花草的幽香,我轻轻地吸一口这香喷喷的空气,心里想,这空气至少抵得八毛钱一升吧?

当我零距离接近中田古村时,呈现在眼前的古巷祠堂,驳斑的墙院,青绿色的青苔悄悄地爬满了老屋,村中的废弃旧宅基地开满了油菜花,似乎在金色的阳光下诉说着岁月的苍桑。

1.祖先的脚印

中田古村坐落于资兴三都镇,为李姓族居之地。查史料,元末明初,中原战争频发,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为躲避战火,朝廷鼓励移民,贫民为了生存背井离乡远途迁徙,出现了一次大型的移民浪潮。大部分李氏系此时从江西迁入湘南。

四修李氏(三俊堂)族谱载:中田李氏鼻祖伯玉是北宋年间(1120)左右从庐陵(今江西吉水)迁徙郴州在资兴洁隅(今峡隅)立基的。“第十一代厥昌公(1299-1360)元廪生。于元末1235年左右由洁隅卜迁三都上中田,是中田的开基祖。到第十四代寿成(1367-1430)明贡生。生道兴、道权二公。道兴公(1382-1435)寿成公之长子,于十四世纪初卜迁三都厦廊立基。著有《乾地秘书》传于世。道权公(1384-),寿成公之次子。于明永乐年间因剿灭莽山苗蛮贼众,生擒匪首有功,被朝廷敕封义勇将军,并颁发(龙票)就地镇守待命。景泰四年(1453)赴京论功封赏时不幸病逝于京都。其后裔繁衍甚多,人才甚多。仅旧谱记载有庠生、廪生、贡生等知识分子近百人。在官府担任高级职务者达40余人。道权公后裔多数世居三都中田,其五子义贞于明正统年间(约1446)左右,迁居蓼市上营立基。其后裔中有两兄弟迁益阳县。武栋公三子武祁、六子武禄于清乾隆年间(约1658)卜迁波水乡学堂前立基。文奉公一支于清顺治年间(1650)卜迁波水乡瓜冲立基。廷祥公一支于清顺治五年(1648)徙居永兴县金陵乡(今复和乡)黄沙冲立基。传日公一支于清乾隆年间(约1840)左右出继段家……”

由此可见,李氏鼻祖伯玉是北宋年间(1120)左右从庐陵(今江西吉水)迁徙资兴洁隅立基的,迄今有900年历史。是大迁徙中从江西徙居资兴较早的一个氏族。第十一代厥昌公,是元末(1235年)左右由洁隅卜迁三都上中田的。迄今(1235-2021年)也有780多年历史了。资兴各乡镇的李姓大多属于伯玉支系,基本同谱。一代代子孙发达,人才辈出,世代崇文尚学,好读成风。名声鹊起,李姓成了资兴大族。伯玉公被程乡中田李氏(三俊堂)奉为鼻祖。(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以李姓人多名望而作诗曰:“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可见唐代时期,李姓的分布已经很广。时至当今,李姓更是遍布于中华民族的每一片土地,乃至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十三望李氏家族中,陇西和赵郡两支郡望名声最大人口最众,今天下李氏多出自这两支郡望。在唐朝一代总共出了17位宰相,文治武功没人能比。2020年统计,李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7.94%,达0.95亿之多,位居百家姓榜首。

综前所述,中田古村始建于元末,700余年沧海桑田,在朝代更迭、战火纷飞的夹缝里繁衍生息。战争的烽火曾烧毁过中田古村的房屋,其间也有族人流离失所背井离乡,但大部分族人不离不弃祖先开垦的这片土地。让这个迁徙而来的李氏家族悄无声息地在回龙山下扎下了根。

2、建筑风格

中田是一个传承宗族文化传承较好的村落。只要你带着敬畏和尊重走近它,你会觉得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有故事。你仿佛能看见一代代勤劳智慧的中田人,他们在这里刀耕火种,开疆拓土,繁衍生息,祭拜先祖的身影。仿佛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这其中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只有岁月知道。透过古村的一砖一瓦,你会惊叹于先辈的智慧,痛恨于乱世战火的无情。你会由衷地感谢这个古村给予了你太多太多的感动。但它带着最原始的乡土气息,散发着熟稔的人情世故,像灶间最寻常的饭香和村头最亲密的乡音,让人泪目和亲近。

