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离骚>新论》后叙

2020-08-20 10:30 作者:龟山  | 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流年似水太匆匆,一转眼就到了不惑之年。古人云:“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回首过去,似乎乏善可陈,不免心生惭愧。但令我备感欣慰的是,这部花费我大量心血的书稿今年总算要出版了。在我眼里,它如同自己年幼的儿子,尽管并不完美,但我总能发现他的可之处。

坦率地说,从事学术研究,原本不是我的人生规划。现在想想,只觉得冥冥之中有种强烈的东西在牵引着我,让我一步步地踏上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其间,虽然吃过很多苦,流过很多汗,但我一直勇往直前,无怨无悔

对于读书,我心向往;但对于学问,却常存敬畏。尤其对《楚辞》的研究,古往今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才疏学浅,天性愚钝,欲有所突破(或丰富成说,或寻求新解,或证实历史,或演绎义理,或训解词句,或考辨正伪),自圆其说,谈何容易?

我的导师周建忠先生常常在众弟子面前,以自己的经历体会教导我们:“治学如做人须严谨,绝不能心存侥幸,心生惰意。应当有漫长阅读、大量阅读、深度阅读,时时处于沉醉、吸收、冥会的亢奋状态;但阅读若过多地出于找资料的功利之心,又会往往导致沮丧、苦闷,因为有时读了三五本,看了十几天,可能一无所获,甚至本来清楚的问题反而糊涂模糊起来”“治学,不仅要悟性,而且需善于将人家的结论‘拿来’作二度研究,评判得失,正本清源”“写作论文的过程就是要将自己的理解与发现表述出来,要经得起检验与推敲,实际上是一个鉴别淘选、去伪存真、去粗求精、沙里淘金的过程。没有足够的时间、从容的心态、高度集中的精力,是无法完成这种特殊劳作的。无论耗费多少心血,付出多少代价,都要有大胸怀,无怨无悔”。这些金玉良言,犹如空谷之音,至今仍在我耳畔回响不绝。

应该说,《离骚》作为经典文本,历代学者已对它做了艰辛的探索,取得丰硕的成绩。有关《离骚》的研究论著真可谓汗牛充栋,精彩纷呈。尽管如此,但周先生却一直鼓励我要知难而上,扬长避短,坚定信念,把《离骚》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进行别开生面的研究。他多次说,研究《离骚》虽有难度却更有价值;并举高秋凤博士论文《天问研究》为例,正是那篇论文使高秋凤占据了学术高地!后来,我终究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郑重地选择了《离骚研究》作为自己的课题,力图写出一部有自己独到的研究心得和学术新见的书稿。“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兼程。”刚开始,我设想对《离骚》进行全面研究。后来,在他的建议和指导下,我将研究范围逐渐收缩,在充分了解有关《离骚》的研究现状与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对比分析、归类抽绎,分别从分段方法、结构模式、结构特点、时间意识、空间意识、名物的表现特点与形成机制、名物的表现手法与审美特征、“美人”形象、“灵均”形象九个方面来探讨,或阐前人所已发,或究前人所未发,既不人云亦云,也不凿空乱言,坚持言必有据,稳中出新。每当从旧纸堆中梳理出有价值的资料,推断出有道理的结论时,那难以言说的兴奋感、充实感、满足感就涌上心头,久久不能平息!经过反复的阅读、思索、冥会、搜集、整理、修改,如今我的这部书稿终于大功告成!

在写作书稿的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在此,我要感谢我的导师周建忠先生,他一路扶持我,用心教导我。同时,还要感谢领导、同门、师友的关心和帮助,感谢家人的支持和付出。这些都是这部书稿能够顺利完成的保证。(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曾记得,文征明八十七岁时,还自称能在灯下写蝇头小字、作径丈大画,足见其老而强壮;鬻熊九十岁时,仍向周文王表示,若让自己去治理朝政,依然年轻,将大有作为。萨缪尔·厄尔曼说:“青不是年华,而是心境。”尽管我已至中年,皱纹开始爬上额头,记性也日渐衰退,但豪情却至今未减,壮志也仍然未消,仿佛青春永驻于心,全然不知老之将至。

这部书稿的出版,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未来的道路还很漫长,我将继续抱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心态,奋斗着,勇猛地奋斗着;持续着,永远地持续着,努力地证明着自己是好样的。他日,当再次回首过去时,我一定“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因为我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自己所热爱的事业。

(作者:仲祯)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lnbbkqf.html

《<离骚>新论》后叙的评论 (共 4 条)

  • 水墨残荷
  • 老夫子(熊自洲)
  • 浪子狐
  • 淡了红颜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