陈旧其实也是一种美。它窖藏着岁月,蕴藏着文化,珍藏着历史。中田古村相比其他古村并不怎么有名,但却保留了千年古村的风貌,让这个古村有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中田古村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蕴含着悠久的宗族文化,村子里目前还保留有明、清两代和民国时期的古建筑250多栋多平米。中田古村现存的遗迹最主要的是祠堂和牌坊,它们都深深地打上了李氏家族数百年来彰显的家族道文化和祖先崇拜的烙印。是中田古村古迹保护的重中之重。

中田古村布局基本上是以三合或四合天井院落为构图基调,以长方形的小天井院落巧妙地与基本单元平面有机组合,规范的布置厨房、卧室、厢房等用房。充分考虑了采光通风、防火防盗、聚风纳气,驱邪避灾的建筑风水格局。以黑灰白三色为主基调。侧重于实用性和人性化设计。整个村庄的青砖黑瓦、民居祠堂、巷道曲径、天井池塘、石雕木刻都是那么的构思精巧,做工精细。蕴藏着丰富的民俗风情。建筑用材十分讲究,土木结构,所有木制结构找不出一颗铁钉。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高度融合。使得整个村庄就象一座艺术沙盘,空间变化韵味无穷,建筑风格朴素中不失端庄大气。

3四水归堂

先辈认为天井和“财禄”相关,营造天井,使从天而降的瓦沟中泻下的千万条丝与财气四水归堂。天井又叫作明堂,所以雨水从天井流下又叫作四水归明堂。雨水流过屋檐流向院内天井,最终通过院内地下弯曲的暗沟流向村外池塘蓄水。四水归明堂就是外财归家,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中田古村天井透露的是民间理财的精明。而且全村的房屋都建两层,资兴季湿热,冬季阴寒,由三面或四面二层房屋围合成一个八九个平方米的天井,这种设计有利于内外空气对流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

4、青石板古巷

斑驳的青砖瓦房,围成一条条窄小幽长的石板小巷,也围成了万家灯火许许多多的故事。完整的或零碎的;凄婉的或美丽的;动人的或残忍的……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些故事就开始上演了,一代代一直延续到今天,永远也没有停歇过。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岁月悠悠花开花落。一块青石板的硬度能够抵御锋利的钎凿敲击,却经不住岁月风霜和一双双肉长的脚板摩搓。光滑得如少女般滋润的肌肤。

沿着曲径通幽的青石板古巷前行,青石板上遗落的足音如同碎玉,清脆而悠长。仿佛听到村前通往回龙山的古驿道渐行渐远的马蹄声声。顿觉“古”风扑面。随处可见的刻有阴阳八卦符号的门楣,“万”字“福”字符号的隔断,屋檐下早已斑驳但仍可见到的各种花鸟虫鱼壁画,大门前简单而又古朴的石柱,处处都散发着“湘南农耕文明”的典雅与智慧。让人仿佛回到古老的岁月。鞋跟叩击在古青色的石板上,你会感觉到自己脚步的沉重,不知道自己究竟重复了谁的脚印。但你能依稀感知到这些脚印背后的风云变幻和风花月……中田古村就好像一部尘封的黑白画册,无论你翻到那一页,都是一幅历史不杇的画卷。

5、装饰艺术

古人云:“无雕不成屋,有雕斯为贵。”中田古村的雕刻工艺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木雕是中田古村的主体配置,建筑构架中的梁枋、华板、斗拱、雀替、斜撑、驼峰、托脚等属于大木雕,门罩、搁扇、勾栏、隔断等属于小木雕。木雕图案一般呈连续图样形式,亦能独立成画。特别是厅屋沿天井边齐整的隔断板,是宅第进行装饰大显身手的地方,雕花撰联,富丽繁华。建筑主体有色彩鲜明、生动丰富的装饰,如房屋正面墙上方,靠前堂上方的棂窗、正堂和厢房的格子门窗,都雕以传统吉祥图案和文字。图案多为二龙戏珠、龙凤呈祥、麒麟送子、天女散花等,以及“福、禄、寿、禧”等字样,充分构造吉祥如意、和气喜庆的美好人文氛围和对未来美好希望的寄托。

中田古村民居建筑装饰在表现形式和技艺上既秉承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精髓,又具有湘南地域的质朴特色。建筑的各个部件或装饰构件丰富多样,精致的木雕,清新的彩画,富含教育意义的楹联、堂匾、条屏字画,以及富有寓意的家具与厅堂的摆设,都体现出湘南古民居室内装饰的朴拙和谐、清新淡雅的风格。所反映的内容或传统典故,是宗族礼教和本土文化的生动展示。尤其突出的是丰富多样的雕刻装饰艺术。不管是石雕、木雕、楹联、堂匾、条屏、字画都是源于人们祈福消灾、趋吉避凶的传统吉祥风水观。在装饰图案中也蕴含着深邃的湘南民俗。

6、马头墙

马头墙,特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因形状酷似马头,故称“马头墙”。山墙上方向外弧形突出,檐角勾起,鱼尾翘起,形成花墙飞檐,极为壮观。马头墙是中田古村的重要特色。古民居建筑密度大、木料多。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而高高的马头墙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故而马头墙又称之为封火墙。马头墙的构造随屋面坡度层层迭落,以斜坡长度定为若干档,一般为一边三叠式。中田古村的马头墙的叠数可多至前三后四共七叠,俗称“七朝天子”。看到这些马头墙,人们常常会为古代建筑设计师们那种高超的艺术创造力而惊叹,马头墙高低错落有致,从外形看颇具风格。那静止而呆板的墙体,因为有了马头墙,从而显出一种万马奔腾的动态美感。

7、美中不足

美中总会掺杂一点不足,这是我此次中田古村之行的一点忧虑。由于年代久远,受风雨侵蚀,很多古宅长期无人居住,缺乏保护。自然损坏比较严重。出现了木质老化、腐朽,屋顶坍塌、透光;墙体缺损、脱落、开裂等问题。近年来,部分危房得到了修缮和有效保护,从外表看很漂亮,但开门进入室内却是另一番景象。堆杂物、码柴火、放农具,圈鸡鸭……乱七八糟,臭气熏天。多少文物古迹尘埃寸厚,多少木雕已经腐杇,作为一名文化遗产工作者,除了惋惜就是叹息。不仅如此,古村外部环境也是杂草丛生,乱堆杂物,管理不善的情况急需改进。

8、希望的田野

古村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振兴乡村等一系列扶农政策的贯彻实施,中田古村在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中田人的幸福感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让乡亲们惊喜的是,中田村名气越来越大了。网络上,一篇篇推介中田古村的美文、美图,吸引了不少的“思乡人”。去中田村访古、寻根、釆风的背包客们慕名而来,满意而归。

临走时,村支书告诉我,投资3个亿的三都艺术樱花海落户中田古村。到时,占地面积2430亩的樱花、玫瑰花、菊花、多彩油菜花等多彩花卉进行造景。同时开展乡村艺术涂鸦。打造樱花艺术美景。设置研学基地、美术写生。搭建文创数字平台,以古民居为载体,将流华湾、辰南、中田、源兴,隐形融合成一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景点。待艺术樱花海正式对外开园。中田这座乡亲们坚守的古老村庄将华丽转身成为一个古村田园旅游景区。

此次中田古村之行,让我感受到了三都镇政府对文化遗产、古民居保护的重视,感受到了中田人的朴实厚道、热情好客。也领略了中田古村浓浓的传统民俗文化气息,让我这个多年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退休老人感觉到了一分收获,一分感动,一分责任。走出中田古村的青石古巷,就像走出记忆乡。

在回程途中我还在想,古巷尘封了多少久远的悲欢离合,有多少功名利碌变成了东流逝水?有多少人载入史册,又有多少人遗臭万年?有多少事功德万代。又有多少事遗憾千秋?有谁在为离别忧愁,又有谁在为重逢欣喜?往事如烟,只有让思绪归于宁静,让心态归于淡然。几百年来,从中田古村衍生迁徙的李姓村庄有几十个,族人数万人。历朝历代文武才俊数十人像韭菜一样一茬接一茬地从这块土地生长出来,又从这里的青石板小巷一个个血气方刚地走出去,走出大山走向长城内外,精忠报国。李氏子孙无论是在朝廷为官,还是在外经商,奉行的是行善积德、忠厚传家。千百年初心不变,家风不改。这就是一种传统,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李氏家族长盛不衰的底蕴。这就是中田古村值得骄傲和一代代传承的家族财富。只要做好古村保护、开发和传承,一定可以为这片土地注入新的活力。”

2021年3月16日星期二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vvkdkqf.html

中田古村从历史走来的评论 (共 4 条)

  • 残影
  • 浪子狐
  • 今生依梦
  • 漫舞洛城
    漫舞洛城 推荐阅读并说 一门心思选好文,百花丛中觅新人!让文学来温暖整个世界,你的关爱和支持就是我们中国散文网发展壮大和愈加旺盛的坚硬基石和有力支撑!!!在鲜花铺就红毯的圆梦路上,有你有我的不离不弃和温馨相伴,人生注定更精彩,再次谢谢你我最亲爱的朋友!!!顺祝工作心情都愉快!!!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